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雷
肱骨髁上骨折是患者中常見的一種骨折創(chuàng)傷性疾病,屬于肘部骨折中的一種[1]。小兒患者由于處于快速生長發(fā)育階段,且小兒患者的肱骨髁上部位骨質相對薄弱,易在外界暴力性損傷作用下出現肱骨髁上部位骨折,是肱骨髁上骨折的高發(fā)人群[2]。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后表現為劇烈的疼痛、骨折處的腫脹及患側上肢的活動功能受限,若不進行積極有效的治療將可能導致患兒的骨骼畸形等臨床不良事件[3]。目前對于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療以手術復位固定治療為主,其中以切開復位及克氏針固定術最為常用,多數報道中顯示具有良好的復位及固定效果[4-5]。但切開復位固定術也存在手術創(chuàng)傷性大、術后恢復慢、骨折愈合時間長等問題,且易引起多種相關并發(fā)癥影響患兒的預后效果[6]。因此,如何進一步優(yōu)化改進小兒肱骨髁上骨折手術治療方法,以提高患兒手術效果,降低手術創(chuàng)傷性,已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方向[7-8]。近幾年佳木斯市中心醫(yī)院在小兒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手術治療中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套閉合復位聯合經皮交叉克氏針固定術的手術方案用于小兒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療,在提高手術優(yōu)良率和降低手術創(chuàng)傷性方面有良好表現,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6 月-2021 年6 月本院收治的110 例小兒肱骨髁上骨折患兒為手術治療對象。納入標準:經CT、X 線片檢查確診為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年齡5~12 歲;采用手術復位固定治療,具有相應的手術治療指征。排除標準:陳舊性骨折;伴有原發(fā)性骨科疾病;基礎資料及觀察指標數據統(tǒng)計不完整或有遺漏;術中及術后出現嚴重并發(fā)癥轉入重癥監(jiān)護;隨訪期間失訪。隨機將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5 例?;純杭覍賹ρ芯績热菁笆中g方案知情并自愿參加本項研究,本研究已經醫(yī)院倫理學委員會審查通過。
1.2 方法 觀察組以閉合復位聯合經皮交叉克氏針固定術治療,患兒于手術臺上采取平臥位,術前以X 線照射確定患兒的骨折位置,固定患兒的上臂,手術操作者握住患兒的腕部,并將患兒的肘關節(jié)伸直后向縱向牽引。首先矯正骨折的冠狀面的移位,然后進行前臂旋前或旋后,以矯正患兒的旋轉移位。繼續(xù)對患兒進行持續(xù)牽引,從患兒的肘后向前推擠尺骨鷹嘴,然后屈曲患兒肘關90°以矯正患兒骨折矢狀面的移位。在C 型臂X 光機透視下判斷患兒的骨折復位效果,前后位Baumann 角恢復至正常水平60°~80°即可判定為閉合復位效果滿意。然后以經皮交叉克氏針進行固定,取3 枚直徑1.5~2.0 mm 克氏針從患兒的肱骨內側和外上髁處與肱骨干呈45°夾角的位置交叉鉆入,置入深度為穿透患兒的對側骨皮質,克氏針的穿刺交叉點位于骨折近端處約1 cm,固定完成后在X 光機下確認固定的穩(wěn)定情況。確認固定效果良好后,將克氏針剪斷并彎折其尾端留于皮外,患兒并以石膏固定肘關節(jié)約90°,然后完成手術操作。術后進行定期的門診隨訪,視患兒骨痂生長狀況移除克氏針。對照組以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治療,術前以X 線照射確定患兒的骨折位置。然后對患兒的肘后正中位置做4~5 cm 手術切口,并逐層切開皮下組織,對患兒的肱三頭肌內外側間隙進行鈍性分離,將骨膜下剝離后充分暴露骨折位置,沖洗清除骨折端附近的凝血塊,直視下對骨折處進行牽引復位,確認復位效果滿意后。采用3 枚克氏針對肱骨內側和外上髁處進行交叉鉆入復位固定,固定方法及術后處理方法同觀察組。
1.3 觀察指標與判定標準 (1)比較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及骨折愈合時間。手術相關指標包括平均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2)比較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針道感染、神經損傷、內固定松動、肘內翻。(3)比較兩組手術優(yōu)良率。術后3 個月時對兩組手術優(yōu)良率進行評估比較,判斷標準參照Flynn 評分法:患兒屈伸活動度受限范圍0°~5°,提攜角丟失0°~5°為優(yōu);患兒屈伸活動度、提攜角丟失均為6°~10°為良;患兒屈伸活動度和提攜角丟失范圍11°~20°為可;患兒屈伸活動度和提攜角丟失范圍≥21°[9]。手術優(yōu)良=優(yōu)+良。(4)比較兩組肘關節(jié)活動度。于兩組術前和術后3 個月采用JTECH 210 型關節(jié)康復電子角度尺(北京世聯博研科技有限公司)檢測患兒的肘關節(jié)活動度,包括旋前、旋后、背伸、屈曲活動度。(5)比較兩組生活質量評分。于術前和術后3 個月采用兒童少年生活質量量表(quality of life scale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QLSCA)評估兩組生活質量,該量表包括社會心理功能、生理心理健康、生活環(huán)境、生活質量滿意度,每項均采用百分制計分,分值與生活質量成正比[1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5.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與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與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表2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與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27%(4/55),低于對照組的21.82%(12/5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81,P=0.031),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2.4 兩組手術優(yōu)良率比較 觀察組手術優(yōu)良率為90.91%(50/55),高于對照組的72.73%(40/5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111,P=0.013),見表4。
表4 兩組手術優(yōu)良率比較[例(%)]
2.5 兩組肘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 術前,兩組肘關節(jié)旋前、旋后、背伸、屈曲活動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肘關節(jié)旋前、旋后、背伸、屈曲活動度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肘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
表5 兩組肘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
表5(續(xù))
2.6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QLSCA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意義(P>0.05);術后,兩組QLSCA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6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與術前比較,P<0.05。
小兒肱骨髁上骨折是兒童患兒中常見的骨折損傷疾病,這是因為小兒人群還處于骨骼發(fā)育的不成熟階段,小兒的肱骨髁上區(qū)域正處于塑形及生長階段,此階段的肱骨髁上骨骼表現為前后徑短、骨皮質層薄及骨質相對脆弱的特點,當受到外界暴力創(chuàng)傷時易出現肱骨髁上骨折。骨折處表現為肱骨、尺骨鷹嘴等骨折塊的前后移位及屈伸移位等[11]。對于此類骨折的治療主要以手術治療為主,雖有一定的效果,但手術切開有較長的術口,對于小兒患兒而言手術的創(chuàng)傷性較大,術中出血多,術后易引起較多的并發(fā)癥,影響患兒的預后效果[12-13]。
在本研究中對觀察組患兒實施閉合復位聯合經皮交叉克氏針固定術治療,相比于對照組,患兒的手術效果得到顯著的改善。表現為觀察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失血量少于對照組(P<0.05),這是因為閉合復位聯合經皮交叉克氏針固定術操作過程中,通過在C 型臂X 光機的透視引導下對患兒骨折處進行復位和調整,操作簡便且精確度高,且不需要對患兒進行手術切開,大大降低了術中的創(chuàng)傷性和出血量,進而有利于縮短手術時間和術后康復時間,使得患兒術后恢復快[14-15]。在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中,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閉合復位聯合經皮交叉克氏針固定術有良好的安全性,其手術操作過程借助C 型臂X 光機透視完成,有效避免了肘內翻的發(fā)生風險,并且操作簡便,可減少對患兒周圍軟組織的損傷,進而有效提高患兒的手術治療的安全性[16-17]。在手術復位固定效果比較中,觀察組手術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P<0.05),體現了閉合復位聯合經皮交叉克氏針固定術的良好手術效果,這是因為經皮交叉克氏針固定的固定過程中采取的交叉穿針方式效果牢固,能夠減少骨折移位的發(fā)生,為骨折復位處提供良好的穩(wěn)定性和骨折愈合環(huán)境,進而提高患兒的手術復位固定效果[18-19]。在預后效果比較中,觀察組的肘關節(jié)活動度包括旋前、旋后、背伸、屈曲度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體現了閉合復位聯合經皮交叉克氏針固定術的應用能夠使得患兒獲得滿意的預后效果,患兒的遠期療效更佳[20]。這是因為閉合復位聯合交叉克氏針固定術的應用,患兒術后骨折愈合時間縮短,手術復位固定的優(yōu)良率顯著提高,手術的安全性也更好,患兒術后能夠快速的康復,有利于患兒進行早期功能鍛煉,進而可提高患兒的肘關節(jié)的活動功能。觀察組患兒的手術效果顯著提高,肘關節(jié)活動功能恢復至正常狀態(tài),相應的患兒的生活質量各項評分也有顯著的改善。
綜上所述,閉合復位聯合經皮交叉克氏針固定術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臨床效果顯著,能夠促進患兒骨折的快速愈合,提高患兒的手術復位固定優(yōu)良率和肘關節(jié)活動功能,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可改善患兒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