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道明 陳中云
勞動教育作為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受到各級各類學校的高度重視。很多地方和學校也在實踐中探索和總結出了諸多推進勞動教育的寶貴經驗。然而,不可忽視的是,當前對于勞動教育的理解還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觀念偏差,從而不可避免地導致勞動教育實踐上的種種問題。
一、勞動教育現狀及對策
比如,勞動教育是孤立和割裂的。它不僅孤立于其它學科之外,沒有跟課程、班級生活融為一體;還和整個校園生活隔離,跟家庭教育割裂,為了做勞動教育而做勞動教育。其次勞動教育內容是單調的。一說勞動教育,能想到的是打掃班級衛(wèi)生,去種種地,搬搬磚;勞動教育內容單調定義狹窄,把勞動的定義完全跟體力掛鉤,成為體力教育。勞動教育也是無趣的教育,由于它與生活割裂且內容單調,導致非常無趣,學生并不喜歡。
這些現實的問題如果得不到重視,不去真正地解決,勞動教育就容易落入窠臼,穿新鞋走老路;勞動教育就會開展成有勞動無教育的狀態(tài);達不成“培養(yǎng)學生具有正確的勞動觀念,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品質;熱愛勞動人民的勞動素養(yǎng)”的勞動教育目標。
松山湖第二小學在勞動教育領域,以項目式學習作為學生的主要學習方式,期望通過豐富的勞動教育內容、飽滿的項目式學習課程、沉浸式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用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用教育成就幸福人生。
二、空間建設、課程規(guī)劃
為項目能夠落地和有效開展,學校對老師進行了“如何設計學習項目”的全員培訓;搭建了烘焙坊、木工坊、陶藝室、AI智創(chuàng)中心、科技探究室、博物館等功能教室,讓師生的創(chuàng)意有落地的空間;學校空間靈動,任何一個場所都是學生的舞臺;樓頂的智慧農場、校門外的好奇農場、墻面的秘密花園、一樓的中水回收系統好奇湖、兩樓之間的大草坪、滿校園的動植物,給學生進行勞動教育項目課程提供了便利的實踐場。
不管是空間還是課程設計,勞動教育都是以學生為中心,圍繞一個個真實問題或系列主題,提供一些關鍵素材構建一個環(huán)境,學生自主組建團隊,通過經歷解決問題來提高勞動素養(yǎng),最終走向學會學習。
二、具體課程及做法
1.拓寬邊界,讓勞動承載教育功能,成為生活方式
教育源于生活,勞動教育應為美好生活奠基。我們拓寬教學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項目,讓學生們在項目學習中感受到勞動概念是泛化的,動腦動手都是勞動。
(1)學習項目之智慧農場設計
在學校建筑頂層,有巨大的空地可以利用起來,成為勞動教育的資源。我們帶領學生到樓頂考查。通過實地考察發(fā)現樓頂的優(yōu)勢在于面積廣闊、陽光充足,可自由發(fā)揮;缺點在于運太多土壤時要考慮樓頂的承重,陽光充足勢必要及時補水,加大了平日養(yǎng)護的工作量。我們基于實地調研后提出問題:能否實現無土栽培或者減少土培面積?能否進行無人工澆水?通過對問題的分析論證,確定研究任務:在行之樓五樓打造一個智慧農場。于是,學生們去實測農場面積、了解水培知識、設計水培架、實現水的循環(huán)、研究滴灌技術、設計空中花園。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和多學科的共同參與,最終在專業(yè)技術的指導下,學生把自己的創(chuàng)意轉化成樓頂的水培種植區(qū)、空中花園。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沒有去艱辛勞作,但是卻在了解需求——發(fā)現問題——分析論證——設計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頭腦風暴,貢獻智慧的力量,最終把自己的創(chuàng)意物化在五樓天臺,體悟到動腦是勞動的重要部分。
(2)習項目之布置教室
我們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參加日常勞動實踐,學會勞動技能,裝點美化自己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
比如,我們會布置自己的教室,但我們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布置教室。我們教室的布置會根據課程的推進而更換。關乎當下學習、與課程掛鉤、與學生成長鏈接。
每一間教室都有自己的名字,根據名字的不同,都布置的有自己的內涵和氣質。節(jié)日了,根據節(jié)日課程,把教室布置的主題鮮明,充滿節(jié)日氣氛。教室里每個周、每個月根據不同課程的結課成果進行布置,此時教室里里外外都成了學生們的成果展示區(qū)。
在這樣的教室布置上,學生自己動手實踐,內容與日常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學生自己是設計者、實踐者,自己是主人,是責任擔當者,這里記錄著他的付出、汗水、喜怒哀樂,記載著他的成長軌跡。
(3)習項目之“小當家”。為了喚起學生的勞動意識,發(fā)揮勞動的教育功能,學校設計“小當家”勞動實踐課程,做到家校聯動,讓課程的鏈條無限延伸。學生在學校習得收拾布置美化房間、家務小能手、預算家庭月支出等勞動技能;家是實踐場、提升場;父母是考官和幫助者;每個月通過班級群進行一次分享。并結合“我做小當家”的圖文記錄,記錄下學生與家人在家生活的點滴美好瞬間。從學生們精彩的圖文中,看到了可愛的學生們在家的勞動身影。
2.跨越學科,用飽滿的項目課程,豐富勞動教育
我們在勞動教育實施過程中,把不同科目融合在一起,開展綜合性、整體性、注重融會貫通的項目化學習模式。
(1)題學習項目之“生命教育”。全校各年級圍繞“探索生命真相,回歸本真成為自己”的驅動性問題;以探索神奇的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為主題脈絡,引領學生進行跨學科的大項目探究;設計參與性的勞動實踐項目,學生在制作地球儀、孵化飼養(yǎng)小動物的勞動中,在對生命的呵護中,理解生命的獨特性、差異性、多樣性,進而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一年級以“我愛我家”為主題。在家里把自己的房間布置的干凈整潔,為家庭付出力所能及的勞動,在勞動實踐中感受和表達對家人的愛。在學校布置自己的教室,美化學習空間,在勞動實踐中學習技能、學會鑒賞和創(chuàng)造美。在課程中認識到美麗的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通過動手制作地球儀、手工繪制百米長卷,認識到我們的家園美麗而脆弱,需要共同呵護。二年級以“做最好的自己”為主題。通過一系列的子項目《田園》《生命故事》等的學習,在校園、在種植園勞作,與生命體、與大自然親密接觸,感受勞動樂趣,感悟生命的多彩。三、四年級以“蠶的一生”“孔雀嘉年華”為主題。以養(yǎng)蠶、照看孔雀為主線;以珍愛生命——生命價值——生命選擇為課程脈絡;融合語文、科學、信息技術、美術、心理等學科。在將近50天的飼養(yǎng)歷程中,學生親自采摘桑葉喂養(yǎng)蠶;給蠶打掃衛(wèi)生、制作蠶屋、陪伴蠶;觀察蠶每一天的變化,制作智能繅絲機抽絲剝繭研究蠶;用藝術的手法制作蠶標本。在孔雀課程中,以“美”作為橋梁,學生在校園內喂養(yǎng)、觀察、陪伴、研究孔雀;制作出了美輪美奐的孔雀衍生品,并在嘉年華現場進行售賣;通過載歌載舞的表演,展示了孔雀無與倫比的生命之美。
(2跨學科項目之“草木染”。所謂“草木染”,就是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給日用器具、紡織品等印花上色。項目整合了全課程項目《草木染》和整本書共讀《彼得·潘》,鏈接語文統編教材“傳統文化”主題單元。在實施時,以“六一兒童節(jié),如何用草木染給自己的期末大戲的角色設計合適的服飾?”這一個真實的任務驅動,通過“草木染課程周”的形式,引導學生了解草木染技法,學習相關知識,基于問題推動學習深入,讓學生在豐盈的課程中體驗、成長。學生在草木染技法的學習中,練習扎結、植物顏料的熬制、煎煮、浸染、漂洗、晾曬等技法;在現場展示活動中,與同學合作,制作出漂亮的草木染作品,為自己的戲劇角色設計、創(chuàng)作有草木染元素的服裝。還利用各種植物提取色素,制作色卡。
3.沉浸式學習,增強勞動觀念
一說到勞動和勞動教育,人們就容易落到學習勞動技能,產出勞動產品的認知窠臼;一說到勞動實踐活動,人們最先想到的便是種植、養(yǎng)殖的勞動形式。我們也開發(fā)了校園種植,讓學生通過具身參與勞動,沉浸在勞動創(chuàng)造中。我們做到從開發(fā)勞動教育資源的視角而不是勞動資源的視角,去審視學校的勞動教育,規(guī)劃建設好奇種植農場。
我們來到校園北門的三角地,學生拿著大大的卷尺,從認識卷尺的單位,學習使用方法開始;測量、記錄、計算土地面積,再根據班級數量劃分成等份。我們通過自己的勞動,規(guī)劃非正式的學習空間,把荒蕪的土地變成學校勞動教育資源。學生們在土地上勞作,根據植物長勢不同引發(fā)思考,提出驅動性問題:植物生長與土壤、水肥環(huán)境有什么樣的關系?我們研究土壤的種類、酸堿度、不同植物的生長環(huán)境,動手制作有機肥改良土壤。此時,土地是我們學習研究植物的場所,種植是我們實踐學習的方式。植物的生長需要時間,學生在兩三個月的種植周期內,利用課間周末去除草施肥,觀察記錄;開發(fā)智慧型的澆灌設備。勞動成了學生的生活方式?;诜N植成果,利用烘焙坊做成美食,又配合好奇幣的發(fā)行流通,學生用好奇幣購買農產品,用自己的勞動獲得帶給父母驚喜。
我們把學校勞動教育做成長長的鏈條,融合到多個學科,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多個角落,帶領學生體驗經歷奇妙的勞動之旅。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