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斌 葉元土* 易皓明 馬 杰 王卓君 吳代武 唐 峰 浦琴華
(1.蘇州大學基礎醫(yī)學與生物科學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2.浙江豐宇海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浙江 舟山 316000;3.浙江一星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嘉興 314300)
我國擁有的漫長海岸線以及廣闊的海域,提供了豐富的海藻資源,與常規(guī)植物原料相比,海藻不占用土地資源,其栽培面積和產(chǎn)量位居世界前列。一般根據(jù)海藻所含色素的不同,可將其分為綠藻、褐藻、藍藻等,其中馬尾藻(Scagassum)屬褐藻門、墨角藻目、馬尾藻科,是暖溫帶多年生海藻,藻體中不僅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多酚類、褐藻膠、甘露醇、淀粉多糖等)、蛋白質(zhì)、脂肪酸以及碘、鉀、鈉、鎂、鈣、錳、硒等礦物質(zhì)和種類繁多的維生素,其中,褐藻糖膠和淀粉等多糖均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和抗氧化作用[1],這些營養(yǎng)因子在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生長方面起著重要作用[2],且蛋白質(zhì)、脂肪酸、礦物質(zhì)等營養(yǎng)成分可以提高飼料的營養(yǎng)質(zhì)量,達到兼具營養(yǎng)和免疫的雙重功效。在飼料中添加1%的復合微藻可顯著提高半滑舌鰨(Cynoglossus semilaevis)的生長性能[3]。在花鱸(Lateolabrax maculatus)飼料中添加4%~5%的螺旋藻能顯著促進生長,提高腸道蛋白酶活性,增強免疫力[4]。王子魚(Labidochromis caeruleus)飼料中添加1%的裂壺藻不僅促進魚體生長,還具有良好的增色作用[5]。因此海洋中的藻類在魚類生長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然而,馬尾藻中存在大量的海藻酸、褐藻膠、多糖,其結(jié)構致密、水溶性差,存在藻膠黏性,阻礙了組織間營養(yǎng)成分和活性物質(zhì)的溶出,熱提取、酸堿提取、酶解提取、超聲波提取和發(fā)酵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利用效率[6],酶解法具有水解位點專一、高效、反應溫和等優(yōu)勢,符合實際生產(chǎn)需求。采用酶解技術將馬尾藻粉中的纖維質(zhì)和果膠質(zhì)水解,提取出細胞間質(zhì)和細胞內(nèi)的物質(zhì),再通過濾膜系統(tǒng)分離純化得到馬尾藻粉(Scagassumpowder,SP)、馬尾藻提取物(Scagassumpowder extract A,SPE-A)和馬尾藻渣(Scagassumpowder extract B,SPE-B)。本試驗以黃顙魚(Pelteobagrus fulvidraco)為研究對象,在日糧中添加SP、SPE-A 和SPE-B,研究其對黃顙魚生長性能、腸胃組織酶活性、血清生化指標以及體組成的影響,通過生長表現(xiàn)判斷發(fā)揮功效的營養(yǎng)成分,探究了黃顙魚飼料中添加馬尾藻的可行性,為有效提高海藻資源利用途徑,以及馬尾藻資源在黃顙魚飼料中的開發(fā)和利用提供理論依據(jù)。
試驗所用魚粉均為秘魯超級蒸汽魚粉,其原料魚主要為秘魯鳀魚(Peruvian anchovy),SP、SPE-A 和SPE-B 均為浙江豐宇海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其生產(chǎn)工藝為:以東海海域的馬尾藻為原料,將新鮮的馬尾藻在蒸煮機中經(jīng)90~100 ℃烘干40 min,烘干后轉(zhuǎn)入超微粉碎機進行超微粉碎,過80 目除去大顆粒雜質(zhì)得到SP;馬尾藻粉轉(zhuǎn)入酶解反應釜,在50~55 ℃下,用復合蛋白酶(纖維素酶、果膠酶、海藻酸裂解酶)酶解2 h,轉(zhuǎn)入終止反應釜加溫至105 ℃進行酶滅活、滅菌1 h 得到酶解液,酶解液經(jīng)300 目板框壓濾,濾液經(jīng)濃縮、凍干后得到SPE-A,而濾渣經(jīng)濃縮、凍干后得到SPE-B。
魚粉、SP、SPE-A 和SPE-B 4 種原料營養(yǎng)成分如表1 所示。與魚粉相比,SP、SPE-A 和SPE-B 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明顯降低,而灰分含量增加,SPE-B的游離氨基酸含量低于SP和SPE-A。
表1 原料營養(yǎng)成分組成(濕重基礎,%)
日糧營養(yǎng)水平按照等氮等脂要求設計,試驗日糧組成及營養(yǎng)水平如表2所示。以15.0%超級蒸汽魚粉(FM)為對照組,在試驗日糧中分別添加1%SP、0.5%SPE-A和1% SPE-B,共設計4組試驗日糧。
表2 試驗日糧組成與營養(yǎng)水平(干物質(zhì)基礎,%)
日糧所有原料經(jīng)粉碎后過60目篩,各種原料稱量后逐級混勻,加入豆油和適量水在攪拌機中混勻,用制粒機加工成直徑1.5 mm、長度2~4 mm 的顆粒飼料。飼料風干后放入密封袋中,置于-20 ℃冰箱中保存?zhèn)溆谩T系乃獍被?、游離氨基酸和日糧游離氨基酸的組成如表3所示。4組試驗日糧在游離氨基酸組成和含量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表3 原料的水解氨基酸、游離氨基酸和日糧游離氨基酸的組成(干物質(zhì)基礎)
養(yǎng)殖試驗在浙江一星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的養(yǎng)殖基地中進行,在總面積為40 m×60 m的養(yǎng)殖池塘中設置試驗網(wǎng)箱(長1.5 m×寬1.5 m×深2 m)12個,以海鹽縣長山河為水源,養(yǎng)殖期間水溫一直保持在24~35 ℃。每5 d測定水下30 cm處的水質(zhì)指標。養(yǎng)殖周期內(nèi)水體溶解氧>6 mg/L,pH 8.0~8.4,氨氮濃度<0.10 mg/L,亞硝酸鹽濃度<0.005 mg/L,硫化物濃度<0.05 mg/L。
試驗用黃顙魚幼魚購于浙江省湖州農(nóng)業(yè)合作社,選取其中規(guī)格整齊、體色健康和體重為(14.23±0.06)g的黃顙魚幼魚480尾,隨機分成4組,每組設置3個重復(n=3),每個網(wǎng)箱40尾。日投喂2次(06:00—08:00和16:30—18:30),日投喂量為黃顙魚體重的3%~5%,試驗期60 d。
在正式養(yǎng)殖試驗開始前,從黃顙魚魚苗中隨機抽取10 尾黃顙魚,作為初始魚樣本進行全魚常規(guī)體成分分析。
養(yǎng)殖試驗結(jié)束后禁食24 h采樣:①對每個網(wǎng)箱中的黃顙魚進行稱重、計數(shù)和長度測量,用于計算黃顙魚的存活率、特定生長率、肥滿度和飼料系數(shù);②從每個網(wǎng)箱中選取黃顙魚4 尾于-50 ℃冰柜中冷凍保存,用于常規(guī)營養(yǎng)成分測定,計算蛋白質(zhì)沉積率和脂肪沉積率;③從每個網(wǎng)箱中隨機抽取10尾魚,用1 mL無菌注射器從尾柄采血,置于2 mL Eppendorf 管中,在室溫條件下靜置3 h 后,用離心機以3 500 r/min 離心10 min,取上層血清0.2 mL于0.5 mL Eppendorf管中,用液氮迅速冷卻后于-50 ℃冰箱保存,用于血清生化指標分析;④從每個網(wǎng)箱中隨機選取10尾魚,采集魚的肝臟、腸道、胃等組織,用液氮迅速冷卻后于-50 ℃冰箱保存,用于組織酶活性測定。
將冷凍保存的全魚樣品解凍,按比例加水后用粉碎機低溫粉碎均勻,采用低溫真空冷凍干燥法測定樣品水分含量(LGJ-18B 型冷凍干燥機,北京四環(huán)科學儀器有限公司);日糧和樣品中蛋白質(zhì)含量采用凱氏定氮法測定(GB 5009.5—2010;所用消化儀:LNK 87型,江蘇省宜興市科教儀器研究所);粗脂肪含量采用石油醚索氏抽提法測定(GB/T 14772—2008;所用儀器:KN 520型,濟南阿爾瓦儀器有限公司);用馬弗爐測定樣品灰分含量(GB 5009.4—2010;8-10TP 型,上?;厶﹥x器制造有限公司);采用分光光度法(ISO 6491—1998;L2S 型,上海儀電有限公司)測定原料和日糧中總磷的含量;游離氨基酸使用S-433D 氨基酸分析儀(Sykam 公司)分離測定。血清谷草轉(zhuǎn)氨酶(AST)、谷丙轉(zhuǎn)氨酶(ALT)活性以及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白蛋白(ALB)、球蛋白(GLB)、膽固醇(CHOL)、三酰甘油(TG)含量采用雅培C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脂肪酶(LPS)、淀粉酶(AMS)、胃蛋白酶(PPS)、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活性,總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含量均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試劑盒檢測。
式中:Nt——試驗末黃顙魚數(shù)量(尾);
N0——試驗初黃顙魚數(shù)量(尾);
Wt——試驗末體均重(g);
W0——試驗初體均重(g);
t——試驗天數(shù)(d);
F——每尾魚平均總攝食量(g);
Wpt——試驗末體蛋白含量(g);
Wp0——試驗初體蛋白含量(g);
Wp——每尾魚攝入的試驗日糧總蛋白含量(g);
Wft——試驗末體脂肪含量(g);
Wf0——試驗初體脂肪含量(g);
Wf——每尾魚攝入的試驗日糧總脂肪含量(g);
Wb——每尾魚末體重(g);
L——每尾魚末體長(cm);
Wz——每尾魚試驗末肝胰臟均重(g);
Wv——每尾魚試驗末內(nèi)臟團均重(g)。
試驗數(shù)據(jù)用“平均值±標準差(Mean±SD,n=3)”表示,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LSD),同時利用Duncan’s法比較分析各組間的數(shù)據(jù)。差異顯著性水平為P<0.05。
如表4所示,黃顙魚的成活率為94.29%~99.05%,各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表明在飼料中添加3 種馬尾藻原料后對黃顙魚的成活率沒有影響。
表4 馬尾藻添加物對黃顙魚生長速度和飼料系數(shù)的影響(n=3)
與FM對照組相比,SP組和SPE-A組的SGR分別上升了4.19%和5.24%,F(xiàn)CR 分別下降了5.45%和6.73%,而SPE-B組的SGR下降了8.38%,F(xiàn)CR上升了17.31%,均無顯著差異(P>0.05)。用PRR和FRR代表黃顙魚對飼料蛋白和脂肪的利用效率,SP組、SPE-A組和WSP-B組的PRR與FM對照組相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SP組和SPE-A組的FRR出現(xiàn)下降趨勢,差異不顯著(P>0.05),SPE-B組的FRR顯著下降(P<0.05)。
上述結(jié)果表示,在黃顙魚飼料中添加SP 和SPEA 可以使黃顙魚的生長速度增強,飼料系數(shù)降低,而添加SPE-B導致了黃顙魚生長性能的下降。
表5 馬尾藻添加物對黃顙魚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n=3)
如表5 所示。與肝功能相關的血清生化指標顯示,與FM對照組相比,SP組和SPE-A組的ALB和GLB含量上升,其中SP組的ALB含量顯著上升(P<0.05),SPE-B 組的ALB 和GLB 含量下降,差異不顯著(P>0.05),SP組、SPE-A組和SPE-B組的ALT、AST和ASP活性均表現(xiàn)出下降,其中SP組的ALT、AST、ASP活性和SPE-B組的AST活性顯著下降(P<0.05)。
與血脂代謝功能相關的血清生化指標顯示,與FM 對照組,SP 組、SPE-A 組和SPE-B 組的CHOL 和HDL 含量變化不顯著(P>0.05),SP 組的TG 和LDL 含量顯著上升(P<0.05),SPE-A 組和SPE-B 組的TG 和LDL含量上升,差異不顯著(P>0.05)。
如表6 所示,胃部組織中,與FM 對照組相比,SP組、SPE-A 組和SPE-B 組的LPS 活性顯著上升(P<0.05),PPS活性差異不顯著(P>0.05)。SP組和SPE-B組的AMS 活性相比FM 組顯著上升(P<0.05)。在腸道組織中,與FM 對照組相比,SP 組的LPS 活性和SPE-B組的AMS活性顯著上升(P<0.05)。
表6 馬尾藻添加物對黃顙魚組織酶活性的影響(n=3)
在肝臟組織中,SP組、SPE-A組和SPE-B組的GSH和MDA 含量相比FM 對照組均顯著下降(P<0.05),SPE-A組和SPE-B組的T-AOC和CAT活性顯著下降(P<0.05),SPE-B組的SOD活性也顯著下降(P<0.05),此外試驗組其余酶活性與對照組相比均差異不顯著(P>0.05)。
如表7 所示,在飼料中添加SP、SPE-A 和SPE-B后,魚體的水分和粗蛋白含量上升,粗脂肪含量下降,差異均不顯著(P>0.05),SP 組、SPE-A 組和SPEB 組的灰分含量也呈現(xiàn)上升趨勢,其中SPE-B 組差異顯著(P<0.05)。肝臟組織中,SPE-B 組的粗蛋白含量下降(P<0.05),SP 組和SPE-A 組的粗脂肪含量顯著下降(P<0.05)。
表7 馬尾藻添加物對黃顙魚體成分和形態(tài)指標的影響(n=3)
在形體指標方面,與FM對照組相比,SP組、SPEA 組和SPE-B 組的HSI 顯著增加(P<0.05),VSI 無顯著變化(P>0.05),SPE-B組的CF顯著下降(P<0.05)。
目前較多相關文獻報告了海藻添加劑在飼料中的應用,并且不同海藻對不同魚類的生長具有顯著影響。馬尾藻中含有的蛋白質(zhì)(藻膽蛋白)、多酚(如褐藻多酚)、海藻多糖(如海藻酸鹽、巖藻聚糖)、類胡蘿卜素(如巖藻黃質(zhì))以及其他萜烯等物質(zhì)在抗菌、抗炎、抗氧化和免疫調(diào)節(jié)中具有重要作用[7-8]。此外,馬尾藻中含有豐富的碘化物、礦物質(zhì)、維生素及未知的可刺激動物生長的活性物質(zhì),這類營養(yǎng)物質(zhì)主要以易于吸收的無機態(tài)形式存在[9]。本試驗結(jié)果顯示,日糧中添加1% SP和0.5% SPE-A的黃顙魚特定生長率分別提高了4.19%和5.24%,而添加SPE-B 的黃顙魚特定生長率降低了8.38%。在先前試驗中分析得出褐藻酸鉀、海藻多糖、寡糖、甘露醇是酶解海帶的主要成分,褐藻酸鉀能與陽離子反應形成交聯(lián)鍵,產(chǎn)生凝膠體固定原料物質(zhì),從而加強飼料密度和耐水性,提高飼料的利用效率[6]。SP、SPE-A 和SPE-B 原料中的水解氨基酸和游離氨基酸組成如表3所示,SPE-B 的水解氨基酸和游離氨基酸含量均低于SPE-A 和SP,且關于魚粉游離氨基酸模式的相關度也較低;另一方面在日糧游離氨基酸組成方面,3 種馬尾藻原料均以低劑量添加到日糧中,SP組、SPE-A組和SPE-B組的試驗日糧中游離氨基酸含量與FM 組相比均無顯著差異,并且與FM 對照組游離氨基酸組成模式的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987 4、0.985 4 和0.986 7,因此游離氨基酸是否是導致試驗黃顙魚生長表現(xiàn)出差異的主要因子有待進一步討論。這些方面都可能是影響黃顙魚生長的重要因素。
關于海藻添加劑的促生長作用機制已有較多報告,Thepot等[10]對褐籃子魚(Siganus fuscescens)的研究報道,飼料中添加不同形式的海藻提取物(全藻、乙醇提取物和提取物殘渣)后試驗魚特定生長率最高提升了49%,后腸微生物組成結(jié)構中潛在致病性桿菌豐度降低且魚體先天免疫反應增強。Jahromi 等[11]在凡納濱對蝦(Litopenaeus vannamei)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飼喂馬尾藻能顯著降低三酰甘油、總活菌數(shù)和弧菌數(shù),提高血細胞數(shù)量。表明不同的馬尾藻組分對魚類的生長表現(xiàn)效果不同,其作用機制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且藻類中還普遍存在一些如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牛磺酸、谷氨酸等具有誘食作用的物質(zhì),這些成分通過刺激魚類的化學感覺器官,促使神經(jīng)中樞釋放促食因子,提高魚類采食量。有研究表明濕法加熱、用水提取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植物性原料中的抗營養(yǎng)因子[12],并且蛋白水解法可有效提高蛋白質(zhì)提取率和內(nèi)源性消化能力[13]。SP、SPE-A和SPE-B三者在營養(yǎng)組成上存在的巨大差異,如表1中所示,3種原料中粗脂肪含量極少,SPE-A的粗蛋白、灰分和鹽分含量高于SP和SPE-B,根據(jù)工藝和常規(guī)成分推測馬尾藻提取物中礦物鹽、維生素等可溶性物質(zhì)含量較多,而馬尾藻渣中纖維素、半纖維素等不溶性物質(zhì)含量高。有研究指出添加石莼(Ulva rigida)可以增強金鼓魚(Scatophagus argus)幼魚的食欲從而提高生長性能[14]。SPE-B組黃顙魚的生長性能下降,這可能與馬尾藻未過濾其中含有較多的皂苷單寧、植酸、棉酚等抗營養(yǎng)因子有關,降低了飼料的誘食效果[15],導致攝食率和生長性能的下降,這可能是影響黃顙魚生理和生長發(fā)生變化的主要差異。
血清生化指標可以反映魚體的營養(yǎng)代謝和健康程度,谷草轉(zhuǎn)氨酶和谷丙轉(zhuǎn)氨酶作為魚體內(nèi)氨基酸代謝的兩種重要酶類,反映著魚體肝臟的健康狀況。正常情況下,血液中轉(zhuǎn)氨酶活性保持在一個正常的合理范圍內(nèi),當肝臟受到外界損傷導致炎癥、壞死、中毒等病癥出現(xiàn)時,肝臟會分泌大量的轉(zhuǎn)氨酶釋放到血液中,引起血液中轉(zhuǎn)氨酶含量上升[16]。另一方面,谷草轉(zhuǎn)氨酶和谷丙轉(zhuǎn)氨酶作為肝臟中主要的氨基轉(zhuǎn)移酶,發(fā)揮著催化蛋白質(zhì)水解的作用,與機體的氨基酸代謝密切相關,研究證明肝臟中蛋白酶活性和轉(zhuǎn)氨酶活性的升高,可能與動物體內(nèi)蛋白質(zhì)的吸收和氨基酸的代謝旺盛有關,也表明了動物對飼料中的蛋白質(zhì)利用率加強[17]。有研究發(fā)現(xiàn),高劑量的雞肉粉引起血清中谷丙轉(zhuǎn)氨酶和谷草轉(zhuǎn)氨酶活性的升高,認為肝臟中蛋白質(zhì)代謝活動加強而對魚體肝臟造成損傷[18-19]。本試驗在日糧中添加馬尾藻后,相比對照組魚體血清轉(zhuǎn)氨酶活性下降,證明馬尾藻可以有效減輕高蛋白飼料對肝臟帶來的代謝壓力,崔培等[5]對王子魚(Labidochromis caeruleus)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飼料中添加裂壺藻、鹽藻和小球藻后血清中谷丙轉(zhuǎn)氨酶和谷草轉(zhuǎn)氨酶活性也呈現(xiàn)出下降趨勢,與本研究結(jié)果一致。膽固醇和三酰甘油作為脂質(zhì)代謝的主體,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作為膽固醇體內(nèi)運輸?shù)某袚?,高密度脂蛋白負責將膽固醇從外周組織運輸回肝臟進行代謝,而低密度脂蛋白負責將膽固醇從肝臟向外周轉(zhuǎn)運,本試驗中SPE-A 組的膽固醇和三酰甘油含量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且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和比值也均處于正常范圍內(nèi),表明飼料中添加馬尾藻對魚體脂質(zhì)代謝活動沒有產(chǎn)生不利影響。
相關研究表明海藻粉在消化酶活性、抵抗病菌和抗氧化活性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10,20-21]。胃和腸道作為魚類消化吸收的重要場所,其中消化酶活性反映了魚體對營養(yǎng)物質(zhì)吸收利用的有效程度。有研究發(fā)現(xiàn)海藻酶解物的多糖組分可以提高消化酶活性,增強魚體對營養(yǎng)物質(zhì)的吸收[22-23],本試驗中馬尾藻顯著提高了胃組織中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對腸道組織中的淀粉酶活性影響相對較小,與上述研究表現(xiàn)基本一致。此外,馬尾藻主要成分是膳食纖維,具有促進腸道蠕動的作用,但是加快腸道轉(zhuǎn)運的同時也會減少食物在腸道的停留時間,黃顙魚作為偏肉食性的魚類,腸道較短,這可能會導致營養(yǎng)物質(zhì)不完全吸收,從而降低了其生長性能,而SPE-B 組作為濾膜截留物質(zhì),膳食纖維含量較高,這可能是導致其生長性能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
機體通過酶系統(tǒng)和非酶系統(tǒng)活動產(chǎn)生氧自由基,其攻擊生物膜中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引發(fā)脂質(zhì)過氧化反應,其最終氧化產(chǎn)物為丙二醛,丙二醛含量反映了機體脂質(zhì)過氧化的程度,間接反映著細胞組織的損傷程度,本試驗結(jié)果顯示,SP組、SPE-A組和SPE-B組與FM對照組相比丙二醛含量顯著降低,證明日糧中添加馬尾藻可以有效減輕脂質(zhì)過氧化反應,降低自由基對細胞的毒害作用。Sotoudeh等[24]對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的研究發(fā)現(xiàn),飼料中添加江蘺(0~90 g/kg)后,魚體抗氧化狀態(tài)發(fā)生明顯變化,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活性和脂質(zhì)過氧化產(chǎn)物含量顯著降低,但不對魚體生長性能造成影響,與本試驗結(jié)果相符。Wu 等[25]在棕櫚酸誘導的肝脂肪模型中發(fā)現(xiàn),當馬尾藻多糖濃度在50 μg/mL以上時,肝細胞L02增殖活性明顯增加,凋亡率明顯降低。MDA含量逐漸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逐漸升高,說明馬尾藻多糖可減輕棕櫚酸誘導的肝細胞氧化損傷,其保護作用在一定范圍內(nèi)呈劑量-效應關系,證明褐藻糖膠對氧化應激有著較強的保護作用,本試驗MDA 水平隨著飼料中馬尾藻的添加呈現(xiàn)出下降趨勢,推測可能與馬尾藻中多種抗氧化物質(zhì)(巖藻糖膠、不同硫酸鹽含量的褐藻糖膠等)有關,對羥基自由基的清除活性與金屬離子的螯合作用有關[26],其使得機體內(nèi)氧自由基含量處于較低水平,或是減輕了自由基對組織細胞的氧化毒害作用,使得體內(nèi)抗氧化酶處于較低的水平。
在魚體常規(guī)組成方面,日糧中添加馬尾藻粉、馬尾藻提取物和馬尾藻渣3種原料后,相比FM對照組,SP組、SPE-A組和SPE-B組的全魚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上升。在Sotoudeh 等[27]研究中,虹鱒攝食添加褐藻的飼料后魚體蛋白含量上升,與本試驗結(jié)果一致,試驗組的粗脂肪含量降低,但有研究證明飼料添加藻類提高了n-3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28]。SP組和SPE-A組的肝臟粗脂肪含量降低,并且SP組、SPE-A組和SPEB組的肝體比指數(shù)也顯著升高,因此日糧中添加馬尾藻在不影響生長狀況的情況下可以增加魚體粗蛋白含量,并降低了魚體脂肪含量,改善了黃顙魚肌肉品質(zhì)。此外,肝臟中脂肪含量的下降,避免了肝臟組織中脂肪堆積過多,保證魚體生長健康。
本試驗發(fā)現(xiàn)在日糧中添加1%馬尾藻粉和0.5%馬尾藻提取物可以有效促進黃顙魚的生長性能,降低飼料系數(shù),并且降低魚體脂質(zhì)過氧化反應,增強機體免疫能力,改善腸胃組織消化酶活性,促進養(yǎng)殖魚類綠色健康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