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 雨
一個從藝四十年的歌唱家,要說舉辦一場音樂會不是啥新鮮事。但歌唱家賈堂霞2013年孟冬的那場演唱會則意義特殊?;I備了六年、傾注老師多年心血的山東民歌演唱會卻因為恩師的突然離世改成了以緬懷恩師王音旋為主題的追思會。這也意味著她從老師手里接過山東民歌傳承的薪火。沒有人比賈堂霞更清楚,如果沒有王老師,就不會有這場演唱會,更不會有自己今天的藝術(shù)成就。
從一個愛唱歌的農(nóng)家小妮子成長為山東民歌演唱家,這位從齊魯大地走出的女高音歌唱家,她的民歌中浸著濃濃的鄉(xiāng)音鄉(xiāng)情,她的每一個腳印里都長滿故事……
本文作者采訪歌唱家賈唐霞(左)
山東濟南東郊有個玉龍村,它早年叫石旮旯村。石旮旯村有個小姑娘叫紅霞,多年以后,這個叫紅霞的小姑娘成為全國知名的歌唱家,她叫賈堂霞。賈堂霞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總要提及生養(yǎng)自己的那片土地,還有那個聽起來土了吧唧的小村子。
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賈堂霞是家中長女,她還有個弟弟。爹在她出生第六天就去濟南鋼鐵廠當了工人,微薄的工資只夠每月給家里一塊錢。娘從早到晚不停地勞作,可不管她怎么拼命干活,一年到頭還是欠生產(chǎn)隊的錢。
貧窮、挨餓是那時人們生活的常態(tài)。正在長身體的紅霞總是用苞米面糊糊充饑。而且早餐吃完后要等到下午放學才能吃上第二頓飯。幸運的是,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小紅霞的內(nèi)心卻是喜悅富足的。她喜歡唱歌,還在縣文化館學了兩年多的戲曲,經(jīng)常代表縣里參加文藝匯演。記得有一次參加全縣歌唱比賽,頭天晚上,娘特意把她的小布鞋刷干凈放到爐子上烤,準備第二天上臺穿。可干了一天活的娘太累了,坐那打了個盹兒,等她聞到糊巴味驚醒,小布鞋的底兒沒了一半。第二天,小紅霞沒事一樣從從容容走上舞臺放聲歌唱,沒人知道她的腳掌是踩到地面的,即便這樣,也沒耽誤她在全縣比賽中拿一等獎。
有些苦是一定要經(jīng)歷并且好好留存的。它能讓你逢遇幸福時倍感甜的濃烈、甜的寶貴,苦本身更能治愈懶惰和矯情;它就像不能直接當飯吃、卻能長出糧食的泥土,給你活命和拼搏的能量,給你撐起自己的骨骼。
不過筆者采訪賈堂霞時,她一直在講她的幸運和幸福,在人生不同階段總是遇到貴人,而這幸福之源就是認識王音旋老師。
王音旋教授是我國著名歌唱家、聲樂教育家。1948年,12歲的王音旋就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當了文工團團員,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到前線為志愿軍演出。她曾為經(jīng)典電影《苦菜花》《紅日》《大浪淘沙》等配唱過插曲,她演唱的《誰能比得上咱》《我的家鄉(xiāng)沂蒙山》等歌曲廣為流傳。在教學方面,她培養(yǎng)了王世慧、羅余瑛、賈堂霞等一批有影響的歌唱家。
1986年的春節(jié),濟南市要舉辦一個“唱家鄉(xiāng) 贊泉城”的文藝匯演。歷城縣的老師專門為賈堂霞寫了一首歌《唱唱俺唐王大白菜》。賈堂霞帶著這首歌,還有呂劇《婆為媒》的唱段在比賽中獲得了濟南市一等獎。這個消息傳到省文化館,省里正在籌備華東六省一市的民歌比賽,主要負責人就是王音旋的愛人、著名作曲家金西,王老師則是培訓演員的藝術(shù)指導。
一天,歷城縣文化館館長接到一個電話,說省里準備來15個老師想看看那個唱唐王大白菜的小姑娘。賈堂霞把當時的匯演曲目又唱了一遍??赐瓯硌莺螅趵蠋熡檬謸崦念^,親切地問:“小姑娘想不想學唱歌???”
她怯怯地回道:“都行,無所謂?!?/p>
后來賈堂霞告訴我;“當時我很自卑,也不確定老師會不會看上我,如果行當然好,不行還回家種地唄?!?/p>
也許,正是小姑娘身上的純樸勁和與生俱來的靈性打動了老師們。金西老師覺得這個孩子會表演,那雙眼睛能替她表達沒說出的話,她的歌里有靈,有韻,萬物有靈的靈、生活入韻的韻。當時,音樂學院里盛行西洋唱法,而這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家姑娘,她的歌風宛若齊魯大地上翻滾的麥浪,搖曳的野花,淳美間蕩漾著自然的氣息。那是山野的清風、天空的甘露和大地的泥土混合的味道。賈堂霞就這樣成為王音旋的學生,踏上專業(yè)學習之路。
大地不是任何人直接的蜜罐。但正是它那歷經(jīng)千秋萬代留下本原的泥土,有苦有澀有歷史有今天的泥土,長出花,長出草,長出莊稼,長出生活的蜜。
王老師的第一個教學任務是輔導賈堂霞參加華東六省一市的民歌比賽。賈堂霞后來聽說本來業(yè)余組的人選已定,她來了自然就頂了別人。當然,那時的老師選拔人才完全出于公心,像賈堂霞這類學生實屬難得,既會唱民歌,又有扎實的戲曲功底。民歌與戲曲本就有著相同的基因,只要你認同腳下這塊土地,那根脈上生長的文化就會一通百通。幾十年下來,賈堂霞在民歌表演上有其獨到之處,她特別感念傳統(tǒng)戲曲文化的滋養(yǎng)。
賈堂霞幸運地跟王老師學習。比賽時間臨近,從演出作品到穿什么服裝、鞋子,都由王老師一手操辦。她親自帶賈堂霞到戲曲服裝廠花200塊錢做了一套紫色真絲演出服。在那個年代,這套衣服差不多抵得上一個人倆月的工資。賈堂霞把她視為傳家寶,采訪時,她特意從衣柜里取出熨得板板正正的衣服。
演出那天,賈堂霞表演山東民歌《對花》,當她從幕后踩著小碎步出場,仿佛天邊飄來一朵紫色的祥云。她的歌聲給人們帶來美的愉悅,也給自己帶來好運。
第一次登上這么大的舞臺,賈堂霞獲得了業(yè)余組第三名,表現(xiàn)著實不錯。其實,在跟老師集訓期間她已經(jīng)聲名鵲起,一些文藝團體紛紛向她拋來橄欖枝。在她猶豫之時,萊蕪鋼鐵廠拿著農(nóng)轉(zhuǎn)非的指標直接找到王老師的琴房。1986年,賈堂霞成了萊蕪鋼鐵廠藝術(shù)團里的一名演員。
工作單位變了,可學習從未中斷。廠里和山東師范大學合作辦了一個成人大專班,賈堂霞有幸繼續(xù)深造,更幸運的是藝術(shù)團團長帶著她又找到王老師,給她單獨上課。
1986年,王音旋查出糖尿病。她對賈堂霞說:“我身體現(xiàn)在不太好,但是你的學習不能耽擱。這樣,我給你推薦韋有琴老師,讓她帶你。每個星期老師帶著你到我這來會課。” 1987年的春天,王老師推薦她正式到韋老師門下繼續(xù)深造。
韋有琴是山東歌舞劇院的演員,唱的《沂蒙山小調(diào)》全國聞名。韋老師從沒帶過學生,賈堂霞就是她的處女作。韋老師每一堂的教學筆記都做得極其認真。賈堂霞每個星期跟韋老師上完課,師生倆再去找王老師會課,王老師給她們設定下一個培養(yǎng)計劃。
賈堂霞何其幸運,兩位歌唱家共同指導她一個人,山東師范學院還有一位馬文標老師在學校課上教她科學發(fā)聲方法;兩位歌唱家教的是方法加民歌的味道。兩年下來,她不僅拿了學歷,更提升了學養(yǎng),她的舞臺從山東延展到全國。1987年,賈堂霞獲山東省青春歌手一等獎;1988年,參加第三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榮獲業(yè)余組民族唱法第三名。賽后,中央電視臺特意為她頒發(fā)了一個特邀演員證書——比獎項更高的殊榮。
1990年,幸運女神再次來到賈堂霞身邊。中國武警文工團到山東招民歌演員,請王音旋老師推薦。王老師說:“目前我們山東真就有一個好歌手,她在韋有琴老師那學習。”
韋有琴帶著賈堂霞拎著十斤大蔥來到北京考試。賈堂霞個子小人,人又瘦,不一會就沒勁了。韋老師接過那捆大蔥:“來,我?guī)湍闾嶂?!?/p>
賈堂霞清唱了一曲《蒙山沂水我回來了》,由山東本土詞曲作家曲波、殷懷祿創(chuàng)作。這首歌日后成為她的代表作。韋老師就在她們租住的一間地下室?guī)椭记拜o導、練聲,找到最好的藝術(shù)感覺。
一曲定乾坤,賈堂霞考上了!娘倆高興得竟然從武警文工團一直步行到北京站。一路上說啊、笑啊、興奮啊、激動啊。走餓了,看見一個刀削面小餐館,賈堂霞請老師吃了三塊錢一碗的刀削面,加上八塊錢的地下室,給羅伯伯買了一只北京烤鴨。說到這,賈堂霞眼里泛起淚花,“這就是當時我能為老師做的一切,那時實在是沒錢?!?/p>
在老師的精心培育下,在自己的勤奮求索中,賈堂霞這只“鋼城小百靈”蛻變成“軍營小百靈”。1991年,她特招入伍,成為中國武警總部文工團的一名獨唱演員。
2002年,韋有琴老師去世。賈堂霞常想,作為韋老師的親學生,我該怎樣把老師的這些民歌傳下去?
1998年她已從部隊轉(zhuǎn)業(yè)到中央民族大學,擔任附中音樂教師。韋老師去世后,她和愛人總是抽時間看望王音旋老師。
2005年的一天,在王老師家里,師生倆又聊起山東民歌,賈堂霞提出個想法:“老師,我想找個機會在北京搞一場山東民歌音樂會,把您和韋有琴老師教我的山東民歌出一個專輯?!?/p>
“好?。∥乙舱氚盐疫@輩子唱過和了解的山東民歌重新整理一遍”,王老師眼里閃著光芒,“堂霞,咱倆想到一塊了。這件事你就放手去做,我給你做藝術(shù)指導。”
“有您的輔導,我心里就更有底了。”
“但是我有一個要求”,王老師的神情變得嚴肅起來,“你要走到民間,向民間藝術(shù)家學習?!?/p>
王老師讓她下到民間采風,卻是她沒想到的。這些民歌都不知唱了多少遍,有必要再去采風嗎?王老師看出她心里的不理解和小排斥,耐心地做工作:“堂霞,你是山東培養(yǎng)的民歌手,你有責任把山東民歌傳承下去。你要做這件事不在于你唱多少,而在于你能不能唱出你自己的魂、你自己的音;同樣搭時間、搭金錢,你唱出來的如果只是外表上出點彩,那還有多大意義呢?堂霞你記著,你采風回來唱出來的山東民歌,不但會跟別人不一樣,也會跟從前的你自己不一樣,如此你才可能讓你的歌成為標桿,成為經(jīng)典?!?/p>
謹記恩師教誨,賈堂霞和同是教師的愛人從2007年開始,踏上了漫長的搜集、整理山東民歌的征程。一到寒暑假,他們把孩子托付給父母,按照老師圈定的地方,背著行李走向鄉(xiāng)間曠野。他們走訪了平邑、費縣、蒼山、臨沂、沂水、莒縣、淄川、菏澤、淄博、青州、德州、聊城、煙臺等很多地方。
撲進大地的懷抱,賈堂霞頓悟什么才是真正的民歌,也漸漸領(lǐng)悟了老師的用心。王音旋老師不愧為民歌大家,她的視野和思想的羽翼早已延伸到大地深處和更遠的未來。
賈堂霞向筆者講述了很多采風中的難忘故事。2010年,她來到《包楞調(diào)》的故鄉(xiāng)——菏澤市成武縣?!栋阏{(diào)》是山東民歌中的經(jīng)典。在當?shù)匚幕^的協(xié)助下,她拜訪了這首歌首唱者,同時也是這首民歌的“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宋惠芳老師。之后她們又找到了這首歌的搜集整理者魏傳經(jīng)老師。那天一大早她們來到魏老師家,老人家掩不住地興奮:“以前來了很多人都是寫論文或是音樂學院搞研究的,歌唱家還沒來過,你是第一個到這采風的。你看,我還額外給你準備了一首民歌叫《繡花針》。賈老師,您看看有沒有機會把這個歌唱唱?!?/p>
這次她可是找到了真人珍品。過去只是唱譜子,沒有更深地去琢磨作品到底反映什么。原來《包楞調(diào)》從前是民間表現(xiàn)中年婦女趕廟會“擔經(jīng)”時演唱的,祈求五谷豐登。很多人一起挑著擔子,前面是一個香爐,后面是紅布做的鯉魚。民間傳承的這版它并不那么快。因為女人得一邊挑擔子,另一只手還搖著扇子,它不可能是快節(jié)奏的,而是隨著擔子顫悠悠的節(jié)奏唱出來。
當賈堂霞把采風后的《包楞調(diào)》唱給王老師聽,王老師激動地說:“太好了!太養(yǎng)耳了!這《包楞調(diào)》韻色濃,味道美,風格鮮明。堂霞,我讓你下到民間去真是太對了,這是多大的收獲啊,無價之寶!”
從成武回來一年多,魏傳經(jīng)老師就去世了。慶幸的是,原汁原味的《包楞調(diào)》《繡花針》沒有失傳。隨著老先生們相繼離世,賈堂霞有了前所未有的緊迫感,再不搶救真的來不及了。
2013年,賈堂霞山東民歌音樂會已經(jīng)在北京排練。 除了王老師,民族音樂教育家、指揮家,中國音樂學院的曹文工教授從她一開始做山東民歌傳承,就給予她極大的鼓勵和支持。曹教授見證了她從頭到尾自掏腰包完成了一系列采風錄制工作,投入已過百萬。賈堂霞音樂會所有歌曲的編曲、指揮,包括錄制專輯的監(jiān)棚都是由曹老師擔任的。曹老師選擇中國音樂學院附中的學生樂隊給她伴奏,是想把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民歌傳承給孩子們。
2013年的8月21日,一大早賈堂霞和愛人到王老師家,她把音樂會所有曲目提前用鋼琴伴奏的形式唱了一遍,拿著錄像向老師匯報。那天王老師格外精神,連著三個小時不停地給她講課,指出她表演方面的不足。后來王老師兒子告訴她,為了給她上課王老師提早去做了透析,所以才那么精神,她一走老師馬上給兒子打電話,“快點把我送醫(yī)院!”
賈堂霞萬萬沒想到,這竟是老師給她上的最后一堂課。50天后,這位為中國民歌傾注了畢生心血的音樂教育家、歌唱家永遠離開了她眷戀的齊魯大地,離開了她深愛的民歌事業(yè)和她心心念念的學生。
老師逝世以后,賈堂霞一直沉浸在深深的悲傷之中,作為老師親手栽培、厚愛有加的學生,她從不敢懈怠,她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老師生前的夙愿,告慰老師的在天之靈。2013年11月30日,賈堂霞經(jīng)典山東民歌音樂會以“緬懷恩師王音旋先生”為主題在北京中國音樂學院國音堂音樂廳成功舉行。
一晃,老師走了快十年了。每年清明,賈堂霞都會獨自來到英雄山下,在老師的墓前向她匯報山東民歌傳承的進展情況。2015年10月11日,由王音旋擔任總策劃和指導完成的一套經(jīng)典山東民歌專輯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學正式出版發(fā)行; 2019年,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申請了國家藝術(shù)基金,培養(yǎng)山東民歌人才,賈堂霞擔任主講老師。2020年10月28日,賈堂霞《歷城民歌》專輯首發(fā)在濟南歷城區(qū)隆重舉行,里面收錄了21首歷城民歌。這么多年,賈堂霞也像她的老師那樣手把手帶學生,口傳心授幾位恩師的手眼步法。王老師去世后,她又找到和老師同時代的山東民歌演唱家,85歲的李兆芳老師繼續(xù)學習。
賈堂霞每年都會回到那片生養(yǎng)她的土地。她永遠記著老師給她專輯的題詞:“向民間學習,為人民歌唱?!彼?,要想唱好民歌,不但要找到歌唱的位置,更要找到腳下的位置。民歌的根就是要向下生長、深扎大地,民歌的魂永遠都在平凡而又了不起的泥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