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冠縣方言本字考釋

2022-07-03 21:25卞雯麗
現(xiàn)代語文 2022年6期

摘? 要:冠縣方言屬于山東方言區(qū)的冀魯官話,俗語詞匯十分豐富,其中,很多詞語仍然保留了古語詞的用法。不過,由于有些詞語的本字不明,只能用同音字代替,因此,在人們的日常書寫中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biāo)準(zhǔn)。在考察古今詞語音義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上,結(jié)合與其他方言相關(guān)詞語的比較,對冠縣方言中的5個常用詞語的本字進(jìn)行考釋。這既可以加深對方言詞語義的理解,也可以闡明方言詞與古語詞之間的傳承和發(fā)展。

關(guān)鍵詞:冠縣方言;本字;考釋

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有些口語中的常用詞語,由于其本字不明,在用書面語表達(dá)時(shí)只能用同音字代替。這種現(xiàn)象大都是因?yàn)樵~語音義或字形變化而導(dǎo)致的,所以要考釋本字就應(yīng)從該字的音、形、義入手。關(guān)于方言本字的考釋方法,學(xué)界已做過深入探討。章太炎的《新方言》搜集方俗異語,主張根據(jù)聲韻的演變規(guī)律來考釋詞語,把方言的音、義結(jié)合起來進(jìn)行探究,古語、今語相互為證,上探語源,下明流變。孫畢認(rèn)為,《新方言》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根據(jù)聲韻轉(zhuǎn)變條例,從語音的關(guān)聯(lián)上尋求語義之間的關(guān)系[1](P17)。李榮在《考本字甘苦》一文中指出,在進(jìn)行本字考釋時(shí),書證是推論的出發(fā)點(diǎn);必須將古籍與方言相結(jié)合,讀古籍應(yīng)有正確全面的理解;并主張考本字要理解形體,又不能為形體所拘束[2](P1)。王福堂指出,方言考證本字的一般方法是,從音、義兩方面入手,結(jié)合文獻(xiàn)材料來進(jìn)行;同時(shí),還要借助其他原則和方法,如通過方言間的語音比較尋找本字、在白讀音中考證本字、通過對音變規(guī)律的探求考證本字、根據(jù)詞義轉(zhuǎn)化的蹤跡尋求本字、根據(jù)詞類轉(zhuǎn)化的線索考證本字等[3](P289-298)。

總之,方言詞的考證主要依靠以下幾種手段來完成:一是形、音、義結(jié)合法;二是方言之間的比較互證;三是辭書文獻(xiàn)的古今驗(yàn)證。冠縣方言屬于山東方言中的冀魯官話,本文即以冠縣方言俗語詞為考證對象,通過考察古今詞語之間的音義關(guān)系,結(jié)合文獻(xiàn)用例以及與其他方言之間的對比,來闡明“干啖”“闖/粗莽”“捶衣”等方言俗語的本字問題。

一、干啖

在冠縣方言中,只吃饅頭或米飯而不吃菜、不喝水稱為“干鏨”,“鏨”本字不明。董紹克《陽谷方言研究》也收錄了這個詞語,他將此詞寫作“干鏨”[4](P198),

語音為[k???ts????]①??梢哉f,“鏨”字與本詞詞義毫無關(guān)系,在這里應(yīng)該是作為同音字來標(biāo)注的。由于“干鏨”在普通話中同樣是表示干吃,因此,我們推測,第二個字很可能是表示“吃”義的“啖”字?!墩f文解字·口部》:“啖,噍啖也?!薄稄V雅·釋詁二》:“啖,食也?!比纭渡胶=?jīng)·海外東經(jīng)》:“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薄班ⅰ辈粌H可以表示“吃”義,還可以指味薄、清淡,伙食簡陋,與“淡”通?!妒酚洝⒕词鍖O通列傳》:“呂后與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裴骃《集解》:“徐廣曰:‘攻猶今人言擊也。啖,一作淡。骃案:如淳曰‘食無菜茹為啖?!彼抉R貞《索隱》:“案:孔文祥云‘與帝共攻冒苦,難俱食淡也。案:《說文》云‘淡,薄味也?!背烧Z“攻苦食啖”即來源于此,意為做艱苦的工作,吃清淡的食物;形容刻苦自勵。可見,“啖”字可指“食無菜茹”,即“干吃”。因此,[k???ts????]一詞應(yīng)寫作“干啖”。除了字義證明之外,從語音上來看,“鏨”為從母談韻,“啖”為定母談韻,兩者語音相近,屬于同韻,容易混淆。

“干啖”一詞亦有文獻(xiàn)用例可作證明,例如:

(1)治吃物、吃乳便吐,下水乳不得,飲食不下者。白豆蔻(十四個,去殼)甘草(半兩,半生、半炙)縮砂(十四個),上為末,逐旋安掌中,與他干啖,牙兒干摻口中。(元代危亦林《世醫(yī)得效方》卷十二)

(2)其國傍海而居,壘石為城,連山曠地,草木不生,牛羊駝馬,皆以海魚干啖之。(明代呂毖《明朝小史》卷十七)

(3)今得其說,不強(qiáng)以食,絕其羹湯,先投來復(fù)丹暑藥,知其非伏暑證,遂投養(yǎng)正、靈砂之類,饑則以飯炒香干啖之,一點(diǎn)湯水亦不與,三日后竟不復(fù)吐,飲食如初,方用甘蔗搗汁七升,生姜搗汁一升,打和分作二服。(日本丹波元堅(jiān)《雜病廣要·臟腑類》)

(4)即如這位張?zhí)讲鸥舌⒘四侨氚罪?,再拿一碗白水一喝,?jù)理想著,少一刻,她沒有個不粗心的。(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一回)

從“干啖藥物”“干啖白飯”等語境中,不難看出,“干啖”的意思是干吃。因此,冠縣方言中的[k???ts????]一詞應(yīng)是由“干啖”音變而來的。同時(shí),從《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中可以發(fā)現(xiàn),硬吞干東西且不喝水不吃菜這一意思,在不同的方言中也有不同的說法,如揚(yáng)州、武漢、成都稱為“吃白飯”,其他地方還有“吃白口、干哽、干噎”等說法[5]。

二、闖/粗莽

冠縣方言中有這么一個詞,其意為形容人行事膽大、果敢,語音為[t??u?????m?],有學(xué)者將其寫作“綽莽”。從《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包含“莽”“闖”的詞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在其他方言中,也有表示此意的詞,與“綽莽”很相似。如太原話“出莽[ts?u??? ??m???]”:“外人不出莽,到生地方連路都不敢問?!惫枮I話“闖愣[t??ua????l??]”或“闖蕩[t??ua????ta?]”:“出門辦事兒闖愣點(diǎn)兒,別怵頭?!毙熘菰挕按恋妹t??u???? ??

te??? ??ma?]”,形容人辦事熱心、果敢,后來簡化為“戳莽”;廣州話“綽莫[ts?k? m?k? ??]”,從語音上看,應(yīng)為韻尾脫落;牟平話“闖浪[t??ua????lɑ?]”[5]。通過各地方言語音之間的比較來看,“綽”“出”“戳”“闖”幾字發(fā)音相似,但是其本字仍無法確定。

結(jié)合音義兩方面來看,該詞語可以寫為“闖莽”。首先,從字義上說,“戳”“綽”“出”的本義都和膽大、果敢的意思不相符,只是作為表音標(biāo)志存在。而“闖”字則符合該詞的意思?!瓣J”可以表示猛沖、無所顧忌。如清代翟灝《通俗編·品目》:“都人或十五結(jié)黨,橫行街市間,號為闖將?!狈窖灾小瓣J”還可以單用,表示行動魯莽,如:“你做事忒闖,有關(guān)前關(guān)后,用不著個。”其次,從語音上說,通過方言間的相互比較也可以找出本字。在冠縣方言中,“闖莽”“闖事”“瞎闖”中的“闖”字,都讀“戳”音;在其他方言中,與它們相似的詞語大都寫作“闖”??梢?,將該字的本字視為“闖”顯然更為合適。再次,在相關(guān)文獻(xiàn)中,還可以檢索到“闖”“莽”相連使用的例子。清代天虛我生《淚珠緣》第二十九回:“寶珠一眼見他哭了,知道自己太莽闖了些。便甜言蜜語的央告了一會,婉香才回過念來,想也錯怪了他?!盕BC55375-AD38-441D-8116-B2B796BFBCFF

需要指出的是,此詞或可寫為“粗莽”?!稘h語大詞典》收錄有“粗莽”一詞,意為粗豪率直,和“闖莽”義同,該詞亦有文獻(xiàn)用例可作證明。例如:

(5)他如《千里送荊娘》、《元夜鬧東京》之屬,則近粗莽。(明代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詞曲·雜劇院本》)

(6)無稼軒才力,無稼軒胸襟,又不處稼軒境地,欲于粗莽中見沈郁,其可得乎?(清代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

“粗莽”還可釋作粗魯莽撞之義,這一用法更為常見。例如:

(7)李萬一時(shí)粗莽,直撞入廳來,將照壁拍了又拍,大叫道:“沈公子好走動了?!保鞔T夢龍《喻世明言》第四十卷)

(8)問客何能,對曰:“吾乃粗莽和尚,未能識字誦經(jīng),不過任灑掃執(zhí)爨之事耳。”(清代吳熾昌《客窗閑話·假和尚》)

在近代漢語時(shí)期,“出”“戳”“粗”“闖”的語音相差不遠(yuǎn),“出”或“戳”應(yīng)該只是音變之后的記音字,本詞或?qū)憺椤按置А保瑥囊饬x上來說,該詞記作“闖莽”“粗莽”皆可。

三、捶衣

在冠縣方言中,洗衣服稱為“愁衣服”。這里的

“愁”讀作“[???ou]”,意為把用肥皂洗過的衣服再洗幾遍,除去泡沫,洗滌干凈。其本字不明。從語音、語義兩方面考慮,本字可能為“捶”。古人有“搗衣”的說法,“搗衣”之義有二:一是把織好的布帛放在砧板上用木棒敲平,好裁剪衣服;二是以杵擊衣,擊出衣服上的污垢,使其潔凈。如北周庾信《夜聽搗衣》:“秋夜搗衣聲,飛度長門城。”北宋賀鑄《搗練子》:“砧面瑩,杵聲齊,搗就征衣淚墨題?!痹诠诺湓娫~中,往往通過“搗衣”這一意象來表現(xiàn)征人離婦、遠(yuǎn)別故鄉(xiāng)的惆悵情緒。

《禮記·內(nèi)則》:“每物與牛若一,捶,反側(cè)之,去其餌?!编嵭ⅲ骸按?,搗之也?!薄墩f文解字·手

部》:“捶,以杖擊也。從手垂聲。”《廣雅·釋詁》:“捶,舂也?!庇纱丝芍?,“捶”即“搗”。由于古人練衣、洗衣都是使用棒槌或杵,因此,“搗衣”“捶衣”均可釋作以棒槌來捶。清代嵇璜、劉墉等《續(xù)通典·木六·柷敔舂牘》:“是故不曰擊而曰舂,非筑舂于地也。猶今捶衣服古謂之搗衣,非于曰中搗也?!迸c“搗衣”相比,“捶衣”這一說法出現(xiàn)較晚,在明清時(shí)期的文獻(xiàn)中多見。例如:

(9)趁韓嫂在這里,替爹捶褲子和汗衫兒哩。(明代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七十二回)

(10)鄭生索性把酒壺在廣明頭上似砧杵捶衣一般,連打數(shù)十下,腦漿迸出而死,眼見得不活了。(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六)

(11)那個時(shí)節(jié),小婦人因寒衣不曾漿洗,只穿得一件紗衫,坐在石板上捶衣服。(清代李漁《連城璧》卷十二)

“搗衣”技術(shù)在秦漢時(shí)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它主要指的是漂衣、練衣,即練絲的工藝,對棉麻織物漂洗、杵擊、染色,以便裁制衣物[6](P140)。從唐人張萱的《搗練圖》中可以看到其搗練過程。同時(shí),以杵擊衣,不僅能夠使得絲織物脫膠,讓衣物更加柔軟,而且能夠除去內(nèi)部污物,因此,洗衣也可稱為“搗衣”。隨著洗衣工具的改變,很多地方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用棒槌捶衣,但這種說法仍然保留下來?,F(xiàn)在所謂的“捶衣”,基本上就是指洗衣,即擊出衣服里的污物。洛陽方言中仍存有“捶布石”一詞,石頭平面光滑,把布匹或衣服放在上面,用棒槌捶砸,可使其表面變得平整。

需要指出的是,“捶衣”中的“捶”亦同“搥”,“搥衣”在現(xiàn)代方言中仍有使用?!冬F(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中,廈門方言有“搥衫[tui?? ?s??]”一詞,是指洗衣服時(shí)用木槌敲擊衣服以去除污穢;南寧平話還有“搥衫棍[tsui??sam??ku?n?]”一詞,指的是洗衣服時(shí)用來搥打衣服的木棒[5]。通過“捶衣”一詞可以發(fā)現(xiàn),方言中有很多詞語通過民俗文化的傳承而保留下來。

四、褡包/褡褡

在冠縣方言中,“褡包”是指衣服口袋,第二字讀輕聲,口語中多用。在書面語中,一般寫為“搭包”,其本字應(yīng)為“褡”?!稄V韻·合韻》:“褡,橫褡,小被?!卑凑铡稘h語同源詞大典》的解釋,“褡”的本義是指其物不足以覆蓋全身,搭連于身略略覆之,故稱“褡”[7](P959)。

明清時(shí)期已有“褡包”的用法,多指系在腰間的包,可以用來盛放錢物,類似于現(xiàn)在的“腰包”。例如:

(12)好漢為難,心生一計(jì),說:“有咧!”把腰里褡包解下來,把那一頭往墻上扔,搭在那墻頭,低聲開言:“大人,把那頭拴在樹枝之上,我小的好借他之力?!保ㄇ宕秳④瓊髌妗返谑寤兀?/p>

(13)這義和拳中的大師兄,頭上紅布包頭,兩耳后垂著布角兒,腰里盤一根紅布褡包,腳下穿著灑鞋,兩腿上扎著綁腿。(惜華樓主《皇清秘史》第一百十五回)

除此之外,舊時(shí)還有“褡褳(褡連)”一物,與“褡包”有所不同?!榜籽灐笔侵搁L方形的布袋,中間開口,兩端各成一個袋子,用來盛裝財(cái)物?!榜籽灐笨梢员吃诩绨蛏?,也可以馱在牲口背上,所以還有“馬褡子”的叫法。在明清小說以及近現(xiàn)代文學(xué)作品中,都可見到這一用法。例如:

(14)又舀些水與他洗臉攤塵,收進(jìn)褡連去。(明代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二十五回)

(15)士隱便說一聲“走罷!”將道人肩上褡褳搶了過來背著,竟不回家,同了瘋道人飄飄而去。(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一回)

(16)你倒是接著往下練呀,也不說話,彎腰拾錢,放在褡褳以內(nèi),往肩頭上一搭,竹片刀往腰中一掖,轉(zhuǎn)身就走。(常杰淼《雍正劍俠圖》第一回)

(17)祖父上城買辦過節(jié)的東西,戴了個粽粑葉“斗篷”,攜帶了一個籃子,一個裝酒的大葫蘆,肩頭上掛了個褡褳,其中放了一吊六百錢,就走了。(沈從文《邊城》)

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褡包”“褡褳”仍在使用,但在不同方言中,根據(jù)口袋的大小、功用等,其稱呼也有些許區(qū)別。如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中,有“褡子”“褡褳袋”“錢褡子”“儲褡子”“褡包袋子”等不同名稱;在烏魯木齊方言中,“儲褡子”就專指衣服口袋[5](P5920)?!榜装睆闹阜Q可系在腰上或搭在肩上的口袋到指稱衣服口袋,應(yīng)與詞義的演變有關(guān)。隨著時(shí)代的發(fā)展,有些事物在現(xiàn)代社會中已很少使用或基本消失,相關(guān)詞語的詞義就會發(fā)生變化或轉(zhuǎn)移,“褡包”“褡褳”等詞語就是如此。總之,無論是從音義上,還是從文獻(xiàn)用例上來看,冠縣方言中所說的“搭搭”“搭包”的“搭”,其本字應(yīng)為“褡”。FBC55375-AD38-441D-8116-B2B796BFBCFF

五、腰

在冠縣方言中,“彎腰”讀作“[?ia??jɑu??]”,人們常寫作“哈腰”?!肮倍嘀赶?qū)Ψ焦肀硎揪匆?,也可以與“點(diǎn)頭”連用,表示過分謙恭或過分客氣。例如:

(18)望著他四個不是勾頭兒,不象哈腰兒,橫豎雖算請安,遠(yuǎn)著呢,就棲在那個長臉兒的瘦子身旁坐下。(清代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二回)

(19)施公又故意哈哈腰退步坐下,眼望土地講話。(清代佚名《施公案》第二十八回)

(20)門旁有塊青石,約有一百多斤,就見那小道姑,一哈腰將石頭頂在門上。(張杰鑫《三俠劍》第四回)

需要指出的是,“哈”字本身并沒有表示彎曲的意思,[?ia??]的本字應(yīng)為“”,讀音為[x??]?!稘h語大字典》:“哈,同‘,彎腰?!盵8](P668)《集韻·麻韻》:“,身傴貌?!薄墩f文解字·人部》:“傴,僂也?!薄稄V雅·釋詁》:“傴,曲背也?!笨梢?,“傴”表示腰背彎曲,“”亦表示身子彎曲,“腰”則表示彎腰之義。

[?ia??jɑu??]在書面語中也可以寫作“蝦腰”,這在明清時(shí)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例如:

(21)英雄入彀,蝦腰曲脊,緊靠著四扇板兒;衛(wèi)士傳餐,側(cè)耳聽聲,單等那三通梆子。(明代馮惟敏《梁狀元不伏老》第一折)

(22)那丫頭一個家碰頭磕腦的搶拾,崩了一個滾在二姐面前,二姐蝦腰拾起。(清代蒲松齡《聊齋俚曲集·增補(bǔ)幸云曲》第十六回)

(23)其貴臣謂觀察曰:“我國儀文繁重,見皇帝須三蝦腰?!比灰嗖贿^三罄折,而已謂繁縟矣。(清代陳其元《庸閑齋筆記·中西禮俗之異點(diǎn)》)

“蝦”字本身也沒有作為動詞、表示彎曲的意思,“蝦腰”的“蝦”字可能是“”字音同形似的誤寫?!拔r”的繁體寫法為“蝦”,與“”形似,之后簡化為“蝦”?!拔r”本讀[x????],表示“蝦蟆”;又讀“[?ia?]”,是指一種節(jié)肢動物?!拔r身”亦呈彎曲狀,就此而言,用“蝦腰”表示彎腰,是有其合理性的。不過,“哈腰”“蝦腰”的本字,均應(yīng)是表示身子彎曲義的“”字。

總之,作為方言研究的一部分,方言本字考釋具有重要的價(jià)值。首先,方言本字考證有利于詞語溯源。由于語音的演變,同一個詞語的古今讀音會有所不同,方言中的一些詞語只能采用同音字來替代,并造成其書寫形式的差異,或者由于時(shí)代的發(fā)展,一些詞語的詞義指稱發(fā)生了變化,以上原因均會導(dǎo)致詞語的本身面貌被遮蔽。通過本字考證,來溝通古今語義之間的關(guān)系,可以發(fā)現(xiàn)詞語的源頭,這不僅有助于語言的傳承,也有助于地域文化的傳播。其次,方言本字考證有利于保護(hù)語言文字資源的多樣性。作為語言的地方變體,每一種方言都有其存在的價(jià)值和意義。隨著社會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和城市化進(jìn)程的加快,有些地區(qū)的方言已處于萎縮乃至瀕危狀態(tài),在這種形勢下,對方言進(jìn)行考證、調(diào)查和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再次,方言本字的考證有利于促進(jìn)辭書編纂和語文教學(xué),可以為方言俗語詞義的解讀提供科學(xué)的理據(jù)支撐。雖然由于諸種原因的限制,仍有一些詞語的本字未被證實(shí),但隨著方言研究方法的不斷精進(jìn),方言考證的相關(guān)成果也將不斷增加。

參考文獻(xiàn):

[1]孫畢.章太炎《新方言》研究[D].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2004.

[2]李榮.考本字甘苦[J].方言,1997,(1).

[3]王福堂.方言本字考證說略[J].方言,2003,(4).

[4]董紹克.陽谷方言研究[M].濟(jì)南:齊魯書社,2005.

[5]李榮.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Z].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

[6]陸偉民.“搗衣”解[J].辭書研究,1990,(6).

[7]殷寄明.漢語同源詞大典[Z].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 2018.

[8]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字典(第二版)[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崇文書局,2010.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al Characters of Guanxian Dialect of Shandong Province

Bian Wenli

(College of Literature,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Guanxian dialect belongs to Jilu Mandarin in Shandong dialect area, which is rich in colloquial vocabulary. Many of these words retain the usage of archaic words, but there is no clear standard in peoples daily writing, or the original words are unknown. By investigating the phonological and semantic relations of ancient and modern words and comparing them with other dialect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original words of several commonly used words in Guanxian dialect, which can not only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dialect words, but also explor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dialect words and ancient words.

Key words:Guanxian dialect;original characters;textual research

作者簡介:卞雯麗,女,北京語言大學(xué)文學(xué)院碩士研究生。

本文注音采用五度標(biāo)記法。下同。FBC55375-AD38-441D-8116-B2B796BFBC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