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丹 張 偉 張玉揚 劉詩宇
遼寧省健康產業(yè)集團撫礦總醫(yī)院(撫順,113008)
宮頸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之一[1]。目前主要以手術及放化療治療。隨著宮頸/陰道脫落細胞學及人乳頭瘤病毒(HPV)檢查的普及,早期宮頸癌即可診斷并手術治療,宮頸癌預后得以改善[2]。但術后復發(fā)仍是困擾患者和醫(yī)生的難題,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率難以降低的重要原因。研究宮頸癌術后復發(fā)的影響因素對于控制病情進展及復發(fā)具有極其重要意義。血漿人附睪蛋白4(HE4)為宮頸癌輔助診斷的常用標志物,研究表明[3]HE4在多種婦科惡性腫瘤中呈現異常表達。血漿纖維蛋白原(FIB)是人體凝血過程中的主要蛋白物質,惡性腫瘤患者凝血功能增強,機體處于高凝狀態(tài),易形成血栓[4]。P16基因是一種抑癌基因,又稱為多腫瘤抑制基因(MTSI),可直接參與細胞周期調控[5]。但目前,國內外對于影響復發(fā)相關指標的綜合研究尚少。本研究選取宮頸癌術后患者90例,研究宮頸癌術后復發(fā)影響因素及HE4、FIB、P16蛋白對復發(fā)的預測價值,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于本院治療的宮頸癌患者90例臨床資料。納入標準:①符合《宮頸癌診療規(guī)范(2018年版)》[6]診斷標準:經臨床檢查、病理學檢查等確診為宮頸癌;②FIGO分期為Ⅰ~Ⅱa期;③無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嚴重疾?。虎軣o其它惡性腫瘤。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疾病、認知障礙及溝通交流障礙;②近期服用過影響血液水平的藥物,如華法林、新凝靈等;③非首次接受宮頸癌手術治療。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且簽訂同意書。
入組患者均按《宮頸癌診療規(guī)范(2018年版)》進行腫瘤分期,并根據規(guī)范選取對應的手術方式和手術范圍;術后根據分期、腫瘤大小、分化程度等采取標準及個體化的術后輔助化療或放療。術后檢測患者病理組織中P16蛋白;抗腫瘤治療后3~4周,采集患者晨空腹靜脈血,抗凝后立即送檢驗科檢測。
①指標檢測: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HE4水平,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FIB水平,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檢測病理組織中P16蛋白。依據Fromowitz[7]評分標準,按陽性細胞百分率記分,≤25% 0分, 26%~50% 1分,51%~75% 2分,>75% 3分;再按陽性細胞染色強度記分,無顯色為0分,淺黃色為1分,棕黃色為2分,棕褐色為3分。將以上兩種分數相加,≥3分則判定P16蛋白為陽性。②復發(fā)判定標準:手術區(qū)域或陰道殘端重新出現腫塊并通過病理活檢確認。③轉移判定標準:與基線影像學表現對比,患者肝臟、肺或其它實質臟器出現新發(fā)病灶,并符合轉移瘤的影像學特點,對可疑轉移病灶再次行病理檢查確認。④隨訪:術后對全部患者每3個月完善胸部CT平掃、上腹部增強CT、盆腔增強MR、婦科陰式彩超,隨訪至抗腫瘤治療結束1年。將局部復發(fā)或出現遠處轉移者定義為復發(fā)組,無局部復發(fā)及遠處轉移者定義為非復發(fā)組。
術前按照國際婦產科聯(lián)盟(FIGO)2009年標準臨床分期為Ⅰ期59例、Ⅱa期31例;根據隨訪資料,復發(fā)組16例,未復發(fā)組74例。兩組年齡、體質指數(BMI)、吸煙史、宮頸癌家族史均無差異(均P>0.05),而腫瘤直徑≥4cm、淋巴結轉移、臨床分期、HE4、FIB、P16陽性表達率均有差異(均P<0.05)。見表1。
基于術后復發(fā)單因素分析結果,以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單因素為自變量,以宮頸癌術后是否復發(fā)為因變量(復發(fā)組=1,未復發(fā)組=2),納入多項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腫瘤直徑≥4cm、有淋巴結轉移、臨床分期、HE4、FIB、P16陽性表達發(fā)生率均為宮頸癌術后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表2 宮頸癌術后復發(fā)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宮頸癌病理學診斷為金標準,各指標預測宮頸癌復發(fā)的效能見表3。
表3 各指標預測宮頸癌術后復發(fā)價值(%)
宮頸癌是一種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由于早期宮頸癌患者不具有特異性癥狀,使得宮頸癌的早期檢出率較低。隨著宮頸癌早期篩查技術進步,宮頸癌的早期檢出率也在不斷提高[8]。手術是早期宮頸癌治療的主要方法,及早診斷并給予有效手術治療,提高了患者總生存率[9]。但術后復發(fā)和轉移仍是手術治療面臨的重要難題,以局部復發(fā)多見,術后復發(fā)率居高不下[10]。
淋巴結轉移是腫瘤較常見的轉移方式之一。國內巨宇葉等[11]研究表明,宮頸癌術后復發(fā)率與是否出現淋巴結轉移關系密切。臨床分期是指導腫瘤治療和評估預后的重要指標。賀娟等[12]研究表明,惡性腫瘤患者術后生存率與腫瘤分期有密切關系;馮明明等[13]研究表明,宮頸癌術后復發(fā)率與臨床分期也有密切關系。HE4作為一種新型的腫瘤標志物,被廣泛應用于婦科惡性腫瘤的診斷之中,可作為早期宮頸癌篩查的重要指標。王元元等[14]研究表明,在宮頸癌惡性腫瘤組織中,HE4呈現異常升高狀態(tài)。FIB是檢測機體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標,FIB升高代表機體存在血液高凝狀態(tài)。大量研究表明,惡性腫瘤患者普遍存在血液高凝狀態(tài)。徐丹軍等[15]研究表明,惡性腫瘤細胞浸潤促進凝血酶釋放,導致產生FIB,并使FIB轉化成纖維蛋白,最終表現為腫瘤細胞的轉移。P16可防止細胞生長失控,對細胞起到負性調節(jié)作用,P16蛋白水平低下或缺失可導致細胞過度生長,使得腫瘤復發(fā)。李偉英等[16]研究表明,P16可作為HPV感染的分子生物標志物,與宮頸癌有密切關系。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術后復發(fā)與非復發(fā)患者的年齡、BMI、吸煙史、宮頸癌家族史比較未見差異,而腫瘤直徑≥4cm、淋巴結轉移情況,臨床分期I期和IIa期、HE4、FIB、P16陽性表達率存在差異。相較于未復發(fā)組,復發(fā)組HE4、FIB水平更高,P16陽性表達更低。分析表明,腫瘤直徑≥4cm、淋巴結轉移、臨床分期IIa期、HE4、FIB高表達、P16低表達等為術后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預測分析表明,應用HE4、FIB、P16預測術后宮頸癌復發(fā)的準確度為、敏感度、特異度均有一定價值,且P16對術后復發(fā)的預測價值更高。
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樣本量較小,尚需聯(lián)合多個中心開展大樣本研究,進一步驗證研究結果。
綜上所述,HE4、FIB、P16等均為影響宮頸癌術后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對預測宮頸癌術后復發(fā)有一定臨床意義,而P16預測價值相對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