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原原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圖書和文化館,天津 300191)
《鹽鐵論》是西漢宣帝時廬江太守丞桓寬根據(jù)著名的“鹽鐵會議”記錄,“推衍增廣”而成的一部涉及西漢前中期經(jīng)濟、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的重要著作,是研究西漢的重要材料。自漢至宋,多部史書及學者著作對其有過著錄,但這些著錄版本今人都未曾見過。以“鹽鐵論”檢索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數(shù)據(jù)庫,共檢出來自54家收藏單位的192條記錄,40余種版本的《鹽鐵論》中有14部先后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其中,中國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國家圖書館”)藏毛扆校并跋的涂禎本《鹽鐵論》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并在此之前因“自明自來,以涂禎刻為最善”被收入《中華再造善本》影印,學術價值不言而喻。該書所鈐藏書印眾多,部分收藏者的信息在書后附信中有所提及,但并不完整??甲C該書所鈐藏書印與收藏者之間的關系、理清其遞藏源流,對于研究該書的流傳和收藏者的交游具有重要的意義。
國家圖書館藏毛扆校并跋本《鹽鐵論》是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涂禎刻本,框高20.4厘米,寬13厘米。每半葉10行,行20字,白口,左右雙邊。
該書藏書印篆刻精致,朱墨燦然,形狀多樣,有方形、長方形以及葫蘆形,印文內容豐富,有記人、記書、記言等,生動記錄了《鹽鐵論》收藏、校讀、鑒賞的歷史,也表達了印主們對該書的喜愛之情。除去“北京圖書館藏”印外,該藏本共有47方藏書印(見表1)。
續(xù)表1
通過對藏書印印文的釋讀和印主的考證,曾經(jīng)收藏過該書的收藏家有以下幾位:
馮知十(1610—1645年),字彥淵,后更名馮鵬舉,明藏書家、刻書家。江蘇常熟人。父復京,藏書萬卷。兄馮舒(1593—1649年)和馮班(1602—1671年)藏書皆富。藏書處曰“荔園”,藏書印有“馮知十讀書印”“馮氏藏書”“馮彥淵圖書記”“知十印”“彥淵收藏”“馮彥淵讀書記”等。
馮武(1627—1712年),一名長武,字竇伯,號簡緣,清初藏書家、刻書家、書法家。江蘇常熟人。馮知十子,毛晉女婿,毛扆姐夫。其父早亡,跟從父馮班學,愛藏書,校勘和抄寫不輟。家有“世豸堂”,是馮氏藏書和刻書之所。在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數(shù)據(jù)庫中,可查到康熙年間刻印過馮舒《默庵遺稿》八卷,康熙、雍正年間及乾隆十四年(1749年)、五十年(1785年)刻印過馮武《書法正傳》十卷。精于校勘學,自崇禎十五年(1642年)始至隱湖毛氏汲古閣學習,汲古閣刻刊書記,多由他校訂。尤通書法,著有專論書法之書《書法正傳》,是一部研究和學習楷書的重要書學論著,陳瑚贈詩有“鵝群書帖雙鉤圣,牛角巾箱萬卷淫”,還著有《遙擲稿》十卷、《海虞科第世家考》一卷等。藏書印有“海虞馮氏”“上黨”“簡緣馮氏藏本”“海虞馮武”“簡緣子”“壺中天”“簡緣”“竇伯藏書記”等。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歷間刻本《漢魏詩乘》上有“海虞馮武”白文方印,是書后歸同鄉(xiāng)龔克庸,再轉入揚州吳引孫測海樓。
馮氏不僅精益求精刻書,馮復京與其三個兒子(馮舒、馮班、馮知十)及其孫馮武,一家三代,亦酷嗜抄書,稱為“馮抄”,與毛晉、楊儀、錢謙益等名家抄本齊名。關于馮知十生年,未見有文獻記載,在清朱溶的《忠義錄》中有“馮知十,字顏淵……清兵至,大罵,斷臂,創(chuàng)頰及膺死。乙酉七月十三也,年三十六”。由此,可推測馮知十生年大概為1610年。其子馮武的卒年,各說不一,有的文獻記載為1707年,有的為1710年,但從馮武《贈石谷先生八秩》詩中“始余初識君,傾蓋即相睦。君齒方弱冠,余已二十六”可知馮武長石谷六歲。王翚(1632—1717年)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等。即在1712年王翚八十歲時,馮武還健在。
毛扆(1640—1713年)清著名藏書家、??奔?、出版家。字季斧,號省庵。江蘇常熟人。汲古閣主人毛晉季子。精于小學,以校勘圖書知名。毛晉汲古閣藏書久負盛名,他又四處搜羅善本,精心校補、重刊汲古閣本,修正初印本之失,使得汲古閣后印本文獻價值遠勝于初印本。撰有《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一卷,凡宋版影抄,元本明集以及舊抄、精抄無不記載。與葉盛后裔葉九來、錢曾等知名藏書家有交游。藏書印有“叔鄭后裔”“汲古后人”“毛扆”(二方)、“毛扆之印”(三方)、“虞山毛扆手?!薄懊细尽薄案尽?二方)等。毛氏藏書先后被泰州藏書家季振宜等購藏,且多為宋元善本,后又大多歸于徐乾學“傳是樓”。其刻書版亦陸續(xù)被席氏“掃葉山房”和無錫華氏購藏。
鄒一桂(1688—1772年),清代官員,畫家。字原褒,號小山,晚號二知老人,江蘇無錫人。雍正五年(1727年)二甲第一名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官云南道監(jiān)察御史、貴州學政、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禮部侍郎,官至內閣學士?!耙还鸸だL事,山水法宋人,花鳥分枝布葉條暢,自然饒有風趣?!庇胁貢 班u印一桂”。
席鑒(1700—1723年),字玉照,號茱萸山人,江蘇常熟人。祖父席啟(前人多以為“啟寓”,詳見李鶴麗《掃葉山房主人》一文),字文夏,號治齋,酷嗜藏書,亦刻書,刻書處為“琴川書屋”,國家圖書館所藏康熙四年(1665年)洞庭席氏琴川書屋刻本《柳河東先生詩集》三卷,為可檢索到的最早以“琴川書屋”刻書的記錄。席鑒繼承祖父藏書事業(yè),藏書極富,其藏書樓為“掃葉山房”。至于言其所刻古今書籍,版心均有“掃葉山房”字樣,恐為席鑒孫輩席世臣。以“掃葉山房”檢索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數(shù)據(jù)庫,最早以“掃葉山房”刻書的記錄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距離席鑒去世已70余年。輯有《虞山席氏玉照堂舊藏秦漢印譜》。藏書印有“席鑒之印”“席氏玉照”(二方)、“席玉照讀書記”“學然后知不足”“釀花草堂”“虞山席鑒玉照氏收藏”等。
袁廷梼(1764—1810年),后更名廷壽,字又愷,一字綬階,又作壽階、授階、壽皆等。江蘇蘇州人。清乾嘉間著名藏書家,與黃丕烈、周賜瓚、顧之逵(顧廣圻從兄)并稱“藏書四友”“乾嘉四大藏書家”。愛讀書,無書不窺,好學深思,精于讎校,邃深小學。以藏書富而聞名,初建藏書樓“小山叢桂館”,后獲得王昶贈送元代袁桷之硯,不久又獲得袁袞的廉吏石硯,加上先世所遺三方硯臺,共計五方,藏書樓正式改名為“五硯樓”,顧廣圻為此作《五硯樓賦》,藏書達7萬余卷,皆宋槧元刻及傳抄秘本、金石碑版、法書名畫之屬。日坐其中,丹黃不去手,與顧廣折、鈕樹玉輩為友,與黃丕烈為親家,其子為黃丕烈女婿,而錢大昕、王鳴盛、段玉裁三寓公亦時相過從,作文酒之會。協(xié)助段玉裁完成《汲古閣說文訂》又為其跋,并于嘉慶二年(1797年)在“五硯樓”刊刻。藏書樓后又改為“紅蕙山房”“貞節(jié)堂”。又以“五硯樓”“貞節(jié)堂”名刻書、抄書。其抄書用綠格印紙,版心刻“貞節(jié)堂抄”四字。吳錫祺作有《紅蕙山房記》、孫星衍有《貞節(jié)堂敘》等。袁廷梼5歲而孤,長兄廷槱主理家務,以商為業(yè)但不廢詩書,及兄卒,廷梼主持家務,撫養(yǎng)子侄,然而,由于之前缺少社會歷練,并未繼承家族的行商傳統(tǒng)和持家之能,很快家道中落,不得不外出謀生維持家族生計,往來奔走于江浙間,以至于中暑致疾,不久卒于家,年僅47歲。著有《說文新附考》《說文解錄》《霜哺遺音》《紅蕙山房吟稿》《漁隱錄》等。上海圖書館開放數(shù)據(jù)平臺可查到其藏書印有“袁又愷藏書”“袁又愷藏書印”“楓橋五硯樓收藏印”“五硯主人”“一字綬階”“袁綬階”“平江袁氏收藏”“五硯樓袁氏收藏金石圖書印”“五硯樓圖書記”“袁仲引生”“五硯樓”“袁廷梼印”(一方朱文印,三方白文印)、“袁又愷藏書授子之章”“貞節(jié)堂印”“貞節(jié)堂圖書印”等數(shù)十枚。
蔣靖(1843—1864年),字介青,號劍龕,自稱拳石山人,江蘇元和人。蔣培澤子,自小聰慧,好詩,又擅長書畫篆刻。可惜其英年早逝,友人高望曾等輯其遺稿為之刊行,名《拳石山房遺稿》。藏書印有“吳下阿靖”“介青金石因緣”“介青秘笈印”“介青”“拳石山房”。楊立誠所編《中國藏書家考略》誤以蔣培澤為介青,實乃父子。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歷間刻本《古文奇賞》上鈐有“拳石山房”朱文方印,與《鹽鐵論》上所鈐“拳石山房”印一致。
趙鈁(1905—1984年),字元方,現(xiàn)代金融家、藏書家,藏書室名“無悔齋”。姓鶚卓爾氏,蒙古正黃旗人,祖父為光緒軍機大臣榮慶。19世紀30年代,移居天津,任天津中南銀行副理,1949年后任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室參事,遷居北京。早年師從藏書家沈兆奎習版本目錄之學??釔鄄貢?,其收藏以宋、金、元、明著名刻本為主,所藏明代銅活字印本為其一大特色。1949年后,擇其精本,捐獻給北京圖書館,多是罕傳善本。例如,敦煌出土唐寫本卷軸裝《南華真經(jīng)》,唐寫本《老子》,明弘治間華燧會通館銅活字印本《容齋五筆》,明弘治間銅活字印本《西庵集》,明隆慶間活字印本《鳳洲筆記》、五云溪館活字印本《玉臺新詠》等,皆為活字本中的精品。曾收藏有《永樂大典》1冊,亦捐贈給北京圖書館。其余收藏,多為明代的普通刻本。與學者陸宗達、汪孟涵等為密友,經(jīng)常交換在書肆中搜訪來的珍秘之本。藏書印有“曾在趙氏元方家”“無悔齋校讀記”“一廛十駕”“曾居無悔齋中”“依綠軒印”“趙元方考藏善本書籍”“趙鈁珍藏”“元方審定”“人生一樂”等。對《水經(jīng)注》《清史稿》等史料有研究和撰述,未見刊印。
根據(jù)上述藏書印主的信息以及書中的跋文,再結合藏書印鈐蓋的位置,可以判斷《鹽鐵論》大概的遞藏順序,具體次序如下。
該書卷十卷尾有馮知十朱筆記:“崇禎四年得此本于歸鬻書家,海虞馮彥淵記?!迸赃呪j有一方葫蘆形印,文字不清,與序后“上黨”葫蘆形印大小幾乎相同。崇禎四年為公元1631年,早于其他舊藏家的出生年。另外“馮彥淵讀書記”鈐蓋在首卷卷端下方邊框內,緊鄰其上的是“知十印”,根據(jù)古人的鈐印習慣,其應該為首位收藏者。因此,該書的收藏自馮氏始。
上海圖書館藏明崇禎三年馮班抄本《王右丞集》和國家圖書館藏明崇禎二年馮班抄本《玉臺新詠》上的馮班跋語后均鈐有相同的“上黨”朱文長方印和“班”朱文方印??芍T班有一方“上黨”朱文長方印。《鹽鐵論》后序有馮武補錄的涂禎序,序后所鈐“上黨”“壺中天”兩方為葫蘆形印,垂直對稱,與其從父馮班朱文長方印有別,馮武在補錄完涂禎序后,還有兩行跋文,署名長武,未鈐印章,但與所補涂禎序字跡相似。因此推斷兩方葫蘆形印為馮武所用之印。
馮武為毛晉女婿、毛扆姐夫,所以在馮武藏書散出時,汲古閣自然能優(yōu)先獲得一些珍版圖書?!坝萆矫珣中!笔窃摃镶j蓋最多的印,毛扆對本書也進行過仔細的???,包括字音、訛字、脫字等,還有跋文。
席鑒多藏汲古閣之書,《鹽鐵論》也在其中。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中記載,影宋本《東家雜記》末有茱萸山人席鑒跋,內容為“往聞何□江太史得宋槧本《東家雜記》二卷,毛省庵先輩從之影寫一本。余于丙申仲夏得之汲古閣中”?!昂巍踅碑敒楹瘟x門,何焯,號義門。根據(jù)席鑒的生卒年判斷,丙申年當為公元1716年,此時毛扆已經(jīng)去世,故稱先輩。
作為畫家的鄒一桂,文獻未見其藏書記載,也未見有重名者。但從生卒年、籍貫和藏書印看,《鹽鐵論》卻經(jīng)其手。這樣的事情在古籍整理過程中時有發(fā)生,比如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圖書和文化館藏清乾隆十八年刻本《七子詩選》上鈐有一方“江安傅增淯收藏書畫金石印”朱文長方印,可知為傅增淯藏書,檢索文獻亦未見有其藏書記載,其弟傅增湘為近代藏書大家。
袁又愷暴卒,未來得及撰寫藏書目和訪書事跡,只能從其藏書印上判斷其藏書情況。其長年奔波在外,疏于對兒子的教育,以至于去世后,其子不能讀其書,無心繼承藏書,迅速散出,黃丕烈晚年經(jīng)濟拮據(jù),但仍幫婿收藏近半,剩余大部分流入上海郁松年宜稼堂,最后歸于湖州陸氏皕宋樓。袁又愷在世時,其書就開始散出,《鹽鐵論》何時流出不可考。據(jù)《士禮居藏書題跋記》黃丕烈影寫明無錫華氏活字本《鹽鐵論》,但訛字太多,又于慶癸亥(1803年),用攖寧齋抄本校。此時袁又愷還在世,不知為何未用此涂禎本《鹽鐵論》校對,可能黃氏受自身經(jīng)濟限制,未收藏袁氏《鹽鐵論》,以致流出。
袁又愷有多種藏書流入蔣氏,除此《鹽鐵輪》,還有元刻本《四書章句集注》二十八卷十四冊,上鈐有“袁又愷藏書”“介青”“鴻城蔣懷堂珍藏”?!傍櫝鞘Y懷堂珍藏”為蔣靖高祖蔣升瀛(1736—1820年)藏書印,其藏書處名“鏡古齋”“壽松堂”。此《鹽鐵輪》上面鈐有蔣靖五方印,可見其喜愛程度,無奈弱冠而歿,1866年其父蔣培澤病重,不久亡故,因無嗣繼承,蔣氏五世藏書逐漸散出。
蔣氏藏書最后大部分歸于丁丙“善本書室”,而此《鹽鐵論》例外,20世紀進入北京,被北京藏書大家趙元方購入收藏。趙元方藏書在“文革”初都被抄走,“文革”后落實政策,退回所抄之物,其憑記憶寫了一個退還目錄,其中就有此本《鹽鐵論》,“鹽鐵論,明刻本,兩本,有藏印,涂禎刻,十行本”。后來趙元方將此《鹽鐵論》捐給了北京圖書館。
綜上,此《鹽鐵論》300年來一直在江蘇藏書家間流傳,直至20世紀進入北京,歷經(jīng)波折,最后進入公藏單位,得到很好的保護,也算是一件幸事。
在此《鹽鐵論》的書末附有一通信札,也談到了該書的遞藏情況,現(xiàn)抄錄如下:
元方大哥,日前返平未及竟辭,為歉,下車復值天雨,此行可謂跋涉矣,《鹽鐵論》歸于汲古閣秘本書目,其北宋板《孔氏家語》下斧季自注“南宋本作‘良藥苦口利于病’,此本作‘藥酒苦口利于病’,及讀《鹽鐵論》亦作‘藥酒苦口利于病’,方知北宋本之善”(按:鹽鐵論第67頁也有此語,表述不同)。意欲每本十兩,望高明酌行之,可為兄本得一佳證,又馮竇伯系毛氏館甥,汲古所刊書籍多經(jīng)校定,兼大楷法,著有書,須知,傳書后錄涂跋,字體遒美,當系馮氏手跡無疑。介青系鴻城蔣培澤子,蔣氏亦吳中藏書家即士禮跋中所稱壽松堂蔣氏者,拳石山房亦其藏書處也。此書當自毛氏歸邑中席氏,轉入?yún)侵惺Y氏,惟沂孫校字,弟前疑系王沂孫(憶系王芑孫昆仲,號楞伽山人),近檢常志有楊沂孫,系李兆洛弟子,好諸子學,同居琴川,豈其人乎?惜無印記,未敢臆斷。爾兄此行可謂獲一珍珠船,而弟在津期間,通學齋送一鈔本目錄書來,系振綺堂汪璐所著題識殘本,并無刻本,以弟未在為李少白收去,殊為悵悵,貧士不遇,何書錄每如是之慳耶?望兄有所語,我早期返平否?念念余俟面磐即頌。
秀峰志閎兄 近佳之,代致意
弟涵頓首 五月八日
寫信者應為汪紹楹(1906—?年),字孟涵。其與陸宗達、趙元方交好,時相過從,親密無間,交往甚密,常一起探討學問,藏書雖不及趙元方,但也頗豐。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極其深入,對古籍版本有非常精深的學術素養(yǎng),長于目錄之學,精于???,曾為中華書局校點《二十四史·隋書》(與陰法魯合作)及《搜神記》《搜神后記》《太平廣記》《藝文類聚》等書,為古籍整理作出了很多貢獻,被稱為“古籍整理專業(yè)戶”。其父汪逢春(1884—1949年),名朝甲,字鳳椿,民國時京城四大名中醫(yī)之一?!安貢醺唬袝S二,一曰‘玄珠青簡之齋’,一曰‘泊廬’?!?/p>
信中提及“通學齋”為孫殿起古書鋪,1919年開業(yè),1956年公私合營以后,通學齋并入中國書店。由此可知,趙元方購藏《鹽鐵論》應是在1956年之前。
振綺堂系清汪憲(1721—1771年)藏書樓。汪璐為其次子,字仲連,號春園。
楊沂孫(1813—1881年),字子輿,一作子與,號泳春,別署觀濠居士、老吃,晚號濠叟。江蘇常熟人。清官吏、書法家。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舉人,官至鳳陽知府。擅書法,工鐘鼎、石鼓、篆、隸,尤愛“篆籕之學”,辭官返里后,篆書名重一時,與鄧石如頡頏,氣魄不及,而豐神過之。偶刻印,亦彬雅邁倫。少時從李兆洛學諸子,精于《管子》《莊子》。著有《管子今編》《莊子近讀》《觀濠居士集》《文學說解問譌》《在昔篇》等。
在考證毛扆校并跋本《鹽鐵論》上的藏書印時,還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即有兩方印章沒有考證出印主,為“飛鴻”和“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此二方印僅在首卷卷端有鈐蓋?!帮w鴻”一印徐悲鴻和溥心畬均在畫作上用過,并且篆刻風格迥異。國家圖書館藏清抄本《萬歷三大征考》上鈐有一方白文長方印“飛鴻”,風格亦大不相同。此外,從“飛鴻”印的鈐蓋位置上看,在首卷卷端介于“知十印”和“虞山毛扆手校”二印之間,又可能是馮武之印。本溪博物館藏有“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一印,印面亦為朱文篆書,傳為葛月潭執(zhí)用,但此印為方形,寬3.4厘米,與《鹽鐵論》上之印不同。這些問題還有待以后進一步考證。
藏書印既是藏書家收藏的憑證,也是考察古籍遞藏源流以及揭示藏書家整理古籍、學術研究的重要資料。通過考證毛扆校并跋本《鹽鐵論》的遞藏源流,既了解了此《鹽鐵論》的收藏史,還可以管窺江蘇地區(qū)私家藏書遞藏規(guī)律,亦可窺見收藏者之間的深厚情誼和學術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