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欣悅,付敏,劉漢霞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綜合檢測中心(北京 100123)
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fā)生,不僅對群眾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威脅,還降低消費信心與滿意度,對和諧社會的構建造成不利影響。食品產業(yè)在國家經濟發(fā)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體學習中強調:要加強應急預案管理,健全應急預案體系,落實各環(huán)節(jié)責任和措施[1-2]。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也對加強食品安全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3]。該文梳理了我國食品安全預案體系建設特點及在處置工作中遇到的主要問題,為進一步優(yōu)化食品安全應急處置策略提出相關建議。
食品安全涉及從農田到餐桌多個產業(yè)鏈條,包括生產加工、產品包裝、貯存運輸等環(huán)節(jié)。隨著我國在食品監(jiān)管領域政策法規(guī)、制度體系的逐步健全,工作重心已轉到加強風險防范與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方面。通過有序完善食品安全預警體系和修訂食品安全應急預案結構與內容,做好應對食品安全問題發(fā)生的各項準備工作[4]。
食品安全應急預案具有針對性、操作性、指導性、科學性等特點,旨在有效應對事故的發(fā)生,最大程度減少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5]?!妒称钒踩ā芬?guī)定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分為國家和地方兩個層面,并將預案工作法定化。國家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由國務院組織制定,各級人民政府為地方預案制定主體,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根據有關法律、法規(guī)、上級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及本行政區(qū)域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行政區(qū)域的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6]。此外,食品生產經產單位應按相關法律要求制訂本單位食品安全事故處置方案,落實人員責任,有效控制或消除危害因素[7]。
我國食品安全預案體系建設遵循“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原則[8]。通過梳理河北、湖北兩省,省、市、區(qū)三級食品安全應急預案運行機制及以座談會形式對基層監(jiān)管部門日常應急響應處置工作中的主要問題進行調研,主要反映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在座談中基層監(jiān)管部門工作人員指出:現行國家級預案與地方級預案存在名稱不統一的問題。2011年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國家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而目前省市區(qū)級預案多以“食品安全突發(fā)事件”命名。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五十條內容表述“食品安全事故,指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對人體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9]。對于食品安全突發(fā)事件則尚未有明確定義,食品安全突發(fā)事件更傾向于由食品相關問題引發(fā)的對社會產生危害性、政治影響性的事件,往往未達到事故最低響應級別并多以輿情形式出現,在社會上傳播引起消費者恐慌,如上海福喜劣質肉事件、“奈雪的茶”制作衛(wèi)生問題、薯片產品丙烯酰胺超標等,迅即形成熱點輿情[10]。
食品安全應急預案旨在規(guī)范指導應急處置工作,按照預案中組織指揮體系要求組織各成員單位及時高效開展信息報告、先期處置、應急響應、事故原因調查、級別調整、信息發(fā)布和輿論引導、應急結束等階段應對工作。
在預案梳理及調研中發(fā)現,各成員單位存在職責劃分不明確、工作內容重復等問題,較為集中存在于市場監(jiān)管部門和衛(wèi)生監(jiān)督部門。盡管國家及地方級預案中根據事故處置分工設立事故調查、危害控制、醫(yī)療救治、檢測評估、技術專家、治安維護、新聞宣傳等工作小組,并概述了各小組的相關工作職責,但對于具體工作流程的主要程序、標準操作步驟、各個環(huán)節(jié)關鍵點及成員單位聯動機制并未給予明確要求,造成各成員單位在處置過程中存在責權不清晰問題[11]。
2018年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成立,承擔著食品安全總體監(jiān)管和協調工作,工作職責主要圍繞:按規(guī)定向上級市場監(jiān)管部門及本級人民政府報告;進行事故調查;封存可能導致事故的食品或其原料并進行檢驗;進行責任調查工作;成立專家組;開展經常性演練[12]。而衛(wèi)生健康部門泛指衛(wèi)生健康委、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有關醫(yī)療救治單位,承擔食品安全風險監(jiān)測與評估、醫(yī)療救援、流行病學調查與現場消殺等工作內容[13]。
食品安全事故應急處置遵循屬地管理的原則,根據預案要求當事故影響進一步擴大或評估指標達到更高一級應急響應標準時,領導小組將提升預警和響應級別。響應級別變更后,事故處置權將移交給上級人民政府領導小組并出現多層級設立應急指揮機構的情況,易造成溝通渠道長、信息傳遞速度慢等問題。
根據前期預案內容梳理及座談會反映出的問題可以看出,預案應進一步完善應急管理機制,體現食品安全事故應急管理特點,優(yōu)化處置策略。在各個處置流程中,建立健全有關部門聯動機制,加強責權規(guī)范化管理,做到快速響應、及時溝通、職責清晰、合力高效開展相關工作[14]。以政府為主導,適時組織開展多部門預案演練活動,加強處置人員隊伍建設培訓工作,熟悉預案、明確分工,加強應急處置效率[15]。此外,針對學校食堂、農村聚餐等常見出現食品安全事故的場所,應制定專項應急處置細則文件,提高預案實操性、科學性。
食品安全輿情因具有公眾關注度高、輿情燃點低,傳播迅速性、擴張性及不可控性等特點,極易成為熱點輿情。由輿情引發(fā)或因輿情而發(fā)酵的事件逐漸成為食品領域突發(fā)事件的主要原因。新聞宣傳、網信等部門應有效開展輿情監(jiān)測,建立食品安全輿情風險評估機制,第一時間做好信息甄別、研判等工作,積極回應公眾關切問題,正確引導輿論方向,防范社會風險[16]。同時,還應與輿情專項預案做好銜接工作,確保輿情穩(wěn)妥處置。
食品安全預案的運行機制包括風險防控、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調查評估和善后處置等內容,通過強化信息化建設,有效提升食品安全應急管理的科學化、專業(yè)化、智能化、精細化水平。充分利用各部門現有資源,構建食品安全大數據信息平臺,打通數據孤島,加強各成員單位信息共享、統籌協調[17]。圍繞食品安全危害控制、生物樣本檢測等開展快檢技術研究,提高數據檢測效率,為事故預警、研判及決策提供支持。
無論從食品安全事故亦或食品安全突發(fā)事件角度來看,優(yōu)化應急處置策略對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能力建設、完善應急管理機制均具有重要促進作用。通過對處置流程的統一規(guī)范、明晰各成員單位權責,進一步增強應急處置效果,避免預案失靈,凝聚各方力量,實現社會共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