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金
(邳州市明德實驗小學 江蘇徐州 221353)
古詩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蘊含著中國文化的精髓,體現(xiàn)了國人的精神價值和追求。部編版語文教材與以往使用的語文教材相比,增加了古詩教學篇目,凸顯了“傳承文化”這一主題。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其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由此可見,語文教學應該重視古詩學習,依托古詩教學實現(xiàn)“傳承文化”這一目的??v觀小學古詩課堂教學,教師們采用傳統(tǒng)的單篇教學方式,讀讀背背、理解詩意就結束了,更有甚者,將低年級的古詩課教成了識字課。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古詩作為文化載體這一重要特性,導致古詩教學孤立化和淺層次化,也使古詩課失去了應有的活力。那么,怎樣教才能讓古詩彰顯出文化魅力呢?
呂叔湘教授說過,語文教學最大的問題是“少慢差費”,究其原因,是單篇逐字逐句式教學方式和條分縷析式講解浪費了課堂上大量的時間。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改變這種單篇講解式的課堂教學,可以采取大單元整合教學設計的方法,加強對比閱讀,再依據(jù)古詩中的文化元素進行補充和豐富,加深對文化的理解。依據(jù)文化元素,筆者對部編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的古詩進行整理,梳理如下:第1課的《村居》《詠柳》、第15課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園地一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園地六的《憫農(nóng)(一)(春種一粒粟)》、園地八的《舟夜書所見》。古詩中所蘊含的文化元素分別為喜愛春天、熱愛自然、頑強品質、同情弱者等。
通過梳理發(fā)現(xiàn),在部編版教材二年級下冊所選的古詩中,詩人主要是借“四時之景”來抒發(fā)情感的。于是,筆者首先嘗試將本冊的古詩進行整合教學設計,以“四時之景”為主題組成一個大單元集中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如下:
任務一,尋找生活中的“四時之景”。
1.走進大自然(公園、農(nóng)田),通過親身體驗,感受春天的景色之美。
2.結合過去的生活經(jīng)驗,體會夏、秋、冬三個季節(jié)的美麗景色。
任務二,尋找古詩里的“四時之景”。
1.走進古詩《村居》《詠柳》《絕句》《草》,從詩句中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感悟草的頑強品質,教學《村居》《絕句》時體會其中的動靜之美;
2.結合《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體會荷花在炎炎夏日盡情綻放時的形態(tài)和色彩之美;
3.走進秋天,結合生活中農(nóng)民的豐收之樂,感受《憫農(nóng)》中農(nóng)民之疾苦,同情農(nóng)民,體會現(xiàn)代生活的幸福;
4.學習《舟夜書所見》,感受作者細微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認識到美在心中、在眼中,只要用心就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
5.課后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繼續(xù)尋找古詩中的“冬天之美”,積累背誦。
任務三,多元展示古詩中的“四時之景”。
分組進行實踐活動,給古詩配畫,用畫筆繪出四季之景;把古詩變成歌詞,動嘴唱出四季之景;配上音樂,動情朗誦出“四季之景”;編成舞蹈或情景劇,表演出“四季之景”。
以上設計,能讓學生在比較學習中充分感悟古詩中的自然之美和語言之美,并且勾連了課堂內(nèi)外,能讓古詩教學化零為整,使學生充分走進古詩,浸潤其中,感受古詩文化的魅力。把古詩作為大單元進行整合設計,實施效果的好壞取決于后續(xù)具體環(huán)節(jié)的處理,教學的成功體現(xiàn)在對細節(jié)的安排上。對于低年級的古詩教學來說,要想取得較好的效果,還應該構建合理可行的教學模式。接下來,筆者結合“任務二”談談高效古詩課堂教學模式。
(一)活動體驗,激發(fā)興趣
低年級學生初學古詩容易產(chǎn)生畏難心理。從這一學情出發(fā),教師在學期初安排了“任務一”,讓學生走進公園和田野,去感受春天的景色之美和生機勃勃,要求在活動過程中調(diào)動各種感官,去看、聽、聞、嘗。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與學生多交流,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有了這些感受與體驗,學生在學習古詩時就會減少陌生感,對學習任務充滿興趣。
(二)滲透方法,扶放結合
葉圣陶老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教師可把古詩作為一個大單元進行教學,先學習其中的古詩,滲透學習方法,如“四讀法”:一讀讀通、二讀讀懂、三讀想畫面、四讀悟情感。其次滲透朗讀的方法,注意重音、停頓、語速、節(jié)奏等,通過想象畫面體會情感把古詩讀好。最后趁熱打鐵進行遷移,引導學生用學到的方法嘗試學習園地一中的古詩,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聚焦文化,豐厚課堂
上面已經(jīng)提到,語文教學具有傳承文化的重要任務。學習古詩,要聚焦文化,理解文化,這樣才能讓課堂厚重豐盈,充滿文化氣息。古詩《賦得古原草送別》體現(xiàn)了小草頑強的品質,聚焦“精神文化”,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讀讀古詩《竹石》《梅花》,體會其中的“精神品質”;古詩《詠柳》《絕句》《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由鮮明的色彩構成了一幅幅明麗的畫面,聚焦這種“語言文化”,課堂上讓學生讀讀詩句“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等詩句;《村居》《詠柳》《絕句》中都出現(xiàn)了“柳”,聚焦“意象文化”,讓學生讀讀“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等詩句,體會“柳”更多的寓意;學習古詩《村居》,了解了春天放風箏的習俗,還可以聚焦這種“習俗文化”,讀讀“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等;古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以傳統(tǒng)水墨畫配圖,詩畫一體,可以聚焦“插圖文化”,欣賞題畫詩。
(四)多元展示,實踐活動
在“任務二”教學結束之后,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給各小組提供交流和展示的平臺。各小組學生自主選擇活動方式,可以通過畫一畫、唱一唱、朗誦、表演等形式進行古詩單元的學習匯報。此環(huán)節(jié)是對“任務二”的有效補充,是將古詩課堂學習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需要注意的是,完善的評價機制是保證活動效果的法寶,要建立評價機制,依據(jù)評價標準對古詩實踐活動進行評價,促進有效學習。
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fā),統(tǒng)籌規(guī)劃古詩誦讀有助于學生積累古詩,提升文化素養(yǎng)。教師可以在學期初制訂出詳細的古詩“文化月”“文化周”計劃,布置好每天晨誦午讀的相關內(nèi)容,以保證計劃的有效實施。在學期末還要對學生的古詩積累情況進行檢測評價,評價的主體可以是學生、家長、語文教師和學校,根據(jù)學生古詩積累的數(shù)量和背誦的熟練程度給予他們不同的星級評價。
以上是筆者從“整合教學設計”“構建教學模式”“統(tǒng)籌規(guī)劃誦讀”等方面對部編版教材二年級下冊古詩教學進行的有效嘗試。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古詩教學整體化,能夠彰顯文化魅力,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