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慧 但林蔚 楊倩 張津銘 張化為 姜祎 張東東 宋小妹 李玉澤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陜西 咸陽 712046)
偏頭七為天門冬科舞鶴草屬植物鹿藥(Maianthemumjaponicum)和管花鹿藥(Maianthemumhenryi)的根及根莖,具有活血散瘀、補氣益腎、祛風除濕、活血調(diào)經(jīng)之功效。偏頭七是“太白七藥”之一;主治腎虛陽痿,月經(jīng)不調(diào),偏、正頭痛,風濕痹痛,癰腫瘡毒,跌打損傷,陽痿;其味辛、苦,性溫,歸肝、腎經(jīng)[1-3]?,F(xiàn)代研究表明,偏頭七的化學成分有皂苷[4-10]、黃酮[11-13]、多糖[14]、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15-19];具有抗真菌、抗腫瘤、抗氧化等作用[20-24]。
太白七藥大多為民間習用中草藥,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現(xiàn)象相當普遍,為解決不同歷史時期經(jīng)典書籍所含偏頭七藥材的基原問題,故有必要對其來源歷史進行系統(tǒng)梳理。本研究從名稱、基原、形態(tài)、藥性等方面對偏頭七進行系統(tǒng)的本草考證。
偏頭七屬于“太白七藥”之一,“七藥”始見于《本草綱目》中的三七條目,李時珍對三七的解釋是“言其葉左三右四,故名三七……”;關(guān)于偏頭七名稱中“七”字來源[25-26],概括為三種說法:一是“七藥”功效類如三七;二是“七藥”能治療五勞七傷等頑癥而謂之;三是“七藥”與漆音同,意有如漆似膠之粘物,能合金瘡之意,由于長期流傳,漆變成了“七藥”。
偏頭七為鹿藥與管花鹿藥的根莖,其中鹿藥,始載于唐代652年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食治》,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記錄歷史。由于偏頭七藥用歷史悠久且分布廣泛,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有許多別名,文獻資料記載的常見的有鹿跑草、延壽果[27]、九層樓、盤龍七[28]、偏頭七、山糜子[29]、螃蟹七、白窩兒七、獅子七、土旺七、小鹿藥[30]、磨盤七、土飛七[31]、雪花菜、黃蝎子根、糖精[32]、鐵梳子[33]、偏頭草、白阿爾七[34]、九堪樓[35]。
《中國醫(yī)學大辭典》中記載鹿藥名稱由來為“鹿有疾,銜之即瘥,故名?!盵36]《本草圖經(jīng)》《開寶本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疏》中也有相似描述“其根鹿好食,故名鹿藥也”,故因此得名[27,37-39]。
根據(jù)民間用藥習慣,偏頭七常指的是拉丁名為Maianthemumjaponicum鹿藥與管花鹿藥Maianthemumhenryi的根莖和根[40-43],而《中國藏藥》與《晶珠本草正本詮釋》中所提到的偏頭七包含鹿藥Maianthemumjaponicum、管花鹿藥Maianthemumhenryi和紫花鹿藥Maianthemumpurpurea的根莖和根[44-46]。
《圖經(jīng)》曰:“春生苗,高一尺以來,葉似竹而兩兩相對,根苗并似黃精,其根鹿好食,故名鹿藥也?!泵枋隽寺顾幹参锏男螒B(tài),即“春季生嫩苗,植物高一尺以上,葉子形狀與竹葉相似且兩兩相對,它的根莖和幼苗的形狀都像黃精,它的根鹿喜歡吃,所以叫鹿藥。”[27]“黃精仿佛。根,鹿好食,故以名之?!敝嘎顾幍娜~子與黃精類似,像竹葉,與《本草原始》中“竹葉”說相吻合;根據(jù)《中國植物志》與《中國植物圖像庫》中所記載的文字圖片顯示,鹿藥與管花鹿藥為葉互生,與《圖經(jīng)》中“兩兩相對”描述相符合。兩者的形態(tài)差異主要在于鹿藥的花被為橢圓形,管花鹿藥花被結(jié)合成高腳碟形;鹿藥的柱頭不裂,管花鹿藥的柱頭3裂,見圖1。
圖1 鹿藥與管花鹿藥
《本草圖經(jīng)》云:“子白如黍”則與鹿藥子實形狀相吻合?!侗静萃ùC圖》在《本草圖經(jīng)》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補注說明,其中提到“黃精、葳蕤、鹿藥皆結(jié)圓子,無子者與之相較有異,其同類,蓋稚子百合,因稚子百合亦莖頭有小白花,且無子。”[47]即黃精、葳蕤、鹿藥都結(jié)圓形的子實,與沒有子實的相比較有很大差異,沒有子實的同類推想是稚子百合,因為稚子百合莖頭也有小白花,且沒有子實。
明代繆希雍在其《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疏》中記載偏頭七“生姑藏巴西?!惫貌卮蠹s是今河西地區(qū),其址考證為現(xiàn)甘肅省武威市;巴西為今秦嶺和大巴山脈西部;鹿藥與管花鹿藥使用時可鮮用或曬干[27]?!吨兴幋筠o典》中記載其生于海拔1300~1400 m的林下、灌叢下、水旁濕地或林緣;分布于西南及山西、陜西、河南、湖北、湖南、西藏、甘肅等地[28]?!吨腥A本草》中記載其產(chǎn)于陜西、山西、甘肅等省及東北、華北、西南地區(qū),為民間用藥[41]。《中國七藥》中記載其生于林下、灌叢下、巖縫中、水旁濕地或林緣;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南及陜西、山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西藏等地[48]。《新編中草藥圖譜及經(jīng)典配方》中記載其多生于林下陰濕處或巖縫中;分布于東北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43]。《陜西草藥》與《七秦藥嶺》中記載其在陜西境內(nèi)主要產(chǎn)于太白山、巴山、米倉山、秦嶺山脈各處[34,49]。
最早關(guān)于鹿藥藥性記載的是《千金要方·食治》,書中記載“甘苦,溫?!钡从涊d其歸經(jīng)和毒性。《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注》與《開寶本草》中提到可“浸酒服之”[39]。《本草經(jīng)疏》《本草綱目》有如下記載“鹿藥得土中陽和之氣以生,故其味甘,其氣溫,其性無毒。甘能益血,甘能人脾,甘溫益陽氣,故能主風血,去諸冷,而益老起陽也。當與黃精、萎蕤、枸杞之類同科。氣味平和,性本無毒,補益之外,無別治療,故不著主治?!逼渲惺状翁岬剿幮詿o毒[27,50]。而在《中國藏藥》中首次提到藥性“緩”[44]?!侗静萜穮R精要》與《本草經(jīng)疏》曰:“鹿藥,能主風血,去諸冷,而益老起陽也。”[27,51]《太行本草圖譜之嶂石巖》云:“祛風除濕,活血調(diào)經(jīng)?!焙笥种饾u明確偏頭七歸肝、腎經(jīng)[52]。
《通雅》卷四十四一則,“謂鹿藥即延壽果也,《開寶本草》有鹿藥,甘溫似黃精,鹿食其根;胡洽言,鹿食九種解毒之草,此其一也,或云即是萎蕤;今北京嘗食延壽果,一名鹿跑草,鹿既疲而仆,群牝鹿銜此根與食之,即復起,其味甘而微澀,比黃精細長,于司在曰鹿藥。”意指“所說的鹿藥就是延壽果,《開寶本草》有記載,鹿藥,甘甜溫和像黃精,鹿吃它的根;胡洽說,鹿吃九種解毒的草藥,這就是其中之一,有人說,就是萎蕤;現(xiàn)在北京(人)曾吃的延壽果,有另一個名字叫鹿跑草,鹿疲憊倒地,成群的母鹿銜來這種草的根給它(公鹿)吃,就又恢復站起來了。它的味道甘甜微澀,比黃精細一點長一點,于司在說,是鹿藥”,由此可知鹿藥具有活血補腎壯陽之功效。
近代以來對偏頭七藥用功效有更加詳盡的描述,“治勞傷疲乏體倦”“治療偏正頭痛”“解毒,鎮(zhèn)痛”“溫陽補腎,祛風降溫,活血化瘀”“補腎益氣”“祛風止痛,活血消腫”“壯筋骨”“腎虛陽痿,風濕痹痛”[53-59]。
不同民族對該藥物應用不同,鄂倫春族人民用鹿藥與青菜葉搗細開水燙后敷在乳部,可治療乳癰[60]。
偏頭七在民間應用廣泛,歷史悠久,故對民間常用方劑及藥酒進行考證與整理[61-65],見表1。
表1 鹿藥民間用法
不僅有以上應用,偏頭七還常作為泡制藥酒的材料(見表2)。
表2 鹿藥相關(guān)藥酒
偏頭七作為地方傳統(tǒng)中藥材,在我國已有1400多年歷史[28],最早可追溯到唐朝《千金要方·食治》,其中提到“鹿藥,甘苦,溫”。《本草圖經(jīng)》《開寶本草》《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疏》等歷史上對其的記載多于葳蕤、委蛇等藥材之后的附錄,猜測該藥與葳蕤及黃精的外觀形似,且藥性相似,“理亦近之”。偏頭七在春、秋兩季采挖,除去莖葉,洗凈曬干,根及根莖入藥。
偏頭七藥材存在同名異物現(xiàn)象,民間在使用該藥的時候往往不僅采挖一種原植物,還包含相近的該屬植物,從而導致該藥質(zhì)量控制和科學研究混亂。目前該藥臨床用藥基原不明確,不同地區(qū)、不同書籍對偏頭七的基原闡述混亂,例如一些地區(qū)偏頭七僅指鹿藥植物加工炮制而成的藥材,另一些地區(qū)將植物管花鹿藥、鹿藥與紫花鹿藥的根及根莖都作偏頭七藥材使用。因此建議今后以鹿藥和管花鹿藥為主要原料開發(fā)經(jīng)典名方和健康產(chǎn)品時,應該明確其基原和產(chǎn)地,有必要深入產(chǎn)地進行種質(zhì)取樣調(diào)查,建立種植基地與溯源體系,使藥材的品質(zhì)、療效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