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必新
(無為中學 安徽蕪湖 238000)
思辨即思考辨析,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思維能力,是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它的形成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和開放性的思維品質,對實施素質教育、實現(xiàn)新課程教學目標,對培養(yǎng)有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型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筆者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引領下,結合高中歷史教學實踐對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方式進行探索,為中學生歷史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一些思路和參考。
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歷史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在一節(jié)主題為“近代中國的不平等條約”的高三復習課中,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使用的思辨能力培養(yǎng)方法尤為值得借鑒。
第一,密切歷史和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意識。在教學中,從歷史和現(xiàn)實的角度對通商口岸進行分析,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開放意識;對協(xié)定關稅,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fā),討論協(xié)定關稅和關稅高低的利弊,進而引導學生認識近代史上中國的關稅問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精神。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說:“從歷史中我們可以看見自己,就好像站在時間中的一點,驚奇地證實著過去和未來,對過去我們看得愈清晰,未來發(fā)展的可能性就愈多?!?/p>
第二,合理運用歷史想象力?!皩W生的想象力往往是他們追求歷史的動力,而抹殺學生的想象力就會阻斷他們繼續(xù)學習歷史的道路?!币寣W生將所學知識變?yōu)樽约旱闹R,有效利用所學在情境中分析和解決問題,就必須大力開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分析通商口岸的開設對中國的影響時,教師要求學生以朝中大臣草擬奏折的方式來分析利弊,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既有助于提高學科興趣,也有利于思維發(fā)散,提高理解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第三,全面、歷史性地分析。歷史辯證唯物主義是提高思辨能力的重要理論指導,在教學中要重視這一方法論的運用。在教學中教師首先從條約的概念入手,讓學生比較、判斷歷史上的條約是否平等,進而讓其明確不平等條約的概念和內涵——形式和內容,然后結合史料,從辯證唯物主義角度對中外關系進行考察,分析古代外交和近代外交中的各類條約。學生在頭腦風暴中發(fā)散思維,既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深刻性,同時又培養(yǎng)了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和開放性的思辨能力。
作為歷史活動課類型之一的歷史辯論賽,在學生思辨能力培養(yǎng)方面具有諸多優(yōu)勢。如其中的主動探究式學習、思辨思維訓練和多元評價標準等學習方法和理論,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能力,促進新課改下教育教學的發(fā)展。
在歷史辯論賽中,老師只是起著一定的指導和輔助作用,學生是整個活動的主體和中心。圍繞著比賽,學生積極熟悉辯論規(guī)則、分工合作、破題分析、收集整理加工資料、準備辯論發(fā)言和應對臨場狀況等,能有效激發(fā)強烈的學習探究、自我展示、爭奪榮譽的激情,這種激情的效度在一般教學活動中難以達到。
辯論賽是思辨思維訓練的專業(yè)性活動,雖有固定的程序與規(guī)則,但內容是開放的。以所學知識為依托的辯題,僅靠書本所學知識遠不能應對,這就需要學生查閱更多的相關資料。同時,如何甄選材料、對方會用什么材料、本方應如何破解,以及如何避免語言和邏輯上的漏洞而不讓對方抓住把柄等問題,都能有效地訓練和檢驗學生收集、選擇、分析、概括和運用材料的能力。而對待同一則材料,從什么角度或用何種理論去解讀,學生也會花足心思。
比如,在以“辛亥革命中,孫中山是否應該讓位于袁世凱?”為主題的辯論賽中,持“不該讓位”觀點的反方以孫中山讓位后袁世凱厲行專制搞帝制為由闡述孫中山不該讓位,認為這是導致中國歷史進程倒退的錯誤選擇。而持“應該讓位”觀點的正方則以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例,論述在政治斗爭中,有時妥協(xié)更能體現(xiàn)政治智慧,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回報,未嘗不是更好的選擇。反方繼續(xù)說:“既然歷史證明妥協(xié)的結果是失敗的,歷史在倒退,事實勝于雄辯,這就是對本方觀點最好的支持?!闭斤@然處于被動地位,這時一位辯手舉了一例進行反駁:“大革命時的國共合作,打擊了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推動歷史進步,但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致使大革命失敗。從結果看,難道就可以理解為國共不該合作而進行國民革命嗎?”正方的反擊,頓時令原本占優(yōu)勢的反方亂了陣腳。這樣看似平常的例子,經過全新的視角和理論加工,就變成擊倒對方的有力武器,令在場的評委和觀眾無不為辯手的靈活善辯拍案叫絕。
在多元化時代,對人才不能唯分數(shù)論。在倡導多元評價標準的今天,歷史辯論賽中的多元評價就是一個很好的典范。辯論賽提倡的是詼諧幽默的辯論語言,講究的是辯論技巧,考查的是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學習方法的運用,以及邏輯辯證思維的能力體現(xiàn)。這是一場全方位、多領域的智力競賽,觀眾的掌聲、評委的肯定、最佳辯手的榮譽,都是對學生表現(xiàn)的最好評價。在今后的教學或課外活動中,應樹立多元化的評價意識,改變以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唯一標準的舊理念,盡可能客觀合理地從多角度評價學生,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學校開設各具特色的校本課程,不僅能滿足擴大學生知識面的需要,也是提升學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徑。
筆者曾講授了一節(jié)“《莊子》的生活篇和生死篇”的校本課程,這一選題的確定,一方面是緣于教學的需要。高中歷史中有莊子的辯證思想,語文教材中也有其作品選讀,加深對莊子的理解和認識,在教學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莊子的哲學思想,是提升學生思辨能力不可多得的典型材料。考慮到學生對莊子了解不多,接受莊子思想中形而上的內容較困難,所以筆者從《莊子》的生活篇和生死篇中的典故出發(fā),在激發(fā)學生興趣和擴展知識的同時,訓練其思辨能力。
在生活篇中,講到莊子與惠施時,以“魚之樂”的辯論切入,讓學生先理解和感受辯論的邏輯思路,再思考兩者觀點差異的原因,最后討論進而思考生成兩者辯論差異的關鍵是性格差異——藝術家的風貌與邏輯家的個性。在生死篇中,將莊子的生死觀與蘇格拉底、伊壁鳩魯派、宗教學家、現(xiàn)代作家卡夫卡的《變形記》《洞穴》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對相對抽象的哲學問題——生死觀有較深層次的理解,提升學生批判性、開放性的思辨思維能力。
總之,思辨能力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中的關鍵能力之一,是新時代綜合素質人才的必備品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遺余力地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在活動中努力營造思辨的環(huán)境,激活與開發(fā)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更好地適應培養(yǎng)未來人才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