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
那是在20世紀末期的美國。從1978年到1996年,有人連續(xù)寄出了16枚炸彈,造成3人死亡,引起了極大的社會恐慌,卻沒人能阻止。
聯(lián)邦警局開始展開調(diào)查,他們在爆炸現(xiàn)場認真觀察分析,針尖大的地方都不放過。可是,什么可疑物都沒有找到,就連制作炸彈所用材料,都找不出從哪兒買的,因為那些鐵片和木頭,看起來就像路邊隨便撿來的垃圾。一時間,警方也沒了辦法。如此高智商的神秘炸彈客,讓大家心里都惴惴不安。
一封神秘來信解決了難題
1995年,警方收到了一封信。寄信人正是炸彈客。他在信里告訴警方,要他停止寄炸彈,那就要刊登他的一篇論文。這篇論文可以解釋他的作案動機和對社會弊病的看法。
警方把這封信公布了出來,想讓大家進行辨認。果然,有個人聯(lián)系了警方,說這封信行文、使用標點的方式,以及拼寫習慣,都和自己認識的一個人相似,并提供了一些兩人之前來往的信件作為證據(jù)。
警方拿到了證據(jù),開始對炸彈客的這些信件和論文進行語言學分析,最終在信里發(fā)現(xiàn)了有一句和論文里一模一樣的慣用語,這是一份強有力的證據(jù)。警方當即下達了逮捕令。就這樣,神秘的炸彈客——一位16歲考上哈佛數(shù)學系的天才,被抓捕了。
抽絲剝繭來破案
破獲這起案件的主要突破口,來自于炸彈客的行文方式和說話習慣?;蛟S你也注意到了,每個人說話的方式都不一樣。語言文字是一個人思維方式和思考結(jié)果的傳達,不同個性的人,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大不相同,因此,寫出來的文字和說出來的話,區(qū)別很大。文章的書寫特征,簡直就像我們的“指紋”一樣獨特。在現(xiàn)代,有一門叫作“刑偵語言學”的學問,就是專門研究書寫或語言的表達方式,來分析案情中嫌疑人或被害者的身份信息。比如研究李白的人,怎么知道李白的詩是李白寫的呢,畢竟你不能去問李白。這時候,研究這首詩的用語用詞和情感,是不是和李白同時期的其他詩有相同之處,就很關(guān)鍵了。
不妨在你的作文里找找看,你都愛用哪些詞,造什么樣的句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