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軍
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ü谛牟。┑闹T多危險因素中,高脂血癥尤其是高膽固醇血癥一直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的水平,可有效地降低冠心病事件的發(fā)生率,這一理念已是心血管病醫(yī)生的共識。但在China-PEACE調(diào)查中,33.8%的人有血脂異常,3.2%的人已患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10.2%為ASCVD高風險,26.6%的ASCVD患者和42.9%的ASCVD高風險人群的LDL-C達標。顯示我國ASCVD人群的血脂控制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他汀類藥物作為冠心病二級預防藥物中的基礎用藥,一直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但在人群中由于藥物耐受性問題和部分血脂不能達標方面,仍面臨一定挑戰(zhàn)。近幾年新上市的新型降脂藥物—前蛋白轉(zhuǎn)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抑制劑則為冠心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武器。
最早在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癥的家族中發(fā)現(xiàn)PCSK9的基因突變,至此后圍繞PCSK9開展了多項研究,證明PCSK9基因功能缺失型的個體血液中LDL-C水平較對照組降低約40%;PCSK9的水平與LDL-C呈正相關,且PCSK9水平的升高與冠心病發(fā)病率的增加明顯正相關。正常情況下,LDL-C與肝細胞膜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受體(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結(jié)合進入肝細胞內(nèi),二者分離后,LDL-C在溶酶體中被降解,LDL-R重新回到肝細胞膜表面繼續(xù)結(jié)合剩余的LDL-C,而PCSK9可與LDL-R結(jié)合,使PCSK9、LDL-C與LDL-R一起進入溶酶體中被降解,血液中游離的LDL-R減少,LDL-C的降解隨之減少。PCSK9抑制劑通過抑制PCSK9的表達,可顯著降低血液中LDL-C的水平,減緩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降低冠心病的發(fā)生率。在PCSK9抑制劑的眾多種類中,單克隆抗體的臨床試驗最有成效,其中以alirocumab和evolocumab為代表,于2015年后先后在多個國家正式上市。同時小分子干擾RNA(siRNA)藥物比如Inclisiran,其作用機理為通過siRNA,從源頭上關閉PCSK9的生成,從而降低LDL-C水平,目前在歐美已進入臨床。
ODYSSEY OUTCOMES研究是一項針對臨床結(jié)局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Ⅲ期臨床研究,平均隨訪時間2.8年,共隨訪18 924例1年內(nèi)發(fā)生過ACS的患者[1]。其中納入了614例中國患者。該研究評估了ACS患者在接受最大耐受劑量他汀類藥物基礎上,與應用安慰劑相比,應用alirocumab對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響。PCSK9抑制劑的結(jié)果顯示alirocumab組平均LDL-C水平降低了55%,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風險降低了15%,且第1次證明了alirocumab可讓全因死亡風險降低15%;LDL-C基線水平≥1.8 mmol/L的患者與LDL-C基線水平較低的患者相比,alirocumab組對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主要終點事件的絕對益處更大。該試驗還以冠狀動脈單支血管病變、雙支血管病變(冠狀動脈和外周動脈或腦血管)和多支血管病變(冠狀動脈、外周動脈和腦血管)分類,對應的alirocumab組的MACE發(fā)生率分別下降了1.4%、1.9%和13.0%,死亡率分別下降了0.4%、1.3%和16.2%。Damask等[2]對受試者進行了多基因風險評分,提示安慰劑組MACE的發(fā)生率與冠狀動脈疾病的多基因風險評分有關,多基因風險評分高的為17%,評分低的為11.4%;與安慰劑組相比,alirocumab組MACE的發(fā)生率更低,多基因風險評分高的組絕對下降值為6.0%,相對下降值為37%,評分低的組則分別為1.5%和13%。由此可見,alirocumab對冠心病患者有絕對益處。在ODYSSEY OUTCOMES試驗中,除局部注射部位反應外,alirocumab組與安慰劑組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相似,且alirocumab未導致新發(fā)糖尿病、白內(nèi)障、認知功能障礙和出血性卒中等并發(fā)癥。ODYSSEY DM-DYSLIPIDEMIA研究同樣發(fā)現(xiàn)alirocumab對血糖的影響與安慰劑比較未見差異[3]。同時alirocumab能降低腎小球濾過率為30~59 ml/(min·1.73 m2)的患者血液中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載脂蛋白B和脂蛋白a的水平。體現(xiàn)了其在各個不同亞組中均顯著降低LDL-C水平,同時安全性相對較好。
Evolocumab同樣是一種全人源單克隆抗體,應用范圍同alirocumab類似。其半衰期為11~17 d,給藥劑量在每兩周皮下注射1次140 mg與每月皮下注射1次420 mg之間,3~4 d可達最高血藥濃度,14 d內(nèi)LDL-C水平可達最大降幅;輕中度肝腎功能不全不影響evolocumab的使用,但對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缺乏相關的研究。
FOURIER研究中,evolocumab組的主要終點事件發(fā)生率為9.8%,而安慰劑組為11.3%,同時心肌梗死、卒中和冠狀動脈血運重建的發(fā)生率分別下降了27%、21%和22%;次要終點事件的發(fā)生率在第1年降低了16%;evolocumab使LDL-C水平下降了59%,同時不會增加非糖尿病患者新發(fā)糖尿病的風險[4]。將患者按發(fā)生心肌梗死時間是否<2年、既往心肌梗死次數(shù)是否>2次和是否存在多支冠狀動脈血管病變進行分層時發(fā)現(xiàn),高風險組的相對風險分別降低了20%、18%和21%,低風險組降低了5%、8%和7%;再按是否有外周動脈疾病相關癥狀進行分層,有癥狀的患者主要終點的絕對風險降低了3.5%,較無癥狀的下降明顯。以FOURIER研究中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為基礎,分為低、中、高遺傳風險,顯示有多個臨床風險因素但無高遺傳風險的患者相對風險降低了13%,絕對風險降低了1.4%,而有高遺傳風險的患者相對風險降低了31%,絕對風險降低了4.0%;接受evolocumab治療的高遺傳風險患者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與遺傳和臨床風險較低的患者相似,提示高遺傳風險的患者,無論臨床風險如何,都能從evolocumab中獲得最大的相對和絕對利益,從而減輕這種風險。
TAUSSIG研究中,純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HoFH)患者的LDL-C水平平均變化為-21.2%(-1.5 mmol/L),重 度HeFH患 者 為-54.9%(-2.7 mmol/L),且LDL-C的水平隨時間的推移持續(xù)下降;在每2周皮下注射420 mg evolocumab的HoFH患者中,第12周的LDL-C水平下降了19.6%,12周以后下降了29.7%,提示evolocumab在降低HoFH和重度HeFH患者的LDL-C水平中的療效確切[5]。FOURIER研究顯示evolocumab耐受性良好,注射部位反應是唯一比安慰劑更常見的不良反應。DESCARTES研究中總的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與安慰劑組無明顯差異,肌酸激酶水平升高,肌痛和嚴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稍微有所升高[6]。TESLA研究與OSLER研究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異[7-8]。BERSON研究中,evolocumab對2型糖尿病和血脂異?;颊叩难菂?shù)無顯著影響[9]。
目前已發(fā)表的3項ORION III期臨床試驗(ORION-9、ORION-10和ORION-11)顯 示,inclisiran可將血漿PCSK9水平降低約80%[10]。此外,inclisiran的療效持久,給藥頻率為每年兩次,大大提高了用藥的依從性。3項ORION III期研究(ORION-9、ORION-10和ORION-11)表 明,inclisiran可降低心血管高危患者的LDL-C水平,尤其是對于ASCVD和HeFH患者。目前,大型心血管結(jié)局試驗已證實了兩種單克隆抗體PCSK9抑制劑(evolocumab和alirocumab)在降低心血管風險方面的作用。雖然inclisiran顯示出了與evolocumab和alirocumab相當?shù)腖DL-C降低 (>50%),但inclisiran是否可以改善CVD患者的心血管結(jié)局尚未明確。
多個指南均對PCSK9抑制劑進行了肯定和推薦,多個臨床試驗均證明PCSK9抑制劑能更有效地使LDL-C水平。國內(nèi)的指南推薦對部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尤其是HoFH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在采用了改善生活方式聯(lián)合最大劑量的他汀類降脂藥物加依折麥布后,LDL-C仍>2.6 mmol/L時,加用PCSK9抑制劑[11]。美國ACC/AHA指南推薦穩(wěn)定性或進展性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LDL-C≥4.9 mmol/L的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極高危且他汀類藥物不耐受的患者可優(yōu)先使用PCSK9抑制劑[12]。歐洲的指南則強調(diào)更低的降脂目標與早期聯(lián)合用藥,在極高?;颊叩亩夘A防中,推薦LDL-C降低至少50%,LDL-C目標為<1.4 mmol/L,而高?;颊叩腖DL-C目標為<1.8 mmol/L;對于極高?;颊叩亩夘A防、極高危的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或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在他汀類藥物加依折麥布降低LDL-C效果不理想時,建議聯(lián)合PCSK9抑制劑。可以看出,國內(nèi)的指南相對歐美指南仍較保守,實際上在臨床實踐中,反復強調(diào)需要將血脂水平作為臨床控制的首要目標,尤其在伴有心臟事件的患者中,這一點尤為重要。臨床上可綜合患者耐受性、依從性和實際情況,個體化選擇適當?shù)难刂撇呗杂葹橹匾?/p>
PCSK9抑制劑問世以來,因其較強的降低膽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效果,較低的應用頻率,得到了臨床醫(yī)師的一致認可。但目前的PCSK9抑制劑均為注射劑型,費用相對昂貴是阻礙其進一步應用的主要因素。但隨著醫(yī)學的發(fā)展,將出現(xiàn)更長效的新型PCSK9抑制劑注射劑型,甚至出現(xiàn)更方便的口服劑型,為心血管病醫(yī)師對抗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提供一種新的選擇,為中國心血管疾病的拐點提供一種新的,有效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