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西瓜的夏天是不完美的。悶熱難耐的酷暑,水靈靈、甜絲絲的西瓜一入口,頓感暑熱消了一半,不愧為“消暑利器”。
可是關(guān)于西瓜,網(wǎng)絡(luò)上有這樣一個觀點:隔夜西瓜不能吃。據(jù)說隔夜的瓜上細菌數(shù)量以億計,甚至有“一口8400 個細菌”這種讓人顫抖的說法。手上的西瓜瞬間就不香了……如果一次性吃不完一整個西瓜,難道就只能使勁吃或者扔掉嗎?
“菌落總數(shù)”是用來衡量食品里細菌的總量。菌落總數(shù)上升不代表吃了一定會有問題。
對于大部分預包裝食品,往往會對“菌落總數(shù)”進行限定,這是因為通過總細菌量的計算,可以大致看出整個工廠操作環(huán)境的衛(wèi)生程度。如果菌落總數(shù)超標,往往意味著工廠操作過程中環(huán)境衛(wèi)生沒有控制好,這樣就更可能有食品安全風險。
但對于冰箱中儲存的新鮮食物,是不太容易從菌落總數(shù)的指標中判斷食物還能不能吃的。
“一口8400 個細菌”這個觀點流傳開后,也有民間評測機構(gòu)做了檢測,測出隔夜西瓜上的菌落總數(shù)高達42000CFU/g。隔夜的西瓜菌落數(shù)為什么增長得如此之多?究竟還能不能吃?
首先,家里的條件不太可能有工廠控制得那么嚴格,微生物無處不在;第二,西瓜本身屬于新鮮、短保質(zhì)期食物,在冰箱冷藏溫度下,一部分微生物仍然會生長。
因此只要切開的西瓜在冰箱中放置一段時間,菌落總數(shù)必然會上升,而且通常會呈指數(shù)上升。這是非常正常的自然現(xiàn)象。而菌落總數(shù)上升不代表吃了一定會有問題。
某評測機構(gòu)在西瓜冰箱儲存16小時后,發(fā)現(xiàn)有保鮮膜覆蓋的那組,菌落總數(shù)增長到42000 CFU/g,大家可能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數(shù),其實這還沒到一些預包裝食品的最大限量標準。
也就是說,你在吃完全符合國家標準、工廠嚴格控制衛(wèi)生的冷飲的時候,菌落總數(shù)都有可能是超過42000 CFU/g 的。
拿冷飲只是舉個例子。如果查其他食品的國家標準,一般也會把最高限值定在 50000~100000 左右。
所以菌落總數(shù)達到42000,只能證明西瓜表面有細菌在繁殖,不能證明食品安全風險。
細菌包括三種:對人體無益也無害的普通細菌;對人體有益的益生菌;還有導致食物中毒的致病菌。
如果西瓜中“混入了”大量致病菌,比如金葡菌、李斯特菌、沙門氏菌等,就會讓西瓜腐敗變質(zhì),引起食物中毒。而其他類型細菌在食物表面繁殖,可能會影響食物風味、品質(zhì),但不太會導致食品安全問題。
那么西瓜上的致病菌是怎么來的?我們主要說說三個重災區(qū)。
刀和砧板長年累月地反復接觸各種食材和我們的手,而清洗的時候多數(shù)是用水沖洗,容易導致細菌大量滋生。
尤其是切生肉的砧板和刀,染上致病菌的概率相對來說是很高的。
很多人覺得食物只要放進冰箱就萬事大吉,其實不然。
雖然冰箱的低溫能抑制細菌生長,但是不能殺死已有的細菌。如果西瓜放進去前就染上致病菌了,放進冰箱也無法將這些病菌都殺死。
此外,冰箱里的食材之間隔離不當,有可能發(fā)生交叉污染,引起食物中毒。
有問題的不是保鮮膜本身,而是放它的位置。
很多人喜歡把保鮮膜掛在砧板附近的墻上,這樣處理完食材就能直接使用。雖然方便,但是在做飯或是清潔的過程中容易被污染,被污染的保鮮膜再緊貼著西瓜放十幾個小時,同樣會導致西瓜被病菌污染了。
完整的西瓜不會有細菌污染的風險。而預先切好的瓜,刀和菜板的衛(wèi)生以及保存條件都沒保障,受細菌污染的風險就要大很多。
如果要買,一定要保證這些瓜都是蓋著保鮮膜、冷藏保存著的。
切瓜前先把自己的手洗干凈。鑒于西瓜外皮也可能被污染,所以最好先把西瓜整體洗干凈,包括皮的部分,再切開吃。
切西瓜用的刀具、案板應該盡量做到生熟分開,能專門使用切水果的更好。當然切西瓜的用具,包括菜刀、案板等,也要注意及時清洗。
切開后剩下的部分盡快貼好保鮮膜放進冰箱。
西瓜在冰箱中保存時,也應該注意與其他的食物(特別是肉類、海鮮、雞蛋)等分隔開,同時還要注意定時清理冰箱,儲存的蔬果盡快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