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朱載堉《六代小舞譜》學術(shù)復原與“樂教”

2022-10-27 09:49楊春薇
中國音樂學 2022年3期
關(guān)鍵詞:弦歌雅樂樂舞

□楊春薇

禮樂文化,起源于中國人對天地的敬畏,以及對周遭與人個體關(guān)系的思考與對待。因而,這個文化關(guān)心天地、四時、周環(huán),生成了自身對“關(guān)系”的總結(jié),如,陰陽、八方、五行、五音、五色、五味、五嗅、十二時辰、二十四節(jié)氣等,并且匯通這些諸多的關(guān)系,將人的生活與行為“和”于期間,以“樂”和“禮”呈現(xiàn)出來。正所謂:“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保ā抖Y記·樂記》)幾千年來,每個朝代對這一禮樂文明進行踐行與重新構(gòu)建,組成了中華活性的禮樂文明史。

本文討論的是明代律學大家朱載堉在其《樂律全書》中對“樂學、舞學”的重新構(gòu)建及其禮樂思想。2016年起,中國音樂學院雅樂研究中心開啟了朱載堉《六代小舞譜》的音樂與舞蹈復原工作。本文基于中國音樂學院雅樂研究中心近幾年對朱載堉《六代小舞譜》的音樂與舞蹈復原研究與實踐,討論其對當今“樂教”的啟發(fā)與意義。

一、樂與樂教

禮樂之“樂”的本義,有諸多說法,大多傾向于兩種:一為樂器說,《說文解字》(漢,許慎)“五聲八音總名。象鼓鞞?!雹賉漢]許慎撰,[宋]徐鉉校定:《說文解字》,中華書局,第124頁。羅振玉、郭沫若則釋為“琴瑟”類弦樂器;二為喜悅說,《樂記》樂本篇曰“比音而樂(le)之,謂之樂”②[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455—1456頁。。當代音樂學者修海林認為甲骨文加了“白”的“樂”,像成熟的谷物,是表示人們“對耕種、收獲的不易自然而然產(chǎn)生出了的喜悅心情”。③修海林:《“樂”之初義及其歷史沿革》,《人民音樂》1986年第3期。

在先秦音樂思想中,“樂”與聲、音、舞、詩都有關(guān)聯(lián)?!啊墩f文解字》對舞的解釋為‘舞,樂也。用足相背?!识?,‘聲’‘音’‘樂’‘舞’,實則皆可表‘樂’,只是分別而言之時,它們便各有其內(nèi)涵?!暋簟琛伎勺鳛椤畼贰妮o助,‘樂’則是一種詩、樂、舞合一的綜合形態(tài)?!雹賱Ⅵ危骸短魄啊皹废蟆毖芯俊罚鐣茖W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13頁。

“昔者黃帝以其緩急,作立五聲,以政五鐘。令其五鐘,一曰青鐘大音,二曰赤鐘重心,三曰黃鐘灑光,四曰景鐘昧其明,五曰黑鐘隱其常。五聲既調(diào),然后作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正人位。人與天調(diào),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五行》)這段文字是管子以黃帝之名記載的五鐘的由來,以及五鐘、五聲、五行、五官之關(guān)系。其中蘊含了“數(shù)”的協(xié)同—皆為五;同時賦予了五鐘以對應(yīng)的“五色”—青、赤、黃、景、黑;更有意思的是,五鐘皆有名字:大音、重心、灑光、昧其明、隱其常。這是管子以“道”為本體,賦予五鐘的名字。這五個名字其寓意并不只指向可聽性的聲音,而是突破聽覺的層面,延展到了身心(重心)、視覺可見的光感(灑光、昧其明),以及生命的狀態(tài)(隱其常),蘊含著道家之陰陽、和諧、自然而然等觀念。

將五聲、五行、五色、五官等關(guān)聯(lián)對應(yīng)起來,是中國古代在天地人關(guān)系的長期觀察中逐漸形成的一套實踐體系。同時,在道家陰陽和諧的觀念下,雅樂體系中將十二律分為律呂,并將十二律配應(yīng)于十二月及五行、五色、五聲、五臟、五方等,形成了一套“按月用律”的禮樂實踐體系。

因而,“樂”在道家文化的范疇中蘊含了天地、陰陽、四時等萬物,并將其融于一個完整體系中,這個體系中的諸種事物是相互關(guān)系并互相影響的。

《周禮·春官》曰:“以樂德教國子:中和、衹庸、孝友;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頌、言、語;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呂、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p>

可知,周代以“樂”教育國子,并立了“樂德、樂語、樂舞”,由大司樂統(tǒng)管。“樂德”中蘊含了樂教思想及道德倫理—“中和、祗庸、孝友”;“樂語”即樂之語言:如何成章?如何表意?“樂舞”則涵蓋了音樂與舞蹈兩種藝術(shù)形式,內(nèi)容是歌頌黃帝、堯、舜、禹、商湯、周武王的六代樂舞。“以六律、六呂、五聲、八音、六舞”相合,稱為“大合樂”。所謂“樂舞合節(jié)謂之中和?!雹赱明]朱載堉:《樂律全書》第十九卷《論舞學不可廢》(上)?!皹返?、樂語、樂舞”是集“德與行”與一體、以“樂”踐行儒道思想、教化國子的實踐體系。由此,“禮樂”之制從娛神祭天的功能演化推進為政教、社會的功能。

二、明代朱載堉《六代小舞譜》

(一)朱載堉《六代小舞譜》的舞蹈與音樂

明代律學大家朱載堉著有《樂律全書》,包含了歷學、律學、樂學、舞學、算學等方面的著述。其中,一直被忽略的有舞學的四種舞譜,《六代小舞譜》③《六代小舞譜》,下文簡稱《六小舞》。便是其中之一?!读∥枳V》,又稱六小舞,是朱載堉為未成年二十歲之前童子編創(chuàng)的明代樂舞,同時也是為二十歲后六大舞學習作基礎(chǔ)的樂舞修習,故稱,小舞。六小舞,由六支舞蹈組成,分為“文武舞”。三支舞蹈為文舞,三支舞蹈為武舞。文舞包括:一、人舞,二、皇舞,三、羽舞。武舞包括:一、帗舞,二、旄舞,三、干舞。六支舞蹈分別手持不同的舞蹈道具起舞,象征和歌頌了歷代圣賢功德(見表1)。

表1 六小舞與六大舞對應(yīng)關(guān)系

朱載堉是一位雅樂實踐者。在這部書里他用舞姿圖、舞步圖把六代小舞的舞姿全部記錄下來,可以說是我們在歷史史料中極為少見的、非常詳盡的一部舞譜。

同時,朱載堉在其《樂律全書》中還記錄了相當大比重的樂學內(nèi)容,包括《樂學新說》《操縵古樂譜》《旋宮合樂譜》《鄉(xiāng)飲詩樂譜》《小舞鄉(xiāng)樂譜》等?!读∥琛返挠脴?,我們根據(jù)朱載堉的記述選擇了《小舞鄉(xiāng)樂譜》的兩首樂曲:《羔羊》《兔罝》,用以配合《六小舞》中文舞、武舞的進行。朱載堉在其《舞學十議》之“舞聲”篇中認為小舞不能用天子之樂,而應(yīng)用“鄉(xiāng)樂”。《詩經(jīng)》中的“周南、召南”可依,“曰:舞有文武,其容不同。二南諸篇,何者似之?宜何名焉?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武舞奏之宜矣,是名兔罝之舞;退食自公,委蛇委蛇,文舞奏之宜矣,是名羔羊之舞。其名正,其言順,不僭不忒,故君子舞之也。”①[明]朱載堉:《樂律全書》卷十五。“舞學十議—舞聲”。

朱載堉用律呂譜編創(chuàng)了《羔羊》與《兔罝》,并記錄在《小舞鄉(xiāng)樂譜》中。他在敘述中說:“周南召南,二雅三頌,詞雖出于圣人,而譜必非出于一人之手。今則年久,原譜失傳。世有知音者,或創(chuàng)撰新譜,總與原譜不同。擇其善者從之,患人信不及,未敢承當耳。”②[明]朱載堉:《樂律全書》卷十五?!拔鑼W十議—舞聲”。由這段文字可知,周南召南二首樂曲的原譜早就已經(jīng)遺失,并有許多編撰的新譜流傳。然而,朱載堉認為并沒有一首新作是得眾人公認的,于是自己以詩經(jīng)《召南·羔羊》《周南·兔罝》為詞,編創(chuàng)了這兩首音樂用于文武舞。

“有樂而無舞,似瞽者知音而不能見;有舞而無樂,如啞者會意而不能言。樂舞和節(jié)謂之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樂之效也?!雹踇明]朱載堉:《樂律全書》第十九卷《論舞學不可廢》(上)。樂與舞如何相和?是朱載堉在創(chuàng)作《六小舞》時的考量,他心中的雅樂舞,不能如當時明代太常寺的雅樂舞那樣站立不動而舞:“太常雅舞立定不移,微示手足之容,而無進退周旋、離合變態(tài),故使觀者不能興起感動。此后世失其傳耳,非古人之本意也?!雹躘明]朱載堉:《樂律全書》第十九卷《論舞學不可廢》(上)。朱氏認為雅樂舞應(yīng)是有行列、進退、周旋、折旋、俯仰、屈伸等變化,才能動陽氣而導萬物。

朱載堉從音樂和舞蹈上,對《六小舞》進行了全面的編創(chuàng)。他將音樂中的樂器演奏、歌詞演唱,以及舞蹈進行以律呂譜的形式集合在一起記錄下來;另有六支舞蹈的舞圖,以圖譜的方式記錄了舞蹈的身體和腳步圖。這些律呂譜與圖譜使得今天我們對《六小舞》的音樂與舞蹈復原研究有了可靠的文獻與可視的圖文依據(jù),同時,復原的過程也是更加深入地了解朱載堉在雅樂觀念與主張的過程。

這是文舞用樂《羔羊》的律呂譜(見彩頁),音樂按樂譜的由左到右、由上至下順序進行,搏拊一字一拍貫穿全曲,每一豎行中還包含有其他樂器按拍節(jié)運作的時長,最上面一行記有歌詞與舞蹈進行,歌詞旁有舞蹈結(jié)構(gòu)“上轉(zhuǎn)、下轉(zhuǎn)”等記錄。

《羔羊》

羔羊之皮,素絲五紽。

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羔羊之革,素絲五緎。

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縫,素絲五總。

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例1 《羔羊》實操譜(譯譜)

圖2 中國音樂學院雅樂團譯譜①此為中國音樂學院雅樂團根據(jù)朱載堉《小舞鄉(xiāng)樂譜》中的《羔羊》一曲譯譜。此圖分為左右兩豎列,表示樂曲前后關(guān)系:右手豎列為先,左手豎列為后。右手豎列是為樂曲開頭,樂器有柷、搏拊、牘、鼗鼓,由上向下依據(jù)“搏拊”一字一拍行進,共四個八拍。此四個八拍之后再進入左手大表格豎列,即舞者進場后的音樂進行。樂器包括編鐘、編磬、篪、塤、笙、排簫、琴、瑟、歌者。樂曲進行由上向下?lián)安浴币蛔忠慌倪M行,樂器名稱下方音樂進行以律名標記。表格最左一行為舞者口訣。(后文武舞《兔罝》一曲的譯譜規(guī)格相同,不再另行注解,律名譜見朱載堉《樂律全書》明萬歷鄭藩刻增修本。)

《兔罝》

肅肅兔罝,椓之丁丁。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肅肅兔罝,施于中逵。

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肅肅免罝,施于中林。

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例2 《兔罝》實操譜(譯譜)

圖4 中國音樂學院雅樂團譯譜

(二)朱載堉的樂學、舞學思想與實踐體系

朱載堉的《律呂精義》外篇卷六至卷十中,連續(xù)著寫了三篇重要的樂學、舞學文章,它們是:《論禮樂二者不可偏廢》(上下)、《論弦歌二者不可偏廢》、《論舞學不可廢》(上下)。此三篇文章凝結(jié)了朱載堉作為一名儒學大家對禮樂教化的深入探究,同時規(guī)范了禮儀、樂學與舞學的實踐體系,是今天我們重建禮樂文化的有益參照。

1.樂學思想

禮樂文明自周公以來不及時,“禮”與“樂”從不可分,《禮記·樂記》云:“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者天地之和也。”

朱載堉在其文《論禮樂二者不可偏廢》(上下)中開篇明義:“序曰:禮以序尊卑,樂以和上下。禮樂二者不可偏廢。”①[明]朱載堉:《律呂精義外篇卷之六》,《論禮樂二者不可偏廢第六之上》。論述了禮樂必須并舉以及禮樂在社會教化中的重要性。然而朱載堉時期的禮樂文化推行卻只限于朝廷京都,老百姓甚至是州郡都疏于禮樂生活及禮樂教化:“圣朝制禮作樂,雖行之自久,而外州遠郡,俗習未知,徒聞禮樂之名,不知禮樂之實?!雹赱明]朱載堉:《律呂精義外篇卷之六》,《論禮樂二者不可偏廢第六之上》。因鄉(xiāng)飲酒禮自宋以來禮樂典籍記載詳細,又適合在州縣一級民間推行。因而,朱氏提出以“鄉(xiāng)飲酒禮”為百姓禮樂活動之基,由此推行禮樂文化于百姓之間:“制鄉(xiāng)飲之禮,行鄉(xiāng)校之間,俾人遍知,冀人易識?!薄懊l(xiāng)人之賢者為主,延鄉(xiāng)人之老者為賓,揖讓拜起皆有儀,升降進退必有位。以金石之樂和其節(jié),以雅頌之詩導其情”①[明]朱載堉:《律呂精義外篇卷之六》,《論禮樂二者不可偏廢第六之上》。。進而,朱載堉詳盡敘述了鄉(xiāng)飲酒禮與鄉(xiāng)射禮的禮儀和用樂,同時創(chuàng)作編配了《鄉(xiāng)飲詩樂譜》。

鄉(xiāng)飲酒禮與鄉(xiāng)射禮是自周代以來兩個重要的禮儀,屬于五禮之中的“嘉禮”部分,通常兩禮接連舉行。鄉(xiāng)飲酒禮以教化百姓尊敬賢老為目的,鄉(xiāng)射禮則是為了選拔地方上的青年人才。朱載堉認為在地方上推行此二禮,可以使“禮樂”之內(nèi)涵廣泛推廣和教化于百姓,從而讓“禮樂”不再只是圣賢書里的文字記載,或者只是廟堂朝廷的形式化制度。由此可見,朱載堉十分重視禮樂的實踐性及普化性。

而禮樂之行禮作樂,其間多以歌詠從之,因而弦歌成為重要的一個部分,同時,朱載堉主張先學“詩樂”,而后雅樂之經(jīng)義可明。他在其《論弦歌二者不可偏廢》中提出禮樂中“弦與歌”需并重:“序曰:歌以弦為體,弦以歌為用。弦歌二者不可偏廢?!雹赱明]朱載堉:《律呂精義外篇卷之八》,《論弦歌二者不可偏廢第七》。

此文中包括以下段落章節(jié):“弦歌要目序、論琴五音七音、論琴九徽十徽、秘傳定琴瑟法、論黃弦不可不彈、論定瑟必須吹笙、論學樂先學操縵、論學操縵捷徑法、論雅琴只按十徽、論雅琴不用吟猱、先學五音操縵共十八首、論古人非弦不歌非歌不弦、論士大夫?qū)W樂八音不求備、論學歌詩六般樂器不可缺、論學歌先學堯舜夏商遺音、論八音指法雖異而音則同、論先學詩樂而后經(jīng)義益明。”由此,可以看出朱載堉對雅樂中的“弦(琴瑟)歌(詩樂)”尤為重視,進而朱載堉對弦歌進行細論并展開到琴、瑟如何定弦,如何行樂,以及弦歌所用樂器、曲調(diào)、曲譜以及唱彈之法。他的這套弦歌雅樂修習之法,應(yīng)十分有益于今天禮樂的當代實踐,從而建立一套當今樂教的樂學實踐體系。

雅樂用琴瑟與俗樂不同在于它的簡易。因而,朱載堉主要提到雅琴不用吟猱,并且提出雅樂琴的徽位使用只用琴的“九、十徽”音位,其他徽位不用。同時他提出了“十六字”與“十三字”的操縵口訣以配合琴、瑟的協(xié)作。琴瑟“十六字”操縵口訣為:“正應(yīng)正和正應(yīng) 正和正應(yīng) 正應(yīng)正和正應(yīng)”;“十三字”操縵口訣為“正應(yīng)正和同 正和同 正應(yīng)正和同”。其中“正”為本弦散音;“應(yīng)”為別弦實音;“和”為本弦的五度相生散音;“同”為“正和”兩聲同撮。這套“琴瑟協(xié)作”的方式是雅樂用琴用瑟的基本方法,使得“琴瑟和鳴”這個古來有之的詞匯有了在雅樂中具體的運用方法,于今天我們的雅樂實踐提供了一例明代實證。

“徒弦徒歌,非所謂弦歌也?!薄案璞艘蛔?,弦此二段,二段既盡,一字方終?!边@兩則是朱載堉在其《弦歌要旨序》中的話。其中強調(diào)了弦與歌之間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所謂“弦與歌、歌與弦互相操持,互相依倚。不知歌之為弦,弦之為歌,物我兩忘而與俱化,養(yǎng)性情致中和,由乎此也”③[明]朱載堉:《律呂精義外篇卷之八》,《弦歌要旨序》。!而雅樂弦歌十分緩慢,歌唱一字,琴瑟需彈奏操縵口訣十六字或十三字兩遍,共十六拍??梢娧艠废腋璧难莩蟾枵邭庀⒌木d長和穩(wěn)定,非當今歌者一般功夫可及,需要特別的氣息訓練。

弦歌的演唱方面朱載堉還依據(jù)荀子“一倡三嘆”提出詩樂中歌者的“倡”與“嘆”?!俺摺?,發(fā)歌句也;“嘆”者,繼之聲也。④[明]朱載堉:《律呂精義內(nèi)篇卷之六》,《操縵節(jié)奏和弦指法》?!俺醵螢槌?,末段為嘆。一人倡之,三人嘆之?!苯Y(jié)合上文中提到的“歌”與“弦”之關(guān)系:“歌彼一字,弦此二段,二段既盡,一字方終?!敝燧d堉所指的“初段”與“末段”應(yīng)是琴瑟弦聲在一個歌字中演奏的兩段。弦奏兩段,歌演一字,其中弦奏第一段時歌者為一人曰“倡”,弦奏第二段時歌者為三人曰“嘆”,有領(lǐng)合之感。

綜上,朱載堉十分重視雅樂的民間推廣,并認為可以使雅樂在“鄉(xiāng)”一級甚至是更廣泛的百姓中普及推廣。而為了推廣雅樂到百姓層面,朱載堉認為最為有效且相應(yīng)的承載形式應(yīng)該是“鄉(xiāng)飲酒禮/鄉(xiāng)射禮”和以“弦歌”為中心展開的詩樂。同時,他還根據(jù)六代樂舞創(chuàng)編《六代小舞譜》及《零星小舞譜》等,這些舞蹈都是配合鄉(xiāng)樂的雅樂舞。編織這樣一套音樂與舞蹈實操體系,其目的便是以更貼近百姓的方式傳播和推行他認為的“禮樂之實”。

2.舞學思想

朱載堉在其《論舞學不可廢》(上下)序言中說:“凡人之動而有節(jié)者,莫若舞。肄舞,所以動陽氣而導萬物也?!雹賉明]朱載堉:《律呂精義外篇卷之九》,《論舞學不可廢第八之上》。朱氏指出:舞蹈是舞動陽氣、導化萬物的自然表達。且“夫樂之在耳曰聲,在目曰容”②[明]朱載堉:《律呂精義外篇卷之九》,《論舞學不可廢第八之上》。?!奥暋迸c“容”相和才可謂“大樂備矣”:“聲應(yīng)乎耳,可以聽知容,藏于心難以貌睹。故圣人假干戚羽龠以表其容,蹈厲揖讓以見其意。聲容選和則大樂備矣。詩序曰: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蓋樂心內(nèi)發(fā),感物而動,不覺手足自運,歡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雹踇明]朱載堉:《律呂精義外篇卷之九》,《論舞學不可廢第八之上》。其后,朱載堉強調(diào)“古之君子生而未嘗不學舞,燕而未嘗不起舞”;“古人自天子至庶人無有不能舞者,以其從幼習之也”。指出了舞蹈之重要性。

如何習舞?朱載堉提出了“舞學十議”:舞學、舞人、舞名、舞器、舞佾、舞表、舞聲、舞衣、舞譜,并逐條解釋,每條中先引古制,后附新說,詳盡地敘述了舞學的方方面面。

當時明代宮廷太常寺已經(jīng)設(shè)有一套雅樂舞的建制,然而朱氏指出,“太常雅舞,立定不移,微示手足之容,而無進退周旋、離合變態(tài),故使觀者不能興起感動。此后世失其傳耳,非古人之本意也”④[明]朱載堉:《律呂精義外篇卷之九》,《論舞學不可廢第八之上》。。因而在《論舞學不可廢》中朱載堉以六小舞之“人舞舞譜”為例,提出了“轉(zhuǎn)為樂舞眾妙之門”。圍繞著“轉(zhuǎn)”,朱載堉設(shè)計了“上轉(zhuǎn)、下轉(zhuǎn)、內(nèi)轉(zhuǎn)、外轉(zhuǎn)”四轉(zhuǎn)勢,以及“轉(zhuǎn)初、轉(zhuǎn)半、轉(zhuǎn)周、轉(zhuǎn)過、轉(zhuǎn)留”五種轉(zhuǎn)的姿態(tài),輔助以“伏睹、仰瞻、回顧”三種起伏回轉(zhuǎn)之勢,以此構(gòu)建了一套雅樂舞的基本舞蹈語言(見表2)。

表2 雅樂舞基本舞蹈語言

朱載堉不僅創(chuàng)作了《六代小舞譜》,同時還創(chuàng)作了《靈星小舞譜》《小舞鄉(xiāng)樂譜》等。較于雅樂正式儀式使用的大型佾舞,他更希望以簡潔便利且不拘泥于佾數(shù)的“小舞”傳習于民間,因而,他多次強調(diào)小舞二佾可舞,二人可舞,三人可舞,一人亦可舞。

綜上,朱載堉的樂學及舞學思想,貫穿在他的《樂律全書》之中?!堵蓞尉x》外篇卷六至卷十的這三篇文章(《論禮樂二者不可偏廢》(上下)、《論弦歌二者不可偏廢》、《論舞學不可廢》(上下)),集中闡述并論證了他的雅樂主張。同時基于此,朱載堉還創(chuàng)建了一套切實可用的雅樂“禮儀、習樂、習舞”之實踐體系。這套體系,并不是空穴來風,并不僅僅是朱載堉的“擬古”之為,而是朱載堉作為明代的一位儒學大家,在深得古樂之精髓的基礎(chǔ)上,大膽打破當時的雅樂陳舊之規(guī),希望繼承孔子之志,復周代禮樂精神之創(chuàng)造。

在《靈星小舞譜》中朱載堉言:“譬如古族譜雖不傳今世,豈無其子孫耶?是知古樂雖亡,人之情性音調(diào),未嘗亡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庶幾可以復古人之意云?”⑤[明]朱載堉:《樂律全書》,《靈星小舞譜》篇首。他主張大膽創(chuàng)新,以今人之情性復古人雅樂之神意。因此,他針對雅樂“禮、詩、樂、舞”多個層面進行了全面的重新構(gòu)建,自成體系。在朱載堉之前,無論是唐宋之間的朝代更替,還是元代到明代的雅樂斷層,歷朝歷代的雅樂都是在消失與重建的反復中延續(xù)著。所以,朱載堉的這次“擬古”創(chuàng)新之為,雖不屬于明代太常寺雅樂體系,但他作為皇族朱姓藩王世子,自小應(yīng)受明代正統(tǒng)雅樂教化,是明代雅樂文化的推崇和踐行者。朱載堉的雅樂創(chuàng)新同樣也是古代禮樂文化流變中一次不可忽略、不可多得的歷史經(jīng)驗。更重要的是,朱載堉重視禮樂教化的民間性及民間推廣,提倡在民間展開不拘一格的禮樂樂教,輔助以“鄉(xiāng)飲酒禮”“弦歌詩樂”“小舞”的形式推行民間樂教。這一樂教觀念在當今社會更具有實踐和借鑒意義。

三、《六代小舞譜》學術(shù)復原于當今之意義

2011年中國音樂學院“雅樂研究中心”成立,先后做了宗廟樂、《韶》、《武》、宴享樂、詩樂、鄉(xiāng)射禮樂的一些創(chuàng)作和復原。從2015年開始進行復原六小舞的工作,歷時三年,改版兩次,最終成型。

復原明代朱載堉《六代小舞譜》的音樂舞蹈,不僅僅是將古人的音樂舞蹈復原,而更重要的是于今天重塑古代音樂舞蹈之內(nèi)涵及其精神的一種實踐。

《六小舞》的復原及重建,其一,是對古人禮樂思想及禮樂實踐的一個重新閱讀、重新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用自己的身心去行樂、行舞、行禮,去感受古人貫穿在雅樂當中樂學與舞學的精髓?;谥匦麻喿x和重新學習的《六小舞》復原過程,也是在重新思索何為我們今天意義上的古代音樂與舞蹈;重新考量我們今天的為樂規(guī)范、為舞要旨、為人之儀;重新認識我們和古代音樂舞蹈之間的距離和得失;進而重新思考我們今天的音樂及藝術(shù)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六小舞》的音樂舞蹈復原,復原的是明代古書譜中的音樂舞蹈,重建的是今天意義上的禮樂文化。

其二,作為明代雅樂的重建,朱載堉《六小舞》的音樂舞蹈復原在今天現(xiàn)存的雅樂實操傳統(tǒng)中為首次復現(xiàn)。眾所周知,日本學到了中國的唐宋燕樂,韓國雅樂中有中國宋明兩代雅樂的影響,越南今天對清代的雅樂有了重建。在這三個國家中的雅樂現(xiàn)存,有中國古代雅樂文化的留存,同時在長期歷史演變中,雅樂在各國也經(jīng)歷了自己的文化適應(yīng)和文化變遷,有了自身的特色。然而,明代朱載堉體系雅樂,在周邊鄰國的雅樂遺留中找不到特別的參照,是一個空白。對《六小舞》音樂舞蹈復原的意義在于我們不用過多地去考慮借鑒日本、韓國現(xiàn)存雅樂的風格樣態(tài),直接依譜便能呈現(xiàn)今天中國的明代雅樂,同時也為亞洲雅樂文化乃至世界提供了一個中國文化內(nèi)部重建古代雅樂的經(jīng)驗。

其三,朱載堉注重禮樂之教化,他所編創(chuàng)的六代小樂舞,是專門為二十歲之前未成年的童子所做。二十歲前未成年的年紀于今天中國基礎(chǔ)教育中,相對應(yīng)的是初高中階段的學生。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中間傳承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傳統(tǒng),并開展今天意義上的“樂教”,《六小舞》無疑是一個十分相應(yīng)的古代參照。

《六小舞》不僅僅只是六支舞蹈,它同時包含了“禮、樂、詩、舞”各個層面。修習《六小舞》可以讓今天的學子們在有節(jié)有度的音樂中,伴隨“屈伸、俯仰、回顧、周旋”的舞蹈動作體會中國文化中的“中和”之律;感知天、地、人的開闔關(guān)系;于進退禮讓中感知節(jié)制與和諧之道;于詩經(jīng)念唱中體會情氣德操。中國文化中的“中和之道”“雅正之道”“天地人相合”之理,不再是書本經(jīng)文中的典籍,而是韻化在身行氣血中的真實感悟,樂教由此展開。

六支舞蹈分文、武,尤其武舞部分,舞者需手持一些重量性道具,比如旄、幡、盾和斧,在開闔和翻轉(zhuǎn)中需要身心與力量的結(jié)合。朱載堉的雅樂舞之精髓在一個“轉(zhuǎn)”字。而“轉(zhuǎn)”的精髓在于一個“中”字,即身體的中心軸。舞者在舞蹈時,無論是開闔、旋轉(zhuǎn)、俯仰,中心軸都不可舍,這也正是雅樂舞所謂的中正、雅正之氣的一個體現(xiàn)。同時,雅樂舞還需要穩(wěn)健的氣息,跟其他的一些舞蹈不同的是,它的重心較低、節(jié)奏慢、腳下穩(wěn),極少扭來扭去。同時,朱載堉要求舞蹈之“舞容”需內(nèi)斂、中正、平和、樸素、大氣。跳舞的人,不應(yīng)將表情、笑容表現(xiàn)于外,需反觀其內(nèi),由內(nèi)而外地體會儒家之中正。

可見,明代朱載堉的《六小舞》是通過“禮、詩、樂、舞”全方位進行身心修習。這是現(xiàn)代社會青少年教育中的廣播體操所不具備的。今天我們在青少年當中推行國學、提倡樂教,讓他們真正用身心去感受禮樂文化,《六小舞》實為一個非常好的實踐規(guī)范。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庶幾可以復古人之意云?”①[明]朱載堉:《樂律全書》,《靈星小舞譜》篇首。朱載堉當年尊尚禮樂,大膽“擬古”創(chuàng)新,推廣雅樂于鄉(xiāng)間。此景于今天我們復原《六代小舞譜》,重建古代雅樂的音樂舞蹈境遇仿佛相同,只是我們今天更為艱難。六小舞的復原和重建工作,承載著明代雅樂的信息和密碼,讓每一個參與者和踐行者都深深感受到了禮樂文明的內(nèi)美,這便是樂教的根本和意義!

猜你喜歡
弦歌雅樂樂舞
明嘉靖時期張鶚及其雅樂改制
弦歌不輟、繼往開來:跨時代的川大考古
龜茲樂舞
中古荊州雅樂中心地位的形成與貢獻
朝鮮李朝時期宮廷雅樂的傳承與發(fā)展
先秦時期樂舞美學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唐雅樂大曲存辭考略
《花農(nóng)》:弦歌未止,薪火相傳
《題〈大江弦歌〉①》
鄒城漢畫像中的樂舞百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