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日益 副主任醫(yī)師 浙江省平陽縣蕭江中心衛(wèi)生院
秋季多風(fēng),空氣中水分少,氣候特點主要是“燥”與“干”。因此,人們在這個季節(jié)身體常常會出現(xiàn)如皮膚干燥、口唇干裂、咽喉發(fā)癢腫痛,甚至頻頻干咳不止等不適癥狀。在秋季適當(dāng)吃一些生津止渴、潤肺去燥的水果,可以使人頓覺清爽舒適。梨為生津潤燥之佳果,秋季食用再合適不過了。
梨,又名果宗、快果、蜜父、玉乳等,為薔薇科落葉喬木梨的果實。我國栽培歷史悠久:自周朝起已栽植梨樹,秦漢時已成為重要果品,古時視梨為上品,故有“百果之宗”的聲譽。我國的梨遍及大江南北,產(chǎn)量很高,主要種類有秋子梨、白梨、雪梨和西洋梨等,采收期自7月延續(xù)至10月。果皮有黃、綠、白等顏色,果實形狀多異,大多以果大肉白、皮薄汁多、核小渣少、清脆爽口、細(xì)膩香甜而得名。按成熟狀態(tài),又分采后即食和經(jīng)后熟食用兩大類。
梨除含有蛋白質(zhì)、糖、脂肪、粗纖維等營養(yǎng)物質(zhì)外,還含有高達(dá)85%的水分,以及豐富的維生素和鈣、磷、鐵、碘等微量元素,故又有“天然礦泉水”之美稱。
幾千年來,中醫(yī)一直把梨作為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良藥,用于熱病津傷、心煩口渴、肺燥干咳、咽干舌燥及大便干結(jié)等癥。《千金食治》載:“除客熱氣,止心煩”。《唐本草》載:“削貼湯火瘡,不爛、止痛、易差;又主熱嗽,止渴”。《開寶本草》載:“主客熱、中風(fēng)不語,又療傷寒熱發(fā)、驚邪、嗽、消渴,利大小便”。《本草綱目》載:“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瘡毒、酒毒”?!侗静萃ㄐ份d:“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
值得注意的是,梨性寒涼,凡脾胃虛寒、大便溏泄、腹部冷痛及慢性胃腸炎者應(yīng)忌食。下面介紹幾個秋梨的食療藥膳,以供大家對癥選用:
秋梨1000克,麥門冬25克,川貝母、細(xì)百合、款冬花各15克,冰糖適量。將梨榨成汁備用;把梨渣和諸藥加清水(適量,下同)煎二次,每次1小時。然后2次湯液合并放砂鍋中,倒入梨汁,用文火濃縮后,調(diào)入冰糖煮溶冷卻成膏即可。每次服15克,每日2次,用溫開水沖飲或拌稀粥服食。
功效:清肺潤喉、生津利咽,尤
宜于秋燥咳嗽、肺燥干咳等癥。
秋梨1個(約300克)、鮮百合50克(以花待放、瓣肥厚者最佳)、粳米100克。將梨連皮切碎,與洗凈的粳米一起放砂鍋中,加水用大火煮滾,再投入鮮百合,改小火慢燉至粥熟即成。可作早晚餐或點心食用。
養(yǎng)陰潤肺、清心安神,尤宜于肺癆久嗽、咳唾痰血、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煩燥不安、心痛、喉痹、二便不利等癥。
清熱潤肺、止咳祛痰,尤宜于肺結(jié)核咳嗽、咯血、干咳無痰及老年人熱咳無痰等癥。
秋梨250克、百合25克、桂圓肉10克、冰糖適量。將梨去核、切小塊,與百合、桂圓肉一同放入砂鍋中,加水大火煮沸后,再放進(jìn)冰糖,改小火煮約30分鐘即成。待溫
秋梨500克、川貝母10克(研末)、豬肺半個、冰糖適量。將梨連皮對開切四塊,去核;豬肺切厚片,泡水中用手?jǐn)D洗干凈,并擠干水;與川貝母一同放入砂鍋,加水大火燒開改小火煮至豬肺熟爛,用冰糖調(diào)味即可。趁熱連湯食用,也可用以佐餐。服食,每日1~2次。
滋陰潤肺、益氣安神,尤宜于熱病傷津所致的口渴、心煩等癥。
秋梨1大個、燕窩3克、紅棗5個、冰糖少許。將燕窩燉煮好備用。梨去核,切成小條塊;紅棗去核剪成絲,一同放入砂鍋內(nèi);再加水和冰糖,煮約10分鐘,然后倒進(jìn)燉好的燕窩,燒開即可。早晚各服食1次。
滋陰潤肺、化痰止咳,尤宜于肺陰虛所致的咳嗽、痰喘、咯血及秋燥咳嗽、胸痛等。
秋梨1大個、川貝母6克(碾末)、冰糖適量。將梨靠柄部橫切斷,挖去核,裝入貝母末,再把梨上部拼對好,用牙簽或竹簽固定,放進(jìn)大碗中,加入冰糖和開水少許,文火隔水蒸30分鐘即成。吃梨喝湯,每日2次。
化痰止咳、潤肺養(yǎng)陰,尤宜于肺熱燥咳和陰虛肺勞之久咳不愈、痰多、咽燥口干、氣短乏力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