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旭,陳祥云(齊齊哈爾大學 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中國山水畫趨向于追求一種天地之間精神融合的意境,即“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分析倪瓚山水畫中的審美意境,能從更深層次了解繪畫者創(chuàng)作的心境,不論是倪瓚提出的“逸氣說”,還是其繪畫營造的獨特審美意境,都對后世繪畫創(chuàng)作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探討倪瓚以“逸氣”入畫的審美思想有利于中國傳統(tǒng)繪畫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導并將這一繪畫意境運用于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實踐,幫助世人理解傳統(tǒng)文人畫品評與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
倪瓚的“逸氣說”是在元代亂世之中提出來的,他將內心的情感與自己的人生體驗,以及他對繪畫創(chuàng)作實踐的探索相結合,提出“寫胸中逸氣”“逸筆草草,不求形似”等繪畫論斷,形成了其清逸、簡遠的獨特繪畫審美格調。
元代南方經濟繁榮,倪瓚早年家庭富裕,從小天資聰慧,學習刻苦,在兄長文光的庇護下,倪瓚不問世事,致力于自己的書畫愛好,少年期間便才華橫溢。后因母親、兄長逝世,倪瓚無法操持龐大家庭的日常瑣務,加之社會正處于元末混亂時期,強暴勢力的統(tǒng)治、民族歧視、經濟掠奪等,他的內心苦不堪言。在翻天覆地、改朝換代的過程之中,作為知識分子的倪瓚不可避免地受到多變形勢的沖擊。在這些因素影響下,倪瓚選擇遺棄家鄉(xiāng),后抵達無錫,整日游際于太湖,退隱生活使其漸漸形成自我修心之境,也體現了倪瓚不屈的個性??v觀倪瓚的一生,他經歷坎坷,在亂世之中,退隱山林,這樣的經歷為他的繪畫創(chuàng)作提供了充足內容,也為之后“逸氣說”的創(chuàng)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逸”字,指超凡脫俗,卓爾不群,也可指安閑?!耙荨弊?,在《說文解字》里解釋為:“逸,失也,從辵兔”。意思是兔子會在危險時刻欺騙敵人,擅長逃跑,所以“逸”,也有失蹤的意思。如在《左傳·桓公八年》里的“隨侯逸”,是說隨侯在楚國戰(zhàn)爭中失敗而逃跑,所以這里“逸”就是逃逸的意思。謝靈運《會吟行》中有“東方就旅逸,梁鴻去桑梓”,這里的“逸”,意為隱逸、逸民?!耙荨弊值脑⒁庖舱梅夏攮懮诫[逸之心。繪畫品評中最高標準的“逸品”,是指傳神寫意、不拘常法、無人楷模。唐代朱景玄在《唐代名畫錄》提到“逸品”一詞,并加入神、妙、能三品之中,使其成為第四品,之后宋代黃休復在《益州名畫錄》中提到“畫之逸格,最難其儔。拙規(guī)矩于方圓,鄙精研于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爾”。由此可見,黃休復認為逸格才是繪畫標準的首位。在此之前,逸品都是以繪畫品評的標準出現,直到倪瓚提出“逸氣說”,成功地將逸品深化,加之其對技術的完善和理論的推崇,使得“逸氣”別具一格,繪畫意境超脫自然,上升至文人精神層面,也使我們能更好地理解傳統(tǒng)文人畫品評與創(chuàng)作之間的關系。
倪瓚的“逸氣說”攝取了道家的哲學思想,我們從《康素子雜言一首》中可以看出倪瓚對于道教的研究,道家的絕塵世事、自由境界深深影響著倪瓚。老莊哲學那種平淡簡遠、超脫自然的品格深深影響著倪瓚“逸氣說”的美學思想。老子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边@里的道法自然就是倪瓚心中隱逸自然的思想,也正是倪瓚所需要的精神寄托,如果倪瓚沒有融入老莊的思想,那么在倪瓚的作品中是感受不到清凈致遠意境的。正是因為道家思想對倪瓚的影響,倪瓚的“逸氣說”才得以建立,我們才能看出倪瓚退隱山林的心境,其作品才會呈現出荒寒、深遠的審美意境。
潘天壽先生說過:“藝術以境界美為極致?!庇纱丝梢?,營造好的審美意境是藝術家的最高追求。筆墨技法與構圖特色能更好地表達倪瓚山水畫中的審美意境,意境美的營造需要融入自己的真實情感。反之,作品則無法體現深遠意境。
徐復觀道:“逸者必簡,而簡也是某種程度的逸?!蹦攮憣ⅰ耙莨P”與他的人生態(tài)度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了“逸筆草草”的獨特技法?!耙莨P草草,不求形似”,這里指繪畫用筆不刻意追求精致,不必計較似與非似,重點在于抒發(fā)胸中超然的逸氣,擺脫煩瑣的描繪,強調筆墨自由抒發(fā)。比如倪瓚《秋亭嘉樹圖》,描繪的是秋季江南太湖的景色。在這幅畫中,山形漫漫,湖光漣漪,茅屋草亭,樹葉用淡淡的墨跡點染,靈活松動,筆簡意賅,氛圍冷冷清清。用筆似不經意,實則卻逸筆草草,全然分辨不出枝葉形體。這樣為的就是抒發(fā)胸中逸氣,獨有清逸之風。倪瓚在用筆上創(chuàng)作了折帶皴,其技法主用側筆對描繪的對象進行施墨,表現景物的立體感,用筆簡逸有力,給人的感覺很生硬。倪瓚用筆乃天然造化,率意自然,高妙的筆墨技巧與內心的恬靜自然完美契合,效果非同凡響。倪瓚在這幅畫中堅持用墨極簡的原則,以淡而干的枯墨為主,所以他畫的枯樹有一種蒼勁渾厚的感覺?!耙莨P”完美表現出湖泊的寂寥,“逸氣”與“逸筆”綜合表現,達到一種極其雅致、天真的心境。不僅達到了“以少勝多”的效果,還推陳出新,展示了別樣的繪畫筆法,更獲得了精神上的自由。中國畫的靈魂在于筆墨,在這幅畫中,倪瓚注重筆墨意蘊,以簡勝繁,雖簡逸但卻內涵豐富,從筆法的角度研究倪瓚山水畫中的“逸氣”,意境深遠。倪瓚在《畫譜》中道:“用墨隨意,始見天真,用筆遒勁,乃是得法……切不可求精,精則有工氣。”可見在用筆用墨上反對刻意追求精致與完美,強調飄逸靈動,簡潔精練,這不正是倪瓚心中所追求的逸筆趣墨嗎?以逸氣入畫,放縱自如,使筆墨化為內心感悟的力量,超然于物象之外,烘托了畫面的簡逸氛圍之美。
圖一 《秋亭嘉樹圖》
倪瓚對繪畫的空間構造有著無窮的想象力,有無限的空間可以讓我們在其畫中游走。在《漁莊秋霽圖》中,他運用“一河兩岸,三段式”構圖法,將畫面分為近景、中景、遠景三段。這種構圖特點把畫面分割成了縱向的三部分,每一部分的面積不等,給人一種平靜、深遠的視覺效果。畫中近景為山石坡坨,幾株雜樹如同文人君子一般屹立其中,沒有交錯與盤扭,高低大小,錯落有致。近景空間視點偏低,這是因為倪瓚常年在水上生活,導致其有別于岸上人的觀察視角。中景為一江或一河,湖水淡薄,空明清曠。畫中留白之處,水平如鏡,無任何波紋起伏,呈現出平靜且淡泊的意境。遠景幾處矮坡,起伏有致,體現出寧靜致遠、寂靜遼闊的心境。在這幅畫面中,沒有任何飛鳥與漁船帆動的痕跡,更沒有一絲人跡。整幅畫面大膽使用大面積留白,“逸氣”貫穿其中,營造了一種空靈的藝術效果,空靈之處透出人生境界的淡與靜。
圖二 《漁莊秋霽圖》
圖三 《容膝齋圖》
倪瓚的山水畫師承董源平遠山水,還受到趙孟頫的影響,倪瓚在他們的基礎上再創(chuàng)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畫風。我們從倪瓚《容膝齋圖》這幅作品可以看出,在構圖上,其采用一江兩岸式,前景的幾株樹木用粗而硬的線條勾勒出挺拔的身姿,對樹葉形態(tài)的描繪并不逼真,幾乎沒有暈染的效果,而樹的后面則是一座空無一物的亭子,中景通過大量留白來表現江水的寬廣,后景為低矮的山丘。這種構圖沒有多余的描繪,顯得清冷無比,蘊含著一種荒寒、淡泊的審美意境,體現了人內心的孤獨與無奈,仿佛與世隔絕。畫面雖然空靈,但卻是倪瓚一生所追求的簡、淡、遠的心境,也符合倪瓚淡泊名利、隱逸山林的選擇。
倪瓚將文人畫付諸實踐,將人生態(tài)度與胸中逸氣融入繪畫作品創(chuàng)作,蕭疏平淡的繪畫意境全面展示了獨特的藝術形式。李澤厚先生在《美的歷程》里評論倪瓚山水畫:“你看他總是以幾棵小樹,一個茅亭,遠抹平坡,半枝風竹,這里沒有人物,沒有動態(tài),然而在這些極其普通常見的簡單景色中,通過精煉的筆墨,卻傳達出閑適無奈、淡淡哀怨和一種地老天荒的寂寞和沉默?!蹦攮懙纳剿?,構造了一種荒寒、淡泊之境。亂世之中,用“逸”來表現與塵世的距離感,以逸氣入畫,體現了獨特的創(chuàng)作理念與審美趣味,這也是倪瓚被推崇為逸品、逸氣畫家的原因。
“逸氣說”的提出是古人藝術創(chuàng)作的標桿,是我國古代文人士大夫追求內心深處真感情的重大成果,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文人畫重大創(chuàng)新。倪瓚認為畫家的人生經歷、氣質、文學修養(yǎng)、審美趣味等都會影響作品意境的表達。他的繪畫作品代表了元畫追求“逸”的最高境界,他的繪畫創(chuàng)作與美學思想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明清時期,由于董其昌、沈周、文徵明等人對倪瓚的大力追捧,倪瓚繪畫作品中的審美意境被后世文人畫家們爭相模仿?!耙輾庹f”在藝術繪畫實踐上取得了創(chuàng)新的成就,人們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文人生活的真實情感融入繪畫,以寄托文人畫家的內心情愫,不僅為元代繪畫注入了新鮮血液,而且開創(chuàng)了中國繪畫史的新時代。時至今日,仍有許多藝術家學習和研究倪瓚。
倪瓚山水畫的審美意境,給人的感受是簡逸、荒寒。倪瓚不斷追求“逸”的精神境界,一生高潔雅致,在看盡人世繁華后,依舊保持高逸豁達,所以倪瓚的繪畫才會被世人稱為至寶?!耙輾庹f”是中國山水畫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想要達到“逸氣”的階段,必須有超凡脫俗的心境,這也是倪瓚的美學思想與審美意境能夠把元畫推到新巔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