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雯宇
摘 要 新課程標準和新教材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如何進行單元學習設計,實現(xiàn)教學從關注課時向關注單元的轉(zhuǎn)變成為必要。本文以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為例,針對以讀寫為主的單元,從教材編寫的雙線特點 入手,以點 促面 ,進行單元學習設計策略的嘗試探討。
關鍵詞 單元學習設計 緊扣雙線 篇章切入 比較遷移 讀寫融通
在高中語文學科教學實踐中,如何基于新課程標準和統(tǒng)編教材有效進行單元學習設計是擺在廣大一線教師面前的大課題。在此,筆者以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為例,針對以讀寫為主的單元,試談對單元學習設計的一點思考。
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以人文主題和任務群雙線組織單元。教材單元主要由單元導語、課文、學習提示、單元學習任務四大部分組成,其中課文有單篇成課的,更多的則是多篇聚合;讀寫為主單元的單元導語基本由三個段落構成,主要對單元人文主題進行精要的闡發(fā),并就單元的學習任務給出提示;學習提示、單元學習任務與單元導語相呼應,是“雙線”的落實?;谶@樣的教材特點和新課程的要求,單元學習任務確定要緊扣人文主題和任務群雙線,結合課文資源的內(nèi)容和特點來確定。
必修上冊第七單元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人文主題是“自然情懷:感受自然之美,提升感悟力,激發(fā)對自然的珍愛和對生活的熱愛;培養(yǎng)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樹立合理的自然觀;探尋民族文化觀念和審美心理”。本單元是必修教材唯一一個專門的散文單元,共選取五篇散文,這五篇散文無論古今都以寫景抒情為主,兼及敘事、議論,或情景交融,或情理結合,體現(xiàn)了散文貴在有“我”的特點。綜合以上因素,確定單元學習目標為:
1.賞讀美景,感受作品中的景物描寫和作者的情感、思考,培養(yǎng)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
2.知人論世,結合作者觀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現(xiàn)景物的手法分析,體會散文情境交融、情理結合的特點。
3.誦讀品味,感受作品的語言的文辭、節(jié)奏、音韻之美。
4.讀寫遷移,借鑒寫景抒情的手法,選取自己喜歡的景物嘗試散文寫作。
在立足教材、緊扣雙線確定單元學習目標的同時,本單元學習的核心任務也聚焦到通過感受散文形象、品讀散文語言,理解作者審美旨趣在自然景物的投射,進而提升文學欣賞和品味生活的能力。
統(tǒng)編教材以主題、內(nèi)容聚合課文,形成不同于之前教材的“課”,帶有了明顯的整合性質(zhì)。在以讀寫為主的單元的單元學習過程中篇章與“課”,“課”與教材單元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是點與面的關系。有效抓住篇章,以點切入,有利于單元學習的落實。
情境是新課程高度重視的關鍵詞,新課標中將語文實踐活動情境分為三類,即“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并提出“創(chuàng)設綜合性學習情境,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教學建議。因此,在單元學習過程中,從篇章入手,綜合構建學生語文學習實踐活動情境,將“學習課文”和“用課文學習”相結合,促進單元學習目標任務的完成。
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五篇分為三“課”,第一“課”《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寓情于景,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第二“課”《我與地壇》以自然為鏡,照見生活,啟悟心靈,得到人生領悟;第三“課”《赤壁賦》《登泰山記》為古代散文,一篇以景啟智明理,一篇以景書寫心懷。根據(jù)這樣的單元篇章特點,本單元學習實施以自讀課文《登泰山記》的學習為起點,重點幫助學生建構個人體驗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為進一步推進“課”和單元學習張本。具體學習要點如下:
1.電視臺要制作一部名為《有一種美叫泰山冬景》的文藝短片,請你以姚鼐的《登泰山記》為底本為這個短片撰寫一段解說詞。
這一要點引導學生對作品中景物形象作合理化、個性化的再現(xiàn),文藝短片解說詞的設定要求學生在情景再現(xiàn)時關注語言的文辭之美、音韻節(jié)奏之美。
2.我們在游記寫作時都會重點描寫所見之景,但《登泰山記》卻花了不少筆墨寫自己從京師出發(fā)到登上泰山的經(jīng)過,查閱與作家作品相關的資料,結合全文思考作者這樣安排的原因。
這一要點要求學生調(diào)動自己的寫作認知,同時結合散文“我在”的特點,知人論世理解文本;“結合全文”提示學生將文章中登泰山經(jīng)過與登上泰山后的景物描寫結合來看,可以深入理解姚鼐描寫泰山壯美雄奇之景不僅是贊美大好河山,更有士大夫遭遇挫折之后的自我肯定和持守,體現(xiàn)了知識分子寄情山水,以自然景物為依托抒寫襟抱的民族審美心理。
這兩個學習要點的設置旨在通過品讀鑒賞、交流表達、分析探究等學科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閱讀寫景抒情類散文的熱情,構建凸顯學生個性化體驗和發(fā)展語文學科認知的情境,為接下來的比較遷移,推進單元學習做好“熱身”。
教材單元的文章圍繞同一個人文主題,又呈現(xiàn)不同的視角和面相,在單元學習中由點切入,以點帶面,撬動整個單元學習的展開可以采用比較閱讀、遷移對照的方法進行。如上文分析,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三“課”五篇散文就體現(xiàn)了同一主題下各文本同中有異、關聯(lián)互補的特點。不僅如此,比較遷移也是讓學生在真實的學習實踐情境中檢驗已有學科知識能力,并進一步進階提升的有效策略。
筆者在第七單元的單元學習實施中以自讀課文《登泰山記》為點,對標落實了單元學習目標的前三個目標,在此基礎上,由篇章到“課”,由“課”到單元,完成單元學習。實施要點如下:
1.古人登山臨水各得其趣,姚鼐登上泰山觀賞日出,蘇軾夜游赤壁著意江水明月,找出《赤壁賦》中描繪水與月的句子,概括景物特點。
2.散文是作者抒寫心靈的文體,姚鼐寄情自然,融情于景,請結合文本和與蘇軾相關的資料探究《赤壁賦》所描繪的景中寄寓的作者的情感思想,感受不同作家“與造物者游”的不同視角與旨趣。
3.與《登泰山記》的以時間為序展開不同,《赤壁賦》以主客問答的形式展開,一問一答之間是怎樣的思想交流。
4. 《登泰山記》和《赤壁賦》除了文章展開方式不同,語言表達也有明顯差異,請結合具體的句子說說你跟喜歡哪一篇文章的語言。
以上四點完成由篇章到“課”的比較遷移,在此基礎上對本單元的人文主題“自然情懷”作簡單小結:李白有詩“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面對自然風物,作家不僅能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有的作家還以自然為友,得到心靈的寄托撫慰,有的以自然為師,得到生命的思考領悟……隨著兩篇古代散文的比較閱讀,學生對寫景抒情類散文閱讀基本有了一定的認知和能力儲備,基于此,可以大膽地將余下的兩課交給學生,要求學生從讀景物描寫、讀情感思想、讀語言文辭三大方面入手,結合相關資料以小組為單位比較三篇文章,開展學習交流,提出學習困惑,再集中交流學習總結,進而完成單元學習,提升語文素養(yǎng)。
讀寫結合是“文學閱讀與寫作”學習任務群的學習目標之一,是以讀寫為主的單元在學習過程中常用的學習策略,也是達到單元學習“教-學-評”一致,切實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在《登泰山記》的學習過程中,筆者就運用撰寫文藝短片解說詞的任務開展讀寫結合的訓練,以閱讀、品讀保障片段寫作,以段文寫作促進閱讀理解,做到讀寫融通。教材在“單元學習任務”部分設置了散文寫作訓練,并在單元最后給出“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小專題解說,因此單元學習中可以在課文研讀學習的基礎上充分用好這一部分,引導學生關注自然,豐富審美體驗,學以致用,結合自身學習體驗進行寫作實踐,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收獲感和成就感。
[作者通聯(lián):江蘇武進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