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李昌鵬
受訪作家:宋小詞
很長一段時期,湖北作家以中篇小說享譽文壇,宋小詞是“湖北中篇現(xiàn)象”的接棒者。宋小詞小說所描繪的環(huán)境、故事情節(jié)、人物的行為,經常作為一種具體、可感、赫然存在的外化物,實則是人物的內心景觀。她的小說故事和環(huán)境“走心”到與人物互為表里,如水中鹽、蜜中花,體匿性存。她的作品呈現(xiàn)人性復雜,但其中也有不可動搖的穩(wěn)定部位,那里古老而簡單,卻也是最能打動人的。沿著創(chuàng)作軌跡考量宋小詞的小說,我們會發(fā)現(xiàn),她作品中的人物從浮現(xiàn)于世,到立體存在,再到直立行走,每一步宋小詞都走得很精彩。
宋老師好!您早年的創(chuàng)作,是以鄉(xiāng)土題材的小說聞名的,如《血盆經》,還有《鍋底溝流血事件》等,當時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寫下了這些作品?
李老師好!寫鄉(xiāng)土題材,是因為我出生鄉(xiāng)村,對鄉(xiāng)村的生活很熟悉,寫作剛開始都得從熟悉的生活入手,很多東西都可以信手拈來,很好駕馭。雖然提筆寫作的時候,人已經生活在了城市,但少年時期鄉(xiāng)村的生活是刻在記憶里的,這么多年來它已經在記憶里發(fā)酵,變形了,這就有了更多的“微生物”。
發(fā)酵”還有“微生物”,過去的記憶在宋老師的腦海里“釀酒”,讓“原材料”變成了別的東西。
是的,這點“別的東西”,就是寫作最初想要表達的那點什么?!堆杞洝穼懙氖且粋€鄉(xiāng)村小道士。他是孤兒,父母早亡,跟著大伯生活。大伯一家為生存要外出打工,這樣一來,他就成了一個留守孤兒。他不甚聰慧,啥手藝都學不好,大伯便安排他去學做道士,這個他行。天生一人,必有一路。在鄉(xiāng)村做道士是一門古老的職業(yè),口授心傳,是專門為祭祀亡者而存在的。《血盆經》是鄉(xiāng)村中專門為女亡人而特設的一部經,道士要守著女亡人的遺體,在女亡人的孝子孝孫、親朋好友面前唱這部經。這部經唱盡一個女人的生理和心理,以及生產與撫育的血與淚,有歌頌,有安撫,有贊美,也有憐憫。
這和《受戒》有點兒像了,汪曾祺《受戒》中的“和尚”也是一種職業(yè)。
血盆經》中沒有少女“英子”,但有一位叫“翠兒”的傻女。傻女翠兒在鄉(xiāng)村淪為廉價的生育工具,輾轉多家,為討不到老婆的窮苦傻男人或是殘疾男人生下兒子。她的生育,她的母親身份沒有得到絲毫尊重,在這苦難的人世間,她沒有得到一絲溫暖,只有被踐踏和利用。
如果不是因為許多年前宋老師就寫了《血盆經》,讀者沒準會覺得您作品中的原型是熱點新聞中的女主角。
小說關注的始終是人物靈魂,這和新聞關注事件是兩回事?!堆杞洝分械男〉朗颗c傻女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因為他們同病相憐。在傻女難產死亡后,小道士用心用情地為她唱誦了全本的《血盆經》,如唱安魂曲,希望她脫盡這一世所受的罪孽與苦難,下一世做一個福祿雙全之人。小說最初是想呈現(xiàn)鄉(xiāng)村傻女傻兒們悲苦的命運,把他們的屈辱和受難客觀描述出來。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我從小生活在鄉(xiāng)村,這類人的悲慘命運曾多次給過我震撼。他們與我們同為人類,只因他們笨一點、傻一點,就被當成了勞動工具或者生育工具,毫無人類體面可言。小時不懂事,這些人也成了我和同伴們嘲笑、取樂的對象,驅逐他們,捉弄他們,嚇唬他們,反正沒人替他們撐腰,似乎欺負他們,我們不用承擔任何后果。直到成年長大,再回過頭來審視那段無知的時光,才明白幼童時代的自己也是滿身罪孽。他們的身上承受了許多反文明的、人性中的丑惡的東西——但愿鄉(xiāng)村有智力缺陷的女孩和男孩再不受欺辱。
時間確實給了我們許多機會,讓我們在后來有機會梳理自己的過往。作家在這種梳理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出了作品,可以說,這類作品是代表人類所進行的懺悔。宋老師的作品《鍋底溝流血事件》有原型嗎?
《鍋底溝流血事件》關注的是鄉(xiāng)村窮山溝里一條狀如鍋底的險路引發(fā)的多樁血案,后來村民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各家集資共同修了一條水泥路,改變了狀如鍋底的險道。路修好后,城里的小車直往里鉆,村民們怕車來多了把路壓壞——這條路是村民們的保命路,是村民們自己出錢出力修的,沒花公家一分錢,自然愛惜——想想修路的艱難,村民們便想了個收“過路費”的土法子來保護這條路,凡是開車去山里游玩的過路車輛都要收費。在一次村民與游客因收費而引發(fā)爭論后,一位村民被車輪碾壓而死。這篇小說寫在很久以前,素材來源于婆家村里一條極其危險的進出要道,而在這條路上,確實發(fā)生過許多血案。這篇小說想表達的就是鄉(xiāng)村人生存的艱難,生活環(huán)境之兇險。我的小說大多來源于生活,采擷生活的枝葉花朵,加以修剪塑形。我會盡可能安放好每一個詞句,雕刻推敲;我會在里面講一個故事,刻畫一個豐富且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我通過這些小說,來表達自己對人生對生活對社會對這個世界的極其有限的混亂的渺小的一點想法。
宋老師關注鄉(xiāng)土,以客觀、生動的筆法描繪鄉(xiāng)土,征服了很多讀者。近些年,感覺您寫鄉(xiāng)土題材少了,還會繼續(xù)寫鄉(xiāng)土題材的小說嗎?
鄉(xiāng)土題材我會繼續(xù)寫下去。現(xiàn)在的鄉(xiāng)村跟我之前經驗中的鄉(xiāng)村、兒時記憶中的鄉(xiāng)村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更值得去挖掘、去提煉。
寫小說猶如生活,有很多痛苦,但也有妙不可言的歡樂。我愿意忍這狹窄和陰冷,枯燥和焦慮的痛苦,只為那一點點歡樂,因為這歡樂有如陽光普照大地一般。
近些年您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武漢,如果讓您做武漢的形象代言人,您會如何向外國人介紹武漢?如果有一位中國外地的好友要來武漢,您對武漢的介紹將會和之前的介紹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
哈哈,我大概不會成為武漢的形象代言人,如果我哪天代表了武漢,我想武漢人會拿板磚拍我的,因為我在武漢人眼里永遠都是個“外馬”。我是湖北松滋人,武漢作為湖北的省會城市,從小在我們的心里都是很有城市分量的。我成為武漢人,可以從2008 年到派出所去辦理武漢的身份證算起,至今才不過14 年。我算是一個新武漢人,在武漢,我曾接待過一名瑞典的外國友人。她來參加湖北省青委會的一個活動,在我家住了三天。第一站,我?guī)チ藮|湖。來武漢這么多年了,我對東湖有種偏愛。武漢是個江湖之地,長江、漢水在這里匯合,湖泊也多,光城中湖就有幾十個,很多街道都是以湖泊的名字來命名的。什么東西湖、楊春湖、楊汊湖、湯遜湖、西北湖、菱角湖、水果湖、沙湖……各湖有各湖的風光,在這眾多的湖泊中,我比較偏愛東湖,她不是楊柳依依似的溫婉,而呈現(xiàn)出水杉樹與梧桐樹相交映的一種粗狂、耿直的豁達之態(tài)。東湖水域寬廣,不適宜駕小舟以微波蕩漾,適合坐快艇以乘風破浪,那種爽快與豪邁,最能讓人心旌搖蕩。
宋老師的名篇《直立行走》是以武漢為故事背景的,您如何看待小說中的武漢?我們如何看待小說中的人物,以及他們生活的城市?
我的許多城市題材小說,都以武漢作為背景。之所以以武漢作為背景,還是因為熟悉。我在武漢生活,我每天都跟這座城市以及這座城市的人打交道。熟悉,就不膈應,就很親切;陌生,是會令人恐慌的。我小說中的武漢來源于現(xiàn)實中的武漢。我很喜歡武漢,很喜歡這座濃濃煙火氣息的城市。我來到這座城市時,這座城市正值快速發(fā)展的飛躍期,舊樓拆除,新樓建設,挖地鐵、架軌道、修高架,今天這條路改道,明天這條街打圍……那真正是“武漢每天不一樣”的時期,充滿活力和干勁,同時也混亂又嘈雜,耳朵里有聽不完的故事。這些故事有的都不用太過于加工,就很能反映出一個時代的側面和肌理。我小說里的主人公一般都是從鄉(xiāng)村來到城市的,這樣的背景注定了這些人來到城市后會面臨很多撕裂,很多東西都需要解體和重塑,也注定要發(fā)生碰撞:鄉(xiāng)村與城市的碰撞,貧窮與富有的碰撞,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碰撞,保守與開放的碰撞,很多細微的行為、自省、反思,就會駐扎在這個人物的心里。這些東西本來就很有沖擊力,很能出情節(jié),也很能塑造人物。
從宋老師去年發(fā)表的作品《舅舅的光輝》來看,您是在寫了《直立行走》之后又重新起用了風俗、民俗等文化元素,這種文化回顧是有意識的嗎?
認真想一想,好像不是有意識要這樣的。有些東西它就刻在你的身體里,盤踞在你的記憶中,寫作的時候,就自然而然流淌出來了。
每一個作家的身上都隱藏著許多同時代和不同時代的作家,他們或成為技術楷模,或成為精神底蘊,或成為潛在的競爭對手,或成為令人焦慮的、無法逾越的山岳。比如說魯迅,他就是一個恐怖的存在,他寫過的問題,別的作家再寫往往是徒勞無功。我想問一個屬于作家的私密問題,有哪些作家或者作品曾讓宋老師或驚艷或犯難或痛苦,您如何處理這些作品帶來的影響?
我讀過的書很少,在談論閱讀的時候,我很膽怯。本來人丑應該多讀書的。在有限的閱讀中給我?guī)碚鸷车淖骷易髌樊斎灰灿?,比方:陳忠實先生的《白鹿原》。我還記得讀過《白鹿原》后,好長一段時間心里都不怎么平靜,那種震撼久久持續(xù)。再就是早年間賈平凹老師的商州系列小說,以及他的許多作品,都給我一種全身心沉浸于閱讀的美好體驗。巴爾扎克的《高老頭》、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杰克·倫敦的《荒野的呼喚》、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還有中國的“四大名著”特別是《紅樓夢》,還有中國現(xiàn)當代許多經典名篇也都不同程度地給我?guī)砹碎喿x上的驚艷。只有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給我的閱讀帶來了困難和折磨。拿起過十多次,沒一次讀完過、讀懂過,翻過的幾十頁,全是如云里霧里,但又感覺它很神奇。這種閱讀的障礙,這種讀不懂,恰恰讓人很平靜,恰恰帶給人很多新鮮的想象,也能帶給人很多思索。閱讀就跟人吃東西一樣,存在胃里,消化后,就會成為養(yǎng)分,用來滋養(yǎng)生命。所以無論是驚艷的閱讀,還是痛苦的閱讀,都不是無用的,都是有其意義和價值的。此外,我還覺得,一個作家不應該只局限于讀文學作品,應該大量讀雜書,或是直接去讀人。
從把物質轉化為生活,到考察時代、社會,再到以語言、結構等來兌換它們到小說中,作家是一條有魔法的神奇通道,是一座復雜的混合攪拌站,是一位“立像以盡意”的雕刻師。以宋老師的個人偏好,您認為成就一篇好小說,哪些方面是最緊要的關隘?
有人曾總結出一個好小說的標準:詩意的語言,深刻的思想。我個人覺得總結得很到位。小說作為文學藝術,語言是大廈,是渠道,是機關,同一個事件,有的作家寫得就精彩紛呈,讀者眾多,好評如潮,有的作家寫得就冷火秋煙,讀不下去,這區(qū)別就在于語言。語言的錘煉、打磨、提煉,怎么放置、怎么運用、怎么表達是精神的功夫,好的作家都是語言的朋友,在和語言打交道上有自己的相處之道。每一個字、詞,都各有意思,各有味道,組合在一起會產生千變萬化的意味。這是語言的獨特魅力。我覺得好的小說語言倒不一定是優(yōu)美的,但一定是精準的,是卯與榫一樣合適、恰當的。精準中再帶點油潤,這樣的語言,閱讀起來讓人舒服又叫絕,心生臣服。有時候光品嚼語言就覺得滋味綿長了。有的小說在字里行間就機鋒展露,包含了作者的立場和態(tài)度,和對人生、對社會的領悟,語言中就已經閃耀出了哲理和思想。
咱們今天這個訪談是應《都市》雜志之約而做的,從“鄉(xiāng)土”到“市井”再到“都市”,您如何看待“都市文學”或者說“城市文學”?
僅從字面理解“都市(城市)文學”,我覺得它是在地域層面上來界定“文學”。如果說“都市(城市)文學”還有更精深、更嚴格的界定的話,我覺得應該由專門研究它的人來定義。我目前生活在城市,吃喝拉撒都跟城市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聯(lián)系。城市與鄉(xiāng)村是兩個不同特質的地域,城市對人更具有包容性,但同時又有排斥性。城市從前在我心里象征著文明與繁榮,象征著時尚與尊貴,是高級的,是豐富的,是熱情奔放,是精致浪漫,是觥籌交錯,是紳士淑女,但等我到了城市之后,感覺城市也不過如此。因為城鎮(zhèn)化的推進,在城市中有大量像我這樣的農村人,我們在城市里成家、生小孩,又帶了農村的父母來城市,走在街上,到處都是鄉(xiāng)村方言、鄉(xiāng)村打扮、鄉(xiāng)村交際、鄉(xiāng)村倫理。呵呵,上次去一個朋友家的高檔小區(qū),看到小區(qū)內的精致花園里,一個老頭兒坐著農村的那種木椅子,正在那兒滾煙卷,準備裝在煙彈里。我驚呆了,這是城市?城市是城市文學的地域載體,我感覺這些年這個載體外在宏大了,但內在的都市氣質還不夠。
宋小詞的小說不是靠理性判斷和是非判斷推演出來的,她的作品靠情感判斷寫成,人物的行為是心像,靠情感驅動。她對筆下的人物總是既愛又恨,理解、批判、贊美、扼腕是同在的。盡管如此,她的作品依然抵達了現(xiàn)實人物與社會現(xiàn)象的本質,生動真實,帶著生活的煙塵。謝謝宋老師的分享!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