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深入推進,在高中語文教學落實的過程中,對學生綜合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常教學落實的過程中,教師要從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養(yǎng)成的角度,關注學生語文思維發(fā)展,對學生實施科學指引,提升學生語文思維水平。同時要能夠與學生這一階段學習特點相契合,對學生實施科學的方法指導,以生為本,因材施教,推動學生語文思維完善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思維;培養(yǎng);能力
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對學生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新高考改革的推動下,在語文教學落實的過程中,要從學生長遠發(fā)展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關注學生學習成長。語文教學既要發(fā)展學生綜合素養(yǎng),又要為學生自身成長、學習創(chuàng)新及未來融入社會提供堅實保障。在高中語文教學落實的過程中,如何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語文思維,成為教師需要關注的重點問題。
一、語文思維的內(nèi)涵與特點分析
思維就是人腦進行邏輯推導過程的思考特征,是助推問題解決的有效方式。語文思維就是指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讓學生更好地思考這類問題的共性,并找到問題解決的一些普遍性方法,并讓學生用語言文字表述出來。學生語文思維的發(fā)展是一種綜合性學習活動,要能更好地彰顯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增強學生學習體驗。
(一)語文思維具有廣泛性
語文本身就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在高中語文教學落實的過程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思維,需要彰顯其廣泛性特點,這一特性體現(xiàn)在兩個層面:第一,語文思維本身具有廣泛應用性。語文學科學習過程中學生培養(yǎng)和建立的一些語文思維,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也同樣具有促進作用。因而語文思維培養(yǎng)可以讓學生推陳出新,學習遷移,應用于其他學科的學習。第二層面,語文思維的廣泛性表現(xiàn)出語文的強大應用性價值。學生在閱讀、觀察或交流中具備的一些語文思維,在課堂之外的生活中也具有普遍應用性,而且很多問題的解決方法具有共性特點。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思維,可以更好地推動學生問題解決,積極思考,提升學生良好的生活適應能力。
(二)語文思維具有交流性
思維發(fā)展的交流性是指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思維。既要讓學生看見問題的個性,又要審視一些問題的共性。在這個過程中,局限于一個人的認知而有效思考,會帶有極大的片面性。不同的學生對待同一問題會有不同的觀點,同一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多種不同的方法。因此,在語文課堂上,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思維,要能夠體現(xiàn)學習的交流性。以學生之間的觀點交流,更好地碰撞思維,以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讓學生的問題解決方法更具可行性,思考過程也能愈加完善。面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學生會從不同層面展開思考,有效討論交流,可以更好地發(fā)現(xiàn)問題的多元化方向,使學生思維的格局被大大地打開。語文學習過程的交流性可以使學生思考過程更加縝密,同時學生也能更好地選擇一些恰當切入點,推動問題的創(chuàng)新性解決。
(三)語文思維具有滲透性
語文本身是人文性與工具性有機綜合的學科,因此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表現(xiàn)出極大的滲透性[1],而學生的語文思維發(fā)展也同樣體現(xiàn)出這一特質。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具備的一些語文思維可以通過其他學科有效傳遞和滲透,而其他多元知識的廣泛涉獵也能夠幫助學生語文思維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同時,學生處于不同的學年階段或學習層面,在語文思維發(fā)展方面也會表現(xiàn)出一些交叉滲透特點。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既要讓學生學習新知識,又要對前期學過的知識有效鞏固。不同學生個體之間也可以有效交流,相互滲透,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好地主動吸收、全面進步,充分彰顯語文學科的廣泛應用性及學生學習過程的成長進步性。
二、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的必要性分析
(一)培養(yǎng)語文思維彰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價值
隨著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進,當前高中語文考試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核越來越全面。尤其是一些閱讀和寫作的綜合任務,需要學生條理思考、謹慎分析、靈活輸出,這樣才可以很好地彰顯學生的豐厚知識儲備和綜合人文素養(yǎng)。立足日常學習,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可以更好地彰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價值,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大膽表達,積極交流。以教師的點撥、引導、助推學生鮮活發(fā)現(xiàn),完善思考,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表達的技巧,學會靈活的輸出與應用。
(二)培養(yǎng)語文思維以提升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在高中語文教學落實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面向學生的校內(nèi)生活,指導學生有效思考,更要關注語文在生活中的有效應用及學生未來的工作體驗,引領學生深度揣摩、有機整合,讓學生在面對各類問題時都能沉著應對,妥善解決。語文思維的培養(yǎng),更好地彰顯了語文學科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發(fā)展的推動價值,讓學生學思結合,拓展應用,為學生幸福生活有效奠基。
(三)語文思維的培養(yǎng)與教學改革主旋律相吻合
時代的不斷發(fā)展,使得語文學習的渠道豐富而鮮活。在高中語文教學落實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善于通過合作分享、媒介互動、網(wǎng)絡學習多種渠道激活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情,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積極閱讀,廣泛涉獵,通過信息的提取、交換、加工、再造、整合[2],使學生綜合思維逐漸趨于系統(tǒng)化、條理化、具體化。在思維訓練的過程中,學生自身的探索興趣能夠逐步濃厚。學生積極獲得的各類學習體驗,又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與思維的培養(yǎng)更好地適應了信息化時代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多元化需求,讓學生主動閱讀、積極思考、方法求證、快樂進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語文之美,學生的學習過程也能更富創(chuàng)造性。
三、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品質的積極對策
(一)重視回歸閱讀過程,讓學生理性思考
閱讀是拓展學生知識獲得面,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首要一環(huán)。在高中語文教學落實的過程中,教師要更好地讓學生回歸閱讀過程。通過與文本的有效對話,讓學生從直觀感知向理性思考有序邁進,擺脫了教師的背景介紹和情境烘托之后,讓學生主動靠近文本細品語言,能夠更好地完善學生獨立思考意識。
第一,教師要走在學生閱讀的前面。每一篇文本讓學生更好地閱讀之前教師需要先做好閱讀揣摩工作。當前一些教師因為教學經(jīng)驗比較豐富,常常會放棄閱讀過程,單純思考教學流程設計的方式與方法。如借鑒一些期刊、專著,套用其他教師的思路來展開教學設計,因為缺乏了教師自身與作品的有效對話,就會使得很多教學設計華而不實,缺乏真誠度和感染力。在讓學生閱讀之前,教師必須先沉入文本,好好閱讀,捕捉文章的一些動情點,基于學生的學習基礎進行有效設計,才可以使課堂教學過程更加精彩。
第二,放手讓學生獨立閱讀。教師對文本的研讀告一段落之后,就需要學生更好地走進閱讀過程,積極品味體驗。在這一過程開展之前,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閱讀體驗,對文章的題目、人物、事件、矛盾點等有效設疑[3],激發(fā)學生閱讀體驗,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投入閱讀過程,這可以更好地推動學生思維品質提升。前導閱讀的過程不能過于隨意,也不能以教師的解讀強加給學生,而是要設計一些簡單的問題,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更好地推動學生細讀。例如,在《荊軻刺秦王》這篇文章教學的過程中問題的設計就可以圍繞秦王來展開,讓學生思考一下,歷史上秦始皇是一個怎樣的君主?再讓學生想一想,這樣一個偉大的人物,為什么荊軻要刺殺他?結合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設計問題,調(diào)動學生探究的興趣,才可以更好地在閱讀中碰撞智慧火花。對于課本的每一段文字,都要讓學生沉下心認真去閱讀,與文字進行有效對話,并鼓勵學生創(chuàng)造性發(fā)現(xiàn)、批判性理解,嘗試進行一些表達訓練,為學生思維品質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二)捕捉文本,鼓勵學生表達個性化觀點
在文本閱讀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讀思結合,在讀的基礎上,有效思考,關注細節(jié),比較異同,揣摩留白,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更好地提升學生思維品質。只要讓學生沉下心去讀,他們總會提出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有效運用就可以使語文課堂綻放活力。
第一,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比較異同。隨著學習的逐步深入,學生閱讀的文字越來越多,學生自身的比較能力也會獲得突破性發(fā)展。在教學展開的過程中,教師既可以著眼于不同的文本讓學生比較異同,也可以在同一篇文本內(nèi)選擇一個恰當?shù)狞c,讓學生比較異同。
《荷塘月色》和《聽聽那冷雨》都是文質兼美的散文。但是這兩篇文章閱讀的過程是截然不同的感覺,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嘗試進行比較閱讀。首先從審美觀感體驗來講,《荷塘月色》更側重的是“看”。從視覺層面向我們展示了荷塘之美,但是在看的同時,荷塘也展示出了和諧的旋律,其中還提到了樹上的蟬,水里的蛙聲,都是聽覺方面的鮮活存在。而《聽聽那冷雨》側重的是“聽”,可是冷又是給人的一種體感。所以從審美上來講,《荷塘月色》和《聽聽那冷雨》中,“聽”和“看”都是作為一種輔調(diào)來表達作者的情感。再從節(jié)奏方面來比較,《荷塘月色》整體的節(jié)奏是舒緩的,其句式長短句交替,疊詞的使用,使得整個文章蟬鳴悠揚,抒情婉轉,如點滴音符躍然紙面。而《聽聽那冷雨》整體節(jié)奏非常快,作者把很多長句都剪短,把一些整句扯碎,使得整篇文章形成了一個較快的抒情節(jié)奏,與《荷塘月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后,從情感基調(diào)來講,《荷塘月色》既有淡淡的喜悅,言語之間又透露出了淡淡的哀愁。文章的結尾,作者又從那個朦朧月色之中回到了現(xiàn)實世界,在情感表達上形成了有效積淀。而《聽聽那冷雨》中冷的背后,則為我們營造了一個溫馨的情感世界,冷與熱形成了一個有趣的對比。
第二,讓學生有效思考文中的一些留白。在閱讀中我們接觸的大量文本都有留白的存在,給讀者留下了無限廣闊的想象空間。同時,留白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的一個切入點。通過對留白的解讀,審視和再創(chuàng)造,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品質。在高中語文教學落實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有效捕捉文中的一些留白之處,通過審視分析發(fā)現(xiàn)更多學習意趣。在文學作品中的留白,有的用的是省略化的標志。如在《祝?!分校斔睦蠣斨老榱稚┦菑募依锿蹬艹鰜淼?,說道:“可惡,然而……”這就是一種直接的留白。其背后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魯四老爺對她存有的多種交織感情留給我們自主想象。另外,還有一些隱含的留白,雖沒有明顯的標志,但也具有明顯的效果。比如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寫道:“蝦米皮熬白菜,嘿!”在這句中雖然沒有直接的省略號,但是“嘿”字一出,加上后面的感嘆號,風采盡得。既帶出了濃濃的京腔京調(diào),又把北京人自得其樂的心理充分展示了出來。另外,北京特色菜肴所傳遞出的飲食文化,也從一個簡單的“嘿”字中精妙傳神地體現(xiàn)出來。對于文中的一些留白有效賞析,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收獲閱讀樂趣,推動學生思維提升。
(三)讀寫結合,推動學生語文思維完善發(fā)展
在高中語文教學落實的過程中,讀寫結合是發(fā)展學生語文思維的重要一步。當學生有了豐富的閱讀體驗之后,他們的頭腦中會有很多觀點碰撞交織。這時候,教師要讓學生具備良好的信息判斷能力,在捕捉他人觀點的同時,表達出自己的立場和想法,并整合于行文之中有效呈現(xiàn)。這一訓練的展開可以從多個角度來切入。首先,教師可以從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入手,讓學生對文本有效質疑,并說出自己的一些觀點、看法。讓學生從單純地接受文本入手,向有效質疑出發(fā),發(fā)現(xiàn)文章中的一些精妙細節(jié),并表達出自己的不同觀點,再說出自己質疑批判的理由,通過逐個闡述條理、分析而形成有邏輯的語言,這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重要一環(huán)。以《中國建筑的特征》這篇文章為例,文中提及了很多中國古建筑的特征,教師可以讓學生試著通過一些中國現(xiàn)代特色建筑的分析,闡述中國建筑發(fā)展中的創(chuàng)新與轉變。其次,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論點的主次劃分,學會條理性敘述。如借鑒《勸學》分別從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態(tài)度,以及學習的內(nèi)容和方法等方面,論述有關學習的問題,就是學生議論文寫作中可借鑒的典范。最后,對于不同的篇章綜合,權衡每個人不同的觀點,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觀點,也是發(fā)展學生語文思維的重要方式,是吸納與整合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
結束語
總之,讓學生在面對不同的問題時,能夠更好地整合、提煉,擴展思維深度的同時,深度激發(fā)激活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好地明白思維整合的綜合價值,讓語文學習與生活有機互動,拓展語文思維發(fā)展的內(nèi)涵與外延。
參考文獻
[1]曹俊林.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赤子,2019(10):268.
[2]薄沛.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J].新作文:教研,2021(10):1.
[3]趙新春.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思維[J].學周刊,2021(30):2.
作者簡介:王曉琴(1983— ),女,漢族,安徽滁州人,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中學,中學一級,學士。研究方向:高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