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璐
虎屬大型貓科動物,《說文解字》中稱:“虎,山獸之君也。”早在200萬年前,被稱為“中華祖虎”的現(xiàn)代虎祖先,就生活在中華大地上。隨著人類的不斷發(fā)展,虎文化也應(yīng)用而生。商周時期青銅器上的虎紋飾,多見于鼎、尊、鉞、戈、卣等器物之上。戰(zhàn)國至秦漢出現(xiàn)專門調(diào)兵遣將的銅虎符,形為兩半,上有銘文,一半中央掌握,一半給予地方,調(diào)兵遣將時需要兩半勘合驗真,方能生效。宋代將顯出虎紋斑的瓷碗稱為虎斑,是茶盞的代名詞。遼金時期出產(chǎn)一種白瓷黑彩虎斑的虎形瓷枕。明清兩代的四品武官補服圖案,是老虎的形象,象征著軍權(quán)和武力?,F(xiàn)代虎形象出現(xiàn)在年畫、泥塑、皮影、剪紙等民間美術(shù)品中,除了威猛之外平添了幾分活潑可愛。每年五月初五,人們常用彩布剪出一個虎形,然后貼上艾草,佩戴在身上,稱為“艾虎”。“艾虎”五顏六色,據(jù)說佩戴在身上可以防止邪毒侵?jǐn)_??傮w來說虎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辟邪保平安的吉祥功能。時值壬寅虎年,將選介太原市博物館館藏中幾件與虎相關(guān)的文物供讀者欣賞。
清虎皮三彩釉瓷碗(圖1),口徑21.1,底徑7.8,高6.7厘米。碗敞口,斜腹,圈足。碗里、外壁及碗底均為白地,以黃、綠、紫三色釉作虎皮斑紋,斑片大小不一,參差錯落,呈自然垂流狀。胎質(zhì)縝密,釉面光亮,有著自然的變幻光澤。
虎皮三彩,嚴(yán)格意義上講屬于素三彩的一種。素三彩,低溫彩釉品種之一,因以黃、綠、白、紫等彩料為主,不用紅彩,故稱“素三彩”。其工藝是在瓷坯上先按預(yù)定的圖案進(jìn)行刻劃,待坯體干燥后以高溫?zé)蔁o釉的素瓷,再將作地色的釉澆在澀胎上;待其干燥后,刮下花紋圖案中應(yīng)施其他色彩部分的地釉,然后填上所需要的色彩,再一次低溫?zé)?。素三彩最早見于明代成化,清代康熙年間最為盛行。虎皮三彩瓷是康熙素三彩中的新穎品種。分別以黃、綠、紫三色釉間隔混雜點染于器身,燒制中經(jīng)自然暈染形成不規(guī)則、似虎皮狀的斑片而得名。傳世品中多見康熙虎皮三彩碗、盤,色塊錯落有致,色澤純凈鮮艷,形成一幅華麗奪目的紋案,使人能想到康乾盛世的富貴與繁華。
鎮(zhèn)墓俑是我國古代墓葬中用于保護(hù)死者靈魂不受侵?jǐn)_而設(shè)置的一種冥器。一般放置于墓室入口兩側(cè),為墓主威嚇入侵者。考古學(xué)上將鎮(zhèn)墓俑分為鎮(zhèn)墓獸和鎮(zhèn)墓武士俑兩種類型。據(jù)目前考古資料來看,鎮(zhèn)墓俑隨葬制度最早見于戰(zhàn)國楚墓,流行于魏晉至隋唐時期,五代以后逐步消失。徐顯秀墓出土的北齊鎮(zhèn)墓武士俑(圖2),張口露齒,面目猙獰,頭戴圓頂盔,身著虎皮明光鎧,腰系帶,大口縛褲,白靴。左手按長盾,盾面飾虎頭圖案,右手作持武器狀。鎧甲也稱甲胄、盔甲,鎧與甲用來防護(hù)身體,盔與胄則是保護(hù)頭部的,是冷兵器時代將士沖鋒陷陣必不可少的防護(hù)裝備。東漢劉熙《釋名·釋兵》中說:“鎧,猶塏也。塏,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似物孚甲以自御也?!惫艜r鎧甲多選用野牛、鯊魚等皮革制成,犀牛皮是較為珍貴的。唐宋以前稱皮質(zhì)的護(hù)具為甲,鐵質(zhì)的為鎧,后合二為一統(tǒng)稱鎧甲。館藏武士俑所穿鎧甲主要有兩個類型,兩襠鎧及明光鎧。兩襠俗稱兩當(dāng)或兩襠,東漢劉熙《釋名·釋兵》中說:“裲襠其一當(dāng)胸,其一當(dāng)背,因以名之也?!逼浠拘沃茷榍昂髢纱笃?,上用皮襻聯(lián)綴,腰部用皮帶束緊,起到保護(hù)胸背的作用。明光鎧為鎮(zhèn)墓武士俑所穿,它在沿襲裲襠鎧的基礎(chǔ)樣式上,前胸、后背各加圓形或橢圓形的金屬護(hù)片。館藏明光鎧有兩種樣式,貼金明光鎧和虎皮明光鎧。這件鎮(zhèn)墓武士俑的虎皮明光鎧和虎頭盾牌更顯出武士俑的威武莊嚴(yán),神圣不可侵犯。
綠釉是陶瓷傳統(tǒng)釉色之一,以銅作著色劑,鉛化合物作為基本助熔劑的低溫釉。漢代就已用銅作著色劑燒鉛綠釉,宋時瓷器上的綠釉已較普遍。但在明代孔雀綠燒成熟之前,所有的綠釉都呈深暗青綠色,沒有達(dá)到亮翠的程度。宋金時期有多個燒制綠釉的窯場,尤其是磁州窯系。館藏金綠釉虎形瓷枕(圖3),長23.3、寬19.3、高13厘米。通體施綠釉,顏色灰暗,胎質(zhì)較粗。整體造型為一臥虎,粗眉圓目,鼻有雙孔,尖牙外露,長尾盤于腹側(cè),爪前伏,虎氣爍然,給人威懾震撼之感。枕為陶瓷寢具,箱形枕是貫穿各代的基本造型,由枕面、四壁和枕底構(gòu)成。到宋代瓷枕樣式變得豐富多彩。有長方形、腰圓形、花瓣形、雞心形、六角形、八方形等樣式,枕面和枕壁有白釉黑花、剔花、刻花、印花等裝飾。后流行以人物手持荷葉作枕面的人形枕和將枕座或枕體做成寫實臥獸的獸形枕,虎形枕就是常見的一種獸形枕,造型優(yōu)美,栩栩如生。
金棺銀槨是佛教僧人安葬佛舍利(遺骨)的葬具。佛教經(jīng)典記載,佛主釋迦牟尼涅磐后,其舍利被分成八份分給古天竺八國國王建塔供養(yǎng)。后來供養(yǎng)舍利的風(fēng)氣逐漸盛行,安葬舍利的容器也日益豪華,供養(yǎng)舍利之風(fēng)傳到中國以后,與中國傳統(tǒng)的喪葬制度相結(jié)合,將盛放舍利的容器作成棺槨形,制作上也極盡工藝之能。這件正在展廳展出的五重棺槨出土于太原太山龍泉寺一座唐代佛塔地宮內(nèi)。五重棺槨共計五重,分別為石函、鎏金銅飾木槨、木胎鎏金銅槨、木胎銀槨、金棺。石函平面呈長方形,由函蓋、函身扣合而成,幾乎滿置宮室。函蓋外表刻滿文字,大都為供養(yǎng)人名字,函身為砂石雕鑿,前寬46.4、后寬37.2,長57.5、高31.2厘米。石函內(nèi)套裝鎏金銅飾木槨、寶裝木胎鎏金銅槨、寶裝木胎銀槨、金棺。木槨下有四角鑲有包角等鎏金銅飾的須彌座,前檔刻有尖頂弧形門,門楣門框飾以連珠,上方鑲嵌朱雀,兩側(cè)立有兩尊造型精美的力士,后檔上方鑲嵌玄武,下方鑲嵌佛足,槨蓋兩邊各有兩個鋪首銜環(huán)。鎏金銅棺長約21、寬約10.5、高約13厘米,坐在雕琢精美鎏金銅質(zhì)須彌座上,前檔刻有尖頂弧形門,門楣門框飾以連珠,門上鑲有3排18個門釘,一對門環(huán),門上方鑲嵌朱雀,門兩側(cè)立有兩尊弟子菩薩,后檔上方鑲嵌玄武,下方鑲嵌佛足。棺蓋兩邊各有兩個鋪首銜環(huán),四角為卷草紋護(hù)欄。銀棺長約13、寬約6、高約7厘米,鑲嵌寶石、珍珠,下有須彌座,四面同木槨、鎏金銅棺一樣鑲嵌佛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及鋪首銜環(huán)等飾品,前檔尖頂弧形門門框飾以連珠,門上鑲有3排12個門釘,一對門環(huán),門前立有一支仙鶴和兩個悲戚姿態(tài)的弟子。金棺,長約8、寬約4.5、高約3厘米,用一條紅色綢帶捆扎,打有蝴蝶結(jié),金光燦燦,非常精美。金棺中供奉著佛教圣物——佛祖舍利。木槨、鎏金銅棺、銀棺左右兩側(cè)都分別鑲嵌青龍、白虎(圖4),白虎呈昂首跳躍姿勢,上面托伏一位仙人,造型生動自然。
虎子又稱“楲”,是一種形似伏虎的器物,用途有水器和溺器兩說。楲何為虎形,宋人趙令疇《侯鯖錄》中記載:“李廣兄弟射于宜人之北,見臥虎焉,射之。一矢即斃,斷其虎頭為枕,示服猛也。”又云:“鑄銅象其形,為溲器,謂之虎子,示厭辱之。”虎子由此得名,可以看出人們對老虎的懼怕和厭惡。迄今為止最早的虎子為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黑皮灰陶器。三國、兩晉、南北朝流行瓷質(zhì)虎子,早期造型呈臥虎狀,張口,昂首,鼓目,四足屈蹲,背部有提梁,或塑成一小型奔虎,腹部刻有雙翼。到中晚期,造型趨于簡單,器身與扁罐相似,直至虎首和四足逐漸消失。館藏東晉青瓷虎子(圖5),呈球形,豐滿圓潤,底部平削。前面有一上翹的圓形直口,頂部正中裝有提梁。釉色青中泛黃、不透明。器身線條自然流暢,造型簡樸,實用性強。
四神紋是由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神像組成的紋飾,漢代極為盛行,多用于瓦當(dāng)、銅鏡、漆器以及墓室壁畫上等。四神本指天象,《論衡·物勢論》曰:“東方木也,其星蒼龍也;西方金也,其星白虎也;南方火也,其星朱鳥也;北方水也,其星玄武也。在漢代四神演變?yōu)榕c求福辟邪有關(guān),裝飾上大量應(yīng)用。青龍為龍形、白虎為虎形、朱雀為仿孔雀或鳳凰的一種靈化了的鳥,惟玄武是龜與蛇的合體。這塊四神圖鋪地磚是漢代典型的文物(圖6)”。2001年出土于太原果樹場,長27.8、寬27.5、厚3.5厘米。方形,模制,實心。磚上飾有龍、虎、龜、蛇、魚圖案,但沒有嚴(yán)格按照北玄武、南朱雀、東青龍和西白虎的布局,龜蛇位于青龍和白虎之間,白虎旁邊有條魚。線條簡潔,富有動感。白虎是“四神”中的西方之神,西方在五行中屬金,色是白,所以叫白虎。《風(fēng)俗通義·祀典》中有:“虎者,陽物,百獸之長也。能執(zhí)搏挫銳,噬食鬼魅。”所以,白虎歷來具有辟邪、祈福、消災(zāi),懲惡揚善等多種神力。此白虎怒目張口,闊步向前,四肢凌空,身上的條紋富于動感,形象逼真。
(責(zé)任編輯: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