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語
(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 重慶 400031)
《寵兒》是托尼·莫里森以真實事件為基,在哥特風格下注入濃重情感色彩創(chuàng)作的一篇描寫19世紀末黑人群體為尋求自由平等、保護血脈紐帶的力作。以真實事件為背景更幾度增添了故事情節(jié)的駭人與驚恐性,也更加凸顯了奴隸制度和白人至上主義在近兩百年時間里對黑人群體在身體和心靈上進行雙重打擊的無恥和殘忍。正因為《寵兒》的針砭時弊和震撼人心,國內外學界對《寵兒》分析研究的勢頭可謂是過江之鯽,國內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在歷史背景下對黑人群體或黑人個體身份建構的分析,也匯集了大量的女性主義研究和創(chuàng)傷分析。相比之下,聚焦在個性不如主人公那么凸顯,在文本中敘事作用也不太鮮明的人物身上的研究還比較少。丹芙就是一個比起寵兒、塞絲或奶奶貝比薩格斯來說,受研究對象較少的人物,但在整部作品里,她算不上主心骨,在主要的故事脈絡中,她卻幾乎經(jīng)歷了所有具有轉折性的事件。她的參與也使得主要故事情節(jié)更加豐富立體,故事總體基調更加撲朔、詭異。由于丹芙自記事起便被動地被安置于受同族人嫌棄、受母親異樣情緒渲染、受詭異家宅環(huán)境禁錮之下,她身上無處不盡顯不同于常人的神經(jīng)癥人格。再加之保羅D的出現(xiàn)和寵兒的回歸帶給周遭環(huán)境的一次次變化,丹芙身上的神經(jīng)癥特性也在發(fā)生變化。
神經(jīng)癥人格是卡倫·霍妮在心理研究領域的重點關注,霍妮在書中說到“神經(jīng)癥是由于焦慮不安以及為了抗拒焦慮不安而建立的防衛(wèi)機制?!保ɑ裟?,2015) 神經(jīng)癥人格的一大特征就是沖突的存在。個體為了緩和沖突處處尋求妥協(xié),過程中造成心理紊亂。所以神經(jīng)癥人格也是“人際關系紊亂的表現(xiàn)?!保ɑ裟荩?011:21)在矛盾沖突的主導下,不同的人會在人際交往中呈現(xiàn)出不同的人格類型,即霍妮提到的屈從型人格、孤立型人格和攻擊型人格。這三類人格分別的特質是親近人、逃避人、攻擊人。莫里森筆下的丹芙經(jīng)由寵兒的出現(xiàn)又離開顯示著不同的人格類型特點。這與她從小以來就無法正確認識內心的沖突有關,內心暗涌的沖突是她神經(jīng)癥結的體現(xiàn),沖突的改變也是她神經(jīng)癥人格類型發(fā)生改變的原因。
寵兒回到124號以前,丹芙一直處于自我孤立狀態(tài)。
塞絲曾告訴丹芙,“記憶是幅畫”,這幅畫“永遠不會消失”(46),丹芙一不小心就會走進這幅在母親的描述下基調哀傷的畫。她不斷地從母親和奶奶的回憶中加固創(chuàng)傷記憶,逃避掉了本來被瓊斯女士給與的學習機會,和整個家庭一起逃避黑人群體,對外界產生著持續(xù)的不安全感,因為“在外面,有的是罪孽深重的地方……不幸同樣也在那里等著她”(309),于是丹芙認為將自己的人生囚禁在 124號才是最安全的選擇。但家里也并不和諧,她常常夢見塞絲取下熟睡的她的腦袋放在腿上給她編辮子,“她割頭割得非常順利,不會弄疼。”(240)這可怕的夢來自她還未得知母親對姐姐的殘忍舉動是因為母親過去一意孤行地信奉著向死而生的真理。從丹芙獲悉的消息來看,母親就是一個手刃親生骨肉的殺手。對一個小孩來說怎么會不害怕?但她安慰著自己:“我表面上全心全意地愛太太,她才不會殺了我,甚至連晚上她給我的腦袋編辮子的時候我也愛她?!保?41)“殺了我”,“我愛她”,多么刺眼的對比,多么強烈的沖突。
丹芙這一階段的內心沖突主要來自塞絲親手結束姐姐生命的恐懼和塞絲作為自己母親這層親密關系的無法適從?!爱斠粋€小孩發(fā)現(xiàn)他的精神存在的核心受到了威脅,他覺得孤立無助的時候,他與別人發(fā)生關聯(lián)時不是取決于他真正的所感所想,而是取決于迫切的需要和對利害的考慮。”(霍妮,2011:161) 家里和外面都是危險的,內心和表面是沖突的,所以慢慢地,丹芙理所當然地將自己與外界的一切割裂,關掉所有可以與他人、與自我真誠對話的途徑,以此來隱藏她的畏懼,仇恨和堤防。正如霍妮所說“神經(jīng)癥自我孤立最重要的功用是使主要沖突發(fā)揮不了作用,它是患者用以對付沖突的最極端最有效的防御手段?!保ɑ裟荩?011:60)
處于這樣的環(huán)境下,丹芙并沒有得到母親更多的情感專注,就算在過去的十八年里,塞絲未曾離開過她,但塞絲的心總是被寵兒的亡魂牽著走的,根本無暇顧及丹芙心靈的負累,更不用說塞絲自己也并不是一個完全正常的人,就算有心,又要如何去引導孩子發(fā)展健全的人格呢?而丹芙在童年時代好不容易得到瓊斯老師的關注,最后也因為其他小孩對124鬼屋的指指點點、對她進行直戳靈魂的拷問又使得她自動遠離這一次難得的融入之旅。保羅到124后,更是多了一個人分擔母親的關注。所以毋庸置疑,丹芙在本已經(jīng)處于逃避世俗狀態(tài)的家庭下,失去了他人與她產生共情的場合,也沒有受到母親正確的引導和疏解,只能一直陷入自我掙扎與孤獨的狂歡中。無法排解的憂慮、猜疑與恐懼加之無人告慰的心緒使得她內心的沖突愈演愈烈,進而回避型人格烙印也愈加鮮明。
不同的人格傾向會采用不同的防御策略去應對生活中的大小事件,但往往受到過外界強烈刺激的人所使用的防御策略并不能恰如其分地解決問題者內心的沖突。通常情況下,這些策略更像是“精致的代償與逃避”(常莉俊,135),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沖突,只是給了自己一個茍且的理由。確實如此,在不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和特定的家庭環(huán)境下,丹芙很難成長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但正如霍妮談到的那樣,雖然孤身獨處常被看做是達到精神的更高境界所必須的基礎,但對于神經(jīng)癥患者來說,神經(jīng)癥沖突導致的自我規(guī)避不是患者自我選擇的東西,而是“內心的一種強迫,是患者唯一的生活方式?!保ɑ裟荩?011:55)丹芙不得已而選擇站在孤獨的邊緣,是不得已而為之,在她看來,逃避內心的沖突,以表面的平和與孤立的態(tài)度去掩蓋內心的沖突才是這個階段她能自洽的最佳途徑。
寵兒回到124號,丹芙調整對抗內心沖突的防御機制,轉變?yōu)榍鼜男腿烁瘛?/p>
“基本的焦慮意味著情感上的隔離、孤單、內在自我的軟弱,這些焦慮是難以忍受的,因此患者會用各種手段來保護自己:愛、順從、權力和退縮?!保ㄞD引自王公銀,49)寵兒回來以前,丹芙與寵兒的鬼魂為伴,心靈的交流似乎都保留給了觸摸不著的寵兒,所以在那個階段,丹芙逃避其他人的接觸,只愿和不真實的鬼魂為伍,情愿以孤獨的肉身和小鬼作伴?,F(xiàn)在,寵兒以真身回歸,丹芙認為自己有了實際性的理由和實質的依托去安放內心沖突的自我——那就是將愛與關懷一股腦賦予寵兒。她認為寵兒復活后,母親的罪過在她心中的烙印便可以暫行掩蓋,而全身心投入到保護寵兒是她新生活的開始,她自以為這樣便解決了內心的雜亂,順從寵兒,便是順從于自己,但其實真正的沖突仍未被解決。
霍妮認為“具有神經(jīng)癥傾向的患者進入特定的時期,新的生活經(jīng)歷所帶來的內部和外部壓力的結合,往往會迫使其放棄先前占主導地位的態(tài)度而走向另一個極端?!?所以在寵兒歸來后,丹芙調整自己的心理防御策略,旦夕之間便激發(fā)了自己潛在的屈從型人格,丹芙將長久以來自我無處安放,無與人言說的內心強烈情感移情到寵兒身上。丹芙希望歸來后的寵兒對自己產生依賴,實際上映射出她需要依賴于寵兒的急切需求。
“就丹芙的倫理身份而言,比起作為塞絲的女兒,她更認同自己是寵兒的妹妹?!保ㄍ踟S裕,54)但當她發(fā)現(xiàn)寵兒和塞絲只對他們彼此有興趣后,“只要她媽媽在什么地方活動,寵兒的眼睛就只盯著塞絲一個人?!保?41)她仍然是那個受忽略的邊緣人物,盡管她只想受到寵兒的關注。但是撇掉被忽略的事實,她仍然想著無論如何要保護好寵兒以免再次遭到塞絲的迫害。從這些行徑都可以看出丹芙一直處于內心強烈沖突的狀態(tài),不同的是環(huán)境生變,導致她占主導的人格發(fā)生了改變。
她想用自己的愛與關懷去彌補姐姐失去的十八年人生,她病態(tài)地相信著寵兒真身的回歸,但也病態(tài)地害怕失去,當寵兒惡作劇捉弄丹芙后故意消失,丹芙害怕失去她的情緒貫穿于字里行間,她感到呼吸困難,她哽咽,她哭泣,“她沒有了自己?!保?45)。本就是以錯誤的方式去填補內心沖突相掙扎的裂縫,結果也不會盡人意。可她終于意識到了,在無限貼近寵兒的過程中,她失去了自己。但究其根本,她也從來未曾得到過她自己。她內心的沖突一直在溫水的浸泡中,衍生,存活,雖不會引起蒸騰,但也不會冷卻。
寵兒回歸帶給124號的短暫歡愉被打碎,丹芙的人格開始走向正常。
“承認了自己的缺點就會使他與自己的沖突發(fā)生對峙,從而威脅到他一手建立的認為的和諧?!保ɑ裟?,2011:58)丹芙看到了母親和寵兒在家胡作非為,寵兒變本加厲地消磨著塞絲,莫里森這樣描述道:“寵兒在吞噬著她的生命,奪走她,用來使自己更龐大,長得更高,而這個年長的女人卻一聲不吭地交出了她?!保?90)丹芙慢慢看到這樣的真相,慢慢走出渾噩狀態(tài),她認為媽媽不能這樣被消磨至死。她逐漸意識到過去的自己被困于寵兒逝去的陰霾下,也被困于寵兒復活后的狂熱依戀里,而她曾自以為自己建立的防御機制能夠以此種種去消解自己內心的沖突,但一切都是徒勞。因為事情的根本在于她從沒有看清事實的真相,而現(xiàn)在的真相是,該受到保護的人不是寵兒,而是媽媽。這一次她看清了。
“能夠在體驗沖突時又意識到?jīng)_突,盡管這可能叫人痛苦,卻是一種寶貴的才能。我們愈是正視自己的沖突并尋求解決的辦法,我們就愈能獲得內心的自由和更大的力量?!保ɑ裟?,2011:6)正如霍妮所說,當?shù)ぼ介_始正視沖突之后,想要走出124號尋求幫助,一切也變得順利起來,瓊斯老師為她提供幫助,街上的黑人鄰居們也不再像從前一樣刻薄。初嘗到外部世界的多彩和自食其力養(yǎng)活家人的甜頭后,丹芙的內心也變得更強大。最后,寵兒消失了,縈繞在她心里的幽靈安息了。雖然丹芙依靠黑人群體的幫助,帶著媽媽擺脫了過去的夢魘,開始了新的生活,但就丹芙自己而言,更重要的是她終于能從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中正視自我,進行自我辨析,自我判斷,走出了渾噩的狀態(tài)。所以總的來說丹芙進行了一場巨大的內心革命,成功地融解了內心的沖突,神經(jīng)癥郁結也逐漸消失。
霍妮總結道:防御策略的失敗往往會給神經(jīng)癥患者帶來一系列的惡果:恐懼、極端傾向以及無望感等,但丹芙為何最后并沒有走向負面的極端結果?原因就在于,她認識到了過去的神經(jīng)癥自我的癥結所在并愿意正視它、解決它,而前兩次逃避人、親近人的機制雖然是失敗的,但她從正確的認識中獲得的新生足以抵消失敗的恐懼。若一切按照逃避正常生活、逃避母親、逃避學習的路徑走下去,那并不是丹芙真正想要的;相同地,若一切按照瘋狂親近寵兒、迷戀寵兒、保護寵兒的路徑走下去,可以得到的結果也并不是丹芙真正想要的。她真正想要的是124號里的人能與過去和解,與內心的沖突和解,過上正常的生活。所以她能平靜接受寵兒的最終離開,于丹芙而言,這是一個平靜的結果,但我們都知道這一段路程何其崎嶇。
丹芙在孤立型人格和屈從型人格階段的表現(xiàn)幫助故事更圓潤地走向完滿。雖然神經(jīng)癥人格困擾她許久,但她最后終于走出陰霾與禁錮。想要走出124號,找尋別人的幫助,表明了她對健全人格的追求。這也恰當?shù)赜∽C了霍妮的說法,神經(jīng)癥人格是可以通過調節(jié)漸歸正常的。
①卡倫·霍妮將患有神經(jīng)癥的人分為幾種類型來觀察,分別為屈從型人格、孤立型人格、攻擊型人格。但她表明這并不是斬釘截鐵地將個體只圈禁于某一個人格特征下,每一種類型的劃分代表著患者在某個環(huán)境下更愿意受其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