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春,李 莉
(江蘇省中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00)
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為臨床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致殘率高、患病率高,早期即可表現(xiàn)出感覺神經(jīng)障礙[1-2]?;颊唠S著病程進展會出現(xiàn)運動神經(jīng)障礙、壞疽、足部潰瘍等,影響患者生活質量[3-4]。目前,尚無理想的護理方案,需進一步探究。保護動機護理理論從動機角度對患者的健康行為進行探討,是通過調節(jié)認知對認知行為進行改變的一種過程,進而改變自身行為[5-6]。目前,保護動機護理已廣泛應用于各項健康行為及教育的干預,但是目前將其用于DPN的相關研究較少。另外,DPN在中醫(yī)中屬于“痹癥”“消渴”范疇,臨床多通過內外治法治療DPN,其中外治法包括藥物外治、推拿理療、灸法及針刺等,穴位貼敷即為最常用的方法之一[7-8]。穴位敷貼能夠改善DPN患者感覺功能及神經(jīng)癥狀[9]。因此,本研究使用穴位貼敷聯(lián)合保護動機護理干預DPN并分析其療效,旨在為改善患者預后提供參考。
1.1 診斷標準 西醫(yī)參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10]相關診斷標準,中醫(yī)參考《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中醫(yī)防治指南》[11]相關診斷標準且符合寒凝血瘀證患者:小腿抽搐或肢體麻木,發(fā)涼冷痛,腿足攣急,夜間為甚,神疲乏力,頭暈耳鳴,失眠多夢,腰膝酸軟,苔白滑,舌質淡胖色暗,脈細澀或細數(shù)。
1.2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4)糖化血紅蛋白不足7.5%,空腹血糖為5.0~7.0 mmol/L。
1.3 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周圍神經(jīng)病變病因,或非糖尿病引起的周圍神經(jīng)病變;(2)哺乳期、妊娠期患者;(3)合并高滲性昏迷、下肢破潰及嚴重感染等疾病。
1.4 研究對象 選取于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江蘇省中醫(yī)院收治的80例DPN(寒凝血瘀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0例和治療組40例。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號:1811-09)。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入院后,為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以PPT形式進行集中知識講座,每周2次,以增強生動性,每次30~40 min。患者出院前進行出院健康教育,1個月后以電話形式進行隨訪。
1.5.2 治療組 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保護動機護理:(1)針對易感性及嚴重性。增強患者對疾病的易感性及嚴重性的認知為目的,部分患者缺乏對糖尿病并發(fā)癥及其后果的了解。方法:由責任護士在患者入院1~2 d后評估患者,建立護理檔案,組織健康講座,進行健康教育,每周1次,每次1 h,由內分泌專家為患者集中講述糖尿病并發(fā)癥及其相關內容,包括常規(guī)護理方式、危險因素、糖尿病并發(fā)癥嚴重性、糖尿病注意事項及表現(xiàn)、自我監(jiān)測方法及監(jiān)測重要性。結束后,為患者發(fā)放監(jiān)測血糖方案,講述血管病變、眼部病變等并發(fā)癥相關內容。組織病友進行經(jīng)驗交流會,每周進行1次個體化指導及電話隨訪(出院后1個月),20 min/次。(2)針對回報(內部及外部)。內部回報:不規(guī)律監(jiān)測血糖易為身體帶來不適。外部回報:朋友及家屬未認識到血糖監(jiān)測的重要性。方法:提高患者對血糖監(jiān)測的重要性認識,為患者及其家屬演示監(jiān)測血糖的方法,以視頻方式指導患者血糖監(jiān)測,告知其注意事項、減輕疼痛的方法并配合練習(家屬及患者),及時指出錯誤之處,規(guī)范自我血糖監(jiān)測方法,糾正其錯誤觀念,增強監(jiān)測血糖的錯誤認知,進而引導其弱化內外部回報。(3)針對反應效能。護理人員應邀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較好)進行病友講座,講解監(jiān)測血糖方法,建立康復信心,提高患者監(jiān)測血糖的重要性,進而主動進行血糖監(jiān)測,提高自我效能。(4)針對反應代價。護理人員需為患者分析問題,使其認識到血糖監(jiān)測的好處,出院后也可通過微信或電話隨訪方式了解患者監(jiān)測血糖的依從性,進而解決問題,降低反應代價。
治療組再給予穴位貼敷(丹參、蘇木、紅花、川芎、獨活、絲瓜絡),用于活血化瘀,疏風活絡;取穴委中穴、承山、風市、腎俞、陽陵泉、足三里,隔日1次,每次貼敷4 h,共治療14 d。
2組護理措施均于住院期間進行。
1.6 觀察指標(1)感覺神經(jīng)傳導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NCV)、運動神經(jīng)傳導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使用購自日本光電工業(yè)株式會社的Neuro Exam M-800肌電圖/誘發(fā)電位儀檢測患者脛神經(jīng)、腓總神經(jīng)SNCV、MNCV(分別于干預前后)。(2)臨床癥狀積分及Toronto臨床評分。臨床癥狀積分包括手足畏寒、肢體痛、肢體麻木等,按照輕、中、重分別記2、4、6分(分別于干預前后評估),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Toronto臨床評分包括感覺試驗(5分)、神經(jīng)癥狀(6分)、神經(jīng)反射(8分),共19分,測試患者雙下肢(分別于干預前后),分值越低提示臨床癥狀越輕。
1.7 療效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12]并發(fā)癥及糖尿病療效評價標準評估。(1)顯效:患者神經(jīng)傳導速度恢復正?;蛑笖?shù)增加5 m/s,體征及臨床癥狀明顯改善;(2)有效:患者神經(jīng)傳導速度增加不足5 m/s,體征及臨床癥狀有所好轉;(3)無效:患者神經(jīng)傳導速度無變化,體征及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
1.8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shù)據(jù)使用SPSS 25.0軟件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描述,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和率(%)描述,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基線資料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s)
性別 文化程度(例)男 女 高中及以下 大專及以上治療組 40 51.75±5.32 19 21 4.41±1.15 22 18對照組 40 51.23±5.26 22 18 4.56±1.23 25 15檢驗統(tǒng)計量 t=0.440 t=0.450 t=0.563 χ2=0.464 P 0.661 0.520 0.575 0.496組別 例數(shù) 年齡(歲) 糖尿病病程(年)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90.00%(36/4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7.50%(27/40)(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SNCV、MNCV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腓總神經(jīng)、脛神經(jīng)的SNCV、MNCV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干預前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腓總神經(jīng)、脛神經(jīng)的SNCV、MNCV均明顯升高(P<0.05);且治療組患者干預后腓總神經(jīng)、脛神經(jīng)的SNCV、MNCV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SNCV、MNCV比較(±s,m/s)
表3 兩組患者SNCV、MNCV比較(±s,m/s)
腓總神經(jīng)SNCV 腓總神經(jīng)MNCV 脛神經(jīng)SNCV 脛神經(jīng)MNCV干預前 干預后 t P 干預前 干預后 t P 干預前 干預后 t P 干預前 干預后 t 治療組40 30.15±3.12 40.06±4.13 12.109 0.000 28.26±2.84 37.23±3.74 12.081 0.000 31.42±3.15 40.58±4.12 11.171 0.000 30.14±3.06 39.58±4.05 11.762 0對照組40 30.02±3.05 35.72±3.58 7.665 0.000 28.75±2.88 32.56±3.31 5.492 0.000 31.15±3.16 35.47±3.56 5.740 0.000 30.45±3.13 35.74±3.58 7.036 0 t 0.188 5.022 0.766 5.914 0.383 5.935 0.448 4.493 P 0.851 0.000 0.446 0.000 0.703 0.000 0.655 0.000組別 例數(shù)P.000.000
2.4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及Toronto臨床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感覺試驗、神經(jīng)癥狀、神經(jīng)反射評分及Toronto總評分、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干預前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感覺試驗、神經(jīng)癥狀、神經(jīng)反射評分及Toronto總評分、臨床癥狀積分均明顯降低(P<0.05);且治療組患者干預后各項評分和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及Toronto臨床評分比較 (±s,分)
表4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及Toronto臨床評分比較 (±s,分)
感覺試驗 神經(jīng)癥狀 神經(jīng)反射 Toronto總評分 臨床癥狀積分干預前 干預后 t P 干預前 干預后 t P 干預前 干預后 t P 干預前 干預后 t P 干預前 干預后 t P治療組40 3.58±0.62 2.15±0.27 13.374 0.000 3.15±0.42 2.11±0.26 13.316 0.000 4.26±0.58 3.57±0.36 6.393 0.000 10.99±1.12 7.83±0.79 14.582 0.000 10.53±1.15 6.12±0.71 20.637 0.000對照組40 3.42±0.57 2.78±0.35 6.051 0.000 3.23±0.54 2.75±0.37 4.638 0.000 4.32±0.61 3.95±0.45 3.087 0.003 10.97±1.05 9.48±0.95 6.655 0.000 10.74±1.21 8.23±0.94 10.361 0.000 t 1.202 9.014 0.740 8.951 0.451 4.170 0.082 8.446 0.796 11.328 P 0.233 0.000 0.462 0.000 0.653 0.000 0.935 0.000 0.429 0.000組別 例數(shù)
近年來,糖尿病的各種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逐年上升,以DPN較為常見。李小華等[13]研究顯示,DPN的發(fā)生可能與血管損失、神經(jīng)營養(yǎng)因子缺乏、免疫因素、氧化應激及代謝紊亂等有關。目前,臨床尚缺乏根治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癥的方法,自我護理為DPN患者必備技能,老年患者由于記憶力減退、生理功能下降,其自我護理能力亦下降明顯。保護動機護理是通過系統(tǒng)分析健康行為,對患者認知進行調節(jié),進而改變其行為,與傳統(tǒng)護理方式相比,其不僅可進行健康教育,還可強調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及參與性[14]。DPN是由于絡脈損傷導致,因久病入絡、血行不暢、氣血陰陽虧虛及消渴日久導致絡脈失養(yǎng),痹阻不通,引發(fā)寒涼、麻木、四肢疼痛等癥狀[15]。中醫(yī)認為DPN的核心病機即為“血淤”“氣虛”,多以“益氣通絡”為治療原則。穴位敷貼以經(jīng)絡學說及中醫(yī)整體觀念為基礎,將藥物直接貼敷于相應穴位,滲透皮膚發(fā)揮療效,既可避免消化道對藥物的滅活作用,還可避免毒副作用,具有無創(chuàng)痛、藥療佳及易操作等特點[16]。
委中穴具有舒筋活絡、祛除風濕、涼血解毒的作用,配伍腎俞主治下肢麻木;承山穴具有舒筋活絡、通暢理氣止痛的作用;風市穴具有祛風濕、調氣血、通經(jīng)絡之功效;腎腧穴具有調腎氣、強腰脊等作用,與陽陵泉、足三里配伍,治療下肢麻木。下肢麻木方貼敷于委中、承山、風市、陽陵泉、足三里、腎俞可以舒筋活絡,理氣活血,主治糖尿病下肢神經(jīng)病變引起的下肢麻木。
因此,本研究實施穴位貼敷聯(lián)合保護動機護理干預DPN,結果顯示:與干預前比較,兩組干預后感覺試驗、神經(jīng)癥狀、神經(jīng)反射評分及Toronto總評分、臨床癥狀積分均明顯降低,且治療組患者干預后各項評分和積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穴位貼敷聯(lián)合保護動機護理干預DPN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效果顯著。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保護動機護理通過組織病友討論、健康教育及個體化指導等形式,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面對面),進而提高患者易感性及對疾病認知的嚴重性,進而使患者對不良行為的內外部回報進行弱化,利于患者克服自我護理過程中的障礙,進而促進其形成健康行為,提高整體護理效果。穴位貼敷中各藥物具有溫經(jīng)通絡、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在相應穴位貼敷可發(fā)揮活血化瘀、益氣通絡的效果。兩者聯(lián)合使用可進一步提高干預效果。
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與干預前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腓總神經(jīng)、脛神經(jīng)的SNCV、MNCV均明顯升高(P<0.05),且治療組患者干預后腓總神經(jīng)、脛神經(jīng)的SNCV、MNCV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穴位貼敷聯(lián)合保護動機護理干預DPN可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的同時還可提高神經(jīng)傳導速度,與嚴露露等[17]研究中藥貼敷可有效改善DPN患者臨床癥狀的研究結果一致。主要是因為穴位貼敷可通過皮膚吸收藥物,作用恒定持續(xù),可刺激足底涌泉穴,進而使藥效通達全身。保護動機護理通過幫助患者了解疾病,使其參與到疾病管理中,出院隨訪亦可幫助患者解決困難,進而利于患者自我護理。
綜上所述,穴位貼敷聯(lián)合保護動機護理用于DPN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神經(jīng)傳導速度,效果較好。但是本研究隨訪時間較短,還需在后續(xù)研究中延長隨訪時間,進一步分析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