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嘉晨,劉顯旺,李政曉,任鐵柱,劉蘇衛(wèi),周俊林
蘭州大學第二醫(yī)院放射科,蘭州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甘肅省醫(yī)學影像重點實驗室,甘肅 蘭州 730000;*通信作者 周俊林lzuzjl601@163.com
男,36歲,主訴:黑便伴全身乏力2周。實驗室檢查:腫瘤標志物CA724升高。胃鏡提示:幽門管腫物(圖1A)。CT檢查(圖1B~G)提示:幽門部軟組織腫塊影,密度不均。CT診斷:①幽門癌侵犯十二指腸球部伴淋巴結轉移;②間葉源性惡性腫瘤不除外。行胃部分切除術,術中見腫塊位于胃竇部,大小約8.0 cm×7.0 cm×8.0 cm,穿透胃壁全層;腫塊切面呈灰白色,質中,內見脂肪樣物。病理結果見圖1H。免疫組化:Bcl-2(+),CK廣(+),INI1(+),鈣調理蛋白(+),波形蛋白(+),CD117(-),CD34(-),Dog-1(-),S-100(-),SMA(-),TLE1(-),STAT6(-),CD10(-),EMA(-),Ki-67(40%+)。病理診斷:胃滑膜肉瘤。
圖1 男,36歲,胃滑膜肉瘤。胃鏡見幽門管一球形腫物,阻塞幽門,質脆,易出血(箭,A);CT平掃見幽門部胃壁局限性不規(guī)則增厚,并見軟組織腫塊影突入腔內,大小約4.1 cm×7.4 cm×4.2 cm,其內密度不均,見片狀壞死區(qū),實性成分平掃CT值32 Hu(箭,B);增強掃描動脈期病灶內實質部分輕度強化,CT值55 Hu(箭,C);靜脈期強化程度進一步增加,CT值77 Hu(箭,D);延遲期強化程度輕度減退,CT值75 Hu(箭,E);冠狀位靜脈期病灶內強化不均勻(箭,F);冠狀位動脈期可見病灶局部凸向腔外(箭,G);病理鏡下見瘤細胞多為梭形細胞(HE,×100,H)
滑膜肉瘤是一種起源于間充質細胞(間葉組織)的惡性軟組織腫瘤,約占所有原發(fā)性惡性軟組織腫瘤的10%,病理學上可分為3種亞型:單相型、雙相型、低分化型[1]。滑膜肉瘤常見于青壯年,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可發(fā)生于身體任何部位,以四肢最多見,其中約2/3發(fā)生于下肢鄰近膝關節(jié)區(qū)域[2-3],原發(fā)生于胃者極罕見。胃滑膜肉瘤的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當病灶體積較大時,部分患者可出現疼痛和相應部位的功能障礙。
胃滑膜肉瘤的影像學表現與組織學改變密切相關。CT常表現為體積較大的軟組織腫塊,呈等或稍低密度,其內可見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囊變和(或)壞死區(qū),病灶邊緣可見斑點狀或團塊狀鈣化灶,增強掃描呈明顯不均勻強化[3-5]。本例病灶位于胃幽門部,邊界欠清,平掃呈等密度,內見片狀低密度區(qū),增強掃描呈不均勻強化,與既往研究報道類似。本病應與以下疾病鑒別,①胃間質瘤:好發(fā)于中老年人,年齡50~60歲,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CT表現為類圓形或分葉狀軟組織腫塊,可凸向腔外生長,邊界清晰,惡性者腫塊直徑多≥5 cm,密度不均,易出現壞死、囊變及出血,增強掃描呈明顯不均勻強化,CD117陽性表達較具特征;②胃平滑肌肉瘤:好發(fā)于50歲以上中老年人,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胃體及胃底部常見,CT表現為胃腔內或凸向腔外生長的軟組織腫塊,邊界不清,密度不均勻,腫瘤內可見出血、壞死、囊變、潰瘍形成和鈣化,增強掃描呈明顯不均勻強化[6],SMA彌漫性陽性表達。
總之,原發(fā)于胃的滑膜肉瘤較罕見,臨床表現無特異性,但影像學表現具有一定的特點,當青壯年男性發(fā)現胃部體積較大的軟組織腫塊,伴有囊變、壞死及邊緣斑點狀鈣化,增強掃描后呈明顯不均勻強化時,應考慮到胃滑膜肉瘤的可能,最終確診仍需依靠病理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