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蘇北人民醫(yī)院藥學部,江蘇 揚州 225001)
間質性肺?。↖LD)是結締組織?。–TD)常見的并發(fā)癥。患者除了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劑治療CTD,還需要適時使用抗纖維化藥物治療ILD。目前全球已有吡非尼酮和尼達尼布2個ILD治療藥物被批準上市。2020年6月,尼達尼布得到了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NMPA)的批準用于治療系統(tǒng)性硬化病相關間質性肺疾?。⊿Sc-ILD),這也是唯一獲批治療SSc-ILD的藥物,可見,此類抗纖維化藥物在風濕免疫科運用越來越廣泛,但因為上市時間較短,藥物相關的嚴重不良也應引起重視。本文介紹了1例SSc-ILD患者使用尼達尼布后出現(xiàn)的全身皮膚不良反應,并進行相關文獻分析。
患者,女,42歲,身高168 cm,體質量60 kg,體質量指數(shù)21.26 kg·m-2,體表面積1.69 m2。因“雙手遇冷發(fā)白發(fā)紫1年”于2021年4月29日入住本院。胸部CT示:雙肺下葉多發(fā)條索影。肺功能示:輕度混合性通氣功能障礙,最大通氣量中度下降。出院診斷為進行性系統(tǒng)性硬化癥、自身免疫性肝病、間質性肺炎。患者Child-Pugh評分:A級(總膽紅素:23.7 μmol·L-1↑,白蛋白:35 g·L-1↓,丙氨酸氨基轉移酶:74 u·L-1↑,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60 u·L-1↑,凝血酶原時間正常,無腹水,無肝性腦?。?月12日出院,加用乙磺酸尼達尼布軟膠囊(Catalent Germany Eberbach GmbH,規(guī) 格:150 mg/粒,批號:903555U)150 mg qd po(與食物同服)治療ILD。同時口服的藥物有(皆為延續(xù)住院期間方案):潑尼松龍片50 mg qd(一周減5 mg),羥氯喹片0.2 g bid,硫唑嘌呤片50 mg qd,白芍總苷膠囊0.6 g bid,阿司匹林腸溶片100 mg qd,熊去氧膽酸膠囊500 mg bid,奧美拉唑腸溶膠囊20 mg qd。
5月26日門診復查,示肝功能異常指標較前升高,總膽紅素:27 μmol·L-1↑,丙氨酸氨基轉移酶:130 u·L-1↑,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84 u·L-1↑。醫(yī)囑停用乙磺酸尼達尼布軟膠囊,予甘草酸二銨腸溶膠囊150 mg tid進行保肝治療。5月30日,患者突發(fā)面部皮疹,呈紅腫、破潰、瘙癢,皮疹逐漸向全身蔓延。于皮膚科診斷:多形性紅斑??紤]患者已用激素控制基礎病,予盧帕他定片10 mg qd po聯(lián)合注射用甲潑尼龍60 mg qd ivgtt治療2 d,皮膚癥狀未見緩解,予風濕免疫科收治入院。
入院后查體:患者顏面部水腫,全身可見大面積風團,按壓褪色,伴破潰,觸之有灼熱感。停用所有口服藥物,予地塞米松磷酸鈉5 mg bid ivgtt,枸地氯雷他定片8.8 mg qd po,爐甘石洗劑外用。6月2日,患者軀干皮疹較前加重,蔓延至雙上肢并伴有瘙癢難耐,臨時予氯苯那敏注射液10 mg im。6月6日,患者顏面部水腫逐漸緩解,皮膚開始出現(xiàn)明顯脫屑,腹部及雙下肢皮疹加重,予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用。6月18日,患者皮疹逐漸消退,地塞米松磷酸鈉減量至5 mg qd ivgtt。6月21日,患者周身皮疹基本消退,復查肺功能:輕度混合性通氣功能障礙,最大通氣量輕度下降。醫(yī)囑予出院,考慮肺功能輕度下降未加用尼達尼布,仍延用上回出院的治療方案,門診隨訪至今,無新發(fā)皮疹出現(xiàn)。
該患者因肝功能受損停用尼達尼布,予甘草酸二銨腸溶膠囊保肝治療4 d后出現(xiàn)了全身皮膚損害。需要排除甘草酸二銨致皮膚損害的可能性。查閱患者既往病歷,得知患者于2020年4月因肝功能指標異常,曾門診口服過甘草酸二銨腸溶膠囊150 mg tid,未出現(xiàn)皮疹。且患者2021年5月住院期間,使用過同為甘草酸制劑的異甘草酸鎂注射液保肝治療,也未出現(xiàn)皮疹。所以,排除甘草酸二銨腸溶膠囊致皮疹的可能性,考慮嚴重的皮膚損害可能由尼達尼布導致。查閱尼達尼布說明書,皮膚及皮下組織疾病相關不良反應中:皮疹常見、瘙癢偶見,但未提及使用尼達尼布造成皮膚損害的嚴重性。對照諾氏評估量表(見表1),表明尼達尼布與嚴重的皮膚損害關聯(lián)性為很可能。依據(jù)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常見不良反應事件評價標準(National Cancer Insititute-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NCICTCAE)5.0版分級標準[1],歸為3級皮疹。
表1 諾氏藥物不良反應評估量表(分)
2018年3月9日尼達尼布(商品名:維加特)在中國上市,陸續(xù)批準用于治療特發(fā)性肺纖維化、SSc-ILD、具有進行性表型的慢性纖維化間質性肺疾病。在國外,除上述適應證外,2014年11月28日歐洲藥品管理局(EMA)批準尼達尼布(商品名:VARGATEF)與多西他賽聯(lián)合使用用于治療非小細胞肺癌。
尼達尼布是一種三重抗血管生成酪氨酸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能同時阻斷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PDGFR)和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受體(FGFR)通路。而皮膚不良反應是表皮生長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EGFR-TKIs)最常見的毒性反應,皮疹多于治療后 7~10 d出現(xiàn),35%的患者會先出現(xiàn)皮膚干燥和瘙癢的癥狀,隨后發(fā)展為更典型的濕疹和繼發(fā)并發(fā)癥[2-3]。
筆者檢索了尼達尼布致皮膚不良反應的報道,發(fā)現(xiàn)美國2019年報道了1例特發(fā)性肺纖維化患者使用尼達尼布150 mg bid治療,最初幾周至一個月即出現(xiàn)了伴瘙癢的痤瘡樣皮疹,為控制基礎病繼續(xù)服藥,6個月后前額、膝蓋出現(xiàn)了散在的丘疹、硬結、紅斑,予皮膚活檢,確診為大皰性類天皰瘡[4]。除此以外,一項尼達尼布用于治療難治性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Ⅲ期隨機對照研究中,8.3%(32/384)的患者出現(xiàn)了皮疹,其中出現(xiàn)3級皮疹的患者占0.3%(1/32)[5]。尼達尼布用于治療肝細胞癌癥患者的一項研究中,38.1%(24/63)的患者出現(xiàn)皮膚和皮下組織方面的不良反應,15.9%(10/63)的患者出現(xiàn)了皮疹。其中3級皮膚不良反應的患者占1.6%(1/63)[6]。
有研究表明表皮生長因子抑制劑可能使皮膚角質形成細胞異常、皮膚屏障受到破壞、皮膚炎癥反應增強及皮膚光敏性增加[7]。目前,尼達尼布引發(fā)皮疹的機制尚不清楚,可能是通過阻斷多種酪氨酸激酶受體(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以某種方式改變表皮基底膜的抗原性質而引發(fā)皮疹。
有研究發(fā)現(xiàn)雄激素介導了EGFR抑制劑引起的皮膚不良反應,男性和高體質量患者更易發(fā)生皮膚毒性[8]。而皮脂腺活動和皮脂分泌高的患者對EGFR抑制劑更敏感[9]。發(fā)生致命的皮膚毒性還可能跟種族相關,亞洲人種更易發(fā)生EGFRTKI 相關的皮膚毒性[10]。
尼達尼布主要通過膽汁/糞便排泄(>90%),其暴露量在肝損傷患者(Child Pugh A、Child Pugh B)中有所增加。輕度肝損傷(Child Pugh A)患者應慎用,建議尼達尼布調整劑量為100 mg q12 h。當輕度肝損傷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時,應考慮中斷或停止治療。而目前為止,尚未在分類為Child Pugh B和C級的肝損傷患者中進行尼達尼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11]。因本院僅有150 mg規(guī)格的乙磺酸尼達尼布軟膠囊,結合醫(yī)保等經(jīng)濟效益,綜合考量,本例患者起始劑量使用150 mg qd po,門診隨訪。目前,尚未知該患者的皮膚損害與尼達尼布血藥濃度的相關性。所以,對于此類合并肝功能受損的ILD患者使用尼達尼布需格外謹慎,建議從小劑量開始,密切監(jiān)測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