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軍 胡雪峰
《赤壁賦》一文情感跌宕跳脫,似大起大落,又似絲線相連。似有所悟時,讓人心領神會;似有所惑時,又讓人惝恍迷離?!冻啾谫x》起筆敘事,即景抒情,流露暢快淋漓的歡樂情感。第二段借寫吹洞簫客人的悲音,情感急轉而落。從歡快到悲傷,這是一層情感的跳躍。蘇東坡正襟危坐,與客人展開了對話。此時此景,蘇東坡與朋友面對赤壁古戰(zhàn)場,回憶三國曹操、周瑜英雄風流,借客人洞簫流淌出來的悲傷清音,抒發(fā)了人生短暫、功名難期的深沉嘆悟。最后一段,蘇東坡健筆天地宇宙,縱目清風明月,表達佛家無物無我的思悟。行筆到此,客人由困惑到頓悟,同朋由悲戚轉歡喜,把酒言歡,盡興而眠。《赤壁賦》的感情表達脈絡,由惑到悟,幾經(jīng)起伏,最后回到了篇首的歡喜。
在教學上,從哪里著手梳理,讓學生走進蘇東坡清朗曠遠的情感世界呢?陳振林老師的教學設計通過分析“風”“月”之妙,啟發(fā)學生把握全文情感之變,領悟蘇東坡的精神境界,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發(fā)。
詩詞創(chuàng)作講究情與景相生相融。情與景的交匯,是一種天人合一的奇妙體驗,是生命情感與自然景象的一種神妙契合。解讀詩詞文賦,最重要的是體悟作者融鑄于景象中的情感。陳振林老師的教學設計,在授課之初借用清初著名文學評論家金圣嘆評《赤壁賦》“通篇只說風月”之語,引領學生找尋文中有關“風”“月”的句子,與學生一起,邊分析邊誦讀,梳理出這篇文賦的結構脈絡:“風月引發(fā)情思”“風月觸動心靈”“風月引發(fā)聯(lián)想”“風月闡釋哲思”“風月預示人生”。因了“風”“月”景象的關聯(lián)與觸發(fā),文章的結構脈絡并不顯抽象呆滯,蘇東坡跳脫的情感在一定程度因此建立起了邏輯點與理解點。在教學設計中,可以明晰地看到陳老師設置了誦讀環(huán)節(jié),并且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里予以很好的誦讀指導,讓學生在誦之讀之中體悟蘇東坡的情思。
陳老師的教學設計,巧妙在找到一個提挈全篇的點:“風”“月”?!帮L”“月”不僅是文本中的關鍵景象,更是蘇東坡抒發(fā)內(nèi)心塊壘的閘口。事實上,《赤壁賦》的情感分析與把握并不算是難點,真正的難點是理解蘇東坡的精神境界。文末關于清風明月的感慨,讓人生似有所悟又不明所以的迷離感。按照解讀作品知人論世的方法,觀照蘇東坡一生融通儒、道、佛三家思想的情況,輔以文本“風”“月”景象融化的個人情感,蘇東坡在末段所表達的情感與精神境界堪稱人生妙諦。蘇東坡一生,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響,卻能無違和地融合在作品中,表現(xiàn)在自身的為人處世上。這一點在《赤壁賦》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冻啾谫x》起筆記敘賞游之樂,“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流露出要獨立世外的道家思想。第二段驀然轉筆,寫客人悲歌“望美人兮天一方”,委婉表達了渴求賢君賞識而不得的清苦。蘇東坡的詞作里,常常有這種儒道糾纏的情感矛盾。在《水調歌頭》里,“我欲乘風歸去”,渴望遁世的想法溢于言表;然而,蘇東坡骨子里的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并沒有因際遇不順而泯滅,“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流露出不甘避世的情愫?!捌鹞枧嘤?,何似在人間”,經(jīng)過遁世與入世的思想糾斗,蘇東坡袒露出積極的心跡。再讀他與客之論答,窺探蘇軾心跡,儒與道在靈魂深處游走爭鋒,縷縷焦灼憂慮之情可感。蘇東坡在末章對客人問題的回復,讀之有不切話題且不知所云的感覺,讓人難解。其實,《赤壁賦》末章,蘇東坡以佛理觀照人生,一展胸臆,吐盡人生無奈,消散際遇愁懷。他的陳述抽象又形象,把心性明靜、無物無我的佛理借風月曉喻。天地宇宙,如從變化的角度,都不是永恒的;而我與萬物,如從不變的角度,可謂“諸法空相,不生不滅”。所以,萬物盈虛,人生短長,無需過慮。山月盈虛與人生起伏,不妨以曠達胸襟悅納。蘇子的高貴在于,不把佛禪當歸宿,不把道玄作追求,而是當作袪除因奉儒而苦痛的良藥。所以,遭逢“蕭瑟”,他有“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坦然;際遇“老病”,他有“獨求僧榻寄須臾”的自在。這般淡泊超拔、隨境自安的格局,凡夫確是難以企及。
從“風”“月”入手賞讀《赤壁賦》,藉此可以理解文本,更可以明白地理解彼時蘇東坡的內(nèi)心世界。景與情的關系,有正襯與反襯之說。正襯即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抒哀情。如“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反襯即王夫之《姜齋詩話》所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如“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對于《赤壁賦》來說,“風”“月”之景象,與蘇東坡內(nèi)心之情,精神之境,形成一種既交融又相襯映的關系。《赤壁賦》中描繪的清風明月,營造出一種清朗高遠的氛圍,這與蘇東坡曠達通透的人生觀有一種不可言傳的妙通,可謂曲盡含蓄蘊藉之妙。
在教學設計的小結部分,陳振林老師引用清代詩人朱日浚“赤壁何須問出處,東坡本是借山川”一詩解釋東坡所游赤壁之地真假問題。其實,不唯赤壁,風月亦然?!冻啾谫x》“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都是蘇東坡內(nèi)心情感與精神境界外化借用的載體。風月之于蘇東坡,“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一種與內(nèi)心境界偶然遇合的景象。套用歐陽修的詩句,吾心本澄明通透,此境非關風與月。
陳振林老師教學設計的另一個可貴處在于鉚合文章形與意、象與神的邏輯。梳理《赤壁賦》的邏輯文脈,蘇東坡與客人辯解之悟,著實有讓人難以理解的斷點。賦體常借主客對答,表達思想,抒發(fā)情感。賦中的主客或為虛構,但主客對答的思想情感多是真實的。從答問邏輯的對應角度看,《赤壁賦》多感性情感流淌,少邏輯理性建構??腿酥?,悲在于人生短暫有涯,而時空浩瀚無際,即是功名蓋世,終成歷史云煙??腿酥?,惑在無垠時空與短暫人生存在強烈反差,人之微渺,且如之何。而蘇東坡以天地萬物、清風明月為譬喻,闡釋物非我有,一毫莫取,唯有盡享無盡藏之自然,方可釋懷人生之惑。事實上,在這里,設喻的本體與喻體既不對應,也不能清晰呈現(xiàn)問與答的關系。這也導致古今眾人解讀《赤壁賦》末段仁智紛呈的現(xiàn)象。作為高中學生,要深層理解蘇東坡于《赤壁賦》文本里所建構的精神世界,確實有難度。陳振林的教學設計,邏輯的明線是通過文中風、月的勾描、體悟,理解蘇東坡的情感,邏輯的暗線是借此明確文章的思路,即寫什么、有什么變化、為什么而悲、“我”為什么樂觀及首尾呼應上的關聯(lián)。明、暗線的交織并進,既達成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又很好地呈現(xiàn)出教學設計嚴謹?shù)臈l理。好的教學設計須有嚴密而不失精巧的邏輯思路。陳振林老師的這篇教學設計,邏輯條理不僅表現(xiàn)在此,在指導誦讀環(huán)節(jié)由表及里、由淺到深,其安排貌似平淡,卻顯示出教學極深的功蘊。
吾心本澄明通透,此境非關風與月。這句話評述蘇東坡的《赤壁賦》,也可借用評述陳振林老師。一篇好的教學設計如“風”“月”,但“風”“月”之外,是一名教師深厚的素養(yǎng)及對語文教學的潛修與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