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朱 莎審稿專家: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葉穎霞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寧得一斤地榆,不要明月寶珠?!钡赜苁侵嗅t(yī)治療皮膚病的常見中藥,用來治療癰腫瘡毒、水火燙傷、血熱出血等癥,對燒燙傷有著獨特的療效,被譽為“水火燙傷之要藥”。
地榆為薔薇科植物地榆或長葉地榆的干燥根,后者習稱“綿地榆”。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須根,洗凈,干燥,或趁鮮切片,干燥。地榆味苦、酸、澀,性微寒,歸肝、大腸經(jīng),具有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的功效,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燙傷、癰腫瘡毒等。
目前臨床上,地榆主要用于血液系統(tǒng)和免疫系統(tǒng)疾病的治療,以及內(nèi)外科止血、燒燙傷、潰瘍性結(jié)腸炎以及腎炎、直腸炎等的治療。
1.地榆升白片、地榆升白膠囊,以單味地榆組方,主要用于白細胞減少癥。
2.地榆槐角丸、槐角丸、七味刺榆顆粒等,以地榆配伍其他中藥組方,可用于不同癥狀的腸風便血、痔瘡腫痛。
3.香榆胃舒合劑,以地榆為君藥,主要用于寒熱錯雜所致的胃脘疼痛、反酸噯氣、口苦口臭、納呆食少癥狀的改善。
4.臨床上,醫(yī)生常將地榆制成燒燙傷藥膏給患者使用,對各種燒燙傷均有良好的效果。
本品性寒,味苦、酸、澀,凡虛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對于大面積燒傷者,不宜使用地榆制劑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質(zhì)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