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玉鳳
來自家庭、學校、社會、文化等多方面的應激源,如父母期望過高、對所學專業(yè)不滿意、違紀違規(guī)受處分、失敗失戀等都會引起強烈的內心痛苦和情緒反應,因此大學生容易產生心理危機,做出一些極端行為。但是許多危機事件的發(fā)生不在經過新生入學時的心理排查而確定的重點關注范圍之內,測評的時效性使測評結果不能有效預測學生往后的心理狀態(tài)[1]。并且存在危機的學生是動態(tài)變化的,他們的日常表現更具有隱匿性和突發(fā)性,因此,日常預警和快速反應并動態(tài)跟進大學生心理狀態(tài)是高校心理危機預防工作的重點。本研究選取簡式健康量表進行月度的心理排查,以探索更準確快速的心理危機預警模式。
簡式健康量表((Five-item Brief Symptom Rating Scale,簡稱Bsrs-5)是李明濱等2008年開發(fā)的自行測試問卷,Bsrs-5來源于50條目簡明癥狀評定量表,受訪者被要求回答5分李克特類型的量表,以評估個人情緒緊張不安、苦惱或動怒、憂郁、比不上別人的感受、睡眠等程度,分數越高該癥狀越嚴重;第6題“你有任何自殺意念”進行單項評分。若前五題總分小于6分,但第6題評分為2分以上(中等程度)時,仍建議轉介精神科治療或接受專業(yè)咨詢。
Bsrs-5在我國臺灣地區(qū)應用廣泛,研究人員[2]針對不同的人群中評估了該量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研究人群包括253名人類免疫缺陷病毒Ⅰ性感染患者,313名精神病人,2,915名大學新生,以及1,090名社區(qū)成員。結果表明該量表的Cronbach's a內部一致性系數從0.77到0.9,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是一個信效度良好之短期篩查工具,簡短、易于施測和解讀,省時省力,不需要專業(yè)培訓,便于在大學校園里心理危機干預的預警階段使用。
(一)研究對象。本研究選取重慶某高校2019級3,627名學生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于2020年10月進行SCL-90的集體測驗,采用心海系統進行網絡統一測驗和篩查;然后于2021年5月和6月進行Bsrs-5的集體測驗,采用問卷星進行網絡統一的測驗和篩查。
(三)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 22.0分析數據,采用一般線性模型(GLM)的重復測量數據方差分析[4]。
(一)基本情況。SCL-90測驗結果中重度癥狀(任一因子分≧3.5分)和自殺意念(即考慮篩查為有心理危機)比兩次Bsrs-5測驗中的占比高。
圖1 SCL-90與Bsrs-5結果比較
(二)數據分析。
表1 心理危機的時間效應
多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測試時間的心理危機有統計學差異,P=0.000,說明三次測驗中表示有不同程度心理危機的學生均不相同,存在顯著差異,后兩次均有不同學生表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機,多次測量有很好的預警效果。
表2 不同時間的組內效應
2021年10月新生測評數據與月度心理普查用Bsrs-5測出來的數據均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差異,說明SCL-90有時限性,與第二年的數據存在顯著差異,再次測量是很有必要的。
在實踐應用中我們建議,大學生心理危機篩查時SCL-90用于新生心理普查中,在平時的危機預警中使用Bsrs-5,題目少,完成自測只需要2分鐘,更快速方便,效果更佳。學校利用Bsrs-5建立準確預警、快速反應的學生心理狀況月報制度。每月月底由全校各年級各班心理助教組織學生進行Bsrs-5的測評,心理中心通過問卷星平臺下載所有測評數據,將一、二級預警(前5題總分15分以上的學生和第6題得分2分以上的同學)整理成心理排查月報表,反饋給輔導員和各班心理助教,由他們進行簡單談話[3],分析學生報告數據的真實程度,確有危機的學生由心理中心進行評估,制定干預級別和策略,必要時轉介醫(yī)院。
心理危機的預警只是學校四位一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5],學校以教育部黨組印發(fā)的《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教黨〔2018〕41號)為綱領,已構建成課程教學、主題活動、咨詢服務、預防干預“四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
(一)課程教學。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一門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必修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此為主陣地,通過課堂教學和專題講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課程設置2個學分,共32個學時,分別在大一和大二兩個階段實施,由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的教師負責教學;教學內容參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思政廳〔2011〕5號)中要求的基本內容,結合學校實際,科學規(guī)范設計教學內容,分為四大板塊進行教學,包括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了解自我、發(fā)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等;課程的教學方法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講授與體驗相結合、線下與線上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包括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心理測試、團體行為訓練、心理情景劇、角色扮演、體驗活動等多種形式,創(chuàng)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并且為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有針對性解決學生思想問題,在我校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心的領導下,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每月還組織至少1次心理健康專題講座作為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課堂。
(二)主題活動。以“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jié)和“10·10”世界精神衛(wèi)生日兩大活動為主線,組織開展形式多樣且有益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文體娛樂活動和心理素質拓展活動,充分利用繪畫、影視、動漫等傳播形式,組織創(chuàng)作、展示心理健康宣傳教育精品,傳播自尊自信、樂觀向上的心理健康觀念,不斷增強心理健康教育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咨詢服務。整合校內外心理咨詢師團隊資源,積極構建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自助與他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服務體系,通過個體咨詢、團體輔導、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等多種形式,向學生提供經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與咨詢服務,有效解決學生思想、心理和行為問題,咨詢工作嚴格遵循保密原則,建立心理健康數據安全保護機制,保護學生隱私,杜絕信息泄露。
(四)預防干預工作。通過新生心理測評,為新生建立心理檔案,統一施測,保證人人參測,保障施測結果有效,根據測評結果,輔導員跟進重點關注人群,密切配合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有關人員對特定學生進行分流處理;通過每月月底Bsrs-5的心理普查定期更新老生心理檔案,進行心理問題持續(xù)跟蹤;建立學校、院系、班級、宿舍“四級”預警防控體系,健全心理危機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完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預案,與重慶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建立心理危機轉介診療機制,暢通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機構到精神衛(wèi)生專業(yè)機構的心理危機轉介綠色通道,及時轉介疑似患有嚴重心理或精神疾病的學生到專業(yè)機構接受診斷和治療。同時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支持學生成立心理社團、培訓培養(yǎng)各年級各班心理委員、建成大學生心理助教中心,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增長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心理調適能力,積極進行心理健康自助互助以更廣泛的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營造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氛圍,達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