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鞏義站街唐墓90GHM1 出土器物介紹

2022-06-18 05:11孫角云郝紅星
關(guān)鍵詞:臉頰武士器物

□孫角云 郝紅星

1990 年5 月,鞏縣(今鞏義市)站街派出所內(nèi)保股偵破一起盜墓案件,在犯罪嫌疑人家里起獲一批珍貴唐代文物。 據(jù)犯罪嫌疑人交代,這些文物均出自大小黃冶西嶺上的一座唐墓,器物用白黏土燒成,品相良好,在早期唐墓中并不多見。 茲介紹于下。

一、出土器物

墓葬編號90GHM1(以下簡稱M1),共出土41件器物,質(zhì)地有陶、瓷兩種,分別敘述。

1.陶器 分人俑、動物俑、家用器物三種。

鎮(zhèn)墓獸 1 件。 標本M1:1,獅首,三短角分立頭頂,旁有小耳,板狀鬣,隆眉如山,凸眼,高鼻,抿嘴,肩生羽翼,前腿直立,獅爪,無尾,蹲坐于方形底板上。身體正面原涂有紅彩,多脫落。高30.8 厘米。 (圖1)

圖1 鎮(zhèn)墓獸(M1:1)

文官俑 1 件。 標本M1:9,頭戴一梁進賢冠,“國”字臉,彎眉如月,圓眼,小耳,高顴骨,鼻直口方,上著交領(lǐng)闊袖襦,下著大口褲,足著云頭履,拱手立于地。 高53.2 厘米。 (圖2)

圖2 文官俑(M1:9)

武士俑 7 件。 容貌、服飾相同,尺寸略有差異。 頭戴圓頂盔,肩披套領(lǐng)披膊,披膊有頓項,圓臉,高鼻,嘴微啟,面露笑容,上身著半袖長甲,胸前兩圓護,甲身飾以圓圈紋,腰束帶,腹前垂蔽膝,腿著褲、靴,兩手持武器貼于腰側(cè),立于方形底板上。 標本M1:2,盔、甲身、臉頰涂紅彩。 高19.5 厘米。(圖3)標本M1:3,涂彩如前,臉頰紅彩脫落。高19.5 厘米。 (圖4)標本M1:4,盔前沿及臉頰涂紅彩。高19 厘米。(圖5)標本M1:6,盔涂紅彩,胸護、腰帶、靴涂黑彩。 高21.5 厘米。 (圖6)標本M1:5,盔、臉頰涂紅彩,背紅彩書寫“江元及之奴”5 字。高21.3 厘米。 (圖7)標本M1:7,盔涂紅彩,胸護、腰帶、靴涂黑彩,背紅彩書寫“奴萬歲”三字。 高21厘米。 (圖8)標本M1:8,盔、臉頰、腰帶涂彩,背紅彩書寫“奴益富”三字。 高21.5 厘米。 (圖9)

圖3 武士俑(M1:2)

圖4 武士俑(M1:3)

圖6 武士俑(M1:6)

圖7 武士俑(M1:5)

圖8 武士俑(M1:7)

圖9 武士俑(M1:8)

男侍俑 1 件。標本M1:10,頭戴黑色幞頭,腦后巾腳較長,眉檐隆起,眼略顯小,鼻頭很高,顴骨突出,紅唇緊抿,身穿白色團領(lǐng)窄袖袍,腰束黑帶,腹略鼓,下著褲、黑靴,拱手立于地,面似不悅。 眉下、眼涂黑,臉頰涂紅。 高20 厘米。 (圖10)

圖10 男侍俑(M1:10)

胡帽俑 2 件。 標本M1:11,頭戴黑色高頂胡帽,長臉,濃眉如山,瞇眼,大鼻子寬而高,紅唇微啟,臉頰涂紅,身穿紅色團領(lǐng)窄袖袍,腰束黑帶,下著褲、黑靴,左手握物于胸前,右手撫于左手背,欲哭還笑。 高18 厘米。 (圖11)標本M1:12,服飾、容貌同前,唯袍為白色。 高18 厘米。 (圖12)

圖11 胡帽俑(M1:11)

圖12 胡帽俑(M1:12)

半翻髻俑 3 件。標本M1:17,體形較大。頭梳半翻髻,圓胖臉,臉頰涂紅,腫眼泡,直鼻,小口,略上噘,上著交領(lǐng)半袖、交領(lǐng)窄袖襦,下束曳地長裙,肩披長帛,垂至膝前,足著鞋,袖手垂于腹前。 高35厘米。(圖13)標本M1:15,頭梳半翻髻,長圓臉,臉頰涂紅,柳眉,細眼,小鼻,小口,上著交領(lǐng)半袖、交領(lǐng)窄袖襦,下束曳地長裙,右側(cè)垂絲絳,足著鞋,雙手垂于腹前,手搭巾。 半袖、襦、裙、靴均未涂彩。 高27 厘米。 (圖14)標本M1:16,服飾、容貌、姿勢同前。背用紅彩書寫“阿春”二字。高26 厘米。(圖15)

圖13 半翻髻俑(M1:17)

圖14 半翻髻俑(M1:15)

圖15 半翻髻俑(M1:16)

條髻俑 2 件。標本M1:18,頭梳條髻,圓臉蛋,臉頰涂紅,眉毛細長,瞇眼,紅唇略張,上著單翻領(lǐng)窄袖袍,袍下擺有橫襕,腰系蹀躞帶,腹前、左腰、左后腰各垂一蹀躞,右腰懸掛一鞶囊,下著紅色間色褲,足著線鞋,雙手合舉于胸前,垂袖,目視前下方。背用紅彩書一“奴”字。高22.5 厘米。(圖16)標本M1:19,基本同前,唯腰左側(cè)的蹀躞帶被刮去,背用紅彩書“奴得財”三字。 高22.5 厘米。 (圖17)

圖16 條髻俑(M1:18)

圖17 條髻俑(M1:19)

侏儒俑 1 件。標本M1:13,頭戴黑色幞頭,彎眉,大眼,眼角上挑,直鼻,方嘴,上著白色團領(lǐng)窄袖袍,腰束黑帶,下著褲、黑靴,拱手立于地,眼、嘴含笑。 高13.5 厘米。 (圖18)

圖18 侏儒俑(M1:13)

伏聽俑 1 件。標本M1:14,頭戴黑色幞頭,身著團領(lǐng)袍,腰束黑帶,袖手前伸,屈腿伏于地,頭埋于臂間。 長14.5 厘米,高5 厘米。 (圖19)

圖19 伏聽俑(M1:14)

馬 1 件。 標本M1:20,勾首,揚脖,分纓,剪鬣,大眼,張嘴,平背,撅臀,束尾,四肢立地。 頭模印絡頭,嘴旁飾鑣,背置鞍韉,韉前模印小鐙,鞍后垂五鞘,臀部模印鞦,鞦上有泡釘,并垂一跋塵。長37.4 厘米,高35.7 厘米。 (圖20)

圖20 陶馬(M1:20)

駱駝 1 件。標本M1:21,昂首,揚脖,大眼,張嘴,小耳殘,頂毛與垂胡較短,弓背,圓臀,垂短尾,四肢立于地。 雙峰呈梯形,背束聯(lián)珠花毯,上搭貨架、橐囊、卷氈。長29.4 厘米,高36.9 厘米。 (圖21)

圖21 陶駱駝(M1:21)

羊 1 件。 標本M1:22,平首,揚脖,彎角,凸眼,抿嘴,弧背,低臀,無尾,四肢蜷曲于地。 未見耳,身上飾有黑斑,鼻、額上涂黑條彩。長12 厘米,高9 厘米。 (圖22)

圖22 陶羊(M1:22)

豬 1 件。 標本M1:23,豬拱較高,狹而長,小耳,圓眼,腮部有粗須,肩部鬃毛亦長,無尾,四肢曲臥于地。 長12.5 厘米,高4.5 厘米。 (圖23)

圖23 陶豬(M1:23)

狗 1 件。 標本M1:24,體瘦,頭小。 小耳,大眼,無尾,身體蜷曲,四肢伏臥于地。 長11.5 厘米,高3.5 厘米。 (圖24)

圖24 陶狗(M1:24)

鴛鴦 2 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標本M1:25,長喙,圓首,肥身,羽毛整潔,尾略翹,柱足,縮脖作休息狀。 長10 厘米,高8.5 厘米。 (圖25)

圖25 陶鴛鴦(M1:25)

井 1 件。 標本M1:28,近方形,直壁,井口有井欄,四角各有一鉚釘。 長9 厘米,寬8.5 厘米,高3 厘米。 (圖26)

圖26 陶井(M1:28)

碓 1 件。標本M1:27,長方形底板,兩支架較矮,柄與底板連在一起,臼隱不見,可見杵之上端。底板中后部有4 個圓孔, 應該是用來固定底板于地。 長10 厘米,寬4.5 厘米。 (圖27)

圖27 陶碓(M1:27)

灶 1 件。 標本M1:29,近方形,分片制作,最后黏合在一起。 前設方形灶門,上有山形擋煙墻,灶面中部一小孔(不透),以示灶眼。 長7.5 厘米,寬8.5 厘米,高7 厘米。 (圖28)

圖28 陶灶(M1:29)

盤 2 件。 標本M1:30,侈口,方圓唇,淺弧腹,圜平底,矮圈足。未施釉,但內(nèi)底灑有白、綠、黃三色釉,系疊燒流釉所致??趶?6.5 厘米,足徑13 厘米,高3.9 厘米。 (圖29)標本M1:31,器形完全同前,未施釉。 口徑28.5 厘米,足徑13 厘米,高4 厘米。

圖29 陶盤(M1:30)

2.瓷器 主要有四系罐、碗、缽三種。

四系罐 2 件。 標本M1:32,斂口,方唇,短弧頸,弧肩,鼓腹,下腹弧內(nèi)收,假圈足。 肩部四系殘斷。 內(nèi)壁施白釉,外壁施釉至下腹。 口徑10 厘米,腹徑21 厘米,足徑11 厘米,高29.5 厘米。(圖30)標本M1:33,器形大致同前,唯為斜直領(lǐng),青釉施至上腹部。 口徑11 厘米,腹徑20 厘米,足徑9.5厘米,高29 厘米。 (圖31)

圖30 四系瓷罐(M1:32)

圖31 四系瓷罐(M1:33)

束頸罐 1 件。標本M1:34,侈口,卷沿,圓唇,高束頸,弧肩,鼓腹,下腹弧內(nèi)收,假圈足。 腹部鉆有一孔。 內(nèi)壁施白釉,外壁施釉至下腹。 沿頂面釉被刮去,見三個支燒痕。 口徑11 厘米,腹徑20 厘米,足徑10.7 厘米,高32 厘米。 (圖32)

圖32 束頸瓷罐(M1:34)

碗 6 件。 器形基本相同。 侈口,圓唇,深弧腹,圜底,假圈足。 內(nèi)壁施青白釉,外壁施釉近圈足。 標本M1:35,青白釉有細小開片。 口徑11 厘米,足徑5.6 厘米,高4 厘米。 (圖33)標本M1:36,青白釉開片密實,均勻自然。 口徑11 厘米,足徑6厘米,高4 厘米。 (圖34)

圖33 瓷碗(M1:35)

圖34 瓷碗(M1:36)

缽 1 件。標本M1:41,侈口,圓唇,深弧腹,圜平底。 內(nèi)壁施青白釉,外壁施釉近底。 外壁青白釉細膩,有均勻的細開片,內(nèi)壁開片疏密不均,更有韻味??趶?1 厘米,底徑5 厘米,高4 厘米。(圖35)

圖35 瓷缽(M1:41)

二、結(jié)語

1.墓葬年代。 M1 的年代較易確定,因為這批陶俑尤其是鎮(zhèn)墓獸、武士俑、文官俑、男侍俑、胡帽俑、半翻髻俑、馬、駝均與公元672 年偃師楊堂墓[1]出土的同類器物完全一樣, 甚至可能是同一窯口制作的,故年代也應大體相同,在公元672 年前后,且因鎮(zhèn)墓獸蹲于底板上,不能晚于公元676 年鄭州丁徹墓[2],此墓的兩個鎮(zhèn)墓獸均蹲于低臺座上。

偃師楊堂墓還出土一種人首鎮(zhèn)墓獸及頭戴盔、身穿鎖子甲的大型武士俑,M1 沒有發(fā)現(xiàn)。 實際上,1988 年鄭州市文物工作隊在鞏縣二電廠M71[3]99、M90[3]110發(fā)掘出土的陶俑與楊堂墓陶俑大致相同,也出土有這兩種器物(圖36、圖37),故我們懷疑M1 也應該隨葬有這種俑, 因盜墓等原因遺失。

圖36 鞏縣二電廠M71出土的人首鎮(zhèn)墓獸

圖37 大型武士俑

2. 器物風格。 M1 和楊堂墓、 鞏縣二電廠的M71 及M90 有共同的時代風格,即器物組合比較固定,有鎮(zhèn)墓獸、文官俑、武士俑、幞頭男侍俑、胡帽俑、侏儒俑、半翻髻俑、條髻俑、伏聽俑以及馬、駱駝、羊、豬、狗、灶、井、碓、罐、盤、碗等與家庭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動物、家用器皿。這些器物風格特點鮮明,墓與墓之間同類器物區(qū)別很小。如人首鎮(zhèn)墓獸均頭頂一小彎角、火焰狀翼、爪足,獅首鎮(zhèn)墓獸頭頂三小角、羽翼、爪足。 大型武士俑均著鎖子甲, 上無胸護; 小型武士俑均有披膊、頓項、胸護、蔽膝等。 文官俑均戴一梁進賢冠,著闊袖襦、大口褲、履。 幞頭俑之巾子均較低,好像坍塌一般。 胡帽俑形象高度一致,均為胡人,大鼻頭,帽前后沿折起。 伏聽俑則別無二致,匍匐不見臉。 半翻髻俑均著半釉,腆腹,手搭巾。 條髻俑均雙手合舉于胸前,長袖下垂,腰系鞶囊。馬很有特色,都是小鞍小韉,馬背低平,足下無底板。駱駝身較短,雙峰矮小,幾乎被貨架掩住,立于地。 羊、豬、狗皆立式臥姿。 灶、井都是分制再黏合起來的,壁面比較陡直。

3.墓葬分布區(qū)域。 就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這種風格的唐墓不多,2006 年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鞏義東區(qū)新興家園(大黃冶西嶺上)發(fā)掘一座唐墓①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內(nèi)部資料。,所出器物同M1,但全為施青釉的瓷質(zhì)器物,由此我們也懷疑M1 的位置當在此,而不太可能位于站街鎮(zhèn)其他地方。 這樣,黃冶西嶺上就有兩座這樣的墓。 在鞏縣二電廠也有兩座, 另外M89 除武士俑與高髻俑不同外, 其他也大體相同。 再往西就是楊堂墓了,洛陽至今公開發(fā)表的資料尚未見到這樣的成組器物。 這6 座墓的器物雖未做過檢測,但從胎質(zhì)來看,它們應該是西泗河內(nèi)的鞏縣窯生產(chǎn)的。

4.關(guān)于墓主。 M1 沒有出土墓志,但兩件條髻俑背后的紅彩題字很不尋常, 第一件左背歪題一“奴”字,其他地方再無字跡殘存。 第二件后背題“奴得財”三字,前兩字皆歪。在鞏義出土的陶俑后背多墨書,像M1 這樣陶俑臉蛋皆涂紅彩,背書也為紅彩的極少見,目前僅此一例。 通觀鞏義墨書,凡含有“奴”字題名,“奴”字皆當頭,像小型武士俑背書“江元及之奴”的還是第一次。這種題法,會不會表明墓主姓名為“江元及”,應當考慮這種情況,起碼不能完全否定。

猜你喜歡
臉頰武士器物
禮樂之道中的傳統(tǒng)器物設計規(guī)范
琳瑯滿目——中國古代器物之扇子
聽古器物講“孝文化”
淺析玉成窯器物的藝術(shù)風格
猴子和武士
剛剛好
“武士”擋道
劍龍是武士嗎?
暗黑武士 六步接觸雷克薩斯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