◎申斯春 杜保吉
(1.江蘇南京 210008;2.江蘇邳州 221300)
垓下歌千古,漁唱起三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獨賴項羽逆勢而起,推翻暴秦,才有了后來大漢朝神話般的存在。兩千多年來,“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認識深入人心,項羽已成為社會景仰的中華民族眾多歷史英雄人物之一,特別是在他生于斯長于斯且亡于斯的長三角地區(qū),項羽的形象更是成為一個標志性的歷史文化符號而彌足珍貴。
項羽生于宿遷,逃難吳中,兵發(fā)湖州,被圍垓下,自刎烏江。從項羽的征戰(zhàn)路線可以看出,他的一生主要軌跡連接起來,恰好就是今天的長三角的大致輪廓。
戲下分封,揮斥方遒(項王故里景區(qū)旅游發(fā)展有限公司 提供)
項羽名籍,字羽,生于公元前232年。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毕孪嗫h,為秦漢時建置,后經(jīng)歷朝代更迭,屢易其名,至唐代宗時由宿豫改稱宿遷。項羽的出生地梧桐巷,位于今宿遷市宿城區(qū)南部。項羽出身楚國貴族,世代為楚將,祖父項燕為戰(zhàn)國末年楚國名將,曾大敗秦將李信,后在秦滅楚的戰(zhàn)爭中陣亡。叔父項梁也是秦末反秦起義的著名首領。
項羽少有大志。《史記·項羽本紀》載: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p>
宿遷梧桐巷的項王故里,如今已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在項羽文化建筑中堪稱全國第一,超過安徽和縣霸王祠和浙江湖州的項王公園。
項燕兵敗自殺,項梁既遭國難,又蒙父仇,常思起兵報復。后項梁又受仇家揭發(fā),株連入獄,靠朋友相助,才得出獄。項梁與仇人論理,憤怒至極揮拳將仇家打死,不得不帶著侄兒項羽,隱姓埋名,避難遠走吳中。
秦朝時期的吳中不是現(xiàn)在的行政地理概念,而為今蘇浙交界處很寬泛的地理區(qū)域。項梁逃到吳中后,當?shù)厝瞬⒉恢浪麄兊膩須v。項梁為人豪爽、遇事善斷,深得吳人信任,漸漸地樹立起自己的威望。
秦始皇巡游會稽,項羽跟隨項梁一起去看熱鬧。項羽說:“彼可取而代也?!绷貉谄淇?,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凹L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边@里的“憚”是敬畏的意思。用今天的話說,就是項羽少年得志,擁有不少粉絲,人氣爆棚,這為他后來組建江東子弟兵打下了基礎。
項羽起兵推翻暴秦作戰(zhàn)示意圖(許盤清、許昕嫻 制作)
傳說少年項羽一次路過一個池塘邊,看到一群采摘菱角的女孩在打鬧嬉戲。突然,其中一人落入水中。項羽縱身跳入水中,將落水的姑娘救了起來,這個姑娘就是虞姬。項羽走后,虞姬的心里一直掛念著這位不知姓名的救命恩人。
后來,為了擴大力量,項梁和項羽去聯(lián)絡桓楚一起反秦?;赋焊邭鈸P地說:“你要是有以一敵萬的武功,我們就服你,院中有一大鼎,足千斤,你能舉得起嗎?”項羽自己撩起衣襟,握住鼎足,運起力氣大喝一聲“起”,千斤大鼎被高高舉起,而且三起三落。于是,桓楚折服,合兵跟隨起義,項羽得了桓楚隊伍。
霸王舉鼎時恰好被虞姬的哥哥虞子期看見,發(fā)現(xiàn)舉鼎的項羽很像妹妹描述的救命恩人,就向別人打聽,找到了項羽,二人一見,相見恨晚。臨別時,他邀請項羽到家中做客,虞姬發(fā)現(xiàn)哥哥領來的小伙子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恩人。虞姬父母見他倆郎才女貌,彼此喜歡,便擇了吉日讓二人完婚。項羽舉鼎不僅得了桓楚的隊伍,還得到了美人虞姬,從此就有了“一舉兩得”的美談。
有了美人,沒有寶馬怎行?項羽胯下烏騅馬本是一匹野馬,產(chǎn)自現(xiàn)在的紹興柯橋鎮(zhèn)國際村。《國際村志》記載,宋紹定初年(1228),先民在木橋舊址造了一座七板平梁石橋,因項羽在此收服野馬,就稱此橋為“馬回橋”。而國際村的前身,就叫“馬回橋”。
相傳,附近馬鞍山上有一匹野馬,馬鞍山西邊的西扆山草木茂盛,野馬常出沒于此。項羽隨伯父到此隱居,得知野馬消息后,便想征服此馬。項羽在馬飲水吃草之地做了個稻草人,然后躲進草人里。野馬在草人上跳蹭,項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飛身上馬抓牢其鬃毛,兩腿挾住馬肚,因沒有韁繩難以駕馭。這時,野馬迅疾跑進兩棵樹之間,項羽眼疾手快,用雙手抓住兩邊樹干,施展神力,將馬肚夾住使之動彈不得,降服了野馬。因野馬通身烏黑,項羽取其名為“烏騅”,后來隨項羽勇闖天下而出名。
湖州,是項羽率八千江東子弟西擊暴秦的出征地。湖州市城北大橋龍溪巷東岸東段的項王公園,相傳就是湖州老城門——奉勝門遺址所在地。后來湖州人為紀念楚霸王,將此門叫作“霸王門”。根據(jù)《湖州府志》和《烏程縣志》記載,湖州古城分內(nèi)外二重,內(nèi)城即為項王城,為項羽所建。項王公園在原奉勝門遺址西北處存有城門與城樓(項王樓),項王樓內(nèi)部展示項羽生平事跡資料。城門西北側(cè)為項王長廊,項王長廊刻有《項羽本紀》,南側(cè)為廣場。在公園中共設置三組雕塑,其中城門北側(cè)正中放置項羽主雕,廣場東西兩側(cè)分置兩組馬拉戰(zhàn)車雕塑。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等900余名戍卒在大澤鄉(xiāng)(今安徽省宿州市墉橋區(qū)大澤鄉(xiāng)鎮(zhèn)涉故臺村)發(fā)動起義,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張楚政權(quán)。陳勝、吳廣起義的消息迅速傳到吳中,項梁與項羽殺掉會稽郡太守殷通,項梁自任會稽郡太守,以項羽為副將,召集江東子弟精兵八千,舉起了反秦復楚大旗,響應陳勝吳廣起義,渡江西進。
據(jù)南鋼集團霸王山傳說研究會研究,項羽吳中起兵抗秦,率一千江東子弟先遣軍從江乘(今南京棲霞)渡江,經(jīng)過青沙(今八卦洲),到達今天的南京江北新區(qū)霸王山安營扎寨。項羽在霸王山的4個月里,率千人攻棠邑城(今六合),打瓜步(今瓜埠),占領瓜步官渡后,迎接叔父項梁率領的七千江東子弟過江。項梁、項羽率領的八千江東子弟會聚霸王山后,正是陳勝和吳廣被殺、秦末農(nóng)民起義處于低潮時期,項羽在霸王山勇舉義軍大旗,成立了項家軍。起義軍在短短的4個月內(nèi),以霸王山為中心根據(jù)地,發(fā)展為7萬人。項羽關心周邊百姓疾苦,開挖了霸王塘蓄水,后人稱之為“劉家湖”。2021年開放的江北新區(qū)桃湖公園,就是在劉家湖基礎上打造出來的。2021年南鋼集團投資上千萬元建造了霸王山紀念館。
后來項羽失敗,打算經(jīng)過南京回到江東,那時南京叫秣陵?,F(xiàn)如今,項羽在浦口留下22個歷史傳說故事。2007年,“項羽在浦口的歷史傳說”被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徐州戲馬臺風云閣(蔣鋒 攝)
這22個傳說對應了浦口的22個地名,這22處地名為:瓢兒井、點將臺、飲馬池、高望、蘭花塘、紅繡鞋、失姬橋(石磧橋)、胭脂井、魂落鋪、九頭亡、勒馬想、茶棚、霸王泉、駐馬河、滾馬灘、霸王廟、御祭庵、鬼門關、晾甲廟、下馬石、霸王鞭、駟馬山(又名四潰山)。有些地名被沿用至今,有些已被其他音字所代替。
項梁、項羽等采納范增的建議,在民間找到為人牧羊的前楚懷王的孫子熊心,擁立為王,仍稱楚懷王,建都盱眙(今江蘇盱眙縣),以附民望。
楚國分為三個地區(qū),舊名江陵為南楚,吳為東楚,彭城屬西楚。項羽領兵進入咸陽,滅秦后,有人勸項王建都關中,成就霸業(yè),但項王回絕道:“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客觀上,彭城是先秦時期的險國嚴邑、金城湯池,背靠三楚舊地,又有民眾依附,讓項羽故土難離。
隨后,項羽虛尊楚懷王為義帝,分封十八王,封劉邦為漢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占有梁、楚九郡,凱旋東歸,建都彭城,即當今的徐州。自此,項羽的霸業(yè)達到了巔峰,但也給劉邦撕毀鴻溝協(xié)議找到了借口。
自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彭城作為西楚霸王的首都,承載著一代英雄的榮耀與恥恨,見證項羽的輝煌頂點,也冷觀他的英雄末路。彭城至今仍有西楚故宮和項羽戲馬臺等歷史遺跡可尋。
戲馬臺依山崗地形,逐步上遞,錯落有致。歷代在臺上營建了不少建筑物,諸如臺頭寺、三義廟、名宦祠、聚硅書院、聳翠山房、碑亭記等。戲馬臺北側(cè)有曲廊、追勝軒、集萃亭和系馬樁、烏騅槽等景點。曲廊內(nèi)嵌有歷代文人雅士吟詠戲馬臺的詩詞石刻50余處。戲馬堂是主殿,堂周環(huán)以回廊,24根丹柱繞堂排立,四壁為雕花窗欞。堂中屏風為“秋風戲馬”圖,反映當年項羽在虞姬陪侍下,觀看士卒馳馬操練的場景;東配殿的壁畫,由144塊大小不等的正方形和長方形磚坯燒制雕刻而成,長9米,高2米。項莊舞劍畫面,描述了當年鴻門宴的緊張氣氛;西配殿為一大型壁畫,勾勒了兵敗垓下后霸王訣別愛姬的離愁場景。
風云閣又名戲馬臺碑亭,是戲馬臺景區(qū)標志性建筑,也是戶部山制高點。碑亭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碑亭按江南園林風格設計,雙層六角飛檐,丹柱彩棟,上覆釉瓦。光緒十三年(1887),當時徐州道觀察使段喆重修碑亭,南檐嵌有四字篆額“從此風云”。1985年,戲馬臺碑亭經(jīng)修繕后,易名為“風云閣”。亭內(nèi)有一明代石碑,為明萬歷十一年(1583),徐州戶部主事姜士昌所立,正面有柳城人莫與齊所書“戲馬臺”三字,間距盈尺,古樸莊重;石碑背面刻有《徐州重建儒學記》。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漢軍在韓信指揮下,設下十面埋伏,楚軍被圍困于垓下(今安徽靈璧),人少食盡。漢軍在包圍圈四面唱起楚歌,“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瓦解了楚軍斗志。項羽與虞姬對飲,在營帳中酌酒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蒼涼悲壯,英雄情長,此時虞姬,愴然拔劍起舞,以歌和之:“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虞姬自刎后,項羽帶兵突圍,虞姬的尸體被來不及突圍的楚兵移葬于“霸離鋪”東2.5公里處,后來這里出現(xiàn)的村莊就叫“虞姬村”,兩處自得名以來,至今沿襲不變。這即是虞姬墓的來源。如今虞姬墓位于安徽宿州市靈璧縣城東7.5公里的虞姬文化園內(nèi),為安徽省重點保護文物單位。但民間相傳,虞姬死后身首異葬,定遠葬頭,靈璧葬身。《太平寰宇記》有“虞姬墓在定遠縣南六十里,高六丈”的記載。據(jù)說是項羽要把虞姬帶回家鄉(xiāng)安葬,但倉皇之中無法帶走全身,只好割下頭顱帶走,到了定遠迷路,失去機會,被迫草草掩埋。所以就有了兩個虞姬墓的說法。
在長三角,虞姬的烈女形象一直備受推崇。如今多地競打虞姬牌。除了沭陽打造虞姬故里外,目前全國還有其他四個地方都說自己是虞姬的故鄉(xiāng),都建有虞姬廟。
虞姬出生在今江蘇宿遷市沭陽縣顏集鄉(xiāng),這是大多數(shù)人接受的說法?,F(xiàn)沭陽境內(nèi)有虞姬溝,溝畔有胭脂井、霸王橋、宅等史跡。清代著名文學家、詩人袁枚,曾任沭陽知縣,退任四十三年后,重游沭陽時,他說在任的時候沒有為虞姬寫詩,退休了也要完成這個心愿,特地再到顏集鄉(xiāng)憑吊虞姬。為此寫了《過虞溝游虞姬廟》詩:“為欠虞姬一首詩,白頭重到古靈祠。三軍已散佳人在,六國空亡烈女誰?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猶舞草濕胭脂。座旁合塑烏騅像,好訪君王月下騎。”并自注:“相傳虞故沭人也?!比缃竦你痍柨h,把虞姬文化作為地方發(fā)展的寶貴資源加以利用,注冊了“虞姬”牌商標花木和“虞姬酒”,以項羽、虞姬冠名花卉和經(jīng)濟文化交流活動,發(fā)展成為全國知名的花木大縣,顏集、新河兩個鄉(xiāng)鎮(zhèn)被國家林業(yè)局命名為首批“全國花木之鄉(xiāng)”。
上海市長寧區(qū)新涇鎮(zhèn)努力村有一個虞姬墩和一個虞姬廟(現(xiàn)名法虞寺)。相傳虞姬自刎后,項羽手下人帶著虞姬的遺物返回江南,虞姬的兩個妹妹驚聞噩耗,悲痛欲絕中拔劍與漢軍作搏擊,中箭身亡。鄉(xiāng)親們欽佩三姐妹是女中俊杰,在蘇州河邊的大土墩里埋入虞姬的絲巾和兩姐妹的尸體,土墩取名虞姬墩。舊時每年清明、七月半(七月十五)、十月朝(十月初一),幾個青壯年來到虞姬廟中請虞姬娘娘出堂,娘娘被抬上轎子,進行“出會”儀式。
浙江紹興宣傳虞姬出生在該市柯橋區(qū)漓渚鎮(zhèn)美女山腳下的塔石村,美女山也是因虞姬而命名的。塔石村大多為虞姓,為虞氏宗族世居之地。塔石村歷史上就建有虞姬娘娘廟,長年祭祀供奉不絕,后來廟宇毀于戰(zhàn)火。
江蘇常熟也說虞姬為常熟人,相傳虞姬出生在常熟虞山腳下虞溪村。
項羽與從者八百余騎從垓下突圍,渡過淮水,至陰陵(今安徽定遠西北)迷失道路,復至東城(今安徽定遠東南),從者僅剩二十八騎,來到長江的一條岔河烏江。烏江水道之畔原有兩個烏江鎮(zhèn),兩鎮(zhèn)今分屬南京市浦口區(qū)的橋林街道烏江社區(qū)和安徽和縣的烏江鎮(zhèn)。兩者僅有一橋之隔,江蘇這邊叫作“橋北”烏江,安徽那邊叫作“橋南”烏江。
烏江鎮(zhèn)就是當年項羽自刎的烏江亭。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鄉(xiāng)。烏江亭轄烏江浦,為長江北岸津渡要沖,是江蘇面向長三角地區(qū)的西大門。
項羽原本計劃從烏江浦橫渡大江回到江東以圖后舉。烏江亭長也勸他登舟起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只要登舟,漢軍即使追至渡口,也只能望江興嘆。但是,僅有一葉扁舟,容不下所剩殘兵,帶出來的八千子弟現(xiàn)在一個都帶不回去,叫他情何以堪,無法向江東父老交代。因此他選擇了同歸于盡,把烏騅馬送給亭長帶走,乃令從騎皆下馬,以短兵器與漢兵搏殺,項羽一人殺漢軍數(shù)百人?!妒酚洝ろ椨鸨炯o》對這一場景不吝筆墨,描述項羽“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短兵相接,項羽突然發(fā)現(xiàn),向自己進攻的漢軍中有呂馬童,呂馬童本來是項羽的部下,現(xiàn)在也投到了劉邦麾下。項王對呂馬童說,聽說漢王懸賞千金要我的頭,憑你們是殺不死我的,但是今天我送你個人情,把我的頭送給你。呂馬童聽后羞愧難當,轉(zhuǎn)過身告訴旁邊的同僚王翳。項羽說完自刎而死,王翳立刻上前把項羽的頭砍下去領賞。呂馬童看見王翳割下項羽的頭顱,也顧不得舊誼和禮義廉恥,立即上前參與了對項羽的尸體分割搶奪。為爭搶項羽尸體,漢軍自相殘殺,最終另外四個人呂馬童、楊喜、呂勝、楊武勝出,項羽的尸首總計被五個人瓜分,在劉邦面前把肢體拼合,正好是一個完整的項羽尸首。劉邦遂把項羽的封地分成五塊,頒給奪得尸體的五個人,并予封侯:封呂馬童為中水侯,王翳為杜衍侯,楊喜為赤泉侯,楊武為吳房侯,呂勝為涅陽侯。
亭長受烏騅之贈,帶著烏騅過江,但是忠于主人的烏騅自跳烏江而死,其情令人扼腕。
項羽死后,楚地皆降漢,而其部下李將軍尚且不知,仍在谷城(山東境內(nèi))與漢軍作戰(zhàn)。劉邦為招降李將軍,派人把項羽之首送往谷城,明示項羽已死,勸其投降。談判中,劉邦答應在華山之陽,厚葬項羽之頭。李將軍率眾降,劉邦把項羽的頭顱安葬在谷城(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舊縣鄉(xiāng)舊縣三村),葬畢,李將軍也自刎于墓前陪葬。碑文載“有李將軍從王死,實附葬焉”。劉邦大哭一場,雖說得了江山,但他和項羽曾經(jīng)結(jié)拜兄弟,畢竟勝之不武,是靠厚黑之術(shù)、背信棄義得來的,是項羽自刎把江山送給他的,“世無英雄,遂成豎子”的名聲難以洗刷。
安徽和縣烏江當?shù)厝藶榧o念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烏江,在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的地方,當時就地墓葬了項羽的殘骸和血衣,建有霸王祠,故稱“衣冠冢”,又名項王祠、霸王廟、西楚霸王靈祠。霸王祠位于烏江鎮(zhèn)東南鳳凰山上,今為聞名遐邇的歷史名勝,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10月30日,胡耀邦視察巢湖地區(qū),提出對霸王祠重修的建議,和縣縣委、縣政府先后于1984年、1992年兩期共撥款近300萬元,對霸王祠進行修擴,建后的霸王祠占地面積107畝。祠外新建了雙毋石闕、駐馬河、烏江亭、拋首石31響鐘、亭、26騎士坡、旗桿臺、碑廊等景點。祠內(nèi)恢復欞星門,東西側(cè)殿各8間,分別陳列霸王、虞姬、范增、龍且等塑像,兵器及5個成語故事組成的5組微塑,歷代名人書畫、圖片以及表現(xiàn)項羽一生中重大事件的8組木雕壁畫。享殿前鑄有“拔山蓋世”鐵鼎一尊。
安徽和縣烏江鎮(zhèn)霸王祠“三月三”廟會,由來已久,到唐初始成規(guī)模,經(jīng)歷朝歷代,傳承至今,具有歷史時間長、規(guī)模宏大、文化積淀深厚等特點。在旅游經(jīng)濟大潮的催動下,烏江鎮(zhèn)大力挖掘和發(fā)展了當?shù)厝宋摹⒌乩淼嚷糜钨Y源,大打“烏江牌”,在文物保護、景點開發(fā)做文章,霸王祠“三月三”廟會也由民間自發(fā)進行,發(fā)展到由當?shù)卣e辦,內(nèi)容包括開幕式、民俗文化展演、農(nóng)特產(chǎn)品展銷及其他相關活動,成為經(jīng)濟發(fā)展外引內(nèi)聯(lián)的重要載體。
對項羽不吝贊美之詞的,首推偉大的史學家司馬遷?!妒酚洝凡恍啵黄渥顬椴恍嗾弋攲佟绊椨鸨炯o”這一篇章。對于項羽這樣的失敗者,太史公將他人性的光輝和英雄氣概寫得如此傳神,讓人不忍卒讀;對于劉邦這樣的成功者,太史公也沒有刻意加以粉飾,而是還開國帝王的本來面目,讀來讓人莞爾。
以官方名義推崇項羽的,當首推唐宰相李德裕。他為烏江祠寫序,對項羽的評價達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項羽文化的傳播也隨之達到高峰。836年他在《項王亭賦并序》中對項羽業(yè)績與人格評價道:“自湯武以干戈創(chuàng)業(yè),后之英雄莫高項氏?!崩畹略UJ為項羽是自湯武以來1000年才出現(xiàn)的大英雄,贊譽之高,無出其右。
對項羽封廟號的皇帝,只有趙構(gòu)一個人。靖康之變后,金兵俘虜宋徽宗和宋欽宗,滅亡北宋。1130年,趙構(gòu)逃至紹興(時稱越州),做夢都想收復江山,希望有項羽這樣的英雄再世。所以有了一句“紹祚中興”,并下詔從建炎五年正月起改元紹興,而越州也就成了紹興城。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趙構(gòu)命名烏江項羽廟為“英惠廟”。
作為項羽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項羽題材的詩詞楹聯(lián),浩如煙海。
唐開成四年,杜牧由宣州赴京途經(jīng)和州烏江亭時,即興寫了一首詠史詩:“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痹娪身椨鸨鴶∽载刂嘏d發(fā)感慨,對其雄圖大業(yè)歸于覆滅深表惋惜。毛澤東非常喜歡杜牧的這首《題烏江亭》,詩中一句“包羞忍辱是男兒”成了他的箴言,閑暇時曾經(jīng)手書,現(xiàn)被后人臨摹刻在一塊巨石上,矗立在復建的烏江亭院內(nèi)。
靈璧距離北宋京都開封不遠,當時王安石、曾鞏、范成大等著名人物都去看過垓下古戰(zhàn)場,并賦詩發(fā)思古之幽情。蘇東坡曾和弟弟到靈璧瞻仰虞姬墓,一人寫了一首詩,謳歌虞姬的忠誠與氣節(jié)。蘇軾的詩是:“帳下佳人拭淚痕,門前壯士氣如云。倉黃不負君王意,獨有虞姬與鄭君。”在古代情歌中,“虞美人”成了詞曲高手喜愛的詞牌。南宋詞人辛棄疾也曾到過虞姬墓,看到墳前芳草萋萋,鮮艷的虞姬花盛開,香氣襲人,這位血性詩人一口氣寫了兩首詞,一首叫《虞美人》,一首叫《浪淘沙·虞美人草》。其中有“不肯過江東,玉帳匆匆,只今草木憶英雄”佳句,使人想到他寫的金陵懷古,“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之句直抒了他對南宋偏安無為的憤慨。
不肯過江東的還有李清照。南逃的李清照想到了心目中的英雄項羽,看看棄城而逃的丈夫趙明誠,想想這些年宋朝君臣的畏敵如虎和不抵抗,不禁悲從中來。身處亂世,國家正值用人之際,可是放眼望去,全是些貪生怕死之輩,哪里還有項羽那樣的男子漢!于是,一首流傳千古的《夏日絕句》從李清照口中誦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p>
歷代為項羽寫的楹聯(lián)很多?,F(xiàn)在能見識到的,而且是出生在烏江的書法家,那就非林散之莫屬了。戰(zhàn)神項羽自刎的烏江一帶,留下很多遺跡,僅在浦口就留下20多處。因此出生在烏江的當代草圣林散之,從小就受到項羽文化的熏陶,對項羽十分崇拜,凡是有關項羽的題詞他都是有求必應。古人稱項羽是蓋世英雄,而他在給宿遷項王故里題詞時卻改寫為“英雄蓋世”,意蘊大不一樣。他給烏江霸王祠寫的對聯(lián)猶佳,“猶聽叱咤之聲,外黃未坑,能存孺念,壯哉心鄙秦皇帝;忍見風云變色,虞姬自刎,專為報恩,敗己頭拋呂馬童。”無論是措辭還是書法技藝都達到了舍我其誰的境界:這副對聯(lián)用的幾個典故都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外黃未坑”是說項羽竟然能重視一個孩子的勸解,沒有坑殺外黃(今河南省民權(quán)縣境內(nèi))人。史書上沒提到孩子的姓名,只說他是外黃縣令門客的一個年齡才十三歲的兒子,說明項羽十分喜歡那些和他一樣的英雄少年。如果項羽在其他重大決策上也能如此耳順聽勸,天下就沒有劉邦的份了。
以項羽為代表,在長三角人的性格里,既有柔情似水的一面,更有至大至剛的一面。長三角的民性剛是披堅執(zhí)銳、扛鼎拔山的擔當,更是破釜沉舟、所向披靡的無所畏懼,也是抱團奮進、重信守諾的品質(zhì)操守。進入新時代,長三角地區(qū)一體化按下了“快進鍵”。項羽文化所能賦予我們的破釜沉舟的勇氣,誠信擔當?shù)娘L骨,舍我順天的境界,都是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的最好的營養(yǎng)劑,可補當代的精神之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