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甘祖昌:一生清譽盈報章

2022-10-19 06:57林俊江鄒子平
黨史文苑 2022年9期
關鍵詞:甘祖昌老紅軍江西

□林俊江 鄒子平

2013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接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和提名獎獲得者時,飽含深情地講述了江西一位老紅軍不當將軍當農民的故事,他就是甘祖昌。1957年,甘祖昌因身體原因辭職回鄉(xiāng),帶領家鄉(xiāng)人民開荒山、改水田、修水庫、建電站、架橋梁、辦廠房,極大改變了家鄉(xiāng)貧窮落后的面貌。從那時起,甘祖昌的事跡就受到媒體的關注和報道。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1958年《江西日報》刊發(fā)《是將軍又是普通農民——記退伍少將甘祖昌同志》至1986年甘祖昌去世,二十九年間省級以上媒體對甘祖昌的報道多達119篇。每年報道情況大致如下圖:

從上圖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甘祖昌生前曾有兩個時段受到媒體的集中報道,同時也有兩個時段沒有相關報道。本文試對相關具體情況做一介紹。

第一次媒體集中報道

甘祖昌解甲歸田后,省級以上媒體第一次對他進行集中報道是在1959年到1961年間。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1959年到1961年間,省級以上報紙媒體對甘祖昌的報道共有25篇(不包括轉載),其中1960年 就 多 達15篇,1961年10篇,在當時媒體陣容不大的情況下,圍繞一個人有那么多篇報道是非常少見的。這一時段媒體聚焦甘祖昌,有著很重要的經濟社會原因。

(圖一)

眾所周知,由于受“大躍進”運動以及各種自然災害的影響,從1959年開始,我國國民經濟遭受嚴重挫折,農業(yè)大面積減產,進入“三年困難時期”。這三年間,我國的糧食產量大幅下降,1959年和1960年糧食產量分別下降15%和15.6%,1961年糧食產量盡管有回升,但仍只有1958年糧食產量的73.8%,全國出現(xiàn)了糧食供應緊張的局面,很多地方缺糧,嚴重一些的地方甚至出現(xiàn)農民食不果腹的情況。

為解決糧食危機,黨中央不斷下發(fā)文件,鼓勵城市富余人口向農村轉移,全社會都來支援農業(yè) 生 產。1960年11月 至12月間,《人民日報》連續(xù)發(fā)表16篇主標題為“送支援農業(yè)生產第一線的同志”的系列文章,對加強農業(yè)生產發(fā)出最強音。在此背景下,江西主流媒體敏銳地捕捉到:甘祖昌是一個“積極參加農業(yè)生產”的好榜樣。1960年10月,江西日報社記者吳家鴻從省城南昌來到偏遠山區(qū)蓮花實地采訪在家鄉(xiāng)務農的甘祖昌將軍。不久,《江西日報》刊發(fā)《老紅軍的本色——記甘祖昌少將回鄉(xiāng)參加農業(yè)生產三年》,并配發(fā)評論《學習甘祖昌同志的高貴品質》,稱贊甘祖昌將軍艱苦奮斗的品質,號召廣大共產黨員、共青團員以及每一位革命工作干部,在黨中央提出要大辦農業(yè)、大辦糧食之時,“都應當以甘祖昌同志這種崇高的革命品質來要求自己,在各個工作崗位上發(fā)揚這種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tǒng)”。這篇報道推出不久,《解放軍報》《中國青年報》等報刊對其進行了轉載。同年11月14日,《人民日報》刊發(fā)《南征北戰(zhàn)三十載殺敵為國解甲歸田三年多造福子孫》及評論文章《永遠和人民在一起》,旗幟鮮明地向全國人民報道甘祖昌扎根農村參加農業(yè)生產勞動的先進事跡。這是迄今為止我們在《人民日報》上發(fā)現(xiàn)最早的兩篇關于甘祖昌的文章,甘祖昌也開始由一位省內聞名的先進人物,成了全國關注的先進典型。12月7日,《人民日報》又發(fā)表《踏遍青山人未老》一文,在肯定甘祖昌將軍高度的革命熱情的同時,號召大家要對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充滿信心。

據(jù)當時的報紙記載,這些報道刊出后,報社編輯部幾乎每天都收到來自全國各地讀者投來的書信。在這些來信者中,青年人占了絕大多數(shù),他們在信中表示要“堅決響應黨提出的大辦農業(yè)、大辦糧食的號召,決心到農業(yè)生產第一線上去,到最艱苦的地方,以甘祖昌同志為榜樣,為建設美好幸福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自己的一切力量”??梢?,甘祖昌事跡被當時報紙媒體廣泛報道,對動員城市青壯年勞動力到農村從事農業(yè)生產,解決農業(yè)生產勞動力短缺問題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

第二次媒體集中報道

省級以上報紙媒體對甘祖昌的第二次集中報道出現(xiàn)在1974年至1976年間,目前已見的報道多達57篇,其中1975年一年就有44篇,遠遠超過其他年份。這與“文化大革命”后期經濟政治方面的一些發(fā)展變化有著密切關系。

甘祖昌帶領村民參加生產

“文化大革命”后期,經周恩來提議、毛澤東批準,鄧小平復出并實際主持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日常工作。在毛澤東、周恩來的支持下,鄧小平著手對“文化大革命”爆發(fā)以來的各種亂象進行全面整頓,特別是1975年1月第四屆全國人大會議再次提出“四個現(xiàn)代化”目標后,鄧小平反復強調“把我國建設成為具有現(xiàn)代農業(yè)、現(xiàn)代工業(yè)、現(xiàn)代國防、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是全黨的一個大局,并旗幟鮮明地批評“只敢抓‘革命’,不敢抓生產”的錯誤觀點,大力推動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要求全黨“堅持抓革命、促工作、促生產、促備戰(zhàn)的方針,把國民經濟搞上去”。“抓‘革命’、促生產”,一時成為宣傳報道的主基調。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甘祖昌作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農業(yè)戰(zhàn)線上的杰出代表,自然而然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甘祖昌自1957年回鄉(xiāng)至1975年的18年里,帶領當?shù)卮迕窠ㄆ?座水電站、3座水庫、25公里水渠、3條公路、12座橋梁,以及水泥廠、碾米廠、農科所等設施,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農村發(fā)展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一個縮影。對此進行報道,無疑能夠生動展示黨領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導全社會把主要精力轉到經濟建設中來。1975年4月17日《江西日報》刊發(fā)江西日報社記者和新華社記者聯(lián)合撰寫的長篇通訊《萬里征途不歇腳——記紅軍老戰(zhàn)士共產黨員甘祖昌》,用了將近6000字的篇幅詳細介紹甘祖昌回鄉(xiāng)后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以及他帶領老百姓搞建設所體現(xiàn)出的大公無私、艱苦奮斗、重用人才、心系百姓的精神品質。次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日報》《河南日報》等眾多報紙媒體紛紛對這篇通訊進行轉載。1977年,江西等一些省份將這篇文章選入中小學課本,供中小學生學習。除此之外,這一時段,省級以上媒體還刊發(fā)其他相關報道。相比第一次集中報道,這一次對甘祖昌的宣傳更為深入、更加立體,不僅僅是將其作為一位回鄉(xiāng)務農、扎根農村的典型,而是作為發(fā)展經濟、進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典型進行報道。

與此同時,1974年至1976年間,我國發(fā)生了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出于引導社會輿論的需要,當時各地報紙媒體紛紛組織開展對一些知名人士的采訪訪談,請他們發(fā)表對當時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看法,甘祖昌就是受訪對象之一。采訪訪談的話題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問題上:一是對興辦“共大”的態(tài)度。1975年7月30日,黨中央發(fā)出關于大辦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七·三〇”指示后,考慮到甘祖昌1965年曾主動請纓擔任蓮花“共大”名譽校長,江西日報社立即對甘祖昌進行采訪,隨后刊發(fā)《進一步學習和貫徹執(zhí)行毛主席〈七·三〇指示〉:高舉共大的戰(zhàn)旗勝利前進》一文,詳細介紹了甘祖昌對“七·三〇”指示的看法。二是對毛澤東逝世的吊唁性發(fā)聲。甘祖昌是井岡山斗爭時期的老紅軍,對毛澤東的感情非常深厚。毛澤東去世后,《江西日報》及時對甘祖昌進行采訪,并刊發(fā)甘祖昌的署名文章《毛主席永遠活在我們心中》《學好毛主席著作,萬里征途不歇腳》等。三是對打倒“四人幫”的態(tài)度?!督魅請蟆房歉首娌氖鹈恼隆丁八娜藥汀笔且换锊豢细幕诘膹捅倏瘛?。

此外,“文化大革命”末期,針對當時全國派性嚴重、社會動蕩的狀況,鄧小平反復強調廣大黨員、干部要增強黨性,恢復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甘祖昌這樣一位清正廉潔、克己奉公、永葆本色的老紅軍,自然備受媒體關注。此時,一些媒體刊發(fā)《老紅軍帶頭沖鋒》《讓思想沖破牢籠》《萬里征途不歇腳》等一系列報道。在當時“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指導思想還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這些報道難免或多或少打上一些政治印記,有的報道標題或正文中有極少量文句出現(xiàn)了“斗私批修”之類的字眼,但從報道內容來看無不是報道他如何保持老紅軍本色、傳承紅色家風、嚴管家屬子女、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事例。這些報道不僅符合當時全面整頓的內在要求,對教育引導干部群眾有積極意義,其主旨在當今時代仍沒有過時,而且愈見其耀眼的光芒。

甘祖昌與村里年輕人交談場景

兩次媒體報道沉寂期

以上我們著重介紹了甘祖昌生前媒體對其進行集中報道的一些情況,這些報道真實生動地展示了甘祖昌不忘初心、艱苦創(chuàng)業(yè)、嚴于律己、永葆本色的崇高品德,在全國人民面前成功樹立起一位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光輝典型,激勵和影響了幾代人。從圖一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1967年至1971年和1983年至1985年間,省級以上報紙媒體對甘祖昌的報道為零,出現(xiàn)了明顯的沉寂期。這兩個時期甘祖昌在干什么?為什么這兩個時期甘祖昌不為省級以上報紙媒體所關注和報道?我們不妨做些探究。

“文化大革命”的爆發(fā)一下子打亂了原來的政治與社會秩序,使全國陷入嚴重的政治危機,對國民經濟也造成重大沖擊。起初,甘祖昌還一度被紅衛(wèi)兵當作偶像人物,一些串聯(lián)的紅衛(wèi)兵和青年學生赴井岡山或韶山時,會順道去蓮花縣訪問他,大家以能見到他為榮。隨著“文化大革命”不斷推進,甘祖昌慢慢發(fā)現(xiàn)這場政治運動的“左”傾色彩與錯誤,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開始糾偏與抵制。近年來出版的一些書籍中有過不少這方面的事例記載。新疆軍區(qū)后勤部編著的《一代風范——將軍農民甘祖昌和夫人龔全珍》一書收錄了一篇時任蓮花縣計委主任謝穩(wěn)玉的文章,回憶“文化大革命”時期甘祖昌抵制一位“支左”的省委書記的事例。這位省委書記來江西任職后,不顧農業(yè)和生產實際,盲目推行禾苗密植和矮稈化。甘祖昌深知這種做法推行開來,不僅不會增產,反而會造成大面積減產,給農民群眾帶來災難性后果,因而未予支持。這位書記惱羞成怒,在多個場合攻擊甘祖昌“越老越修,越修越右”,是個蛻化變質的修正主義分子,是“唯生產力論”的典型代表,決心要拔掉甘祖昌這面紅旗。龔全珍所著的《我和老伴甘祖昌》一書也對此事有明確記載。此時的甘祖昌身處漩渦和危局中,他一下子消失在當時的省級以上報紙媒體中是不難理解的,直到1972年這位書記因與九一三事件有牽連被撤換后,省級以上報紙媒體對甘祖昌的報道才又開始多了起來。

甘祖昌將軍和妻子龔全珍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甘祖昌已進入古稀之年,身體日趨衰弱,再難以像以前一樣生龍活虎地參與經濟建設和社會事務。隨著他的建樹越來越少,媒體對其報道也逐漸減少。1977年至1982年間,省級以上報紙媒體每年還會刊發(fā)一兩篇對甘祖昌的報道。例如,1979年2月28日《江西日報》刊發(fā)《在新長征的道路上立新功——退休老紅軍甘祖昌辦電記》一文,反映甘祖昌如何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投身當?shù)氐碾娏ㄔO;1980年8月5日《光明日報》刊發(fā)《甘祖昌重視農業(yè)科研》一文,反映甘祖昌如何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當好“四化”建設的勤務兵;1982年8月2日《人民日報》刊發(fā)《優(yōu)良傳統(tǒng)仍在他身上閃光——紅軍老戰(zhàn)士甘祖昌二三事》一文,反映甘祖昌的高風亮節(jié);等等。到了1983年至1985年間,甘祖昌大部分時間在與病魔作斗爭,這幾年他開始淡出媒體的視線,省級以上媒體對其報道再次沉寂下來。

1986年3月,甘祖昌溘然病逝。斯人雖逝,風范長存。將軍去世后,有關他的報道不僅沒有絕響,反而弦歌不輟,余音繞梁。僅在其去世后不久,省級以上媒體有關甘祖昌的報道就達6篇。很多采訪、接觸過甘祖昌的記者,都對他難以忘懷。新華社記者蔣秋生說:“我曾多次采訪報道甘祖昌,用的都是傳統(tǒng)的人物通訊形式,但自己總感到那些報道“嚴肅有余,而活潑不足”。為此,將軍去世后,他和青年記者楊健先寫出了傳記式長篇通訊《一代風范——緬懷甘祖昌將軍》,一個多月后又試用散文筆法,以《井岡山下夕照明——追記老紅軍甘祖昌在最后的日子里》為題,追記甘祖昌在最后日子里鮮為人知的“家常小事”。甘祖昌逝世一周年之際,此文再次被國內報刊刊發(fā),表達了世人對這位可敬的將軍的深沉懷念。此后,媒體不時有關于甘祖昌的報道,充分反映人民對這位老紅軍發(fā)自內心的敬仰與懷念。黨的十八大以來,甘祖昌將軍為國人和媒體所矚目,有關甘祖昌的報道一下子猛增。這位黨的優(yōu)秀兒女、革命老前輩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通過媒體的廣泛報道,正日益化為新時代廣大黨員干部奮進新征程的強大精神動力。

猜你喜歡
甘祖昌老紅軍江西
江西銀行
“給后代留下革命傳家寶”
甘祖昌將軍的“遺憾”
老紅軍
我愛江西奶奶
唯大英雄能本色——談采茶戲《將軍還鄉(xiāng)》甘祖昌人物形象塑造
我家有個老紅軍
三任總書記哀悼105歲老紅軍
江西立法遏制涉醫(yī)涉校的“以鬧索賠”
永恒的堅守:甘祖昌將軍夫人龔全珍老人關愛下一代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