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容
摘要 如何在大單元視域下重新定位經(jīng)典名篇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都必須直面和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大單元視域下,我們需要重構經(jīng)典名篇的教學內(nèi)容,還要把自發(fā)主體引向自學主體,教給學生閱讀經(jīng)典名篇落地、生根、發(fā)芽、生長的能力,舒緩文本解讀的焦慮和無所適從。借助文本體式,圍繞單元主題與任務,以語言為本細讀經(jīng)典名篇,立足學生視角,采用互文比較定篇教學,從而確立經(jīng)典名篇閱讀的教學生長點,找到大單元視域下經(jīng)典名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大單元視域 經(jīng)典名篇 閱讀教學 生長點
新課程背景下的大單元、大概念、情境任務教學,對經(jīng)典名篇的教學起到了怎樣的沖擊,我們該如何重新定位經(jīng)典名篇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呢?這是每一個語文教師都必須直面和解決的重要課題。大單元視域下,我們不但要重構經(jīng)典名篇的教學內(nèi)容,還要清楚地懂得教給學生哪一種閱讀能力,舒緩文本解讀的焦慮和無所適從。不僅如此,語文老師還要把自發(fā)主體引向自學主體,教給學生閱讀經(jīng)典名篇落地、生根、發(fā)芽、生長的能力。下面以《紀念劉和珍君》教學為例,簡要闡述大單元視域下經(jīng)典文本閱讀教學中如何探尋、凸顯、落實教學生長點。
一、依文本體式,尋求內(nèi)容生長點
在實施經(jīng)典文本閱讀教學時,要強化經(jīng)典文本的文體特征意識,切實、深入來解讀文本,建立基于文本的文體思維習慣,包括文本的文體特征、語體特征、表達特征和情感特征等等,必須緊扣“文體”?!伴喿x與寫作思維也可以說是一種文體思維。閱讀離開了文體,必定是不得要領的?!保ㄅ诵潞停┰诮?jīng)典文本閱讀教學中,文體是合理選擇、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內(nèi)容的重要維度;文本解讀中的文體思維習慣,對經(jīng)典名篇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具體考察和審識不同的經(jīng)典文本文體,抓住不同品類文本總體營構的藝術焦點,深入透視它們的具體特性,把握它們不同的藝術創(chuàng)造規(guī)律,建立閱讀教學的文體思維習慣,才能真正引導學生進入經(jīng)典文本的深層領域,確定教學生長點,重構教學內(nèi)容。
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二單元第一課——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是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傳統(tǒng)經(jīng)典名篇,可能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學語文教材中保留時間最長的傳統(tǒng)篇目。長久以來,《記念劉和珍君》是中學教師與學生普遍反映難教和難學的課文,且關于這篇課文的文本解讀與教學參考方面的文章良莠不齊。筆者認為普遍情況下,老師不必向文本之外求“支援”,如果是經(jīng)典,文本自身就是自足的,可以憑借自身解釋一大半問題?;诖耍覀儚奈谋疚捏w人手,明確這是一篇散文。更準確地說,這是魯迅的一篇具有強烈戰(zhàn)斗性和高度藝術性的雜文。文章寫出了魯迅的各種情緒——為青年悲且壯美之,為屠伯怒且詛咒之,為流言哀且憎惡之,為自己愧且感奮之,悲與壯,美與哀,默與鳴,各種情緒糾纏在一起,剪不斷,理還亂,正與痛未定而思痛的特殊心境相合。同時,魯迅在文中還有理有據(jù)地替烈士發(fā)聲,更是理性反思。這篇散文是既有情,也有理?;谶@樣的文體特征,可以確立教學內(nèi)容生長點之一:梳理情感脈絡,解讀作者心境;生長點之二:探究魯迅散文中深刻的思想;生長點之三:賞析魯迅散文的特點。
二、呼應單元主題與任務,凸顯專題教學生長點
教材中固定下來的經(jīng)典名篇,按王榮生教授的觀點,可稱之為“定篇”。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無疑是定篇?!叭绻f,‘例文’的功能是使知識得以感性的顯現(xiàn),那么‘定篇’的功能便是‘徹底、清晰、明確地領會’作品。”(王榮生)對于這樣的定篇采取單篇教學,我們要與時俱進,不能與傳統(tǒng)單篇教學一樣面面俱到的條分縷析。單篇要基于單元視域中的主題與任務,重新定位教學價值,圍繞單元專題教學點進行深度學習。也就是說經(jīng)典名篇的單篇精讀教學需要呼應單元主題與任務,凸顯專題教學生長點。那么,如伺在教學中注重單元任務的滲透與達成,做到既見這一篇,也見整個單元呢?
首先,我們在整體把握教材單元編寫意圖的前提下,根據(jù)單元導語和學習任務,梳理出專題要點。《記念劉和珍君》所在的單元對應“中國革命傳統(tǒng)作品研習”,人文主題是“苦難與新生”,可以梳理出多個專題教學點:1.了解紀實作品和虛構作品各自的特點和藝術手法;2探究報告文學的新聞性和文學性,感受作家的社會責任感;3.分析與鑒賞“荷花淀派”與“山藥蛋派”各自的風格;4.探究革命精神的內(nèi)涵;5.學習散文、小說的寫作技巧。
結合學習提示,提煉文本核心的學習內(nèi)容,然后關聯(lián)專題教學點,選擇或生成《記念劉和珍君》單篇教學最具有學習價值的教學生長點,并聚焦此點形成不一樣的微專題學習,如:1.賞析魯迅散文在敘事與抒情上的特點;2探究魯迅散文中深刻的思想,感受其議論形式的豐富多樣。
三、以語言為本,細讀文本,挖掘生長點
語言,始終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要理解經(jīng)典名篇,更是必須從品讀語言人手。這既是經(jīng)典的本體,也是本位,又是本色、本質,乃立足之本,即根本是也。歌德說,內(nèi)容是人人看得到的,形式對大多數(shù)人是個秘密——這就是為什么不管什么人,對語文都能指手劃腳,但又說不到點上的原因。因為很多人認為文章“內(nèi)容”只要認識字都可以講一二三,更何況是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名篇。但你要他從語言從形式從結構從風格等角度去說它的好與不好,他們就沒了標準,沒了說法。我們語文老師的看家本領應該在這些方面,否則,隨便看內(nèi)容,我們談得過學歷史、學哲學的嗎?更不要說數(shù)學、物理這些我們不了解的學科了。
《記念劉和珍君》一文大量虛詞的運用,可見魯迅先生文言功底的深厚。例如,文中使用“居然”“而”“即”表現(xiàn)驚詫之情的推進;用“但”“頗”“況且”“更何至于無端”表現(xiàn)懷疑之情的推進;用“況且”“更何至于”“?”表現(xiàn)出極端憤慨之情。魯迅的妻子許廣平先生曾說:‘《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真是一字一淚,是用血淚寫出了心坎里的同聲一哭。”
再讀,我們還有一個意外的發(fā)現(xiàn):魯迅一向講究用語簡練,但此文用詞造句很噦嗦。例如:
①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說;
②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
③嗚呼,我說不出話,但以此記念劉和珍君!”
設置問題:“無話可說”為何反復出現(xiàn)?這“說的無言”是否與前面“寫的必要”及文中另一句“但是,我還有要說的話”相矛盾?結合語境分析,我們可以理解“無話可說”的反復出現(xiàn),恰恰體現(xiàn)魯迅的悲憤之級,也正是本文的感情基調(diào)。
細讀《記念劉和珍君》全文,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作者始終在“說話”(“寫一點東西”)與“不說”(“沉默”)中猶豫、徘徊,我們可以把這貫串全文的“肯定”(“說”)與“否定”(“不說”、“沉默”)的往返起伏,看作是一個情感(心理)的內(nèi)在線索,從而形成“文氣”的跌宕,但在這背后,卻又表現(xiàn)了“人”的“選擇”的困惑?!暗恰?、“然而”、“卻”、“又”、“竟”等表示轉折意味的虛詞得頻繁使用,使得文義具有鮮明的曲折|生,在一定意義上也把作者復雜的心緒變化以及矛盾的情感體驗展現(xiàn)了出來。當然,魯迅一如既往的在本篇雜文中巧妙運用反語,如“忘卻的救主快要來臨了吧”,“文明人所發(fā)明的槍彈的攢射”,“屠戮婦嬰的偉績”等語句讓讀者在諷刺的意味中細細品味作者微妙的用意。蜿蜒迂回的情感路線讓讀者更能感受作者情感的豐富性、復雜性、矛盾性。正如錢理群所說,“正是這情感的‘噴發(fā)’與‘反抑’的內(nèi)在沖突形成一種張力,造成魯迅情感表達方式上一波三折的曲折性”。
以上就是從“語言建構與運用”這一核心素養(yǎng),挖掘教學內(nèi)容的又一生長點,品味魯迅這位語言大師的風格:文言的,白話的,嚴肅的,幽默的,金剛怒目的,菩薩低眉的,平實明快的,曲折多義的,冷峻如法官斷案的,多情如情人耳語的,各種風格,多副筆墨,大家路數(shù),弱水三干,我們可以從中得到無量的寶藏、無窮的欣賞,借以提升學生的語文學養(yǎng)。
四、關注學生視角,催化生長點
學生由于自身知識的局限性和閱歷等不足,在解讀文本時會出現(xiàn)閱讀困惑,思維堵塞等。這些就會對學生的閱讀形成疑難點,抓住這些疑難點就是抓住了文本閱讀的重點,能夠使課堂教學散發(fā)出新的生長點,從而將文本推向深入。我們要充分關注學生視角,關注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不能只從教師視角來觀照問題,然后確定教什么和怎么教。在捕捉學生的疑難點時,教師要基于大單元視域,聯(lián)系單元主題與任務,設置情境任務,讓學生參與與體驗,提高疑難點的文本效應,催發(fā)生長點,使之更有價值。
還是以《記念劉和珍君》為例,既然課文題目為《記念劉和珍君》,那么學生自然而然地就會產(chǎn)生疑問,劉和珍究竟是什么人?魯迅先生為什么要寫她?究竟她有什么獨特之處?基于學生閱讀中的疑難點,設計任務:以劉和珍為核心,設計劉和珍說明書,以梳理文章的思路。在完成這個任務時,引導學生整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之后,繼續(xù)引導學生從文章中找到有關描寫劉和珍的句子。學生在查找的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文章竟有兩處都描寫了劉和珍始終微笑著,態(tài)度很溫和,究竟有何深刻的寓意呢?巧妙的選取這個切入角度,更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深入地了解作者在此所表達的感情。反復寫劉和珍的微笑,態(tài)度的溫和,可以讓學生充分地了解這些有血有肉的愛國青年,更可以讓學生意識到執(zhí)政府竟會對這群如此可愛的有志青年們下毒手,流言家們竟會用可恥的言論去誣蔑這群可愛的愛國知識分子們,這是怎樣的下劣兇殘?。∧切氨┩秸f”、“受人利用說”,在她的微笑中已不攻自破了。在那些槍彈攢射、大刀揮舞中,她們彼此相互救助、扶持的特寫鏡頭,不禁讓人為之動容,為她們的偉大和崇高震驚,她們不愧是真的猛士。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解決了之前閱讀的困惑,理清了文脈,真正理解“劉和珍”這個人物形象的豐富內(nèi)涵,深刻地解讀了魯迅先生在特定背景下的特定的心境,并產(chǎn)生情感共鳴,指向單元人文主題——“苦難與新生”。
這樣的情境問題才是學生可經(jīng)歷、可想象的情境,這種情境問題才是學生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這樣的任務活動才是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的情境任務活動。
五、互文比較,延展生長點
如何幫助學生在已有認知經(jīng)驗的基礎上真正讀懂經(jīng)典名篇呢?作品是一個完整的生命體,其價值是有不同層次的,讀者能發(fā)現(xiàn)多少價值,取決于讀者擁有的各種資源,包涵但不限于——個人知識,閱歷,大時代氛圍,小的閱讀現(xiàn)場,已有的對作品的解釋等等。他們擁有的資源越多,作品的生命就越豐富,豐富的程度越充分,作品的經(jīng)典性就得到不斷的證實。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采用互文比較的群文聯(lián)讀教學形態(tài),既能夠豐富學生必需的相關閱讀資源,又能打破單篇文本教學的“約定俗成”。通過求同探異和探究表達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領他們走向深度閱讀的過程中,明晰經(jīng)典名篇的價值與意義。
教學《記念劉和珍君》時選兩個參照物進行互文比較閱讀。一是與魯迅自己的文章比,寫懷人的文章,像《為了忘卻的紀念》《憶韋素園君》《憶劉半農(nóng)君》,都是寫具體的人事,情感是藏在字里行間的,比較含蓄;而本文感情濃烈,似乎完全拋棄了含蓄,但并不給人直白的感覺,這個是如何做到的?要研究體會。二是與朱自清的《執(zhí)政府屠殺記》、周作人的《關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等所寫的同一題材的散文做一個對照,體會一下魯迅的文章的獨特性。讀了朱自清、周作人的這兩篇散文,其實他們都有“理性反思”。但是魯迅與他們不同。魯迅是真的看透了“一切”反動派,他對他們是絕望的,但魯迅對自己也是絕望的,所以他徘徊在寫與不寫之間,筆桿子對槍桿子,太蒼白無力了,這是現(xiàn)實;但同時,魯迅對絕望又是懷疑的,他還有筆可以戰(zhàn)斗。所以,文章的情緒是搖擺不定的,寫了兩個小章節(jié),才寫到正文。在互文比較閱讀中,深化了對文本的理解,挖掘出經(jīng)典名篇的經(jīng)典性和“這一個”,而不要把《記念劉和珍君》講成了《為了忘卻的紀念》,后者是非常細致地寫具體的人具體的事;也不要把《記念劉和珍君》講成了朱自清《執(zhí)政府屠殺記》。運用互文比較閱讀經(jīng)典名篇,幫助學生在已有認知經(jīng)驗上,通過多方互文比較,洞察魯迅雜文式散文的曲折深沉的美學和深刻的思想,催化教學生長點。
本文以《記念劉和珍君》為例,試圖探尋大單元視域下經(jīng)典名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教師要確立“大單元”“大閱讀”的教學思想,將經(jīng)典放在單元主題與任務中,引領經(jīng)典閱讀走向更深更新處。同時,將閱讀教學的立足點放在學生主體層面,指向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關注學生語文生長,引導學生在經(jīng)典學習中走向深度閱讀。
[作者通聯(lián):福建寧德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