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琳華(江蘇省靖江市濱江學校)
《將相和》其實是脫胎于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故事。請注意,這里有兩個人物是并列在一起的,他們都是同時代同國家的人,都是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大臣(廉頗是武將,藺相如是宰相),要分析他們中的一個人物,其實也離不開另外一個人物,因為他們?nèi)缛赵峦x,相互映襯。故事當中,藺相如因為澠池之會后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對此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處處對廉頗容忍謙讓,終使廉頗悔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共同肩負起守護趙國的重任。由此將相和的故事代代相傳,成為將相和諧交好的美談,甚至用“將相和,平天下”來形容他們的作用。
故事涉及兩個國家的君主:趙國的趙惠文王和秦國的秦昭王。秦昭王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一直致力于雄霸天下,這樣的人想一想都知道他對玉器這類東西估計是不太會在意的。但是他為什么一直對和氏璧念念不忘,甚至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呢?想想這里面肯定會有貓膩。這個貓膩就是秦昭王要試探趙惠文王的為人。這里,需要梳理一下當時戰(zhàn)國的政治形勢:趙惠文王是趙武靈王的兒子,叫趙何,趙武靈王也是雄才大略的君主,通過“胡服騎射”,他讓趙國軍力大增、國力逐漸強盛。后來,他為了讓兒子趙何坐穩(wěn)王位(趙何不是太子)而退居太上皇。后來,趙武靈王死后,趙惠文王才拿到了趙國的實權(quán)。但是,秦昭王并不知道趙惠文王的能耐,于是,和氏璧就成了秦昭王試探趙惠文王的工具。那么,面對秦昭王的“歪念置換”,藺相如如何面對呢?
脫胎于《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藺相如的故事其實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的,那么分析藺相如的人物形象也要由這三個故事入手才能還原人物的真相。
在秦昭王索要和氏璧之時,藺相如其實還不是朝廷的大臣,他不過是宦官繆賢的門客。面對秦王的索取,朝廷會議上大家議論紛紛,對“換還是不換”既沒有統(tǒng)一的意見,又找不到可派去回復秦國的人。經(jīng)過繆賢的推薦,趙王會見了藺相如,藺相如當即表示,“愿捧護和氏璧出使秦國”,即使秦王不同意交換也“把璧完好無缺地帶回趙國”,藺相如首次登場就不同凡響,在國家危急關(guān)頭勇挑重擔,與后世的“奉命于危難之間”的孔明交相輝映。藺相如不但勇敢,還很機智。一方面,藺相如到達秦國的宮殿之上,先獻玉后談判應(yīng)該是規(guī)定的程序了。但是,秦王卻沒有交換城池進行談判的舉動,而是將璧傳給妃嬪及左右侍從看。藺相如看見秦王忽視了自己,機智地說和氏璧有瑕疵,將和氏璧又拿回了自己的手上。另一方面,要求秦王齋戒五天,設(shè)“九賓”進行交換的禮節(jié)。這是藺相如的拖延時間之舉,因為藺相如知道秦王會違背信約,不給趙國城邑,利用這五天的時間,他命令隨從穿著粗麻布衣服(不引人注意)帶和氏璧回趙國去。而在接下來的國宴上,藺相如更要求秦王使臣到趙國,這樣兩國才能等價交換,機智地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以死相挾迫使秦王放棄了“以城換玉”的歪念。這種臨危不懼的勇敢和機智,縱使現(xiàn)在看來也真夠捏一把汗的。經(jīng)此一役,藺相如完璧歸趙,不辱使命,趙惠文王封他為上大夫,讓他作為趙國的朝廷大臣為國家出謀劃策。
后來,估計秦王是看出自己被“忽悠”了:齋戒了五天,設(shè)“九賓”還得不到和氏璧,自己的“誠心誠意”被騙了,大怒,于是攻打趙國,還殺了兩萬人。但秦王冷靜下來想想,雖然自己勝利了,但自己也有損失,干脆講和,以講和的名義挽回上次的政治“被忽悠”。這一次的講和,就有點“鴻門宴”的感覺了,“去還是不去”都是一個問題。但是,面對這樣的兩難境地,藺相如還是主張去,否則就會顯得“趙國既軟弱又怯懦膽小”,這里可以看出藺相如時刻將國家尊嚴、榮譽放在心上,而將生死置之度外,這樣的氣魄令人敬佩。澠池會上,秦王讓趙王“彈瑟”,可能是酒席娛樂吧,趙王和藺相如一時沒有放在心上,于是趙王彈了瑟,秦國的史官居然將這樣的事情記錄了下來:“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盟飲酒,讓趙王彈瑟?!庇械耐瑢W可能說,這樣記錄應(yīng)該無關(guān)大雅吧。其實不然,請注意,既然是“會盟”,那么兩國的地位應(yīng)該是平等的,但是怎么存在一個國家讓另一個國家做事,這不是明擺著秦王是趙王的
主子了嗎?這是事關(guān)國家尊嚴的大事!于是,藺相如也讓秦王擊缶,秦王看出了藺相如的計謀后大怒,始終不肯擊缶。面對這樣的境況,藺相如大義凜然,以同歸于盡的想法迫使秦王擊缶,換回了君主、國家的尊嚴。后來,秦國的大臣“憤憤不平”,要求“趙王用趙國的十五座城給秦王獻禮”,藺相如也不含糊,干脆說“把秦國的都城咸陽送給趙王獻禮”回了過去。這種面對強權(quán)英勇不懼的品質(zhì)就像天上的太陽一樣耀眼。藺相如敢于與秦王針鋒相對,維護了趙國的尊嚴,也官升一級:由上大夫升任上卿。
請注意,在藺相如還只是宦官繆賢門客(無知無權(quán)、地位卑微)的時候,廉頗已經(jīng)是趙國的將領(lǐng),勇猛善戰(zhàn),功勛卓越。但是兩年的時間不到,藺相如就位在廉頗之上,并且這種職位的獲得并不像廉頗一樣帶兵出生入死,只不過是動動嘴皮子,這讓廉頗十分不滿,廉頗暗暗發(fā)誓,如見藺相如,一定羞辱他。面對這樣的困局,如果是一般人肯定會“以硬碰硬”,看誰更有理,看誰的拳頭硬。但是藺相如選擇避其鋒芒,看見了廉頗居然“往回趕”,這似乎有點兒“膽小如鼠”的感覺。連藺相如的門客都看不過眼,但是藺相如言辭灼灼:連秦王都不怕的人怎會怕廉頗?只不過想到的是如果兩人不和,遭殃的是趙國的百姓。這里,我們認真一看,藺相如心中裝的始終是國家,而不計較個人名譽的高低和得失,時刻以國家的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讓門客敬佩不已。而當廉頗知道了這件事之后,更是慚愧不已,馬上負荊請罪。而藺相如本人又前事不計,與廉頗一起同心協(xié)力保衛(wèi)趙國,二人情同手足,令人感動。這是藺相如時刻懷著家國情懷,讓其行為、品格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其閃光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