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艷萍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提出要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結構化,引導學生用結構化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實際中的問題,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1]2022年全國普通高中全面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以下簡稱“雙新”),其中新課程要以育人為本,注重學生身心健康,關注新時代學生的認知特點,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的新教材,要求我們變教材內容為教學內容,從結構化的角度對教學內容進行單元重構。
結構化教學發(fā)揮著單元連接課程與課堂的聯結與橋梁作用,依賴結構化意識、思路和方法,促使學生思維結構層次不斷提升,思維能力有效發(fā)展[2],有利于將表層學習引向深度學習,提高個性化整體關聯特征的綜合學習能力[3]。以高中學段的啦啦操教學為例,筆者認為不能僅停留在滿足于固定成套動作的學習上,更應關注啦啦操的表演性項目特征,嘗試運用自選動作的隊形創(chuàng)編來表達啦啦操的藝術美,發(fā)展學生的感知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審美能力。
啦啦操隊形變化是體現運動形式美和藝術風格美的重要形式。在成套動作隊形的創(chuàng)編中既要考慮隊形變化與動作的點、線、面相結合,還要兼顧舞臺中的空間因素,利用基本手位的空間因素中方向和層次的變化,身體位置的變化,即地面空間、站立空間和騰空空間的轉換,以及團隊的配合實現多種組合的空間層次轉換,提高舞蹈啦啦操隊形創(chuàng)編的能力。
新教材通過內容結構的調整,來實現教材育人功能的變化和強化。以“如何提高啦啦操隊形創(chuàng)編能力”為標題的新教材學習內容中很難找到具體的教學內容,因此我們要變教材為教學內容。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認知結構出發(fā),在高中女生具有一定審美能力、較強的思維能力、對創(chuàng)編有極大熱情的基礎上,選擇影響隊形創(chuàng)編因素中的空間因素為內容,探索在隊形創(chuàng)編中如何運用“對比、依次”表達以“空間美”為主題的單元教學。單個詞語簡單易懂,組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富有挑戰(zhàn)性而又沒有標準的答案,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及對美的欣賞能力。
知識傳授最簡單的辦法,是簡單而又重復的訓練;知識理解最簡單的方法,是深度思考與深刻理解;而能力培養(yǎng)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實踐中思考并在思考中實踐,完成思考與實踐的雙向轉化。
創(chuàng)設問題:如何運用“對比、依次”在啦啦操隊形變化中表達“空間美”?探索如何運用主題在基本手位中表達“空間美”,在身體位置變化中增強“空間美”,在綜合創(chuàng)編中應用“空間美”,以真實性、挑戰(zhàn)性、開放性的驅動性問題貫穿學習的全過程[4],引領學習不斷深入,讓學生有痕經歷學習過程,感悟思維發(fā)生、發(fā)展的完整過程,幫助學生建立正確認知模型,實現立體、動態(tài)、過程的思維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在復雜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積極進取、超越自我的體育精神。綜合上述,以“空間美”為主題的單元問題鏈如圖1所示。
圖1 單元問題鏈
結構化教學是通過剖析知識結構的邏輯性,學生認知建構的復雜性,在教學展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活動推進著知識的逐步內化以形成新的認知結構,以實現對知識結構、認知結構的有機整合,從而提高學習熱情和教學效率[5]。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結構化學習自主建構、活動關聯、動態(tài)平衡、循環(huán)上升的特征[3],以學生的學習過程為主線;以“空間美”為主題,探索實踐“連續(xù)性、關聯性、循環(huán)性”的學習建構,經歷“空間美”的感知、表現、創(chuàng)造與展示的過程,開展走向深度學習的結構化教學,實現單一技能教學向學科綜合教育的轉變,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感知即意識對內外界信息的覺察、感覺、注意、知覺的一系列過程,是客觀事物通過感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應。因此,要充分發(fā)揮第一信號系統(聽覺、視覺)的作用,讓學生對隊形創(chuàng)編中的“空間美”能有一個體驗和接受的過程,由不知變?yōu)橹?,由知之不多、不深變?yōu)槟芰?,使學生接受知識輸入的形態(tài),感受“空間美”整體性。
活動設計
【問題】如何運用“對比、依次”在啦啦操隊形變化中表達“空間美”?
【情境】視頻欣賞高低錯落的建筑物圖;風吹海面形成的波浪;花球啦啦操中“對比、依次”視頻片段。
【過程】師生交流,比如“對比鮮明、跌宕起伏”“原來啦啦操也可以這么美,與我們的生活、藝術如此貼近”“原來生活中也有啦啦操的元素”,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對“空間美”有一個整體的認知。
【評價】學生口頭交流、表達與展示自己所理解的啦啦操隊形創(chuàng)編中的“空間美”。
【設計意圖】基于學生的認知經驗,從生活場景入手,通過“起點連續(xù)”和“內容關聯”,喚醒學生主動進入主題“空間美”的學習,實現主題與學生認知結構的有機聯系,建構認知模型,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參與意識。
通過對所學運動項目的知識技能的理解和記憶的過程,是對運動技能方法結構、原理保持在頭腦里的運動技能的印象,并通過不同的技能表達出來。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第二信號系統(動覺、觸覺、本體感覺)作用,使學生能夠將輸入信息儲存在頭腦里,并不斷修正認知模型。
活動設計
1.啦啦操基本手位表現“空間美”
【問題】如何運用基本手位的“對比、依次”來表達“空間美”?
【情境】同學們想想基本手位(V、H、L、K)中,是否都有不同方向?
【過程】學生自主學練和體驗,同時完成上V和下V形成“對比”;先后完成上V或下V,形成“依次”;先后完成上V和下V,形成“對比”和“依次”。
【評價】自主完成啦啦操基本手位的主題效果練習。
【設計意圖】通過元素連接,引導啟發(fā)“空間美”在基本手位中的運用,從教的策略轉變?yōu)閷W的邏輯,培養(yǎng)學生學的思維和能力;在自主學練中,不斷修正認知模型,達成教師與學生“一模一樣”的學練效果[6]。
2.啦啦操身體位置表現“空間美”
【問題】如何運用身體位置的“對比、依次”來表達“空間美”?
【情境】規(guī)定動作的主題創(chuàng)編學練。
【過程】以全國啦啦操等級套路花球第二套中組合三動作(蹲—地面、站立、分腿大跳—騰空)為例,進行主題創(chuàng)編的學習和探究;學生討論,地面、站立、騰空組合的立體“對比”效果最好;可從方向、位置的變化上同時形成多個“對比、依次”。
【評價】對照表1,看看你能完成“學練評價表”的幾個層次。
表1 學練評價表
【設計意圖】構筑結構化學習的循環(huán)和螺旋上升模式?!胺椒P聯”的“空間美”主題“循環(huán)學習”,由淺入深、螺旋上升,讓學生進入深度學習,幫助學生掌握、轉換和遷移知識,促進學生自主建構;以評價表為依據,讓學生有痕經歷學習的過程;問題循環(huán)、練習循環(huán)和整理循環(huán),讓學生真正經歷思維學習的完整過程,達到“多模一樣”。
對啦啦操隊形創(chuàng)編中“空間美”由外向內轉化的過程,是對儲存在頭腦里的認知和技能經過內證實踐,積累一定的知識經驗和能力,并在頭腦中以觀念的方式形成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認知結構,以便在多種情況下靈活運用。
活動設計:組合動作創(chuàng)造“空間美”
【問題】如何在組合動作中運用“對比、依次”表達“空間美”?
【情境】創(chuàng)編情境,根據小組特色自由創(chuàng)編4*8動作,要求包含主題效果。
【過程】組長A:“我們這組有街舞社成員,我們就排街舞特色吧”;組長B:“我們都沒有舞蹈基礎,但是身體素質都不錯,可以多編排地面和騰空的組合”。
【設計意圖】主題“循環(huán)學習”,引導學生內化知識結構的認知,把握運動內容組織、設計的層次性和關聯性[7],有利于新的認知和創(chuàng)意的形成;個性化創(chuàng)編,關注學生差異,指向知識的不確定性,實現“一模多樣”。
對所學知識技能進行運用的過程,是對內化的知識技能實現能力外化于行、品格內化于心的自我展現。
活動設計:自編動作展示“空間”
【問題】如何在自編動作中展示啦啦隊形創(chuàng)編的“空間美”?
【情境】創(chuàng)設“賽一賽”“評一評”的學練情境。
【過程】教師提醒動作編排的評分點(見表2):組合動作、隊形變化、音樂與表現、技術與技巧、一致性,要展現團隊的自信與活力。教師適時參與小組練習,笑聲、掌聲時有出現。
表2 自編動作主題創(chuàng)編
【學生互評】“A組的舞蹈特色和表現力好”“B組主題創(chuàng)編的立體效果和動作力度好”。
【教師評價】美,沒有標準,也沒有界限,每個人都可以形成自己的認知,我們要在生活、學習、運動中善于發(fā)現美、欣賞美和表現美。
【設計意圖】在展示交流、多元評價中,指向運動技能深度學習的表現性評價,實現教—學—評一致性,有利于培養(yǎng)健身育人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結構化教學是立足體育課堂教學、貼近教學本質的適合路徑。它發(fā)揮著單元連接課程與課堂的橋梁作用,是幫助廣大一線體育教師建構宏觀課程視野,樹立學科思維,準確把握學科核心概念的重要手段,是推進教學由點、線、面向立體縱深發(fā)展的關鍵舉措,它讓體育課堂變得愈加生動,系統且充滿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真正體現出育人的本質。[8]但在“雙新”背景下的結構化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兩點:第一,處理好舊教材與新教材的關系。通過對知識點的整合,在新舊知識點的整合中設計體育課程。第二,處理好大單元與小單元的關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的教學既要關注體系重構的大單元,也要關注項目化和情境化的小課堂,只有處理好大視野下的每一節(jié)小的課,才能有效推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