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趙 楠
近年來,隨著“追求理解的教學設(shè)計”(UBD)的舶來與逆向設(shè)計的再探討,“基于理解的學習”“深度學習”等口號重新被基礎(chǔ)教育界反復提及。乍一看去像是在“冷飯熱炒”:難道學習的過程與成果的達成,不是基于理解的么?筆者認為,從語文教育實踐的角度,基于學情、驅(qū)動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基于理解”始終有極大的可提升的空間。以高考古代詩歌閱讀為例,在學習和復習備考的過程中,為了追求效率,教師和學生往往在復習中追求“模式”與“招數(shù)”,在題目作答中陷入“套路”的“圈套”,以至于古代詩歌“不好懂”和套路化的復習模式互相交雜,陷入某種惡性循環(huán)。這距離以理解文本為考查目的的初衷相去甚遠。
實際上,北京高考模擬題和真題,以及新高考卷的古代詩歌閱讀題,都在向“基于理解”做著“反套路化”的努力:如2020年北京卷選擇了李白《寄東魯二稚子》這首詩,直接以“桃樹在詩中的意義與作用”這一看似是“文學類文本”的題目進行考查;2021年新高考Ⅰ卷,設(shè)題為楊巨源《寄江州白司馬》第二句是否如前人所說“包含委婉勸告的意思”。筆者認為,這些裝不進“套路”里的題目,均指向高考復習中最根本的問題——讀懂詩歌內(nèi)容。筆者作為本校2021屆高三年級古代詩歌閱讀專項復習教研的主責老師,在早讀到自主模擬命題、兩輪專題復習的整個復習序列中,均貫徹了細讀文本、“基于理解”的備考策略;在充分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與學生共同進行進一步的更為細致、合理的詩詞類型化的總結(jié)。
在高三古代詩歌閱讀復習序列中,最早開始的是早讀時的古代詩歌復習或“學習”。教師充分利用每周兩次的常規(guī)早讀時間,主要以《古詩今選》為選材參照,從中遴選適合學生閱讀與作答的詩歌進行自主命題。早讀詩歌的選擇標準,是盡量涵蓋不同題材、不同情感的古代詩歌,打開學生的認知視野,在有規(guī)律可循(如典型意象)的基礎(chǔ)上,打破學生腦海中的刻板印象和舊有套路,真正使著力點回歸詩歌文本。在命題形式上,本輪復習乃至高三前期的校內(nèi)月考自主命題,并不以高考題型作為標準模板。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細讀和理解,詩歌題目更多以“填空”和“問答”形式為主,選擇題的選項也精準對應每一句詩、每一個關(guān)鍵字詞的理解,真正幫助學生在充分理解詩歌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進行作答。設(shè)題訓練主要集中在重點字詞的理解,以及對作者情感,尤其是對情感的豐富性、變化性的理解。
理解詩歌的關(guān)鍵是正確理解文中的重點字詞。這是閱讀、理解文本的前提和基礎(chǔ)。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教師也會從字詞入手進行教學;但在高三古代詩歌復習的序列中,往往過早進行以高考真題的選擇題型為主的訓練,而把“字詞”歸到“文言文閱讀”復習模塊中。這不僅使教師和學生忽略古代詩歌閱讀中字詞理解的重要性;也容易因由選項的輔助和猜題、排除的隨機性,而遮蔽了在基本詞語掌握上的不足,難以準確反映學情,以及有的放矢地進行針對性復習。在本輪復習中,每首詩歌的訓練題目都跟進了對關(guān)鍵字詞的理解;在后面的復習和??加柧氈?,學生也能樹立起品咂字詞、理順詩意的意識,而非先去“找套路”。如:
歲暮自桐廬歸錢塘晚泊漁浦
[宋]潘 閬
久客見華發(fā),孤棹桐廬歸。
新月無朗照,落日有余暉。
漁浦風水急,龍山煙火微。
時聞沙上雁,一一背人飛。
[注]桐廬,今浙江杭州。
1.用斜線(/)為題目斷句:
歲暮自桐廬歸錢塘晚泊漁浦
2.解釋詩句中加點的詞語:
①華發(fā):________
②新月:________
3.“孤棹”使用的修辭手法是:________
4.寫出能表現(xiàn)作者“思歸”的幾個證據(j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是筆者在早讀訓練時給學生出的第一份題目。兩個加點的詞語,“華發(fā)”可以遷移到課內(nèi)學過的“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多數(shù)學生不清楚“新月”的真正含義,以為是月亮剛剛升上來,從而沒有將其作為第4題“思歸”的證據(jù)之一。如果沒有“為題目斷句”這樣的“填空題”,學生不僅難以理解詩歌的寫作時間、情境,也容易忽略掉“歲暮”“晚泊”等與“思歸”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證據(jù)”。除此之外,以設(shè)置填空題的形式進行引導和考查,比套路化的作答方式更能有效引導學生讀懂古詩。
在高三第一次月考試題中,筆者延續(xù)了這樣的字詞“填空”模式:
云陽館與韓紳宿別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別,幾度隔山川。
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
孤燈寒照雨,深竹暗浮煙。
更有明朝恨,離杯惜共傳。
準確翻譯下列字詞:
①乍:________
②翻:________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翻譯理解“乍”“翻”二字,進一步感受“江海別”之后重逢的突然、意料之外與難以置信。以重逢后的“乍”“翻”為基礎(chǔ),才能更好地理解后文的“悲”“寒”“恨”“惜”等詞語。
在破解關(guān)鍵字詞的基礎(chǔ)上,把握作者的情感是理解詩歌的關(guān)鍵。在以往套路化的復習模式下,一首詩甚至同一位作者的所有作品,都容易被類型化、單一化,甚至總結(jié)好圖示與口訣。這容易讓學生產(chǎn)生僵化、刻板的印象,還未讀詩理解內(nèi)容就先進行套作,而忽略了詩中暗示或明示的線索。這樣的套作也是古代詩歌閱讀失分率高的一大原因。需要注意的是,一位作者有諸多作品,不是那么容易簡單地被類型化的;而在一首詩的內(nèi)部,也常常有著繁復的情感起伏變化。教師通過填空題的設(shè)置來引導學生把握詩歌情感的豐富與變化,也是理解詩歌的重要途徑。
在前文司空曙的《云陽館與韓紳宿別》中,“乍見”和“宿別”的情境交織在一起,使作者的情感經(jīng)歷了多重起伏。筆者設(shè)置了以下題目來引導學生梳理作者情感的變化:
請你用3個兩字詞語,按順序準確概括作者與友人重逢后的心情變化。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在此基礎(chǔ)上,學生才更能明白頸聯(lián)“孤燈寒照雨,深竹暗浮煙”兩句雖無一字寫人,卻寫盡了這一晚繁復的心境,進而加以賞析。
在復習訓練中,王禹偁的敘事詩《感流亡》也被設(shè)置了這樣的題目:“請歸納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寫出三點)?!痹谔茁坊膹土曋校@首詩至多被歸結(jié)為“即事詩”“感嘆民間疾苦”,而實際上,其間還蘊含著作者對朝野和自我身世的評價、對當差者的憤怒。同理,《漢樂府·飲馬長城窟行》也設(shè)題為“用四個兩字詞語來表達本詩的情感發(fā)展脈絡(luò)”,主人公拿到“尺素書”前后的心情也不止簡單的“思念”。在2020年海淀高三期中考試中,王粲交織著“報國志”和“征夫怨”的《從軍行》,其詩歌中的情感變化也被設(shè)置題目進行考查。學生通過填空梳理情感,能夠更加得心應手地觀照全詩。
意象意境、詩歌手法、重點作者生平及其風格……這些古代詩歌閱讀與復習中的關(guān)鍵要素,是每位學生的必修課。在學生充分掌握典型意象、手法、作品風格的基礎(chǔ)上,筆者針對如上要素設(shè)計了更為“非常規(guī)”“反套路”的教學形式,以引導學生打開思路、豐富積累,同時提醒學生:在古代詩歌閱讀與作答過程中,文本為大,理解為先,不能因為“熟悉”而進行套作。
如上文提到的潘閬《歲暮自桐廬歸錢塘晚泊漁浦》,“思歸”的關(guān)鍵“證據(jù)”還有“時聞沙上雁,一一背人飛”,此處的“雁”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鴻雁傳書”,而是更進一步表達了游子思鄉(xiāng)的情愫;《飲馬長城窟行》中,“芳草”又因“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而有了思念之意;李賀《野歌》中對“柳”的解讀在“寒風又變?yōu)榇毫?,條條看即煙濛濛”兩句,結(jié)合全詩可知,此處的春柳也不是慣常意義上的“留”、送別,而是因由純色美好而讓命途多舛但尚還年輕的李賀感到充滿希望;張喬的《書邊事》,盡管有“調(diào)角斷清秋,征人倚戍樓”的邊塞詩關(guān)鍵意象,但要求學生用填空寫出“詩人此刻對邊事的情感”,卻是由悠閑之境而勾勒的“寧靜祥和”。
不論是教材中為了便于展現(xiàn)文化和學生學習,還是在以往考試中為了方便命題與作答,都特別容易呈現(xiàn)典型作者及其代表的詩風,以致學生在學習和考試訓練下,將陶淵明之隱逸、李白之豪放、杜甫之沉郁、蘇軾之曠達……都視作“定論”。實際上,作者的生平經(jīng)歷、內(nèi)心情感、寫作動機等因素是復雜的,用“典型詩人詩風”是難以一言以蔽之的,必須要回歸詩歌文本及“副文本”(如具體的創(chuàng)作背景、年份等)信息,才能真正領(lǐng)會作者的情感內(nèi)涵。
在復習時,筆者仍采取“反套路”、查“理解”的策略,引導學生認知作者及其情感的多面性。如選擇“農(nóng)務(wù)各自歸,閑暇輒相思。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陶淵明《移居》),讓學生先領(lǐng)會作者隱居后的“樂趣”;再呈現(xiàn)“汎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飲酒(其七)》),用“忘憂物”(酒)提示憂愁的存在;再到“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耕種有時息,行者無問津……長吟掩柴門,聊為隴畝民”(陶淵明《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其二)》),由“先師”“問津”的濟世抱負與歸隱后內(nèi)心“長吟”“聊為”的矛盾,再佐以“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對比,讓學生把握一個不僅僅是“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而“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鷓鴣天》)“明朝卷地春風惡,但見綠葉棲殘紅”(《月夜與客飲杏花下》)四句詩,則引導學生解讀“灑脫曠達”之外的蘇軾;可在弟弟面前,他又以慣有的姿態(tài)勸勉“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遠適更沾巾”(《送子由使契丹》)。李商隱給人的印象,或是詠史批判晚唐,或是“無題”多情,而“菊花”則常常表達“隱逸”——在一次月考中,筆者選擇李商隱的《菊花》作為文本,“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諸句所表達的卻是作者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這些詩歌的呈現(xiàn)與情感解析,都促使學生在詩歌文本細讀中打破舊有認知,基于細讀理解來領(lǐng)會作者情感。
在2020年北京卷中,“念此失次第,肝腸日憂煎”(《寄東魯二稚子》)的李白就已打破了那個“豪放飄逸”的印象;而在2021年高三語文海淀二模試題中,出現(xiàn)了陸游這個“熱門大詩人”兩首詩的對比:在“細雨騎驢入劍門”和“成都大閱”兩種不同的人生處境下,同一位作者對自己的“文人”身份有著不同的認知。這都需要學生在占有相當儲備的基礎(chǔ)上,透過詩歌的字里行間去真正與此刻此地的作者形成對話。
由于在復習中注意“打破套路”,筆者所在學校的學生在海淀二?!芭c陸游相遇”時,獲得了較好的成績。在對“理解”有充分認知的基礎(chǔ)上,高考復習的收口期,筆者帶領(lǐng)學生總結(jié)了一份《古代詩歌常見情感總綱》,以在早讀、模擬考、真題等各輪次訓練中所遇到的典型詩句為例,更加細致、翔實地劃分了詩歌中的常見情感,讓學生對古代詩歌有了更全面的認識與理解。
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和表達方式,也是詩歌考查的重難點和“套路化”的重災區(qū)。在復習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往往急于掌握這些手法概念,以為這些才叫“考點”。這樣的認知一來使得學生缺乏對詩歌“基于理解”的重視,二來暴露了學生甚至不理解“手法”本身的問題。這種不理解甚至能夠通過散文閱讀中的紕漏而暴露出來。比如常見的比喻這一修辭手法,學生甚至無法在本體和喻體間找出相似的特征、建立準確的關(guān)聯(lián)。
筆者通過典型詩歌的選取和“填空”“連線”題的設(shè)置,引導學生在基于理解的基礎(chǔ)上進行手法的細致分析。如對“虛實結(jié)合”,學生能背出“夢境”“回憶”“想象”這樣的要素,但在具體作答時往往難以識別、準確運用。在各序列輪次的訓練中,筆者選擇吳則禮《水龍吟·秋興》酒后入眠進虛境的詞作為訓練入門,繼而呈現(xiàn)吳潛《滿江紅·送李玉帶珙》(在朝堂之上與李珙作別、想象李珙歸隱后的生活)、張籍《寄和州劉使君》(想象劉禹錫被貶后的狀態(tài))、杜甫《喜觀即到復題短篇二首》(一邊讀信一邊想象弟弟的來程)等虛境與實境“犬牙交錯”般結(jié)合的詩詞,讓學生就“虛”或“實”反復連線,然后填出每個實境或虛境的情感,真正達成對這一手法的理解。
總之,通過關(guān)鍵字詞理解與情感脈絡(luò)的“填空”檢驗,以及對意象意境、典型作者、常見手法的“反套路”呈現(xiàn)等方式,在本輪高三古代詩歌復習過程中,筆者的基于理解的設(shè)計策略驅(qū)動學生達成了基于理解的古代詩歌閱讀與備考的目標?;诶斫?,才是讀懂詩歌、拿到高分的關(guān)鍵。而這一達成良好學習效果和考試成果的復習策略,也將更好地啟示、指導我們在非“備考”狀態(tài)下的常規(guī)詩詞教學和其他模塊領(lǐng)域的教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