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語的種子:子路 憲問

2022-10-28 13:44陸春祥
湖南文學 2022年8期
關鍵詞:孔子老師

陸春祥

孔老師雖毫不留情地教訓子路,但對子路,還是相當認可的。有一回,別人問孔老師如何辦案,孔老師就說:要聽訟斷案,我與普通人差不多,但我以為,最重要的,一定要讓人不來告狀才好。然后,孔老師順帶表揚了子路:靠只言片語就能斷案的,大概只有子路能做到吧。他只要答應人做事,從來不拖延。

孔老師是謙虛,不過,事實上,他當官時間不長,斷案的機會自然也少,他的理想是,來告狀的人越來越少才好,而不是斷案有多高明。

子路斷案又快又準,水平如此之高,讓人有點意外。這需要經(jīng)驗的累積,及對法律相關條文熟悉,唯此,才能又快又準。

宋慈任廣東提點刑獄官,八個月時間,就處理了兩百多個積案,時人稱其雪冤禁暴,治政清平,他的《洗冤集錄》,是中國古代第一部偉大的法醫(yī)著作,比西方同類著作早三百五十多年。

我們看“蒼蠅集聚”的典型案例:

有檢驗被殺尸在路旁,始疑盜者殺之,及點檢沿身衣物俱在,遍身鐮刀斫傷十余處。檢官曰:盜只欲人死取財,今物在傷多,非冤仇而何!遂屏左右,呼其妻問曰:汝夫自來與甚人有冤仇最深?應曰:夫自來與人無冤仇,只近日有某甲來做債,不得,曾有克期之言。然非冤仇深者。檢官默識其居,遂多差人分頭告示側(cè)近居民:各家所有鐮刀盡底將來,只今呈驗。如有隱藏,必是殺人賊,當行根勘!俄而,居民赍到鐮刀七八十張,令布列地上。時方盛暑,內(nèi)鐮刀一張,蠅子飛集。檢官指此鐮刀問:為誰者?忽有一人承當,乃是做債克期之人。就擒訊問,猶不伏。檢官指刀令自看:眾人鐮刀無蠅子,今汝殺人,血腥氣猶在,蠅子集聚,豈可隱耶?左右環(huán)視者失聲嘆服,而殺人者叩首服罪。(宋慈《洗冤集錄》卷二《疑難雜說下》)

借債人限期取錢,只是一條線索而已。宋慈利用間接判斷法成功破了案。在科學不發(fā)達的古代,這種生物識別法還是相當管用的。但也有它很大的局限性,期間的因果極簡單,有一果一因,也有一果多因,鐮刀上的血,不一定就是人血,即便是人血,也不一定是與本案有關。故采用這種方法冤案也會產(chǎn)生,它需要斷案官結(jié)合具體案情明鑒。

子路還有疑惑,他想起自己的學生身份:老師,怎么樣做才可以稱得上是一個讀書人呢?

孔老師像唱歌一樣答:切切偲偲,怡怡如也。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切切,態(tài)度誠懇周到,偲偲,相勉也,怡怡,和悅之貌,互相勉勵切磋,彼此和睦愉快,就可以稱讀書人了。具體來說,朋友之間,互相勉勵切磋;兄弟之間,彼此和睦愉快。

好的讀書人也不好做。歷代的文學作品中,常有負面陳世美的形象出現(xiàn)。

袁枚《隨園詩話》記載:蘇州某屠夫家中有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仗義半從屠狗輩”,下聯(lián)是“負心都是讀書人”?;蛟S,該屠之千金,被某讀書人坑過,以此為警醒,也算雪恥。

這一回,樊遲受到了老師的呵斥,起因是他問的問題不對。

某天,樊遲問孔老師農(nóng)耕之事,他以為老師什么都能,不想孔老師有點不高興了:你這個問題還是請教老農(nóng)吧,我不如他們有經(jīng)驗。樊同學以為老師是真沒有經(jīng)驗,接著再問如何種菜,孔老師耐著性子繼續(xù)答:你這個問題還是請教菜農(nóng)吧,我不如他們有經(jīng)驗。

樊同學問不出什么就走了??桌蠋熾S后卻當著其他同學批評,口氣相當嚴厲:樊遲真是有點混沌,不明事理,領導人好禮,百姓就會尊敬他們,領導人好義,百姓就會服從他們,領導人好信,百姓就會真情相待,為政做到這些,四方的百姓都會背著孩子來歸順,哪里還用自己學習種莊稼呢?

孔老師如此觀點,可能出于這樣的前提:

他未必不清楚樊遲問稼問圃其實也是問政,他也不是看不起種糧種菜,只是社會分工已經(jīng)相當細化,什么人干什么工作,才會在自己的領域內(nèi)成為專業(yè)人才,而孔門學堂是為國家培養(yǎng)各類政治人才的,耕作之類不在士的課程之內(nèi),學禮行仁治理好國家,這是比學農(nóng)耕更重要的事。

說孔子看不起農(nóng)耕,將此章與孟子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相串聯(lián),還貶低婦女,其實是將問題沾上階級的立場,復雜化了,不說人無完人,孔老師只能是他那個時代的智者而已,有點小傾向也極其正常。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孔老師強調(diào)學習與實踐的結(jié)合,且要活學活用,熟讀《詩》三百,派他去做官,結(jié)果竟然做不好;派他去出使外國,竟然不能獨當一面。這樣的人,讀書再多,又有什么用呢?只不過是一個百無一用的書呆子罷了。

在孔老師看來,學好《詩》,簡直就是公務員入門的首要必須前提。

學不能致用的事例太多,舉不勝舉。古代科舉的十萬進士,都是久經(jīng)沙場考出來的,個中有多少是發(fā)揮出色的呢?比例不會太高,大多只是平?;旃俣?。

也就是說,拿到了孔門學堂的畢業(yè)證書,不一定就是人才了,不然,三千弟子中,為什么只有七十二人可稱賢者呢?這賢者,大約就是被實踐證明了的能學以致用的好學生。

這是一道選擇題:在兩百四十人的名單中,選出你熟悉的。結(jié)果,一堆名字里,一般人只認得五位:蒲松齡、羅貫中、曹雪芹、關漢卿、吳承恩。題目的答案是:除這五人,其余兩百三十五位都是歷朝歷代的頭名狀元。

狀元實在是稀罕物,從隋煬帝開考至一九〇五年結(jié)束科舉,一千三百來年中,有十萬進士,但狀元只有五百零七位。

那眾人為何不識狀元,反而都知道蒲、羅、曹、關、吳五位呢?答案很簡單,就是告誡人們,狀元也不一定就是人才了,狀元只是表明這一次考得好,發(fā)揮得超常,而能不能成才,青史留不留名,那和是不是狀元沒有必然的關系。

沒有全盤否定狀元,只是說,學以致用實在太難。

孔老師去衛(wèi)國,冉有為他駕車。一進入衛(wèi)國地界,人群熙熙攘攘,道路就變得擁擠起來,孔老師感嘆:衛(wèi)國的人口真多啊。

冉有隨即向老師請教:人多以后,一個管理者,接下來要做什么呢?

孔老師一字一頓地答:讓他們富起來。

冉有繼續(xù)請教:富起來以后呢?還應該做什么?

孔老師想也不想答道:教育他們。

先富口袋,再富腦袋。

不過,教育問題,始終是個困惑,對古代統(tǒng)治者來說,全民教育不可能實現(xiàn),它只是少數(shù)人享有的專利,讀書向來是一種奢侈,即便是平民晉身,也只是極少數(shù)。統(tǒng)治者也不希望全民都進入知識分子的行列,文化一普及,想法就多,不好管理??桌蠋煷颂幍慕逃瑧撌侵缸尠傩諅兌贾獣_禮,便于管理。

某天,孔子和學生談為政時,隨手舉例,說到了衛(wèi)國的公子荊。

孔子這樣表揚他:他頗懂居家,有房子住,他就說夠住了夠住了。房子稍微裝修一下,他就說裝修得很好了很好了。房子里各樣東西一應俱全,他就說真是很完美了很完美了!

孔子為什么稱贊衛(wèi)國的荊公子呢?他對物質(zhì)要求低,物質(zhì)條件剛達到一般標準時,他就表示很完美了,為的是不讓外物累其心。這是一種良好的道德與修養(yǎng),孔門學堂也大量需要這樣的學生。

衛(wèi)國荊公子與顏回,不在一個層面,從修行的角度看,顏回是苦修,而荊公子還有一定的生活要求,他只是內(nèi)心容易滿足。而當一個人不為外物所羈,那么,他的內(nèi)心一定強大無比。

某天,冉有下班回家的時間比平常晚了不少,孔老師就問了:今天怎么這么晚下班呢?

冉有答:有政務。

孔老師自言自語,語氣卻不容置否:那只是事務吧,如果是政務,我雖然退休在家,我怎么會不知道呢?

孔子似乎是在正名。

彼時,大夫也有朝,清晨與家臣一起議事,議完了,再去上諸侯的朝。此時的冉有,正擔任季氏的家臣??桌蠋熞屓接星宄?,政務與事務性質(zhì)完全不一樣,季氏家的事務,只是執(zhí)行朝廷的政務而已,季氏那是亂政。

有趣的是,冉有都正式入職了,還住在孔家學堂的集體宿舍嗎?

魯定公問孔子:有沒有一言而可以興邦的呢?有這樣的事嗎?

孔子答:話不可以說得這樣武斷,一定要歸納的話,有一句相近的話是這樣的,“為君難,為臣不易”,如果知道做君主很難,不就是一句話能使國家興盛了嗎?

魯定公似乎同意孔子的觀點,他接著問:有沒有一言而喪邦的呢?有這樣的事嗎?

孔子也以同樣的語氣回答定公,并且強調(diào)那句相近的話:予無樂乎為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我做君主沒什么快樂,除了我的話沒人違背)。你說的話不管是對還是不對,都沒有人違背,這不就是一句話能讓國家衰亡嗎?

一言以興邦,一言能喪邦,國家的興亡,似乎沒那么簡單,如果將其歸納為一百個因素的話,當九十九個因素都具備時,還不會有質(zhì)的變化,只有最后那個因素引爆了所有的因素,才會出現(xiàn)興亡狀態(tài)。

如果一定要簡單總結(jié),興亡只有兩個關鍵點:做國君難,所有的人都順著你講話。說到底,還是國君的問題。李世民經(jīng)常被魏徵這面鏡子照出原形,他有時憤怒地跺著腳:我總要殺了這匹夫!長孫皇后總是不失時機地勸慰:現(xiàn)在還有幾個人能當面頂撞你呀!海剛峰讓人抬著棺材去諫嘉靖皇帝,其實就是為了一句話:再不收斂,國家就要毀在您手里了!

兩千五百年來,歷代統(tǒng)治者,每當讀到孔子這兩句話時,都應該認真檢點自己,如果能嚇出一身冷汗來,那就有效果了。

孔子師生一行經(jīng)過楚國,楚大夫葉公問了孔老師兩個問題。

第一個是關于如何行政的,子曰:近者悅,遠者來。

讓近處(境內(nèi))的人高興,使遠處(境外)的人來歸。

孔老師的話,往往有前提,這六個字的前提是:楚國強力擴張,內(nèi)亂已顯,國人怨聲載道,外人都不愿意去那里做生意。

清朝錢泳的筆記《履園叢話》卷二十一,有《笑柄·者者居》這樣戲說孔老師的第一個問題的答案:

我(作者錢泳)游歷過的地方,不過七八個省,每每見到好的古碑、石刻、匾額、楹貼之類,我都要隨手記下來。

如酒店匾額叫“二兩居”,楹聯(lián)是:劉伶問道誰家好,李白回言此處高。

河南水城、睢州一帶,有酒店聯(lián):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門一拱歪之乎。

山東濟南府省城,有酒店叫“者者居”,我不懂。一日,在孫淵如觀察席上談及此條,有一當?shù)厝嗽谧?,他說這出自《論語》。我問《論語》哪一章?他答:近者悅,遠者來。大家一聽,都認為這個店名妙絕。

某朋友要開一家酒店,我就說了清朝那家“者者居”的店名,建議朋友不妨用一用,近處遠處的人都跑到你酒店消費,生意一定好。朋友最終還是沒采納:陸老師,太文氣了,不解釋人家也不懂,現(xiàn)在沒幾個人讀《論語》的!

或許,葉公已經(jīng)聽出孔老師話的弦外之音,他接著問孔老師的第二個問題,是一條社會新聞,他想扳回一局,表明我們楚國,治理得還是很不錯的:我們鄉(xiāng)里,有個人很正直,我們都叫他直躬。某天,他父親偷了別人的一只羊,直躬就直接跑到有關部門去舉報父親。

孔老師聽后,提出了自己的意見:我們鄉(xiāng)里正直的人與直躬的做法不同,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正直就在他們的行動中了。

這一章的主題是“直”,如何才是“直”?孔老師為什么強調(diào)“隱”?

“直”與父子之情相比,“直”是建立在父子關系之后的,沒有父,哪有子?顯然后者更重要,世界上不可能有喪失父子之親的道德存在,事可從經(jīng),又可從權(quán),兩者相較,失“直”取“親”是萬不得已的選擇。從這個層面說,隱惡,就是揚善,也是直道,何況父為子隱,子為父隱。

然而,父親偷羊怎么處理?作為兒子,首先應該是勸說還給人家,即便父親固執(zhí),也自有法律法規(guī)會出面,只是不能由直躬出面。大義滅親,在孔老師這里似乎說不通,親都沒有了,還有什么大義?

現(xiàn)代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兒子能不能舉報父親(或者父親舉報兒子),即便父與子皆是具有特別身份的各類執(zhí)法人員,但指明,只要是犯罪,公民都有義務阻止,更不能包庇案犯。不過,影視劇中,包庇案件依然屢見不鮮。

子夏擔任了莒父的縣長,他來向老師問政。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做官總想要出成績,只是,有的官員太著急,下車伊始,一通前擁后護的調(diào)研,自以為抓住了關鍵的牛鼻子,然后烈火熊熊,不用多想,大多是表面文章,弄不好還勞民傷財。

現(xiàn)代政府,特別強調(diào)一張藍圖繪到底,其中暗含的告誡也很明確:打好基礎,循序漸進,一任一任接著干,慢慢來就是快!

由子夏的任職地莒,我想起了一個成語,勿忘在莒。

這是一場普通的宴會,主角乃齊桓公、鮑叔牙、管仲、甯戚。酒酣興濃,齊桓公對鮑叔牙說:為什么不說幾句好聽的話助助興呀?鮑叔牙隨即上前:主公呀,您不要忘記當年逃到莒國寄人籬下的日子;管仲呀,您也不要忘記綁在囚車上等死的時候;甯戚呀,您更不要忘記趕車喂牛的時光,千萬記著自己的出身!

鮑叔牙像吃了一串子的槍藥,但齊桓公卻出了一身冷汗,頭腦頓時清醒不少:是呀是呀,我們不能花天酒地,我們君臣都要記住鮑叔牙的話,齊國才能振興強大。接下來,著名的成語“勿忘在莒”誕生了。我們不要忘了在莒國的日子。

莒國的日子是什么樣的日子呢?公子小白的腦海中,各種難受立即如影一樣閃來。魯莊公八年(公元前686年),齊公子小白,因內(nèi)亂而跑到莒國避禍,自然,還有一幫追隨他的鮑叔牙們。生活雖不至于貧困,但那種寄人籬下的日子,也不好受,細節(jié)不堪回首。

莒縣在今天山東的日照,原是個歷史悠久的小國。當時的莒國,國小卻不弱,魯國也要和它結(jié)盟。我在莒縣城西的浮來山上,看到那棵著名的長壽銀杏樹(近4000年)下有塊碑,就是公元前七一五年莒魯會盟碑,《左傳》上明確記載著這件事。莒國不強大,鮑叔牙也不會帶著公子小白跑去避難。在公元前四三一年被楚滅國前,東夷小國莒,一直繁榮。

莒地如此著名,子夏呀,你要好好干,努力做個好的父母官??桌蠋熣佌伣虒е旮涣姷淖酉耐瑢W。

孔老師給那么多的官員與學生開了為政的方子,其實,他不僅僅只會開口頭方子,如果給他平臺,他也有相當?shù)淖孕?,能在一定時間內(nèi)出成績。

子曰: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這不是吹牛,一年就可以初見成效,三年大見成效!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一個行善的人,在位七年,百姓就可以拿起武器上戰(zhàn)場了。

子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一個行善的人,一百年行善下來,國家就不再會有殘暴與殺戮了!孔老師贊這話說得真好,不過,一個人在位百年,顯然不太可能,這是個比喻,幾代君主都要接著行善,才有可能保持社會的持續(xù)平安。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如果有王者興起,治理三十年后,一定可使仁道普及。

短期與長期的成效,如何全面合理治理一個國家,孔老師心中有一盤大棋,而棋的核心就是他念念不忘的仁與禮??鬃幼龉贂r間雖不長,但成效有目共睹。

晉代裴啟的筆記《裴子語林》中,太守拜訪平民的一節(jié)特別有意思:

魏郡太守陳異,曾去拜訪一個有思想的平民百姓尹方,尋求為政的方法。尹方什么話也沒有說,只做了三個動作:披著頭發(fā),用水洗盤,抱著小兒出門。陳太守想了好半天,才悟出其中的道理:披著頭,散著發(fā),他是想讓我管理老百姓,像清理頭發(fā)那樣,小心謹慎,仔細梳理,愛護頭發(fā);洗盤,就是想讓我遵紀守法,清廉如水;抱著小兒,是想讓我愛護老百姓,像愛自己的孩子那樣。

本篇中,孔老師還有對學生的不少教誨:

比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比如,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比如,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前兩句依然是將君子與小人對比,《論語》課堂上,常有這樣簡潔的對比。第一組,是就差異協(xié)調(diào)與強求一致進行對比,第二組,是就寬容與高傲的神態(tài)進行對比,不比不知道,一比都明了。

第三句,中行,狂,狷,是三種不同品行的人,“中行”是執(zhí)守中道不偏不倚的人,“狂”是志高而行不掩的人,“狷”則是清高自持的人??桌蠋煹挠^點是,交朋友,如果找不到中行的人交往,那一定要找到志向高遠或者潔身自好的人交往。志向高遠的人是進取的;潔身自好,則很多事情就不會去做了。

交友之道,也是一件頂級重要的事,且不說孔門學堂中那些來來往往的同學,大家要交友,學生走向社會,更要交友??桌蠋煶珜У娜N朋友,都是能幫助自身提高的益友。我們在后面的第十六篇《季氏》中,會就孔老師的交友之道“三益三損”展開,這里不再敘述。

憲叫原憲,也叫原思,就是年輕時在孔老師家做總管不肯接受九百斗小米年薪的那位同學(見《雍也》篇)。某一天,他問孔老師:什么是恥辱?

孔老師答:邦有道,榖;邦無道,榖,恥也。

榖,通“谷”,這里指俸祿,國家有道時,應該出來做官(領取俸祿);國家無道而領取俸祿,就是恥辱。

其實,孔老師在《泰伯》中也說過這個恥: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他說的前提是,國家有道,就要出來做事,沒有道,就隱起來。國家有道,君子應該有作為,而此時的貧且賤就是恥辱;國家無道,小人當政,而此時的富且貴就是恥辱了。

原憲接著問仁:好勝,自矜,怨恨,貪婪,這四種毛病都沒有的人,可以稱得上仁嗎?

孔老師答:這好難呀,不過,這是否算行仁,我也不能確定。

唐太和九年(835年),年輕的唐文宗不甘為宦官控制,與大臣密謀,鏟除宦官,奪回皇權(quán),以觀甘露之名,誅殺仇士良等宦官,不想事破,雙方激烈戰(zhàn)斗,最終宦官勝利,一千多官員被殺,史稱“甘露之變”。事件后,朝廷的軍政大權(quán),君主的廢立、生殺都掌握在宦官手中,天下事皆決于北司,宰相只是行文書而已。宦官迫脅天子,下視宰相,凌暴朝士如草芥。

彼時,中書省、門下省官員入朝都要與家人辭別,朝不保夕。唐文宗更受到宦官欺凌。一次,皇帝問當值學士周墀:朕可方前代何主?周墀答:陛下堯、舜之主也。文宗嘆道:朕豈敢比堯舜,何如周赧、漢獻耳!周墀答:彼亡國之主,豈可比圣德?文宗答:赧、獻受制于強諸侯,今朕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朕殆不如!因泣下沾襟,墀伏地流涕,自是不復視朝。

唐文宗受制于宦官,他的恥辱,唐朝的創(chuàng)立者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但邦無道,是一夜之間造成的嗎?顯然不是,“安史之亂”只是導火索而已?;实劭蓱z嗎?一點也不值得同情,誰讓你將生死大棒交給那些太監(jiān)的?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還是蠻喜歡“懷居”這個詞的,我將其理解成安逸的生活,但為什么過上安逸的生活,就不是讀書人了呢?還有這樣一種解釋:擔心居住的好壞。顯然,這是過度留戀生活了,讀書人的主要職責乃勵志修行,為國家與人民作貢獻,而居所,只是一個居所嘛,一間房,一張床,各位同學要向顏回學習。

侄女婿來了,他也是孔老師學生,他有不明白的地方,想請教一下:后羿擅長射箭,寒奡擅長水戰(zhàn),但他們最后都未能善終。大禹與后稷都親自參加農(nóng)耕,他們最后卻得到了天下。孔老師聽了后,沒有回答,南宮適過了會就退出老師的房間。等南宮適走后,孔老師在其他同學面前贊揚道:南宮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啊,這個人,真是有高尚的德行?。?/p>

南宮適問的兩組歷史人物,其實答案不言自明。勇力型的人,能立奇功,射太陽,免萬民于焦烤,這是多大的功勞??;但不善終,就是沒有久遠。而后者恰恰相反,他們靠什么?德治。而南宮同學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便是如此行事之人,故深得孔老師賞識。這樣的人,將侄女嫁給他,放心!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我覺得,孔老師這句話,完全可以用來當作今天我們教育孩子的格言:愛護一個人,能不教他勤勞吃苦嗎?愛護一個人,能不教他走上正道嗎?

朋友L君,原是媒體老總,近年來忽然寫起了小說,一發(fā)而不可收,他的《小別離》《小舍得》《小歡喜》《小痛愛》系列,聚焦低齡留學潮、教育生態(tài)、教育公平、愛的教育等話題,全是教育,他是在用另一種形式,苦口婆心地告誡家長與社會,如何認識目前的教育現(xiàn)狀,如何走出深深的培養(yǎng)焦慮。是的,一個孩子教育出了問題,全家不得安寧,這個全家范圍頗廣,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更多的人,都會撓頭焦急。

孔老師的話,其實放之四海而皆準,孩子教育,世界性的大話題。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又是至理名言,貧窮不抱怨,很難做到,而富裕不驕傲,則相對比較容易。

貧賤夫婦百事哀。哀什么?還是日常的油鹽醬醋茶。

日子是拿來過的,任何新鮮與激情,回歸平常后,都要淡入于一粥一飯的細節(jié)中,錦繡衣裘,富麗大屋,雖不是人人羨慕,但總要好過粗布陋室。卓文君為了愛情而私奔,最后還是日子難過回到了家鄉(xiāng),父親的寬大懷抱,不僅僅能讓身體溫暖,更多則是財富散發(fā)出熠熠金光而使平常的日子陽光燦爛。

有了富裕,讓他警醒一下,省著點,坐吃山空,富不過三代,能聽進去的人應該不少,遲花早花省著花,不都是你自己花嘛,不著急。

孔老師一般都是答人家的問題,很少問人,這一回,他向衛(wèi)國的公明賈,問了衛(wèi)國大夫公叔拔的事情:公叔先生平時不太說話,不茍笑,也不拿取財物,這是真的嗎?

公明賈答:老師呀,這說得有點過分了,公叔拔也會說,也會笑,也會取,只是,他是時機到了才說,有該樂的事才笑,財物該拿時才拿。

孔老師繼續(xù)問:真的嗎?公叔拔他真有那么好嗎?

不管公明賈是什么人,有人說他是公叔拔的門客,但他回答孔老師的話,還是將公叔拔的形象刻畫出來了,用一個“慎”字就可以概括他的為人。公叔拔真的是一個道德君子。

本章還記載了一件事,公叔拔推薦他的家臣升任朝廷大夫,一起為國家服務??鬃拥弥耸潞?,大加贊譽:他有這樣寬廣的胸懷,死后真可以謚為“文”了。

公叔拔,又叫公叔文子。

唐朝張鷟的筆記《朝野僉載》卷三,有一位清廉母親的“慎”,幫兒子成就了名聲:某天,皇家倉庫派人將監(jiān)察御史李畬的祿米送到他家,李母親自計量,發(fā)現(xiàn)多了三石。她就問原因:為什么會多出三石呢?

送米小吏答:送到其他御史家的米,也是這樣的。

李母又問:送米來的車錢要多少?

小吏又答:送其他御史家的車,也不用錢的。

李母一聽,大怒,立即讓小吏將剩米及車錢帶回,并且責問兒子。李畬核查了此事,追究了倉庫相關管理人員的責任。其他御史,聽說李母退回剩米及車錢,都很慚愧。

齊國的陳成子弒君,孔子先沐浴,然后奔往魯國朝廷,向魯哀公請求:齊國的陳恒弒君,我們趕緊發(fā)兵去討伐吧!

哀公嫌孔子多管閑事,也有點無可奈何地推辭道:你去向那三位大夫報告吧。

孔子退下,自言自語:我因為做過大夫,有了大事,不得不來向君主報告,可他卻要我向三卿報告。孔子于是去向三家大夫一一報告,都沒有得到同意,孔子又自言自語:我因為做過大夫,不得不向你們報告呀!

這一年,是魯哀公十四年,孔子已經(jīng)七十一歲了。

孔子應該清楚魯國當時的狀況,國君無能,大權(quán)旁落,三家大夫又是只顧自己的私利,且齊強魯弱,但他出于一種責任,曾經(jīng)做過大夫,遇大事不能沉默,要站出來說話,而且,彼時尚為周的天下,周朝規(guī)定,一國有叛逆,各國均可以出兵聲討。

這一章,如果改成記敘,則年老孔子形象栩栩如生:高一腳,低一腳,深一腳,淺一腳,拖著蹣跚的步履,到處碰壁,不斷搖頭嘆息,最后從心底發(fā)出沉悶的一聲長嘆,弒君的事,就沒人管了嗎?滄桑喑啞,天暗云低。

忽然想起,現(xiàn)在的A大國也這樣,打著周天子一般的旗號,維護他們眼中的民主,到處出兵,不過,所有結(jié)果,都是殺敵一千,自傷八百,有時甚至更難堪,比如眼下,A大國突然從A小國撤兵,弄得A小國的反對勢力,一個月時間就席卷占領大部分土地,成立了新政府,A大國國內(nèi)的口水幾乎要將下達撤兵令的總統(tǒng)淹沒。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一答:古人為自己做學問,今人為別人做學問。

二答:古代學者認真修養(yǎng)自己,當今學者一心想要炫耀。

三答:古代學者是為了改進自己,當今學者是為了教訓別人。

無論哪一種解釋,古代的學者都是從修養(yǎng)自身開始的,強調(diào)內(nèi)功,不斷增強自己的修為,從而更好地為國家與社會服務,當今學者恰恰相反。

有趣的是“當今”。此“今”,是孔老師那個時代的“今”。兩千五百多年過去了,此“今”又成了今日之“今”。還是貼切,簡直非常貼切。當然,“今”只是時間概念,并不指“今”之全體學者,它只是少數(shù),少數(shù)中的少數(shù)。

衛(wèi)國大夫蘧伯玉,孔子的好朋友,某天,他派使者來問候孔子。使者來了,孔子請使者坐下聊天,并日常問候:伯玉先生還好嗎?近來都做了些什么呢?使者答:伯玉先生想努力減少過錯卻沒辦法做到。使者離開后,孔子對人稱贊:好使者,好使者。

孔子在衛(wèi)國時,嘗居住在蘧伯玉家,返回魯國后,伯玉又派使者來看望孔子,這種友誼是深厚的,但孔子為什么要贊美使者呢?

一定是使者見孔子的所有細節(jié),以及他答孔子的話。細節(jié)可以想象,這是一位有禮有節(jié)的使者,他的舉止,合孔子的規(guī)范。關鍵還在于使者的答話,細品此句,系從道德層面的回答,使者其實可以向孔子匯報伯玉先生其他許多事情的,為什么只這一句,或者先說這一句呢?他知道,孔子重視道德,而伯玉先生也非常注重道德自律。因此才有了孔子的贊賞。

蘧伯玉,未聞其聲,如見其人。

想起了另一位唐朝的伯玉——有性格的陳子昂。

陳子昂,字伯玉,十七八歲還是個不知書的豪俠子弟,后發(fā)憤苦讀,博覽群書,沒幾年便很有學問了。陳伯玉四十一歲就冤死獄中,留下的作品也只有百來首,但好多作品都浸入人們的腦髓。他第二次落第后,將價值百萬的琴當眾砸破,摔琴營銷,大名一天之內(nèi)傳遍京城,這舉動和他的《登幽州臺歌》一樣,都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萬古長傳。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關鍵詞“方”。

一解:謗。子貢經(jīng)常評價別人的好與不好。

二解:比。子貢喜歡拿自己與別人比較。

孔老師什么態(tài)度呢?他的話委婉,但有批評的意味:你已經(jīng)很杰出了嗎?或者,你真的比他們好嗎?要是我,就沒這么空閑!

朱熹這樣評注:比方人物而較其長短,雖亦窮理之事,然專務為此,則心馳于外,而所以自治者疏矣。故褒之而疑其辭,復自貶以深抑之。總喜歡評價別人,不是一件好事,孔老師態(tài)度雖輕松,卻也暗含批評。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這只是佛門教人的理想,現(xiàn)實往往顛倒過來。

靜下來就思己對,思己好,自己這么對,這么好,領導為什么看不見?

閑談就論人非,張三小人,李四也小人,王五更小人,除了親朋好友之外,他眼里就沒什么好人,可以斷定的是,哪個親朋好友得罪他了,也會變成小人的。

喜歡“方”人的,一般都是閑的,埋頭做事,要“方”也只能方他所熱愛或鐘情的事業(yè)。

孔老師某天教了我們一種識人的訣竅:

不去先想別人可能對我的欺詐,也不臆測別人可能對我的不信,但是,萬一別人對我使詐或者不信,我也能事先察覺。這樣的人,真是杰出人才啊。

如此杰出人才,一般人做不到,杰出人才做到了,他有起碼的前提:

防人之心不可無。理論上,除了父母,所有的人都不是和你同一條心的,至親好友反目成仇屢見不鮮,那么,你平時就得多留個心眼,一個心眼肯定不夠,必須幾個心眼以上才能保護自己,對方一有異常,就可以察覺出苗頭。

只是,要做這樣的杰出人才,實在是太累太累了,無時無刻都要防范暗箭,而你一個在明處的大活靶子,卻又不知哪支暗箭何時朝你射出,累死人。

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

驥,良馬,據(jù)說能日行千里,又稱千里馬。關于千里馬的認識,顯然,這里加進了孔子的道德觀:千里馬之所以稱千里馬,不是贊美它跑得有多快,而是它的風格。

千里馬應該具有什么樣的風格?擅用長力,奔跑千里。

孔老師是在比喻,說人。人有才而無德,不是一個理想中的賢者,似乎貼切。

我說似乎貼切,是因為有異議,這個比方用在人身上好,用在馬身上不妥。馬只要跑得快跑得遠跑得久就是好馬,它未必有德,所謂德,是人強加的??偛荒苷f一匹跑不快的馬是好馬,而跑得快的馬因為脾氣暴躁等原因就不是好馬。當然,如果此馬只用來做李隆基的表演舞馬,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有人問孔老師: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怨報怨,以德報德,孔老師肯定不贊成前一句。除以德報德外,孔老師提倡“直報”,真誠而正直,直者直道,公平無私,不因個人原因,將怨無限擴大或肆意抹小,該怎樣就怎樣。

別人對我不好,我也要對他好。老子“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與《圣經(jīng)》上說的“有人打你右臉,你把左臉送給他打”,是同一種處理方法,這需要高境界,因為他們不贊成怨者的行為本身,但怨者卻不是壞人,是可以遷善改過的,他們這么做,就是期待怨者的改過自新。

恩將仇報,是以怨報德,是對以德報德的顛覆,不過,仇報者往往有他們自己的歪理,在他們看來,他們只是以怨報怨而已。

以怨報怨,一報還一報,無窮無盡,甚至代代相傳報世仇。這幾乎是所有武俠小說的傳統(tǒng)套路,中外皆然,不然,大仇不報,正義何以伸張?

弱肉強食,演化出無數(shù)殘忍的故事,因為弱強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于是,殺戮永遠不會停止。鐵木真所在的尼倫部與塔塔爾部有世仇,鐵木真的父親也速該被塔塔爾人毒殺,家破人亡,強大后的鐵木真自然要報仇,當鐵木真徹底將塔塔爾部打敗后,當時高過車輪的塔塔爾人全部被就地殺死,女人則全部淪為尼倫部的奴隸。

以德報怨,以直報怨,德與直,都需要一個寬大而仁慈的胸懷。

待人如此,看自然與社會也應該如此。萬物生長,美好無雙,狂風暴雨等等天災,如同各類毒蟲奸佞,皆是大地生長運行之必需,風雨過后總會晴陽如初,壞人總要得報,不是不報,只是時候未到。

孔老師一直踐行自己的德報觀點,不過,他還是時有感喟。有一天,他這樣長長嘆息一聲:沒有人了解我??!

子貢就問了:為什么沒有人了解老師呢?意思是他就很了解老師的。

嘆息完,孔老師瞬間釋然: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盡管沒人了解我,但我不去怨恨天,不去責怪人,我廣泛持久學習,領悟深刻道理,天應該了解我的。

孔老師這個矛盾式感嘆,我將其看作是圣人的不足,我不理解的是,沒有人了解他,他為什么要這么在乎?他自己都多次說過,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你,別人不了解,不是你的損失,而是別人的遺憾。

然而,他還是感嘆了,有點懷才不遇的小傷感。

于是,我將其說話的場合,放在他周游列國回來之后,在外面跑了十幾年,不斷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也沒有幾個人聽他叨叨的。在某個自我評價的時機,他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和盤托出。那么,這樣的感嘆,還是一種出于志向難達的牢騷,他有正常的七情六欲,偶爾牢騷一下,這是身體機能的合理發(fā)泄。

怨天尤人,天不會理解你,別人也不會可憐你。埋怨與責怪的對象錯了,應該如孔老師那樣下學上達,不怨天,不尤人,就沒有人能打倒你。

某天晚上,子路在魯國城外的石門住宿,清晨進城,守門人問:從哪里來?子路答:從孔家來。守門人訕笑著再問:就是那個知道行不通還一定要去做的人嗎?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連守門人都知道孔子是怎么樣的一個人,儒家的政治主張,從守門人的嘴里說出來,似乎是家喻戶曉了。

知其不可而不為,道家常這樣教他們的信徒。

知其可為而不為,我不知道什么家,但一般的懶人就這樣,反正有明日,這個事明天再說吧,到了明天,還這樣說,反正有明日。懶人在公家崗位,就是懶政,必須要辦的事,他會告訴你最后的時間,無法再拖下去的時間,你告狀了也沒用,一切都合乎程序,領導也拿他沒辦法。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其實是盡職的表現(xiàn),懶人連鐘都懶得撞。

孔子在衛(wèi)國居住時,某天,他正在擊磬,有個擔著草筐的人從門前走過,站著聽了一會說:有心思呢,這個磬聲里有深意。擔筐人站著又聽了一會說:真是淺陋呀,像石頭一樣頑固,沒人知道你,就守著自己算了。水淺時,提起衣襟過河;水深時,就從橋上過嘛。孔子聽后答道:真要如此,天下就沒有什么難事了。

誰說沒人了解孔子?還是有人的嘛。這人從磬聲里聽出了孔子的志向,高手,但從他后面補充的話中,可以說,他與孔子不是一路人,或許,擔筐人與上面那個守門人一樣,都以道家的思想統(tǒng)攝自己的行為方式,在他們眼中,孔子師徒都是不知變通一根筋的傻子。而孔子的回答,依然是執(zhí)著地守持他自己的理想,明知不可為而努力為之。

磬為中國古代最古老的樂器,它是重要禮器??鬃泳ㄒ袈桑倥c磬均擅,用琴與磬表達志向,每每彈琴敲磬時不由自主。

磬一直被用來言志。

白居易《華原磬》詩,詩前有序這樣寫道:

天寶中,始廢泗濱磬,用華原石代之。詢諸磬人,則曰:“故老云:‘泗濱磬下調(diào)不能和,得華原石考之乃和。’”由是不改。

全詩借華原磬比喻說事,讀來還是很通俗的:

華原磬,華原磬,古人不聽今人聽。泗濱石,泗濱石,今人不擊古人擊。今人古人何不同?用之舍之由樂工。樂工雖在耳如壁,不分清濁即為聾。梨園弟子調(diào)律呂,知有新聲不如古。古稱浮磬出泗濱,立辨致死聲感人。宮懸一聽華原石,君心遂忘封疆臣。果然胡寇從燕起,武臣少肯封疆死。始知樂與時政通,豈聽鏗鏘而已矣。磬襄入海去不歸,長安市兒為樂師。華原磬與泗濱石。清濁兩聲誰得知?

磬這個重要禮器,至唐代時,太宗皇帝每日上朝都要“擊磬問政”。天寶年間,因為樂工的無知,將原來的泗濱磬改成了華原磬,結(jié)果使得李隆基沉迷于楊貴妃的溫柔鄉(xiāng)中而不能自拔,安史之亂不可避免。顯然,白詩全篇的基調(diào)都是諷刺。真的是華原石制造的磬造成的嗎?肯定不是,只不過借此由頭諷刺罷了。

不知道孔子敲擊的磬是不是泗水之濱生產(chǎn)的,但泗濱浮磬古代就是帝王磬,歷代如有泗濱浮磬出土都被視為吉兆。泗濱在哪里?有人認為就是“靈璧磬石”,那里還有“磬石山”,蘇東坡曾數(shù)次訪靈璧。

我去孔廟,先要經(jīng)過接連排著的六座牌坊,第一座就是“金聲玉振坊”。這來自于孟子對孔子的贊揚。孟子在《萬章下》中這樣寫著:“孔子,圣之時者也??鬃又^集大成者。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孔子稱得上是圣人中的集大成者。所謂集大成,就好比金鐘玉振之聲悅耳宏闊。金鐘,旋律的開始;玉磬,旋律的結(jié)束。金鐘聲是智慧的體現(xiàn),玉磬聲是圣明的體現(xiàn)。善始善終,以智開啟,以圣總結(jié),堪稱完美。

奏黃鐘,歌大呂,舞云門,以祀天神。樂人們敲出響亮的磬聲,舞蹈隊翩翩舞起云門舞,莊嚴的周天子祭祀就要開場了!

孔子的老朋友原壤出場。

原壤尊崇老子,他處處學老子,母親去世,他不悲痛,反而唱歌。平時,他幾乎不遵守孔子們的禮儀,自由放任。此刻,原壤就坐在地上,但坐相顯然不雅,他伸開兩腿,在等孔子,他知道今天孔子要來看他??鬃舆h遠就看見原壤叉著腿坐在地上,就有心要調(diào)侃他一下,走近后,孔子這么說原壤: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鬃又v完后,見原壤坐在地上,兩腿伸得很長,就笑著用拐杖篤篤篤敲了敲他的小腿。

年少時做人不謙遜,和兄弟也不友愛,長大了,可以說你一點好的地方都沒有,現(xiàn)今老了,還在人世間偷生,你這種人,真是社會的禍害!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前后是因果關系,因為年少年輕時的不檢點,傷害了做人的道理,不客氣地說,你老早就可以死了。

道不同,不相為謀??鬃尤绱宿陕淅吓笥?,沒有原壤的反應記錄,或許,原壤聽了立即跳起來反擊,或許,原壤依舊嬉皮笑臉自嘲。

“賊”字的確很“賊”,詞性多樣,詞義復雜,名詞,動詞,副詞,形容詞,詞性不同,意義不同。老而不死是為賊,此賊,應該是名詞“禍害”比較妥帖,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原壤變老了。

闕黨地方的一個少年來傳遞信息。

有人談論起這個少年,就問孔老師:彼少年是肯求上進的人嗎?

孔老師答:我看他坐在大人的位置上,又見他跟大人并行,一點謙讓的樣子都沒有,恐怕不是求上進,而是想速成吧。

現(xiàn)在,可以稍微概括一下孔老師痛恨的事和人了:

1.如上,老而不死是為賊;

2.如上,想走捷徑速成的少年;

3.亂評論的人;

4.討厭鄭國的音樂;

5.厭惡巧言令色者;

6.難養(yǎng)之小人與女子。

那位少年走捷徑速成,急功近利,往往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孔老師一針見血,少年一定是受社會上少數(shù)人的影響。這樣的人其實聰明,他們目標明確,對少年來說,那些必經(jīng)的過程,太麻煩,完全可以直接跳過嘛。

猜你喜歡
孔子老師
孔子請你加入群聊
你好,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老師,節(jié)日快樂!
老師的見面禮
六·一放假么
如果孔子也能發(fā)微博
追老師
請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