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義文
歷史地圖是史證史料,也是歷史教學的工具之一。教師可適當地指導學生運用歷史地圖,并將它與其他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以此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歷史學科是初中教學的重點內容,將歷史地圖應用于教學工作中,創(chuàng)新歷史知識點的呈現(xiàn)方式,讓學生通過識圖讀圖的方式,挖掘歷史事件和時間,這樣既可以提高歷史學習效率,又能優(yōu)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本文首先將分析歷史教學的現(xiàn)狀,然后探究歷史地圖教學的運用策略,推進歷史教育發(fā)展。
一、歷史地圖的教學應用優(yōu)勢
初中時期的學生剛剛接觸歷史這一學科,對學科內容是存在探究欲的,但歷史這一課程在文字上的平鋪直敘與豐富的歷史事跡,確實給學生學習帶來了較大的壓力。相較于語文學科的學習,歷史學科在人文屬性上較弱,其更具有歷史使命感與責任感,在學習上若難以獲得學生的歷史認同,則變成了灌輸式的教育。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上教師要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積極應用歷史故事形成具有新意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其融入歷史故事,深刻解讀歷史學科內涵與意義。對初中歷史而言,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了解各時間點的歷史事件,宏觀掌握中國的發(fā)展史,提升歷史文化素養(yǎng)。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過度強調知識的“灌輸”,忽視了歷史地圖的教學作用,再加上課程形式的單一性、教學理念的滯后性,影響了歷史教學質量,也不利于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歷史地圖與教材內容緊密結合,在課堂教學中如果以歷史地圖為依托,以教材為資源,在因圖釋疑、以圖敘史的基礎上信圖求義,就能有效地落實課程標準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的教育教學目標。因此,在新課標背景下,如何創(chuàng)新歷史課堂,如何發(fā)揮歷史地圖的教學價值,成為初中歷史教學改革的關鍵。
(一)豐富多樣的內容,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目前,初中歷史課本中包含了多種多樣的歷史地圖,如《明朝疆域圖》《鄭和下西洋路線圖》《淞滬會戰(zhàn)示意圖》《唐朝長安平面圖》等,其中一些是交通路線圖,一些是城市平面布局圖。與課本中的文字描述相比,這些豐富有趣的歷史地圖更具吸引力。因此在歷史教學課堂中,教師應合理運用歷史地圖,把歷史課堂變得有趣起來,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是現(xiàn)階段教育研究的重點和核心,只有對學習具備較高的參與興趣和探究欲望,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才會主動探索、求證和分析,進而在不斷探索分析的過程中養(yǎng)成相應的學習能力和學科思維。而歷史地圖的引入,可以讓課堂教學內容在學生的眼中色彩更加鮮明,讓學生更愿意學習歷史,進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當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有效調動之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更高,并且在不斷提升的過程中不斷成長,教師要高度關注和重視。
(二)形象直觀的內容,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
直觀形象是地圖的特征之一,歷史地圖也不例外。運用歷史地圖進行教學比較直觀形象,初中歷史教材中的地圖主要有疆域圖、地形圖、路線圖等。歷史地圖在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充分運用各種歷史地圖,有助于學生形成明確的歷史空間概念。地理位置、時間點、環(huán)境等都是歷史地圖中常見的信息,通過結合歷史地圖資料,可以幫助學生把歷史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涵蓋各個歷史事件的時間、內容、人物和影響,有助于學生系統(tǒng)化地掌握歷史知識。歷史地圖是以點、線、面的組合以及與其他特定符號的配合來表述歷史的,這對中學生來說,識圖有較大的困難,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和歷史地圖內容,描繪創(chuàng)設具體可感的地貌特征和人文景觀,使學生身臨其境,置身其中,進而走進歷史,最大限度地獲取歷史地圖的信息,擴展歷史認知空間,發(fā)展歷史學科能力。同時,相比語言文字表達而言,地圖上的信息更加直觀明了,因而將歷史地圖應用到歷史教學中,能降低歷史知識理解和記憶的難度,有助于優(yōu)化學生歷史學習質量。
例如,在學習“中國紅軍長征示意圖”時,路線和過程比較復雜,要弄清楚不太容易,此時教師不妨設計一個“重走長征路”的活動課,讓學生自己動手收集有關紅軍長征的歷史資料,并參照示意圖繪制一幅“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路線圖”,再把與長征有關的重要地點、戰(zhàn)役、會議及重要歷史事件寫下來,這樣不僅能使學生認識到中國革命的艱難和革命黨人堅持不懈的斗爭精神,還能促使學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學習,為建設國家而奮斗,從而使學生在歷史現(xiàn)象認識的基礎上進行理性思考,所獲得的就不僅僅是歷史知識了。
二、初中歷史的教學現(xiàn)狀和問題分析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已經認識到歷史地圖的重要作用,也積極地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嘗試采用歷史地圖這一新穎的教學手段。但總體而言,在歷史地圖的運用過程中尚存在著以下方面的問題。
(一)教學理念滯后,忽視了學生學科興趣的培養(yǎng)
教師習慣采用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方法, 教學環(huán)節(jié)守舊,缺乏創(chuàng)新。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歷史教學的主要引導者,同時也是歷史地圖的倡導者,理應順應新課改的要求,積極利用歷史地圖來創(chuàng)新歷史教學方法。但現(xiàn)階段,部分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仍習慣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甚至認為歷史地圖的運用反而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造成歷史課時延誤等。同時,部分教師可能具有較高的歷史教學能力和素養(yǎng),但卻缺乏對學生心理特征的掌握與分析,在教學過程中無法實現(xiàn)歷史地圖運用與學生認知心理以及興趣的高度契合,這無疑影響著歷史地圖的運用成效。12~14歲的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懵懂期,對萬事萬物充滿了好奇心,思想觀、價值觀也處于不斷成熟的過程。在這個年齡段學習歷史課程,既可以了解從古至今國家的發(fā)展史,又能通過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接觸到更多的思想文化、精神理念,有助于引導學生健康、積極地成長。但受到升學機制的影響,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過度強調知識點的“灌輸”,忽視了歷史地圖的教學作用,并且一味地讓學生“死記硬背”考點,導致學生學習狀態(tài)過于被動,歷史課程學習質量也不理想。與此同時,長期采用“灌輸式”教育,會限制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消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不利于學科興趣的培養(yǎng),這對學生成長發(fā)展而言非常不利。
(二)教學形式單一,忽視了學生歷史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在新課標背景下,我國初中教育改革深入推進,初中歷史教學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成為教學工作的新目標。但從歷史教學實際情況來看,教學形式仍然是比較單一的,歷史地圖的教學方法過于生硬,達不到預期的教學質量,也難以滿足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據調查,當前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仍然占據主導,學生缺少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間,且思維常常被教師牽著走,很難養(yǎng)成獨立的思維判斷能力。同時,因部分教師歷史地圖運用意識不足,沒有把課程知識與地圖信息關聯(lián)起來,使歷史地圖失去了教育價值。即便運用了歷史地圖教學,也是簡單略過的模式,實踐教學效果不明顯,也不利于學生識圖讀圖能力、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學校缺乏對歷史學科的重視
歷史學科近些年在教育中的地位不斷提高,但由于歷史學科并不是學生的主要公共課程,考試所占的分數比例也不是足夠大,因此部分學校沒有對歷史學科進行足夠的重視,甚至很多時候學校并沒有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進行歷史課程的安排,其他課程嚴重占用了學生學習歷史的時間。因此,歷史學科在目前教育階段面臨著時間緊、教學任務重等多方面難題。很多時候,由于校方沒有對歷史學科給予足夠的重視,所以相應的教學資源以及教學材料都沒有及時地采購和下發(fā)到學生手中,學生學習資料的短缺,也是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抵觸情緒的原因之一。學校決定實踐教學展開過程中的課堂氛圍,如果學校給予的關注和重視度相對較低,那么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對歷史學習投入的主觀能動性都會相對較弱,進而讓歷史教學陷入惡性循環(huán),同時教師在資源開發(fā)、教學方法落實的過程中也會面臨重重困境,影響教學所能達成的效益。
三、歷史地圖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運用策略
(一)運用歷史地圖信息,降低歷史學習難度
傳統(tǒng)歷史教學中,通篇都是理論知識的講解,歷史事件的時間、地點、起因等信息的梳理,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率和質量也受到不利影響。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應巧妙地利用歷史地圖進行教學,把抽象化、復雜化的歷史知識直觀形象地呈現(xiàn)出來,突破文字描述的局限性,降低歷史知識點的理解難度,優(yōu)化歷史教學質量。例如,在學習“繁榮一時的隋唐”時,僅僅通過閱讀課本教材,很難體會到隋唐時期的繁榮,學生無法直觀地看到繁榮的景象。此時,教師便可以引入《隋唐疆域圖》《隋唐大運河》,讓學生了解隋唐的交通情況、地理位置、疆土面積等信息,再結合大運河的交通路線,探究縱貫南北大運河與隋唐繁榮之間的關系,探索大運河開通帶來的積極影響。通過參考歷史地圖,學生可以清楚地掌握隋唐繁榮的原因,感受開鑿大運河的重要價值,讓學生體會到交通的重要性,有助于深化學生對隋唐時代的認識。由此看來,運用歷史地圖教學,既能鍛煉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優(yōu)化歷史知識教學質量,又能增添歷史課堂趣味,讓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歷史的趣味所在。
對初中階段的教育,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樹立學科自信,然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此之后才可以強調能力和思維的培育。如果歷史學習在學生眼中是一項極具挑戰(zhàn)性的艱難任務,那么很多學生將會望而卻步,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歷史學習的魅力,讓學生更愿意參與歷史學習,教師就要合理地利用歷史地圖來有效地減少歷史學習過程中面臨的困境和問題,在此基礎上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當學生更愿意主動地去探究歷史、學習歷史時,歷史教學將會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
(二)借助歷史地圖工具,整體把握歷史知識
基于初中生思維能力、邏輯能力尚未成熟,所以初中歷史教材知識點設計比較分散,通常是一個歷史事件就是一章節(jié)的內容,雖然整體內容不多、難度不大,但學生無法將知識銜接起來,記憶知識點比較混亂,常常出現(xiàn)記錯、記亂的現(xiàn)象。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借助歷史地圖工具,讓學生宏觀地去把握歷史脈絡,掌握各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全局觀,也能優(yōu)化學生的歷史知識體系。例如,在學習“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fā)展”單元時,可以引入《耕獲圖》《貨郎圖》,展現(xiàn)南方地區(qū)繁榮的局面等,學生可以基于這些地圖信息,學習宋代時期南方的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態(tài)勢,再引入《轉輪排字圖》《秋郊飲馬圖》,展現(xiàn)宋代期間文化藝術的發(fā)展。這樣的方式,既能讓學生從多角度了解宋代時期南方地區(qū)的發(fā)展情況,科學地把課時章節(jié)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又充實了歷史課堂內容。這樣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全局觀,有助于學生系統(tǒng)地掌握歷史知識,還培養(yǎng)了學生歷史思維,有助于提升歷史教學質量。
很多學生歷史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在學生的眼中,歷史知識是分散的、零散的,需要死記硬背。而從學生本身的認知規(guī)律、學習能力來看,初中生并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素養(yǎng)將這些零散的知識準確地背誦出來,因此常常會出現(xiàn)知識點混淆的情況。為此,教師要讓學生逐漸了解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將知識梳理成體系。
(三)通過歷史地圖資料,優(yōu)化學生歷史素養(yǎng)
從學生成長的角度考慮,學習歷史重點不在于背誦了多少知識,記住了哪些歷史事件,而在于通過學習歷史的過程,學會用歷史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認識到當今幸福社會的來之不易,進而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榮辱觀和是非觀,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和民族自信心。例如,在學習“民族大團結”課程時,可以引入《民族區(qū)域自治圖》《青藏鐵路線路圖》,以這些地圖資料為參照,展示我國56個民族的特色文化,結合多媒體教學工具,向學生展示真實的民族圖片,讓學生深刻認識我國多元的民族文化、服飾等。同時,布置社會調查任務,把學生分為多個調查小組,讓學生去學校、公園調查,看看生活周邊都有哪些少數民族的人,讓他們講講自己民族的生活習俗。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讓學生從多角度分析歷史,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改革要求下,以歷史地圖為工具,開展初中歷史教學工作,對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興趣、提高學生史證史料意識、優(yōu)化學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都非常有用。通過分析地圖信息內容,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歷史事件,全面掌握歷史知識,幫助學生建立系統(tǒng)化的知識體系,不僅能夠有效確保教學質量,提升歷史課堂效率,還能鍛煉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進一步提升學生歷史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