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濤
(晉能控股煤業(yè)集團晉城煤炭事業(yè)部晟泰公司, 山西 晉城 048000)
某礦大采高工作面留巷巷道在強烈動壓影響下出現(xiàn)頂板沉降明顯、兩幫收縮量和底鼓量顯著增加、錨桿索發(fā)生破斷等問題,巷道需要反復巷修才能維持正常使用,同時順槽巷道懸頂現(xiàn)象明顯,影響工作面安全回采。為了解決巷道變形以及工作面上隅角懸頂問題,采用在煤柱側順槽巷道進行水力壓裂的方式提前切頂,切落煤柱上方懸臂梁,剪斷頂板巖梁應力的傳遞,減小巷道所受應力,消除懸頂現(xiàn)象[1-2],有效解決了動壓影響留巷巷道大變形和懸頂問題。
某礦4312 大采高工作面,煤層厚度5.52 m,平均傾角4°;走向長1 714.9 m、傾斜長220.7 m,面積378 470.7 m2。地面位置位于申頭村東北部,釜山水庫南部,賈村西部。工作面東部為1315 工作面采空區(qū),西部為4304 工作面采空區(qū),北部無工作面,南部為4314工作面采空區(qū),工作面巷道布置如圖1 所示。43121巷為一次使用順槽巷道,巷道懸頂上隅角瓦斯聚集,影響工作面安全回采;43122 巷為留巷巷道,受工作面回采動壓影響,巷道變形較大,影響正常使用;43121巷、43122 巷斷面為矩形,寬×高=5.2 m×3.9 m。
圖1 4312 工作面巷道布置圖
采用切槽鉆頭在巖層中預制橫向切槽,切槽鉆頭外徑為54 mm,鉆孔直徑為56 mm。根據(jù)井下現(xiàn)場試驗條件,采用跨式膨脹型封隔器(見圖2)進行水力壓裂封孔,封隔器由彈性膜、鋼套、鋼管以及膨脹介質(zhì)通道組成,封隔器的封孔膨脹介質(zhì)為水、彈性膜為橡膠材料。使用3ZSB80/62-90 型高壓水泵(見圖3)進行注水增壓壓裂[3]。
圖2 跨式膨脹型封隔器封孔示意圖
圖3 3ZSB80/62-90 型高壓水泵
水力壓裂高度與老頂回轉變形的巖梁層位有關,依據(jù)式(1)計算老頂巖層厚度[4]。
式中:Hi為由下而上第i 層老頂巖層的厚度,m;Hi'為由下而上第i 層老頂分層的厚度,m;M 為煤層采高,m;Ki為巖石碎脹系數(shù),取1.15~1.33;Kz為巖石碎脹系數(shù),取1.33~1.5;h 為直接頂厚度,m。
將4312 工作面地質(zhì)力學參數(shù)代入式(1),計算出第2 層老頂巖梁,即6.10 m 砂質(zhì)泥巖為巖層裂隙帶巖層,因此壓裂鉆孔垂直深度應在6.10 m 以上,并盡可能加深鉆孔深度以確保效果。
根據(jù)4312 工作面地質(zhì)構造情況及現(xiàn)場實際情況,選擇43121 巷17 號~20 號橫川320 m 為試驗區(qū)域,煤柱側巷幫距離皮帶2.4~3 m。為避免工作面施工干擾,水力壓裂鉆孔施工與壓裂作業(yè)應在瓦斯抽采鉆孔施工前進行,先進行水力壓裂作業(yè),后施工瓦斯抽采鉆孔。
在43121 巷行人側布置兩排水力壓裂鉆孔,鉆孔布置如圖4—6 所示,采用深淺孔交錯布置,深淺孔間距5 m。第一排鉆孔為淺孔,布置在煤柱頂部與頂板的連接處,鉆孔參數(shù)為直徑56 mm,長度16 m,間距10 m,仰角70°,垂直煤幫施工;第二排鉆孔為深孔,開孔位置距離煤柱1~2 m,鉆孔參數(shù)為直徑56 mm,長度60 m,間距10 m,仰角70°,鉆孔與巷道軸線方向夾角5°。
圖4 4312 工作面水力壓裂鉆孔布置平面圖(俯視圖)
圖5 4312 工作面水力壓裂工作面?zhèn)茹@孔布置圖(A-A 剖面圖)
為分析水力壓裂對巷道圍巖變形的控制效果,在未進行壓裂段巷道和水力壓裂段巷道分別布置表面位移測站,觀測結果顯示:未采用水力壓裂技術時,巷道在工作面回采后以兩幫收縮為主,兩幫平均移近量為554.5 mm,頂?shù)装迤骄平繛?63.5 mm。采用水力壓裂技術后,巷道在工作面回采后兩幫平均移近量減小為328.33 mm,頂?shù)装迤骄平繙p小為140 mm。由此可見,采用水力壓裂技術后,43122 巷道圍巖變形得到很好的控制,試驗效果明顯。
圖6 43121 巷鉆孔布置斷面示意圖
分析水力壓裂施工后工作面機頭側周期來壓的變化情況,并以此了解工作面懸頂面積的變化,機頭側支架壓力監(jiān)測系統(tǒng)所得數(shù)據(jù)見表1。
表1 機頭支架壓裂前后阻力數(shù)據(jù)比較
通過對比分析機頭支架未壓裂段與壓裂段來壓數(shù)據(jù)可知,未壓裂段周期來壓步距為20.2 m,壓裂段周期來壓步距為18.88 m,水力壓裂后機頭側周期來壓步距減小1.3 m 左右。
水力壓裂切頂后,工作面機頭側整體工作阻力降低,說明壓裂切頂減小了工作面上隅角頂板懸頂面積,較好地解決了采空區(qū)上隅角懸頂問題,避免了上隅角瓦斯集聚給工作面回采帶來的安全隱患,為動壓條件下復雜困難巷道圍巖控制技術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