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作賓歌謠研究的百年對話"/>
施愛東
《看見她》的男主角是個小男孩,歌謠中的身份通常是一名小學(xué)生:“東邊來個小學(xué)生,辮子拖到腳后跟,騎花馬,坐花轎,走到丈人家?!薄芭啦莞?,兩頭分,路中來了個小學(xué)生,騎花馬,拜丈人?!被蛘咝』êⅲ骸靶』ê?,騎花馬,花馬不走使鞭打,一走走到丈人家?!庇行└柚{中會明確說男孩騎的是“竹馬”“花馬”。男孩騎著竹馬,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就轉(zhuǎn)到了未來的老丈人家。男孩的篇幅雖然占據(jù)了歌謠十分之八,但是,歌謠中最風(fēng)光的人物并不是他,一切細節(jié)的鋪陳,都是為了引出即將看到的那個“她”:“東風(fēng)兒刮,西風(fēng)兒刮,刮起門簾兒看見她?!?/p>
董作賓把所有《看見她》的流傳地區(qū)標(biāo)在地圖上,發(fā)現(xiàn)這首歌謠的傳播是緊跟著水陸交通的孔道而行的,尤其是水便于陸。北方主要是沿著黃河流域走,也就是北方官話的領(lǐng)土;南方主要是沿著長江流域走,也就是南方官話的領(lǐng)土。為了確證這一推論,董作賓使用統(tǒng)計表格,區(qū)分出了“確實沒有”的省區(qū)有浙江、廣東、廣西、云南,與他原來的猜測基本吻合;而“可能有,但沒搜集到”的省區(qū)有六處。然后得出結(jié)論:“歌謠不同,也可以說就是語言不通。福建、浙江、廣東的語言,和南北兩大官話區(qū)的語言特別不同,所以這一首歌謠,雖游遍了十二個省區(qū),竟不曾跑到他們那邊?!彼阉^北系南系的流布分別列了兩份表,厘清它們流傳散布的蹤跡。北系的發(fā)源地假定在陜西中部,由此分出四大支派;在南系中,又分出成都和南京兩大干系。比較之下,成都一系乃由陜西傳入,由此南北兩系連在了一起。據(jù)此,董作賓根據(jù)各地歌謠的相似度,畫出一個復(fù)雜的傳播路線圖。不過,路線圖越復(fù)雜,就越有可能出錯。最主要的問題是,董作賓沒有區(qū)分“流行于該地”和“流傳到該地”兩種情況。比如胡適搜集的兩首《看見她》,一首是南京人帶到安徽旌德的,一首是成都人帶到安徽績溪的,旌德和績溪本地并沒有這首歌謠的流行。
董作賓還在南北兩系的比較中發(fā)現(xiàn)了風(fēng)俗上的差異。比如,從對女子容貌和裝束的描繪中,可以知道南北之間審美標(biāo)準的不同,“北方多穿高底鞋,南方則否,北尚樸素,南多奢靡”;從“招待情形”一段,還可看出更多南北差異;從菜式可見北方的樸實,南方的奢華;從席上動作,可以看出民間交際的實際狀態(tài);從使用器具,可以看出各地特產(chǎn)的不同。
關(guān)于清末民初的美人標(biāo)準,我們大致可以從《看見她》中看出來。董作賓說:“敘述女子妝束和容貌的美麗,是‘看見她’一段的精彩處,而全首的最精彩處也就在此。這一段敘述的本是小學(xué)生眼中標(biāo)準的未婚妻,其實可以說是該地方女子衣飾容貌的一個具體寫真,也可以說是民俗文學(xué)家理想中的美人。”我們就以省區(qū)為界,分別看看各地歌謠中的“理想美人”是什么樣子。
京津冀一帶,民國時稱作直隸,除了前面韋大列搜集的一首,還有其他許多異文。比如:“推開門來看見她:粉紅臉,賽桃花,小小腳,一抐挓,櫻桃小口,糯米銀牙。”(北京)分別從臉蛋、唇齒、小腳三個角度描述理想美人。還有一些不直接說長相的,只是含蓄地拿女孩著裝說事:“隔著竹簾瞧見她:青緞中衣袴桶扎,月白小襖狗牙掐,小紅鞋兒二寸八,上頭繡著喇叭花?!保ū本┻@里的重點是說小腳,但是不直接說腳小,而是通過“小紅鞋兒”來暗示小姑娘的腳還不到二寸八,比起傳說中的“三寸金蓮”還小二分??傮w看來,發(fā)黑、臉白、腳小,是1920 年前后直隸美人的三大標(biāo)志性特征。小女孩身上色彩一定要盡量地鮮艷,漆黑的頭發(fā),粉白的手臉,鮮紅的頭繩:“東風(fēng)刮,西風(fēng)刮,刮起簾子兒來看見她:漆黑的頭發(fā)一大掐,鮮紅的頭繩沒根扎,腳兒在如錐錐把,手兒在如面疙瘩?!保ê颖蓖昕h)
這首歌謠在山東的傳播,僅次于直隸。山東歌謠比較質(zhì)樸,“她”是個白白凈凈的女孩,烏黑頭發(fā),大紅大綠的衣服,高底鞋上還畫著牡丹花。男孩看了一眼,喜歡得不行,接著就是“看個日子娶打了吧”。理由也非常簡單:“天上的白云配黑云,地下的小姐配郎君,園里的菠菜配蔥韭,指甲桃子配石榴?!保ㄉ綎|長山)講究門當(dāng)戶對,相互般配。從山東沿黃河上溯,就是河南。河南人對富足生活的渴望似乎更加強烈一些,他們更重視女孩身上的穿戴和檔次,不那么在意女孩的形體長相。臉上要抹得起官粉,腳上要穿得起高底鞋;耳上要有玉環(huán),手上要有戒指;布衫要綴邊子,褲子要 銀花。一句話,物質(zhì)條件好就好。比如:“隔著門簾看見大小姐,青絲頭發(fā),紅絲頭繩扎,鬢角還插海棠花,耳帶白玉環(huán),手帶戒指唿喇喇,紅鞋粉高底,綠纓顫撒撒,月白布衫對蓮花。”(河南南陽)
繼續(xù)上溯到山西、陜西。山陜歌謠對女孩的要求最多,先看山西晉城這首:“隔著門簾看見她:通紅舌頭雪白牙,青絲頭發(fā)黑黝黝,兩鬢還插海棠花;耳戴金耳環(huán),手戴戒指忽喇喇;高底鞋,鏨梅花,左梳頭,右插花,俊死她來愛死我?!痹倏搓儢|南這首:“風(fēng)擺門簾看見她:白白臉,黑頭發(fā),包包嘴,糯米牙,白白手,紅指甲;銀鐲子,十兩八,銀筒箍,琺瑯花;緞子鞋,打子花,還是奴家親手扎,步步走路踩蓮花。走路好像風(fēng)擺柳,立下就像一股香,坐下就像活娘娘?!边@些歌謠如果是男孩唱的,那簡直就是做白日夢。做夢當(dāng)然是朝著最理想的方向做去,夢中的女孩總是自己最喜歡的那一個。歌謠中,女孩家的經(jīng)濟條件是最重要的,銀筒箍、高底鞋、金耳環(huán)、大戒指,銀鐲子得有十兩八;長相當(dāng)然也要好,臉要白,發(fā)要黑,妝飾要得體;此外,儀態(tài)也要優(yōu)雅才行,站有站姿,坐有坐相,走起路來要像風(fēng)擺柳一樣搖曳生姿。這還不夠,別以為長得好、家境好就行,這手上工夫可不能落下了,緞子鞋上的繡花得是親手扎的。但我始終懷疑這些歌謠不再是男孩的歌,而是女孩自己的歌,是一首女孩“自我教育”的歌謠。歌謠中將女孩的妝飾和儀態(tài)唱得這么仔細,很難想象一個男孩能夠如數(shù)家珍般將這一串首飾數(shù)落得出來。因此這類歌謠很可能是女孩唱的,她們一邊游戲一邊唱著歌謠,告誡自己也互相告誡:梳洗打扮要貴氣,立姿坐姿要大方,針線女紅要熟練。陳泳超認為,“還是奴家親手扎”一句,正好能證明這是女孩唱的歌,屬于“一不留神露出的馬腳”。
就目前搜集到的《看見她》來看,這首歌謠主要流行于海河、黃河以及長江的中下游地區(qū),黃河上游和長江上游地區(qū)相對少見。長江流域《看見她》的主要流傳地是南京、武漢、成都三地。湖南境內(nèi)洞庭湖支流的沅江流域,也有部分異文流傳。
先看江蘇南京的:“簾背后,看見她:金簪子,玉耳挖;雪白臉,淀粉搽;雪白手,銀指甲;梳了個元寶頭,戴了一頭好翠花;大紅棉襖繡蘭花,天青背心蝴蝶花?!边@里的色彩搭配,比之黃河流域的大紅大綠,顯然精致多了。南京周邊江蘇鎮(zhèn)江、安徽和縣的異文,基本上可以視作南京歌謠的簡略版。湖北的幾乎全部出自武漢。武漢歌謠最基本的程式,就是從“格子眼”望見她:“格子眼,望見她:櫻桃口,糯米牙,上穿綾羅下穿紗,紅緞子鞋撒梅花,一根蔥的耳挖當(dāng)頭插?!绷硪粋€常見程式是蓮蓬的比喻,歌謠最后一句,女孩告誡男孩說:“再等三年不來娶,老了蓮蓬謝了花!”湖南異文的變異也略大一些。沅陵歌謠對于女孩裝飾的想象,在長江流域是最豐富的:“風(fēng)吹門簾瞧見她:紅頭繩,緊緊扎;金扁簪,攔腰架;金耳挖,當(dāng)頭插;金耳環(huán),兩面掛;金鐲頭,四兩八;金戒指,配指甲;緞子背心灑菊花;紅綢裙,牡丹花;紅綢鞋,滿面花。”一溜的全是金首飾,從頭頂一直裝備到指甲,連銀飾都不用一件。沿著長江繼續(xù)西溯,四川成都唱得比較簡單:“風(fēng)吹門簾看見她:粉白臉,黑頭發(fā);倒丫角,插翠花;八寶耳環(huán)三錢八;步步走的是蓮花?!庇行┊愇闹挥幸痪洌胺奂t臉兒黑頭發(fā)”或者“粉白臉兒賽白花”,成都人似乎特別注重膚色。
董作賓是將《看見她》當(dāng)作敘事歌分析的,但這其實是首游戲歌。
韋大列和何德蘭錄出的歌謠都很簡單,主要用來介紹給歐美兒童,還得配合中英文閱讀。北京大學(xué)歌謠研究會征集到的異文中,這首歌謠還有許多繁復(fù)的游戲動作。有些地方的游戲側(cè)重于社交活動,男孩將竹馬騎到丈人家之后:“大舅子出來接著鞭,二舅子出來攏著馬,大姨子扯,二姨子拉,羞羞答答到她家,大馬拴在梧桐樹,小馬拴在后園一枝花?!保ê幽闲l(wèi)輝)另外一些地方則可能會側(cè)重于“過家家”的待客游戲:“拉拉扯扯吃杯茶,吃了清茶吃換茶,八把椅子是擺家,紅漆桌子抹布抹,十二碟,擺下它,風(fēng)吹竹簾瞧見她?!保ê蔽錆h)最主要的是,不同地區(qū)的游戲主體還略有差別。孩子們會根據(jù)角色的變化,改變歌謠的唱詞。比如,北京的游戲角色主要由男孩擔(dān)任,所以游戲中是“大舅子扯,二舅子拉”。到了河南河北,游戲隊伍加大,歌謠長度也隨之增加,大舅子、二舅子、大姨子、二姨子全都出場。到了山陜一帶,女孩的妝飾和儀態(tài)唱得特別仔細,我們前文懷疑這是女孩唱的歌,這一點從游戲角色的變化也可以看出來。北京歌謠中,出來接待的一般都是大舅子、二舅子,但在山陜歌謠中,接待方全變成了女性:“大嫂子留,二嫂子拉,拉拉扯扯到她家。”“大姨子留,小姨子拉,拉拉扯扯就坐下?!薄按笠套映鰜硭┐篑R,小姨子出來拴小馬。”“大舅媳婦把馬拴,小舅媳婦把馬拉,一拉拉到她的家。”傳統(tǒng)社會的男孩子是不會愿意在游戲中扮演女性角色的,所以,我們只能設(shè)想這個游戲在山陜一帶主要是女孩的游戲,這樣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山陜歌謠對于女孩的妝飾和儀態(tài)能夠唱得這么仔細,這是男孩很難做到的。還有一點似乎可以用來佐證這一猜想,從董作賓與搜集者們《關(guān)于“看見她”的通訊》中可以看到,許多南方歌謠的搜集者都曾提到,歌謠是從“母親”或者“夫人”“大嫂”處得到。
歌謠沿著黃河一路西溯,來到甘肅的時候,正如我們前面看到的,童謠終于變成了成年人唱的民間小調(diào),不再有游戲意味。小調(diào)聚焦于女性的身體想象,著重抒發(fā)“叫人越看越喜愛,啥時花轎接你來”的美好愿望,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對于《看見她》的討論,董作賓最重要的判斷是發(fā)現(xiàn)了歌謠與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關(guān)系。但是,我們很難同意他的其他一些判斷,比如他認為這首歌謠起源于陜西中部。他說:“因為我們見到的三原和陜西東南部兩首大同小異的歌謠,實可以為南北各分系一切歌謠之母?!钡业呐袛嗍?,《看見她》產(chǎn)生于清代中期甚至更晚,它起源于清代旗人與漢族這塊民族雜居地的兒童游戲,這個雜居地最大可能就是北京,不僅因為這首歌謠在北京最著名,在北京搜集到的也最多,僅董作賓見到的就有五首,而且北京歌謠的游戲特征最明顯。
就目前所見,這首歌謠在北方官話系統(tǒng)中的分布相對分散,主要流行于京津冀直隸地區(qū)(14 首),以及黃河沿線的部分軍事重鎮(zhèn);在長江流域也呈多點分布,但主要流行于有旗人聚居的中心城市,集中在南京(4 首)、武漢(5 首)、成都(3 首)三個城市。辛亥革命中止了這首歌謠的進一步擴散,類似上海這種未曾長期駐扎旗兵的新興城市基本見不到這首歌謠的流傳,即便有部分內(nèi)容相似,也是變異得很厲害的情歌。清代不重海防,沿海城市除了威海衛(wèi)(2 首),其他沒有旗兵駐防的城市基本上沒有這首歌謠。至于那些旗人到達不了的廣大農(nóng)村地區(qū),更是罕見。董作賓說:“就地理上尋求一首歌謠流傳的路徑,足見得輪軌未通以前水路交通的重要,黃河長江所以操縱南北兩大區(qū)的勢力,也可略見一斑?!钡?,如果把《看見她》換成旗人傳播的視角,我們就可以將“傳播”的觀點更換成“布局”的觀點:從這首歌謠的分布,可以大致了解清代旗兵布防的格局,在以水路運輸為交通命脈的舊中國,扼守住了黃河與長江,基本上就控制住了中國的經(jīng)濟命脈。
《看見她》是典型的民族融合的口頭傳統(tǒng),其產(chǎn)生應(yīng)該不會早于清軍入關(guān)的1644 年,1911 年辛亥革命之后逐漸消亡。1918 年北京大學(xué)歌謠運動時期,正處于這首歌謠的退潮期。1950 年之后,這首歌謠基本上退出口頭傳統(tǒng)。我們前面說到,《看見她》含有大量滿族元素,但我們并不能據(jù)此認為這就是滿族歌謠,因為其中的漢族元素也一樣豐富,比如歌謠起首的“騎竹馬”。騎竹馬是典型的漢族兒童游戲,一般都是幾個男孩,甚至一隊男孩一起跑。《看見她》雖然是以一個男孩的視角來敘述,但是從很多異文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由多名男孩共同參與的竹馬游戲,比如異文中提到“你騎驢兒我騎馬,看誰先到丈人家”,或者“大馬跑回家,小馬跑到丈人家”等??梢韵胂螅@是一首由漢族、滿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兒童共同參與、共同創(chuàng)作的游戲歌謠,很可能起源于清軍入關(guān)以后。
歌謠中的美人,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孩。從她們的身體描述中可見,這是一些不需要勞作的貴族家庭的孩子。歌中除了反復(fù)提及的“高底鞋”,還有經(jīng)常提及的“長指甲”:“白白手兒長指甲。”“白白手,紅指甲?!薄凹t撲撲臉兒黑頭發(fā),白嫩嫩手兒紅指甲?!薄把┌资郑y指甲?!鼻宕F族女性不僅蓄指甲、染指甲,還有一種金銀質(zhì)地的指甲套,專門用來保護這種長指甲,兼起裝飾作用。蓄甲習(xí)俗也是滿漢通行,但以滿族為甚。指甲長了,意味著什么活也干不了,當(dāng)然也就意味著什么活也不用干,正好用來顯擺“貴氣”。這樣的女子娶進家門,是不用干活的,所以有些異文還會加上一段歌詞:“賣田賣地來接她,接在家里供著她,又怕香灰沖過她。”“娶回來莫當(dāng)人看待,一天三根香,三天九根香;后來三天下了炕,掃腳底,腰吊腿長,尻子跟著薄櫓櫓?!?當(dāng)然,歌謠表達的只是一種愿望。
韋大列記錄的歌謠中,看到“她”的第一眼是“銀盤大臉黑頭發(fā)”,意思是看見一個白白凈凈的大圓臉。《紅樓夢》第28 回就是這么描寫薛寶釵的:“只見臉若銀盆,眼同水杏,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边@大圓臉雖然不招現(xiàn)代人喜愛,好歹也能接受,但天津武清有一首《看見她》,夸的卻是“四方大臉黑頭發(fā)”,這四方大臉的美人形象讓今天的讀者接受起來,恐怕有點困難。不過,1924 年的董作賓認為這很正常,他覺得北京歌謠中的美人就應(yīng)該是這樣的:“臉兒大大的、四方方白靜靜的,長得賽似銀盤;頭發(fā)黑黝黝的,梳了個大辮子,用鮮紅的頭繩扎了辮尾;上身穿一件月白色緞子小棉襖,掐著‘狗牙’的邊兒,綴著銀疙疸似的紐扣兒;下身中衣是表緞子做的,褲筒緊緊扎著;腳上穿的一雙小紅鞋兒哪有三寸?剛剛二寸八分,鞋面上還繡著喇叭花呢。”
不過,以大臉、豐潤為美的標(biāo)準似乎不大適用于江南富庶之地。長江流域?qū)τ凇袄硐朊廊恕钡南胂?,與黃河流域的確有差別。“大臉盤”在長江流域的歌謠中一次都沒有出現(xiàn)。蘇州時尚是“瓜子臉,白粉搽”,南京歌謠也偏愛“瓜子臉,糯米牙,彎彎眉毛黑頭發(fā)”。盡管南方的美人標(biāo)準略有不同,但是,穿金、戴銀、櫻桃小口、粉白皮膚、金簪子、玉耳挖,小小金蓮一把抓的要求并沒有降低。相對于北方歌謠“叫人越看越喜愛,啥時花轎接你來”的愿望表達,南方歌謠似乎更悲觀、更現(xiàn)實一些,甚至唱出了“有錢的阿哥來娶她,沒錢的阿哥白望著她”的辛酸與無奈。總的說來,歌謠中的理想美人,其實就是富家千金,白日夢中的女孩兒。1950 年之后,社會生活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看見她》日漸遠去,成為舊時代的一個審美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