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chuàng)作史詩的雄心。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紅色題材文藝作品遍地開花,以其豐滿的骨肉和坦誠的態(tài)度向人們證明:“紅色題材創(chuàng)作的作品并非只重視說教,同樣能講好故事,更能閃耀思想的光芒。”在既往時代,人們談到影視藝術,總是習慣從視聽性、市場性等角度出發(fā)評判。但事實上,影視藝術作為一種文化載體,更是一個國家重要的影響力和價值觀的體現(xiàn)。
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理想照耀中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重點劇目——《覺醒年代》,2021年年初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該劇以“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革命故事為線索,全景展現(xiàn)了從1915年《青年雜志》(第二卷起改稱《新青年》)問世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段風云激蕩的偉大歷史進程,劇中刻畫了很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像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等,每一個人都是大寫的、立體的形象,著重展現(xiàn)了他們?yōu)橹袊鴮ふ页雎匪龅姆N種探索和思想交鋒。
全劇清晰地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和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的全過程。該劇內容厚重翔實,制作精良,以獨特的視角展現(xiàn)出當時孕育著撕裂與變革的時代,引發(fā)觀眾深思。
人民正在時代浪潮里翻涌著,隨著歷史的前行而陣痛,覺醒后彰顯文化自信。新中國成立以來,文藝界百花齊放,隨著影視工業(yè)技術的發(fā)展和一代人意識的凝華,影視劇成為了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影視劇承擔著塑造國家形象和傳播主流文化的重要責任。
像早期的《早春二月》體現(xiàn)出舊知識分子在傳統(tǒng)觀念和封建勢力的壓力之下的無能為力,也表達出原作所蘊含的基本思想。近幾年出現(xiàn)的《我和我的祖國》《建黨偉業(yè)》等一系列新主流電影,展現(xiàn)新中國,謳歌新時代??偠灾?,紅色文藝作品旨在增強國民對我國文化的認同感,幫助年輕人銘記歷史,珍惜當下。
《覺醒年代》這部劇以“覺醒”為題,回望初心,感懷信仰,緊緊圍繞“覺醒”主題,把視角輻射到各個階層。李大釗呼吁國人“改進立國之精神,求一可愛之國家而愛之”,寫下《厭世心與自覺心》;陳獨秀呼喚青年“自覺其新鮮活潑之價值與責任”,提出當代中國青年的“六項標準”;毛澤東認為“文明其思想,野蠻其體魄,心理體力合二為一,世上事未有不成”。不管路途艱難險阻,這群時代的探索者依舊興致盎然,付諸實踐,探索救國,這就是革命信仰形成和沉淀的過程。受到“先覺者”們的帶動,以陳延年、陳喬年等為代表的進步學生也由受先進思想啟蒙之初的懵懂,逐漸成長為堅定的革命者,廣大人民群眾也逐漸意識到“改造中國,首先要改造中國人的思想”“越是在民族危亡之時,就越應該喚起民眾的覺悟”,要用民族覺醒之力抵御船堅炮利。本劇中較多使用演講畫面,這種嘗試在先前的電視劇中并不多見。這里卻別出心裁地設計了幾十場站在講堂里的戲,各界名流各抒己見。
筆者印象較為深刻的一場是辜鴻銘的一段演講,辜鴻銘的立場是?;庶h,宣揚復辟,因此在北京大學學生中不受待見,學生們群起攻之,希望將他驅逐出北大。反而是當時的校長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并沒因此妄下定論,他約談了辜鴻銘先生,說給他一個月的時間,希望他能把對他喪失信心的學生們重新收納回來。由此便有了劇中一段演講《論中國人的精神》:“我辜鴻銘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娶在東洋,仕在北洋,但是我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這篇文章在辜鴻銘一生中是至關重要的,盡管他是一個保守派復辟派,但他依然有一顆愛國的心,他在文化領域上也許是保守的,但不難窺見,自始至終他對中華民族的愛是不變的,這一段演講同樣也體現(xiàn)出不同視角對于中華文化的認知和觀察。當中可圈可點的一個邏輯是“你們笑我是因為我的辮子在頭上,我笑你們是因為你們的辮子在心里”,這是一套有思辨色彩的弘論,放在今天來看也是有參考價值的。在這樣的影視劇中敢于去塑造這樣的角色,恰恰從側面體現(xiàn)了我們國家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自信”。
劇中還出現(xiàn)了一封杜撰出的陳獨秀在《新青年》發(fā)表未成的信。這封信用后來者的視角回答了一些問題。如今,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逐漸回歸主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何認識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化革新之爭以及對中國舊學的態(tài)度,成了不得不面對的一個現(xiàn)實課題。這封信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了闡述。時代環(huán)境變了,人們的認識也會發(fā)生變化,觀點甚至會發(fā)生逆轉。所以雙方的爭論并非是學術上的進步體現(xiàn)。
東方美學天然含蓄而具有詩性,本質上這種審美體驗是從我們源遠流長的文化歷史中得來,后而深刻融入骨髓?!队X醒年代》中,還不乏涉及中華文明的典故,像陳獨秀、劉半農和錢玄同在大雪下的陶然亭中聊新文化,當時情景,紅梅怒放,飛鴻雪泥,劇中人置身在詩情畫意里談古論今,劇外人感受到鏗鏘的文化力量和油然而生的文化自豪感。這同樣也是“文化自信”在劇中委婉的展現(xiàn)。
革命歷史題材影視作品過去常常是“說教性強,觀賞性弱”,青少年群體不太愛看,而黨史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以其豆瓣9.2分的高評分打破了主旋律電視劇收視圈層和傳播壁壘,收獲了各個年齡階層的觀眾??梢?,一部好的影視作品,只有跟緊時代潮流,把握當下年輕人心理,才能產生共情。
年輕人更喜歡“真”的東西,所以對于創(chuàng)作者來說,講好故事的前提,真情實感是第一位的。這部劇吸引年輕人的一個原因在于其“真誠”的態(tài)度,歷史應該是熱烈而鮮活的,絕不是某種非黑即白的評說。該劇在人物方面很好地刻畫了人物的復雜性,眾多歷史人物,每一個都飽滿鮮活接地氣,先生動,再傳遞精神內涵,主旋律不再是只塑造高大上的人物,而是越來越貼近“人”。同樣,細節(jié)處也是可以拉近與年輕人之間的距離的。比如有一場編輯部里的戲,幾人交談過程中,陳獨秀不停地吃花生、嗑瓜子,魯迅先生端起碗來吃炸醬面,陳獨秀和蔡元培把吃完的瓜子皮相互推搡,生活的質感在這里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觀眾在接收到這些信息的時候,會對劇中角色產生認同感,獲得精神層面上的互動。
年輕人喜歡“多元”的事物?!队X醒年代》這部劇的多元體現(xiàn)在其敘事視角和視覺呈現(xiàn)的獨特上。每到劇情中社會背景有大變化時,《覺醒年代》常會運用版畫形式的過場動畫來表現(xiàn),“版畫”這一形式在這部劇中具有合理性,如“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這一處,波瀾壯闊的版畫橫移過屏幕,寥寥幾筆,傳情達意,超越文本。這橫來一筆,結合時下制作技術,角度新奇,使這部劇的風格更獨特鮮明,更好地應和了年輕人的審美習慣。
百年歷史穿越時空,離不開主創(chuàng)者一顆年輕的心。因為用心,所以赤誠。Bilibili平臺彈幕里有這樣一句話,“覺醒年代有續(xù)集嗎?”導演張永新在一檔訪談節(jié)目中回應道:“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續(xù)集?!边@句話好像打通了100年的時空,好像把百年前的那個時代和當下結合在一起了。這部劇同時還達成了戲劇特有的使命,將距離觀眾很遙遠的時空帶到了我們的面前。即便歷史人物和劇中演員是割裂開的,但在演員們精湛的演技之下,也許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里,在很多人心中,這些歷史人物的音容笑貌都會是劇里演員的樣子,像看見于和偉會想起陳獨秀,看見張桐會想起李大釗,看見張晚意會想起陳延年……新的樣貌深刻在當代人心中。筆者認為這是一件偉大的事情。這部劇做到了。舊貌換新顏,給時代以贊歌。
《覺醒年代》這部電視劇題材宏大,講的是一代人思想流變的過程,包括新文化與舊文化的沖突。這類題材作品最常出現(xiàn)的弊病就是“假大空”——一味宣揚國仇家恨,用視聽語言渲染當時年代大環(huán)境的混亂,或一味贊揚英雄人物的偉大?!队X醒年代》這部劇在表現(xiàn)形式上做到了小切口、大情懷。著力表現(xiàn)歷史波瀾壯闊展現(xiàn)民族“大愛”的同時,也有諸位主人公在人間煙火里的家長里短、親情愛情友情中的“小愛”。如,蔡元培、李大釗、陳獨秀、胡適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友情,陳獨秀、陳延年、陳喬年父子三人“愛恨交織”的親情,李大釗和妻子趙紉蘭青梅竹馬、相濡以沫的愛情。
整部劇“全景式”的景觀,不僅展現(xiàn)出一個大氣磅礴的時代,還有那個時代中至真至誠的情感。有專家點評說:“這部電視劇可謂一面是嚴肅認真,一面是積極活潑。嚴肅的是人物角色面對國家民族將往何處去的理性思考,積極活潑的則是角色們談笑間的生活工作畫面。”
再就是細節(jié)方面,切入點也可謂是精誠所至。整部劇最為經(jīng)典的是第一個鏡頭,漫天黃沙下,殘破的城墻前,一支駝隊浩蕩地踏過,留下一道深深的車轍。反觀該劇時代背景,清朝剛剛滅亡,民國初年,百廢俱興,這種寫實的影像手段意圖表現(xiàn)當時中國真正的生活環(huán)境。這其中含有細節(jié)的隱喻,像駱駝和車轍:駱駝這種動物,因其背有兩座駝峰,性情溫和厚重,從古到今給人一種“任重而道遠”、人畜無害的感覺,當時北京城內駱駝也是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給人們帶來便利。這里駱駝的形象就是在隱喻當時我們國家在世界上的樣子,任人欺凌宰割,國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
再看車轍,20世紀中葉,西方工業(yè)已經(jīng)非常發(fā)達,工業(yè)革命后,坦克、飛機陸續(xù)出世,但我們當時的國家,仍然是馬車駛在地上。這里就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真實再現(xiàn)出:一個飽經(jīng)滄桑的民族在負重前行,踏破萬里河山,等待著覺醒。
還有一個切入點是魯迅先生對于年代的審視。這一時期,魯迅先生處于一個人生的低谷期,心情沉悶,不問世事。有天錢玄同找到他,問他:“你不去救這個鐵屋子里的人嗎?”他說,“這不關我事。”“不是消沉了,是看不到前程了,家事,國事?!边@幾句臺詞頗有考究,是人在當時的困境里下意識對自我和世界的反抗,但他的這句“不關我事”不是真的不關我事,背后折射對國家濃濃的愛。魯迅先生在本部劇中場次并不多,但都非常精彩,包括他的出場,包括《狂人日記》的創(chuàng)作,醞釀《狂人日記》和寫成《狂人日記》,這兩場戲是下了大功夫的,魯迅先生在創(chuàng)作中揮灑和燃燒自己的樣子淋漓盡致。
第33集結尾有一場戲,陳獨秀帶著復雜的心情回家,進院子后的一個畫面是蒼白的面容,佝僂的背,身子疲憊地像剛生一場大病一樣,他飲酒時,酒嗆了出來,這個細節(jié)非常亮眼,這個動作非常好,人的內心充滿了憤怒和愧疚的時候,一口冷酒下肚極其容易引起人生理上的不適,更多也反映了人物精神層面的東西,極具細節(jié)真實感。
同時,這部劇最大限度詮釋了每一個角色。比方說陳獨秀是大思想家,但他更有煙火氣,煙火氣真實,觀眾愛看,能共情。還有李大釗,在歷來的文字記錄里,他都是堅毅的、頂天立地的,但在劇中有李大釗的家庭戲,講述他如何做丈夫如何做父親,聽到他管妻子叫姐,人的血肉之心真實情感撲面而來。偉人在面對親人的時候就是普通人,和我們每個人都一樣,真的偉大源于平凡,沒有生活就沒有生存。
上文著重探討了紅色文藝作品的精神根基、時代元素融合以及敘事切入角度等創(chuàng)作策略上的轉型。從現(xiàn)狀中不難窺見,紅色文藝是連接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重要紐帶,同時也與時代的話語體系密切相連。追溯歷史,在紅色題材影視作品中,人物的扁平化等缺點一度使得紅色文藝作品的發(fā)展陷入困境。但伴隨著改革開放、經(jīng)濟快速增長和社會加速轉型,80后、90后乃至00后都逐漸成長起來,成為新一代社會的主體,這一代人的思維模式、審美心理、消費需求等都呈現(xiàn)出較大差異。因此,紅色文化的話語轉型要與當代人的文化觀有機結合,追求歷史深度的同時不放棄時代高度,不斷呈現(xiàn)出新的態(tài)勢,煥發(fā)出新的時代光芒。順應新時代,才能建構起老少皆宜的“共同體美學”。
而紅色文藝作品由于其題材特殊性,在制作中也遇到很多問題。比如,沒有辦法全部實景拍攝,沒有辦法把想象當中的民國初年狀況全部呈現(xiàn),沒有辦法把每一個歷史的節(jié)點都波瀾壯闊地呈現(xiàn)等。但這一代人在努力著,努力用全新的視角、全新的維度,去展現(xiàn)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史。生長在和平年代的我們無憂無慮,《覺醒年代》這部劇的問世,終于讓我們看見那些風云年代里的山河故人,讓我們有機會表達對這一代人的敬仰禮贊。覺醒的是他們,同樣也是我們,歲月已遠行,而新時代的青年們將帶著強國夢,無畏前行。這就是紅色文藝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