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及影響因素研究

2022-08-20 05:56:06
天水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2期
關鍵詞:天水市天水文化遺產

何 瑛

(蘭州文理學院 旅游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下文多簡稱“非遺”)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聯結民族情感、維護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xù)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1]不少學者從不同尺度對非遺地理空間分布特征做了研究[2-11],但研究多以全國、省域等大尺度為主,對市域等小尺度定量研究不多。

天水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fā)祥地之一,境內分布著大地灣文化遺址、麥積山石窟等國家級文化遺產。天水地處秦嶺西段、渭水中游,屬于溫帶半濕潤氣候,優(yōu)越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富集的人文歷史資源共同構成了天水獨特的文化稟賦,孕育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全球化、現代化、工業(yè)化以及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遭遇了強烈的文化沖擊,文化多樣性逐漸減弱。本研究通過整理分析天水市各級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新數據資料,旨在更直觀、清晰地了解當地非遺項目類型結構特征和空間分布規(guī)律,為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提供決策參考和科學依據。

一、研究資料與研究方法

(一)研究數據

本研究采用國家級、省級、市級三級名錄對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進行分析。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包括擴展項目)數據主要來自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http://www.ihchina.cn),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均來自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統計數據(截至2019年12月)。

(二)研究方法

1.數理統計

本研究利用區(qū)位熵對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量化分析,以測度不同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中程度;利用地理聯系率分析天水市非遺空間分布的相關人文因素;利用ArcGIS Pro對天水市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布特征進行分析,并進行核密度測算。

2.空間分析(1)區(qū)位熵

本研究利用區(qū)位熵對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量化分析,以測度不同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中程度,計算式為[12]:

式中:i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j為地區(qū)樣本;Qij為j地區(qū)i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區(qū)位熵;Gij為j地區(qū)i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得分值;Gj為j地區(qū)的各種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得分值;Gi為全市i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得分值;G為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得分值。

(2)核密度估計

本研究采用核密度法來測量天水市非遺項目空間聚集程度。核密度估計的定義為:設點集{X1,…,Xn}是從密度函數為g的總體中抽取的樣本,估計g在某點x處的g(x)。通常用Rosenblatt-Parzen核估計,計算式為[5]:

式中:k為核函數;h>0,為帶寬;(x-Xi)表示估值點x到事件Xi處的距離。

(3)地理聯系率

本研究利用地理聯系率對天水市非遺項目分布與該區(qū)域經濟、人口等要素在空間上的均衡、配合程度進行量化分析,計算式為[13]:

式中:V為地理聯系率;xi和yi分別表示第i項非遺項目數量和經濟、人口要素所占比重;n為天水市縣(區(qū))總數。

3.天水非遺的類型結構特征

截至2021年6月30日,經數據整理,本研究收集到天水非遺項目215項。統計表明:天水市國家級非遺項目8項,占3.72%;省級非遺項目50項,占23.26%,市級非遺項目157項,占73.02%(見表1)。非遺項目數量與級別之間負相關,呈金字塔形分布,即級別越高數量越少。這種結構性的趨勢將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持續(xù),同時數量較多的低一級非遺項目也為今后培育和申報高一級非遺項目奠定了基礎。

表1 天水市不同級別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

2006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劃分為十大門類,即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yī)藥、民俗[14],2008年《關于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中對其中五個門類的名稱分別調整為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15]依據國務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劃分體系和類型命名,本研究對天水市各級非遺類型進行統計分類,結果見表2。

表2 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各類型數量

圖1 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結構圖

根據天水市不同類別非遺項目的數量差異,可以將當地非遺類型結構分為四個層級:第一層級是傳統技藝,項目數量69項,約占總數量的32.09%;第二層級是傳統美術、民俗和傳統音樂,項目數量分別為30項、26項和24項,分別占總量的13.95%、12.09%和11.16%;第三層級為傳統舞蹈(15項)、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15項)和傳統戲?。?3項),分別占總量的6.98%、6.98%和6.05%;第四層級為曲藝(11項)、民間文學(9項)和傳統醫(yī)藥(3項),各占總量的5.12%、4.19%和1.39%。

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結構特征呈現為:第一,傳統手工技藝是農耕文明時代人們生產生活的產物,是人們表達對客觀世界審美感受的創(chuàng)造物,它根植于人們的衣食住行和勞動生產的方方面面,從勞動工具、日常生活用具到建筑、大型工程建設,傳統技藝與社會經濟生活的融合是全場域的,對人們的精神和審美情趣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具有其他藝術無可比擬的廣泛性、長期性和深入性。天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農耕文明在這里有著漫長的演進過程,形成的文化現象和成果較為豐富,相對閉塞的內陸環(huán)境、較為穩(wěn)定的社會生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當地文化成果的傳承,傳統技藝、傳統美術、民俗和傳統音樂等非遺類項目較多。第二,傳統舞蹈、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戲劇、曲藝、民間文學和傳統醫(yī)藥項目數量較少,一方面是由于對項目的認識、挖掘不到位,另一方面也是部分項目技術難度大、項目傳承人斷層等原因造成的。第三,省級、市級的傳統美術非遺項目數量較多,但國家級項目空缺,保護層次、水平還有待提高。

二、天水市非遺的空間分布特征

(一)密度特征分析

從區(qū)域空間角度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密度,表明不同區(qū)域的密度存在一定的差異。從行政縣域角度來看,天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量在空間分布上存在差異性,分布不均衡(見表3)。

表3 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行政縣域分布

秦州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達69項,占總量的43.94%;秦安縣有38項,占24.20%;武山縣有35項,占22.29%;甘谷縣有22項,占14.01%;清水縣有21項,占13.38%;麥積區(qū)有20項,占11.74%;張家川回族自治縣有10項,占6.37%。從行政縣域分布密度分析,7個縣區(qū)的非遺項目點平均密度為150項/萬km2,在平均值以上的有3個,其中秦州區(qū)以點密度290項/萬km2居首位,秦安縣以236項/萬km2位居第二,甘谷、清水、張家川、麥積4個縣區(qū)的點密度均位于平均值以下,其中麥積區(qū)的點密度最低,為57項/萬km2??傮w而言,行政縣域非遺數量分布和項目點密度大體一致,即非遺項目多的縣區(qū),點密度也較高。甘谷縣雖然非遺項目不多,但由于縣域面積不大,因此項目點密度較高(見圖2)。

圖2 天水市行政縣域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和密度

(二)區(qū)位熵分析

本研究用區(qū)位熵來測度天水市不同類型非遺項目的空間格局,并反映其集聚程度。以天水市7個縣(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對不同等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賦值: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賦值為4,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賦值為2,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賦值為1,根據區(qū)位熵公式得到天水市7個縣(區(qū))10種不同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區(qū)位熵(見表4)。

表4 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區(qū)位熵

根據行政縣域各類型非遺項目區(qū)位熵值的方差可知,傳統技藝和曲藝類型非遺項目區(qū)位熵值在各個縣(區(qū))間差異不顯著,即這兩種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空間上呈現出相對均衡的分布,反映出天水市各縣區(qū)在經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普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傳統技藝和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和傳統醫(yī)藥的區(qū)位熵差異十分顯著,這3種類型的非遺項目呈現出集中分布的態(tài)勢(見圖3)。級別較高的民間文學和傳統音樂類非遺項目主要集中于清水縣和張家川縣。天水市傳統音樂類國家級非遺項目全部分布在這兩個縣,此外還有2項省級傳統音樂項目、2項省級民間文學項目。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與發(fā)展根植于民間土壤,人情色彩濃厚、飽含著鄉(xiāng)土氣息。清水(古稱上邽)是中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誕生地,民間流傳大量關于軒轅黃帝的傳說。清水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歷史遺存豐富,文化積淀深厚,境內道觀佛寺并存共生,道樂是道教儀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清水道教音樂在遵循正韻格律的同時與當地山歌、小曲和地方戲相互吸收、借鑒,呈現出明顯的地方特色。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自1953年析清水、秦安、莊浪、陜西隴縣37鄉(xiāng)合并而成,人口以回族為主,當地形成了“花兒”、小兒錦等具有回族文化特色的傳統音樂和民間文學類非遺。天水傳統醫(yī)藥類非遺項目數量最少,僅有分布在秦州、秦安的1項省級和2項市級項目,均呈現明顯的集中趨勢。

圖3 天水市3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聚化差異格局

(三)空間聚集

從圖4可以看出,天水市非遺集中分布在一個主核心區(qū)和兩個次核心區(qū)。秦州區(qū)為高密度主核心區(qū),秦安縣和武山縣是兩個次核心區(qū)。天水是華夏農耕文明的重要發(fā)源地,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的第一個重鎮(zhèn),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媧的誕生地,有著8000多年的文明史、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在甘肅境內,天水市自古以來就是自然地理條件較為優(yōu)越的地區(qū),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成果。作為活態(tài)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這一區(qū)域人們在生存和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關于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各種關系的重要成果,生動地體現著人們的審美價值追求。

圖4 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的核密度

天水市傳統技藝類非遺數量最多且集聚分布最明顯,在全市各縣區(qū)均有分布,高密度聚集地區(qū)為秦州區(qū)和秦安縣。主要為雕漆、絲毯、陶器制作和麥稈編等傳統手工藝,以及特色食品的制作技藝,如呱呱、涼粉、面魚、肚絲湯的制作技藝等,有些食品的制作技藝自漢代一直傳承至今。這些傳統工藝都和天水民眾的衣食住行、日常起居緊密聯系,已經融入當地人的血脈,成為不斷傳承發(fā)展的文化印記。

天水市傳統美術類非遺集中分布在秦州區(qū)、甘谷縣和武山縣,傳統美術包括古建筑藝術、雕刻和手工藝美術等,如甘谷脊獸、武山磚雕、秦腔臉譜、天水刺繡等,傳統美術類非遺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生動地體現了生活中的藝術和藝術化的生活,它兼具物質意義和精神意義,體現了當地人們在認識自然和發(fā)展生產過程中的審美追求。

天水市民俗類非遺在秦州區(qū)、麥積區(qū)和秦安縣分布較密集,主要包括祭祀習俗、傳統廟會、節(jié)日民俗等,如太昊伏羲祭典、秦安女媧祭祀儀式、天水黑社火、麥積高抬和玉泉觀上九朝觀等,都與地方的上古傳說和民間信仰等密切相關,是極具地域特色的生活文化。據史料記載,人文始祖伏羲生于成紀(今天水),自明成化十九年(1483)開始,天水伏羲廟伏羲祭祀活動一直延續(xù)至今,是全國影響力最大的伏羲祭祀活動。每年的伏羲祭祀已成為當地民眾地域性心理聯結的紐帶,代表著人們對地方的文化認同和尊重。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非遺集中分布在武山縣和秦安縣,主要是武術項目,如秦安殼子棍、秦安蔡家拳和武山春秋大刀、姜維黃龍帶把槍等。天水的區(qū)位優(yōu)勢決定了其自古以來就是農牧文明的交匯點和聚散地,自然也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秦漢以來,這里連年兵戈紛爭不息,為防御邊亂,民間習武之風隨之興起,尚武崇勇、勤于鍛煉已成為民間的優(yōu)良傳統,涌現出李廣、趙充國、李陵、姜維等一批以武功著稱的天水籍英雄人物。

三、天水市非遺空間分布格局形成的影響因素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的文化成果,其空間分布一定會受到人類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

(一)自然環(huán)境因素

地形是人們生產生活和經濟發(fā)展的基礎地理環(huán)境。天水市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地處隴中黃土高原和隴南山地過渡地帶,地貌區(qū)域分異十分明顯,北部為黃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區(qū)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秦州區(qū)城區(qū)主要建在渭河支流——藉河河谷之中,相對平坦的地勢有利于人們開展生產生活,形成了較多的文化成果,全市近三分之一的非遺項目分布在秦州區(qū)。天水市東部和南部是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的山地地貌,東南部的麥積區(qū)和東北部的清水縣大部分為西秦嶺山脈和關山山脈的山區(qū),部分為石質山脈,對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有諸多限制,這里分布的非遺項目也相對較少。地形地貌因素不僅影響著人口聚集,也直接關乎文化交流的通道,進而影響非遺的空間分布情況。

氣候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自然環(huán)境之一,它影響著人類社會經濟發(fā)展,是關乎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因素。天水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過渡帶,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春季氣溫高于秋季,四季分明,大陸性季風明顯,常年平均氣溫10.9℃,相對濕度68%,素有“隴上小江南”之稱??傮w來說,在干旱的西北內陸,天水的氣候條件比較優(yōu)越,適宜人類聚居。秦安大地灣遺址的發(fā)現表明,早在新石器時期天水一帶就有人類從事原始農業(yè)的痕跡,隨著社會化分工的不斷推進,衍生出眾多具有地域特色的傳統習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人文環(huán)境因素

一個地區(qū)的生產總值(GDP)是衡量其經濟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本研究利用地理聯系率來量化計算人口、經濟等人文環(huán)境因素與非遺項目空間分布的聯系。地理聯系率的取值范圍為0~100,值越大,表明非遺項目數量與人口聚集、經濟發(fā)展在空間上的均衡、配合程度越高,兩者的空間聯系越緊密。[16]

在《天水經濟年鑒2020》中查得天水市及其下轄各縣(區(qū))2019年的GDP和常住人口統計數據(見表5),利用公式(3)計算得出天水市非遺數量的經濟—地理聯系率Ve為99.818,人口—地理聯系率Vp為99.812,表明天水市非遺項目的分布與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水平、人口規(guī)模在空間上均衡、配合程度較高,即天水市非遺項目數量與經濟和人口規(guī)模高度相關。事實上,天水市非遺集中分布的主核心區(qū)——秦州區(qū)是兩區(qū)五縣中常住人口最多的縣(區(qū)),達到66.6萬人;2019年秦州區(qū)地區(qū)生產總值在天水市也位居第一。

表5 2019年天水市及其下轄各縣(區(qū))GDP和人口數據統計表

四、結論與討論

(一)結論

天水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fā)源地之一,生活在這里的先民創(chuàng)造了大量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市級范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對更好分析和認識區(qū)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利用現狀,探尋當地非遺管理和保護的有效路徑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研究表明:

第一,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數量呈現金字塔形分布趨勢,級別越高數量越少;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結構以傳統手工技藝為主,傳統美術、民俗和傳統音樂為次,曲藝、民間文學和傳統醫(yī)藥數量較少。

第二,天水市非遺集中分布在一個主核心區(qū)和兩個次核心區(qū)。秦州區(qū)為高密度主核心區(qū),秦安縣和武山縣是兩個次核心區(qū),其他縣(區(qū))分布較為零散。

第三,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布受到地形、氣候、人口分布和經濟發(fā)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受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自然地理條件較好、人類活動較多的縣(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較多。經濟發(fā)展水平越高、人口分布越密集的縣(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分布越多。

(二)討論

1.分層分類保護利用。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和類型的空間分布差異較大,對于數量有優(yōu)勢且群眾基礎深厚的傳統工藝類非遺項目,重點開展多形式的活態(tài)保護和傳承創(chuàng)新,在守正的基礎上,融入富有時代新意的元素,延長非遺項目的生命周期。對有提升空間的項目,做好系統性的梳理和培育,提高保護級別以獲得更廣范圍的支持,特別是對省級、市級非遺數量較多但國家級空白的傳統美術類等非遺項目,應加大整理挖掘和提質培優(yōu)的力度。對民間文學等數量較少的非遺項目,要深入基層精準識別,采用搶救性保護措施。

2.制定各縣(區(qū))非遺保護規(guī)劃。天水市各縣(區(qū))非遺項目空間分布不均衡,主要與各區(qū)域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相關,而麥積區(qū)、甘谷縣等歷史文化遺存豐富、人口聚集和經濟發(fā)展水平相對靠前的縣(區(qū))非遺項目卻較少,反映出當地非遺保護力度不夠。需制定與各縣(區(qū))實際情況相符的非遺保護規(guī)劃,以啟動當地非遺資源的系統性調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規(guī)范性保護和傳承,合理化利用非遺文化的價值。

猜你喜歡
天水市天水文化遺產
天水嬸與兩岸商貿
華人時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44
與文化遺產相遇
小讀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藝術品鑒(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質文化遺產欣賞
——圍棋
精彩童年“玩”味無窮——天水市新華門小學社團活動走筆
學生天地(2020年5期)2020-08-25 09:08:56
甘肅省天水市泰安縣橋南初級中學
中小學校長(2020年6期)2020-08-07 10:54:36
天水地區(qū)的『秦與戎』
藝術品鑒(2020年4期)2020-07-24 08:17:50
談“互聯網+教育”的發(fā)展現狀及思考——以天水市為例
甘肅教育(2020年24期)2020-04-13 08:24:22
重返絲綢之路—從天水到青海湖
美食(2018年10期)2018-10-18 08:10:58
走進天水市秦安縣王窯初級中學——大山上最美是堅守
學生天地(2017年8期)2017-05-17 05:49:48
忻州市| 湖北省| 津南区| 北安市| 侯马市| 乌拉特后旗| 平泉县| 尖扎县| 汕尾市| 墨脱县| 新野县| 青川县| 西贡区| 高清| 陈巴尔虎旗| 西峡县| 明水县| 绥棱县| 西乌珠穆沁旗| 揭阳市| 靖西县| 长乐市| 满城县| 庆城县| 巴中市| 郎溪县| 环江| 大足县| 综艺| 双城市| 老河口市| 翼城县| 上高县| 南岸区| 青冈县| 睢宁县| 桦南县| 嘉祥县| 余姚市| 通州区| 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