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青
有作家曾說,所謂故鄉(xiāng),實乃人生中印有生命屐跡之念想。這話實在是極有道理的。人這一生,故鄉(xiāng)人人都有,卻未必只能是一處,譬如,在宦游一生的白居易看來,天堂杭州,無疑是自己歌哭于斯的第二故鄉(xiāng)。
在杭州,詩人留下了許多的夢想和嘆息。白居易在杭州當(dāng)了三年刺史,相當(dāng)于今天的杭州市市長。他疏六井、治西湖,為第二故鄉(xiāng)留存了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兩百多首詩詞佳作,還有偉大詩人與美麗西湖相知相戀的千古佳話。杭州的山山水水,寄寓了詩人一腔的報國之志、滿懷的煙水深情,而西湖的一草一木,也就這樣在詩人刺杭的日日夜夜里,幻作了他多情心田中的萬斛甘霖,流遍了詩人的整個身心?!拔茨軖伒煤贾萑?,一半勾留是此湖”“與君細(xì)話杭州事,為我留心莫等閑”……詩人對于杭州的眷戀和懷想,深入到了渾身的每個毛孔。
我向來認(rèn)為,以時令節(jié)序來說,北國宜秋,江南則適合于三春之季作遠(yuǎn)足郊游,且不說那鄧尉的梅放、臺城的煙柳,單是這杭州西側(cè)的一泓碧波,還有蘇堤之上的春曉美景,就夠我們像千余年前的白樂天一樣,欣欣然作艷羨之態(tài)和題詠之狀了。
我游歷過許多山水風(fēng)光和名勝古跡,也曾到過不少名都大邑和古村老宅,我始終覺得,要論起城與湖的密切關(guān)系來,實在是找不出能超過西湖的。舊時杭人游湖,一般在湖東的涌金門水亭租了船,先往南屏凈慈寺那邊去,再上三潭印月、湖心亭,到孤山的康熙行宮上岸。游罷西泠印社、文瀾閣、俞樓等名勝后,就到樓外樓或兩宜樓吃中飯。下午再去岳廟、鳳林寺,從西泠橋下過船至里湖,由馮小青墓前舍舟登岸,到放鶴亭謁過林和靖墓,繞出平湖秋月,順道看看蘇白二公祠,再上船劃到斷橋,入昭慶寺觀瞻一番,最后在水閘處登船沿湖岸南行,最終返回涌金門外水亭原址。當(dāng)然,現(xiàn)今的游湖比過去快捷方便得多了。只要愿意,你可以在沿湖任何一個攤點租用一輛自行車,環(huán)湖一圈作散漫之游。你可以從柳浪聞鶯出發(fā),經(jīng)湖濱路一線到斷橋殘雪,過西泠橋側(cè)蘇小小墓后,再心懷崇敬拜拜岳武穆王,然后上曲院風(fēng)荷品品龍井、嘗嘗時鮮藕粉;接著,再沐著習(xí)習(xí)湖風(fēng)一路騎行,穿過野趣沛然的楊公堤,緊跟著沿湖南行,到放生池里喂罷鯉魚后,再繼續(xù)一路放歌來到雷峰塔下。其時,落霞與孤鶩齊飛,古塔共夕陽一色,如血殘照中,你看到了西天的落日正在緩緩下沉,殘陽余暉染亮了向晚的天空,夕照下,斑駁的古塔在秋陽中瑟瑟著身子,仿佛一位老和尚在夕陽中向西湖作著無助的張望。正疑惑間,忽聽噌吰一聲,老和尚對面南屏凈慈寺的鐘聲就不可思議地響了起來。
我時常想,假如沒有了東湖的熏風(fēng),武漢三鎮(zhèn)一定依舊屹立江干,她的市井也肯定一如既往地繁華。那要是有朝一日沒有了鑒湖的柔波呢,估計千年紹興并不會因此而受影響,她還會那樣地慷慨激越,在梅干菜和烏篷船的交織中繼續(xù)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不過我橫想豎想,覺得只有西湖是個例外:實在不敢想象,失卻了西湖的滋潤,古都杭州將是怎樣的不堪與悲哀。我們知道,西湖是大海與錢塘江千古絕戀的自然之子。億萬年來,西湖頭枕錢塘的秋濤,極目天際的歸舟,在城市的懷抱里休養(yǎng)生息,慢慢長成杭州人自家門前滴翠的山水盆景。對杭州而言,西湖就是自家桌上相看不厭的案頭清供,是自己家門口一道四時八節(jié)變幻無窮的靚麗風(fēng)景,什么時候想她了,無須輾轉(zhuǎn)反側(cè),只須在朝暮途經(jīng)之時用眼睛余光那么輕輕一瞟——你會覺得自己立即和眼前的西湖一樣,變得青枝綠葉、煙霞盎然起來。
我們愛說這樣一句話,叫作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我到過國內(nèi)好些城市,每到一處,總喜歡到城市的“五臟六腑”去隨意地游走。一般而言,我先去城市的“客廳”坐坐,看看市民身上的“城市表情”;再去城市的“臥室”轉(zhuǎn)轉(zhuǎn),了解一下城市的歷史沿革和現(xiàn)實百態(tài),還有它獨特的神話傳說和英雄故事,那里往往蘊藏著城市的呼吸和心跳。自然,我還喜歡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躑躅徜徉,邊品嘗她的傳統(tǒng)吃食,邊向土著學(xué)幾句方言土話和俚諺歇后語之類,然后回來向親朋好友們鸚鵡學(xué)舌。我總覺得,城市不論大小,也無關(guān)莊諧,它和人一樣,有著各自不同的氣質(zhì)稟賦及性格脾氣。
那么,風(fēng)華絕代的杭州,到底是一座什么氣質(zhì)的城市呢?
站在北山路上向南眺望,不論你在哪個角度,旖旎的西湖總向你呈現(xiàn)出宋人山水畫的筆墨意趣。青山是凝固的碧波,綠水乃消融的翠嶺,湖上觸目皆是飽滿而又明艷的綠韻,綠意為媒,山和水便纏綿著鋪陳到天地盡頭,剩余在一派明山麗水之間的,便只是浩浩蕩蕩的姹紫嫣紅了。應(yīng)該說,相比于北國的雄渾闊大,水邊生水邊長的杭州,其精神特性和人文氣質(zhì),無疑就現(xiàn)出了一脈明媚的陰柔之美。杭州,真的就像水邊一位溫婉嫵媚的嫻淑少婦,她華美的舉手投足,她聯(lián)翩的氣韻和綽約的風(fēng)姿,甚至,她的雅致宜人的一顰一笑,無不令我們這些愛美之徒一唱三嘆,流連忘返。
杭州名副其實是水做的。蘇堤春曉是她的明艷盎然,三潭印月是她的望穿秋水。白娘子戴著杏花,義無反顧地前來斷橋,與自己心儀的書生演繹了一出如泣如訴的斷橋相會,這愛情故事的發(fā)生之地,便是西湖。亦真亦幻的愛情演繹,如怨如慕的動人訴說,無不為杭州這座西子般的城市作了形象生動的注腳。妾乘油壁車,郎跨青驄馬,何處結(jié)同心,西陵松柏下。六朝名妓蘇小小也在西泠橋畔發(fā)出了幽幽的浩嘆。
不覺又想起大學(xué)同窗。他是浙江建德人,畢業(yè)后被分配進(jìn)了杭州師大,從那至今37年過去了,他日日在西湖邊吐故納新,直把西湖當(dāng)成了自家的后花園。那年同學(xué)聚會,其人一見之下,果然飄飄然而有煙水氣了,于是問其所以然。同學(xué)笑答曰,人乃環(huán)境產(chǎn)物,休說我等塵世俗物,即使奇異如曼殊、秋瑾者,其被環(huán)境改造之效,寧不信乎?
這種說法我是相信的。西子姑娘既能將壯懷激烈的岳武穆攬入懷抱,自然也會對浪漫落拓的情僧蘇曼殊更具吸納力和消融力。曼殊亦詩亦僧、亦情亦顛,他是生活在民國的魏晉名士,博聞強識、才情干云,琴棋書畫無所不精,詩詞歌賦無一不能。曼殊早年出家,一生情縈西湖、終生盤桓湖畔,并最終將西湖選為自己的圓寂之所。35歲去世后,他的好友柳亞子遵其遺命,把他葬在了西湖孤山,與他的同姓鄉(xiāng)親蘇小小比鄰而居,一起消受西湖不盡的山光水色。
在曼殊墓西不遠(yuǎn)的空地上,埋著另一位歷史名人——鑒湖女俠秋瑾。這是女俠自己生前的意愿。秋瑾是革命家,剛烈尚武,其革命意志及行動,令一般男兒無法望其項背。孤山林下三千樹,耐得寒霜是此枝。湖山有幸,從此,英雄即長眠于孤山的陣陣梅香之中,在夕陽簫鼓之下,面對著西湖的萬頃粼波,為她的祖國作著壯闊的謀劃。
一湖碧水的萬千魔力,確乎是無法抵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