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佳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zhàn)中,隨著病毒的蔓延,一些生活中處處可見的熱詞在使用中也發(fā)生了變異,產生了一些特定語境下的標志性詞語。這些熱詞有的利用了語音雙關,在改變詞語內部結構或要素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一批符合疫情背景且迎合大眾的熱詞。熱詞,即高頻使用的熱門詞匯。作為一種詞匯現象,它具有時代特征,反映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及民生問題。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的持續(xù),一批新的熱詞也出現了。這些熱詞或語音雙關,或舊詞出新義,反映了詞語系統(tǒng)的變化,也反映了一定時期的社會風貌。
舊詞新解是指,在原詞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解讀出詞語中的新意義,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
在疫情防控迫在眉睫之際,出現了大量令人熟知且讓人眼前一亮的成語?!安患s而同”意為:在“不約”“不見面”這件事上,大家意見都一致;“別來無恙”意為:疫情期間,親朋好友不互相串門,大家就都不會生??;“安身立命”則是指:居家不外出,就是在保護生命;“關門大吉”則表示:“武漢方艙醫(yī)院或雷神山醫(yī)院等臨時搭建的醫(yī)院完成使命而關閉”;“無機可乘”也搖身一變,意為:航班取消,無飛機飛往目的地。
除了成語,還有一批熟悉的詞語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例如:“抄作業(yè)”并不是指同學間的抄作業(yè)行為,而是指中國在抗疫過程中取得的經驗被其他國家紛紛效仿,外國也開始學習中國抗疫做法的行為,從這個詞語的使用中,可以讀出中國人的驕傲。再如:“宅家”在疫情語境下意為“響應國家號召,不聚集、不串門”;“十八線主播”本義是說那些沒有名氣的主播,而疫情當下則指利用網絡以直播方式給學生上課的老師們,從一線人民教師光榮轉崗為“十八線主播”,反映了特殊時期的特殊教學方式;“肉夾饃”和“熱干面”本是陜西和武漢的特色小吃,疫情期間則指代當地人。疫情中的這些詞語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既形象又應景,傳遞出積極抗疫的正能量。因為受疫情影響,以上這些舊詞被賦予了新的活力和生命力,被大家所熟知,體現了人們對語言生態(tài)的敏銳感知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主流媒體平臺也廣泛使用這些具有時代化、個性化特征的網絡熱詞,以“舊詞新解”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巧妙地剖析了疫情期間的社會現象,不僅拉近了主流媒體與大眾之間的距離,產生一種受眾黏性,而且也使主流媒體和大眾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顯著增強傳播效果,同時,還體現了疫情背景下的時代風貌。
但人們對舊詞的把握并不是萬無一失的。比如,某企業(yè)在其微信公眾號發(fā)表一篇文章,題為“面對疫情,要獨善其身,要迎難而上,要更堅定信心”,文章想要表達的是,面對疫情,企業(yè)要不忘初心,積極做好服務,練好內功,為疫后復產做好準備。但“獨善其身”用在此處顯然不合適。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獨善其身”的注解原文為:“《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馑际亲霾簧瞎?,就搞好自身修養(yǎng)。現在也指只照顧自己,缺乏集體精神?!逼髽I(yè)微信公眾號文章的作者雖想實現“舊詞新用”,但并沒有準確表達出“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嚴峻的環(huán)境下,每個人都要積極防疫,履行防疫義務,大家一起努力去戰(zhàn)勝疫情”的意思。
新華社于2020年3月30日的一則電文中也使用了“獨善其身”這個詞,文中指出“全球疫情正處于大流行階段,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其準確表達了“在疫情形勢嚴峻的環(huán)境下,每個國家都要積極防疫,制定相關防疫措施,各個國家一起努力去戰(zhàn)勝疫情”,對外傳達出積極合作之意。
不難發(fā)現,舊詞新解固然新穎,給防疫抗疫時期的人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但也要考慮舊詞新解是否契合當下語境,使用起來需注意用詞規(guī)范,在符合文本內容的基礎上,為豐富戰(zhàn)“疫”語境貢獻力量。
戰(zhàn)“疫”語境中出現了一些新構式,它們是由詞綴加詞根組成的,有類化的作用,在疫情期間,詞語模的使用創(chuàng)造出一批符合當下背景且迎合大眾需求的新式熱詞,極大地豐富了當代漢語詞庫。學者李宇明最先提出“詞語?!崩碚?。認為詞語的構成包括模槽和模標,模槽即詞語模中的空位,是可變成分,模標是詞語中的固定成分。我們認為,詞語模具有社會性,能展示一定時期的社會狀況。
新冠肺炎疫情下最常見的詞語模就是:“云×”“宅×”“零×”類熱詞,具體詞語如:云聚餐、云拜年、云跨年、云祭掃、云指導、云畢業(yè)、云辦公、云蹦迪、云會議、云健身、云喝酒、云課堂、云踏青;宅經濟、宅技能、宅消費、宅生活;零增長、零風險、零新增、零報告、零感染、零接觸、零容忍……這些詞被廣泛使用,形成一種熱潮。
“云”最常用的含義為:作為名詞表示“白云、云彩”,作為動詞表示“說”。隨著近些年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云”衍生出的意義是指“線上”“虛擬”或“互聯網技術”,如“云計算”“云會議”等,利用電子產品通過互聯網進行一系列活動。突如其來的疫情,再一次把“云”生活推向了高潮,形成了“萬物皆可云”的模式?!霸浦笇А笔侵咐蠋熗ㄟ^線上上課的方式,指導居家學生的學習,進行線上答疑等;“云監(jiān)工”則指在火神山、雷神山醫(yī)院建設期間,網友們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在線觀看醫(yī)院建設現場,了解建設的進度;“云畢業(yè)”則指,因疫情無法返校的應屆畢業(yè)生不能重聚拍畢業(yè)照,也沒有畢業(yè)典禮,沒有最后的見面道別,整個畢業(yè)過程都以線上直播的形式完成……不難發(fā)現,“萬物云化”成為這個時代的新型生活、工作方式,人們已經不知不覺地融入線上虛擬世界。
“宅”最常見的本義是:作為名詞指住所、住處,作為動詞指居住或處于某種境地。而在疫情中被帶火的“宅”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方式,而且已經成為一種常態(tài),更多地被賦予了居家生活、辦公、消費等含義。在疫情之前,這種生活狀態(tài)還不為大多數人所了解。隨著新冠肺炎疫情的發(fā)展,這種足不出戶的生活方式才被廣大群眾接受并熟知,順勢誕生“宅經濟”新名詞,這是一種新的經濟力量。可見,人們隔離在家的這段時間,習慣了在線辦公、在線教育、在線社交娛樂等線上生活狀態(tài)。
“零”在百度百科的基本釋義主要有“表示沒有數量”“某些量度的計算起點”。在疫情期間,“零”表示否認或沒有,也表示數值上的“零”,一方面是抗疫成績的表達,另一方面也傳遞出一種強硬的態(tài)度。它可以表示在一定時間內病例的增長為零。在很多領域,“零”是容易被忽略的數字,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疫情數據牽動著每個人的心,“零”是醫(yī)學專家和廣大群眾最鐘情的數字,因為它表示的是某地區(qū)疫情防控措施得力,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傲恪钡膶崿F,對徹底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zhàn)爭來說,意義重大,是醫(yī)務工作者及人民群眾共同的目標。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作為前綴的“云×”“宅×”“零×”等新的語言模式,不僅闡釋了新事物、描述了新現象,也記錄了疫情下人們的生活百態(tài),取得了很好的表達和傳播效果。類似這樣能夠大量靈活運用的詞語模,實現了多樣化,正由一個個固定的詞逐漸實現詞匯化。詞語模的產生是詞匯系統(tǒng)的一次創(chuàng)新,表現了新造詞匯的生動有趣、高生命力、強時效性,滿足了當下人們表情達意的需求,同時也真實地記錄了時代。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zhàn)中,隨著病毒的蔓延,一些詞語也發(fā)生變異,產生了許多與疫情相關的標志性詞語。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是:這些熱詞具有了語音雙關的特點,改變了詞語本身的內部結構。比如:中國新聞網在報道中曾使用過兩個詞語——“浙”風擋雨,用“浙”代替“遮”,表示浙江;“皖”事大吉,用“皖”代替“完”,表示安徽。它們都是將原成語中的某個字用同音地名進行替換,變形后的成語對象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表現出抗疫的積極意義。類似的還有“疫不容辭”“毅心移疫”“疫路平安”等詞,在保留原詞框架的基礎上,也取其原詞的意義精髓,巧妙地做到“詞能達意”,讓人們產生共鳴,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現了疫情下人們積極抗疫的精神面貌,體現了中華語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但是,媒體在靈活運用詞語的同時,也需注意詞語使用的規(guī)范。如今,有些常見的成語被生搬亂套、過度“新用”,使之與原詞含義大相徑庭。比如:“斷章取疫”“大疫滅親”“疫高膽大”“疫情別戀”“薄情寡疫”“一疫孤行”“不疫而飛”“勞疫結合”等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條件構成的新詞語,在詞義上給人模棱兩可的感覺,干擾了人們對原詞的理解,也打破了原本的話語生態(tài)及話語秩序。這種靠諧音梗來生搬亂套的做法,沒有充分考慮語態(tài)語境等,套用得過于生硬,沒有起到正面的宣傳效果,反而還會玩壞原成語。這些新詞可能會博某些受眾一笑,但諧音梗的亂用,危害更大。
事實上,有些詞語雖然是對傳統(tǒng)成語的諧音化,但并沒有沿襲其字面含義,與原詞含義相差十萬八千里,這些不規(guī)范的造詞方法,也出現在一些媒體報道中,一些記者紛紛效仿和傳播,追趕所謂熱度,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正能量輸出,若不加以遏制,任其自由地發(fā)展下去,話語生態(tài)就會很大程度上遭到破壞。
這里以“見疫思遷”“罩搖過市”“大疫滅親”“麻痹大疫”這四個詞語為例進行解釋、分析。
“見疫思遷”被解釋為“明明知道自己有發(fā)熱等癥狀,卻還整天想著出門溜達;有的甚至隱瞞病情密切接觸社會人群”,與“見異思遷”的原義相差很大。
“罩搖過市”這個詞語在戰(zhàn)“疫”大環(huán)境下的新解是“只有戴口罩的人才能去市場買菜”,與成語“招搖過市”原義甚至完全不搭邊,屬實是玩了一個照貓畫虎的諧音梗。
至于“大疫滅親”,是想表達“疫情當前,人們應該果斷拒絕那些來串門的親戚”的意思。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公民進行社交隔離,暫時阻斷彼此之間的往來,以有效切斷病毒傳播途徑。減少聚會串門恰恰是大愛有情的體現,減少了自己和他人的被傳染概率,起到了保護生命健康的作用,所以并沒有冷若冰霜、拒人千里的意思。
而“麻痹大疫”指的是“一些人不認真做好防疫,就容易感染上疫情”。新冠肺炎疫情形勢仍然嚴峻復雜,配合并執(zhí)行疫情防控措施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廣大公民應做到自覺遵守疫情防控的相關規(guī)定,做好自我防控,維護好疫情期間的防控秩序,全民一起聯手共同抗疫。這樣做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其他公民負責。但是,在當前全民積極抗疫的大環(huán)境下,仍然有一些人我行我素,認識不到疫情防控的重要性,無視防疫規(guī)定,做起了“甩手掌柜”,給防疫工作帶來了不必要的難題和阻力。疫情防控不是小事,它是目前最緊要的事情,若不能做到“防疫未然”而“麻痹大疫”的話,就會增加感染風險,危及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這樣看來,“麻痹大疫”本身就有麻痹大意的含義了。
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辭書編纂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主任杜翔先生在《光明日報》上曾寫過一篇《“戰(zhàn)疫”的造詞理據》的文章,指出漢語中存在大量同音及近音的字或詞,諧音成為漢語廣泛使用的一種修辭手段。諧音造詞是把諧音修辭運用于造詞,以固有詞語為基礎,更換其中的諧音字(語素),產生新的詞語。諧音修辭或諧音造詞意義顯豁,形象生動,被人們廣泛使用。同時,杜翔先生也指出,這些諧音替換的詞語很難自由使用,未構成新的成語,只能歸為諧音修辭手法,算不上諧音造詞。
疫情期間隨著社會距離增大、網絡距離減小,用戶對媒體信息的準確性要求急劇增加。各類媒體搭建多元平臺、渠道進行信息傳播,形成了用戶進行社會參與的重要新形式。不同性質的媒體力量資源互補,讓權威、全面的信息及時、高效流通起來,保障了民眾信息知情權。主流媒體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尤其在信息傳達、輿論引導、撫慰民心等方面作用顯著,發(fā)布權威信息,獲得了公眾的認可與關注。雖然在抗疫報道中出現的文本問題不多,但作為公信力至上的主流媒體決不能忽視也不能默認這些小問題的存在。
主流媒體是規(guī)范使用漢語言的引領者、踐行者和推動者,是漢語言使用的“風向標”。在傳播力受到挑戰(zhàn)的今天,主流媒體更要嚴格遵從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法律法規(guī)和相關要求,堅決抵制報道中刻意追求標新立異的現象,不斷提高報道質量,形成積極的輿論導向。對此,媒體要做好自我約束,充分發(fā)揮媒體監(jiān)督的作用,不能對不規(guī)范使用詞語的現象視而不見或者盲目追風。主流媒體要有擔當意識,規(guī)范使用詞語,在報道準確的前提下可以適當潤色報道的語言,做到不濫用,更不爛用,以保證新聞的及時、準確、客觀,這是媒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應承擔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