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華人教授,女作家江嵐博士的有聲書《其實唐詩會說事兒》,2021年底由漓江出版社推出。江嵐以其華裔學者、作家、教師三重身份切入唐詩故事性的敘述,貫穿中西藝術審美觀點的比較,重點關注唐詩的世界文化影響力,對詩歌中所蘊含的情感、品格、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及自足、和諧、超脫的文學精神有精彩解讀。
激光自動刻型(見圖1b)作為替代手工刻型的重要工藝方法,具備加工快速、走線精準等特點,在滿足膠層刻型質量要求的基礎上,可進一步提高化銑質量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2]。
中國文化自信的根底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而古典詩歌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詩人個體情志的發(fā)抒,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精華,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其中,唐詩以詩體成熟度、詩人影響力和歷史文化等因素成為中國古典詩歌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
徐藝說完就把手機給掛了,他估計自己也就把樓上的兩個家伙甩下了一兩層樓的距離,他可不想跟他們遭遇、糾纏。
《其實唐詩會說事兒》一書把唐詩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同時代詩人又以群體或類型劃分,置于或近或遠的社會關系網中。從章節(jié)編排上帶有主觀審美喜好的印記,卻不難看出江嵐教授的選擇背后有一個更為深廣的中國文化基底。她不僅納入了影響唐詩發(fā)展的帝王詩作,也涉及每有佳品絕唱的小眾詩人,無論身份地位之貴賤,人物品行之高低。匯成詩事、人事、史事、文化事,如同一個個文化切片,相對客觀地呈現(xiàn)了一個真實而繽紛多彩的唐詩故事世界。
江嵐教授是一位講故事的高手。她把唐詩故事穿插在《舊唐書》《新唐書》《唐會要》《太平廣記》《唐才子傳》等歷史文獻中,融詩歌文本與文獻資料為一體,以詩人、詩歌為點展開講述,語言深入淺出,情緒飽滿,并于每一講的故事結尾處引出下一講的主人公,詩人們在大唐近三百年的時空故事里徐徐出場,環(huán)環(huán)相扣。如初唐詩壇,有年齡相似的“初唐四杰”“文章四友”和劉希夷、東方虬、沈、宋等組成“初唐十才子”。用狄仁杰與武則天的談話托出“文章四友”之蘇味道和李嶠;從張說對李嶠的詩歌評價引出與他同時代的杜審言;從杜審言的詩歌藝術成就和生活故事引出才子劉希夷;從劉希夷的死亡故事道出宋之問;由宋之問點出東方虬和貞觀時期推崇詩歌的社會風氣及評詩標準,推出沈佺期。人物、環(huán)境和故事情節(jié)緊密融合,謀篇布局恰切精妙,中心突出,趣味橫生。
《其實唐詩會說事兒》與其他同類書籍最大的不同在于引入了西方視角,細說唐詩域外英譯的進程演變,以及唐詩對世界文化的影響。從內容深度上看,這是一部故事性極強的唐詩域外傳播發(fā)展史和唐詩英語文化史。江嵐教授追溯中國詩學傳統(tǒng)的發(fā)展演變并與西方傳統(tǒng)詩學觀進行對比,指出中西方傳統(tǒng)詩學觀念的本質性不同,讓讀者宏觀把握不同的詩學觀念,為中西方不同的藝術視角解讀唐詩作前提預設。從當代美國唐詩研究學者宇文所安,到19世紀初期唐詩英譯第一人馬禮遜,江嵐教授分別在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詩人專題中,加入大量西方世界翻譯大家對名人佳作的英譯和理解,詳細解讀英譯唐詩與原作之間的異同,指出中西文化差異使得中西詩歌在表達方式、思維習慣上的不同,讓我們看到唐詩域外傳播的主觀性和文化隔閡。
當我們跟隨江嵐的聲音,在古今、中西時空轉換中穿行時,獲得的不僅是一次兼具故事性和美學性的高品質唐詩旅行,以及藝術、歷史、文化等知識的滋養(yǎng),更是一場歷史與現(xiàn)實相互映照、東方與西方相互交匯,富有哲學隱喻的生命體驗,為講好中國故事、承傳古典詩詞中的文化自信作出了新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