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俏
吉林大學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5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于2020年5月28日由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睹穹ǖ洹繁环Q為“人民權利宣言”和“社會生活百科全書”,《民法典》注重對私人權利的保護,從出生到死亡、婚姻家庭、離婚糾紛、簽訂合同、成立公司、交物業(yè)費、乘車出行、日?;顒拥?,出現糾紛爭議時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處理依據和解決方法?!睹穹ǖ洹贩?編及附則,共1260條,各編次依次分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袄^承編”位于《民法典》第六編,就我國現有的實際狀況來看,只有極少數人通過在自己的身世中立下遺囑來確定其財產的所有權,因此,相對于遺囑,法律繼承依然是我國當前最重要的一種。
法定繼承,又稱無遺囑繼承,是指根據法律直接規(guī)定的繼承人范圍、繼承順序、遺產份額以及遺產的分配原則來繼承被繼承人遺產的法律制度。
1.具有身份性:法定繼承人以特定的社會地位為依據,通常建立在親屬、夫妻之間;2.具有法定性:法定繼承人的范圍、順序等是依法直接確定的,并且是強制性的,并不能被雙方所改變;3.財產的劃分是法律上的直接規(guī)定:由參與到法定繼承權的人數來決定被繼承人遺產分配的多少。
我國《民法典·繼承編》規(guī)定了“原則上均分、例外不均分”的原則。意味著按照相同的順序,繼承財產的比例應該相等。在繼承財產時如果有特別的困難,沒有勞動能力的,在繼承財產時要給予適當的保護。如果對被繼承人承擔了贍養(yǎng)責任,或與其同居,則在分配財產時可以適當多分。有撫養(yǎng)能力、撫養(yǎng)條件的,不履行贍養(yǎng)責任的,應在繼承遺產時不予分配或者減少分配,繼承人之間協商同意的可以不平等地進行分配。
我國民法中的繼承采用了“先立”的理論,規(guī)定如果發(fā)生了,就應該以“先立”的形式進行繼承,而不能按照“立”的順序來進行。也就是說,在繼承的過程中應依照法律規(guī)定進行;有遺囑的,依照遺囑遺產處理遺產;有遺囑撫養(yǎng)關系的,依照約定執(zhí)行。既沒有遺贈扶養(yǎng)協議又沒有遺囑的,可依法律規(guī)定進行。
以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撫養(yǎng)關系為基礎,在原《繼承法》中規(guī)定了法定繼承人僅限于直系親屬,而非全部的親戚。根據我國《民法典·繼承編》的規(guī)定,法定繼承人包括:
1.夫妻關系。夫妻之間的法律關系是建立在合法婚姻關系的法律基礎上的。按照夫妻的方式進行財產的繼承,需要滿足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夫妻之間的法律關系是正當的,也就是結婚要滿足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二是在被繼承人去世之前,法律上的夫妻關系應當持續(xù)存在。2.子女和晚輩直系血親。被繼承人的子女有: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收養(yǎng)子女和有扶養(yǎng)關系的繼子女。繼子女,是指妻子與前夫或丈夫和前妻所生的孩子。繼子女與繼父母之間的關系,是指在一方死后,另一方再婚,或在父母離異后,其中一方再婚,而孩子與其父母親的再婚配偶一起生活。繼父或繼母與其所撫養(yǎng)的繼子女之間的權利和責任,與其所撫養(yǎng)的孩子的權利和責任相同。繼子女有撫養(yǎng)關系的,可以成為繼父母的第一順位繼承者。而繼子女繼承其親生父母財產的權利,并不會因為繼子女獲得繼父母的遺產而失去,而是繼續(xù)繼承其親生父母的財產。被繼承人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只能作為代位繼承人。3.父母。包括父母、養(yǎng)父母和有扶養(yǎng)關系的繼父母。4.兄弟姐妹。指同母異父兄弟姐妹、同父異母兄弟姐妹、養(yǎng)兄弟姐妹、有扶養(yǎng)關系的兄弟姐妹。5.祖父母、外祖父母。6.喪偶兒媳對公婆,喪偶女婿對岳父母盡到贍養(yǎng)義務,亦視為合法繼承人。
法定繼承人的優(yōu)先順序是由法定繼承人的身份來決定的。從總體上看,受繼承人和被繼承人的親屬關系是否緊密以及是否存在著共同的生命聯系,是國家立法中決定遺產的重要依據。
1.法定的遺產序列是法理上的、強制性的特征。也就是說,在法定繼承人的繼承中誰也不能隨意地按照協議進行變更。另外,法定繼承人的遺產優(yōu)先權僅限于法定繼承,而非遺囑繼承。2.第一順位合法繼承人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位的合法繼承者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3.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1]
過去,由于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能力有限,公民所擁有的私有財產有限,因而造成公民死亡之時遺留的可供繼承的財產有限,在當時特別是在社會保險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一般人都希望將自己有限的遺產在自己的父母、子女和配偶間分配。當前我國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契機,公民個人在這股發(fā)展浪潮中積累的財富也在日益增加。我國獨生子女占據很大的比重,我國家庭人口結構也較為簡單。隨著社會的多元化、輿論環(huán)境的改善以及現代化浪潮趨勢的不斷推動,“丁克家庭”悄然而至并發(fā)展成為一種新興的家庭模式,從目前的生育率來看普遍生育欲望并不高,甚至一些家庭基于各種原因沒有生育子女。個人私有財產的增加和21世紀年輕一代婚姻家庭觀念、生育觀念和需求的變化導致家庭人口日趨減少,必然造成公民合法的私人財產無人繼承的問題。所以有一些意見提出,現行的法定繼承人范圍規(guī)定較為狹窄,為了盡量減少無人繼承的遺產的出現,建議擴大法定繼承人的范圍,增加孫子女、外孫子女、侄子女、甥子女、叔伯姑舅姨等為法定繼承人。本文認為,維持目前的合法繼承人的范圍是有必要的。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1.我國《民法典·繼承編》對代位繼承制度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而代位繼承是法定繼承中的一種重要制度,即在被繼承人的子女在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其子女的直系晚輩血親代位繼承,而在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繼承人去世之前,則由其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繼承。首先,代位繼承的發(fā)生原因為被代位繼承人先于被繼承人死亡,這種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值得注意的是,繼承人喪失或者放棄繼承權不允許作為代位繼承的發(fā)生原因,否則容易引發(fā)道德風險,不符合社會公眾關于公平正義的期待。其次,被代位繼承人為被繼承人的子女或者兄弟姐妹。該規(guī)定一方面擴大了法定繼承人的范圍,避免遺產因無人繼承而收歸國家或者集體所有,另一方面明確規(guī)定了被代位繼承人的范圍,避免無限制擴大被代位繼承人的范圍,導致遺產過多地向與被繼承人情感聯系不密切的、較遠的旁系擴散。
2.《民法典·繼承編》第一千一百三十一條已經明確規(guī)定了法定繼承人和代位繼承人以外的其他親屬,如果與被繼承人之間具有相互扶養(yǎng)關系的,可以分得適當的遺產。首先,該制度客觀上擴大了法定繼承人的范圍,避免被繼承人在沒有其他繼承人的情況下,遺產全部收歸國有。其次,該制度使受扶養(yǎng)扶助的人在被繼承人死亡后繼續(xù)得到扶養(yǎng)扶助,避免因為被繼承人的死亡造成受扶養(yǎng)扶助的人生活難以為繼,維持家庭、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這也符合被繼承人的愿望。最后,該制度有助于發(fā)揚中華民族養(yǎng)老育幼、互助互愛的傳統(tǒng)美德和善良風俗,符合被繼承人的意愿,也體現了權利和義務相一致的原則。[2]
夫妻是構成家庭這一社會細胞的基本要素,夫妻之間雖然沒有血緣關系,但彼此之間感情最為緊密,在精神上相互慰藉、共同進退;在生活上相互扶持,共同扶養(yǎng)父母,共同養(yǎng)育子女;在經濟上不分彼此,共同創(chuàng)造家庭財富。所以對于一個家庭來說,配偶地位特殊,提高配偶的法定繼承份額亦符合現代立法精神,對于家庭的健康、穩(wěn)定、和諧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國《民法典·繼承編》規(guī)定了“原則上均分、例外不均分”的原則。這就是說,同為法定繼承人第一順序的子女、父母和配偶繼承遺產的份額是均等的。本文認為該制度對于配偶的繼承份額是不合適的。一方面會挫敗夫妻共同創(chuàng)造財富的積極性,如果被繼承人有多個子女且父母健在時,配偶繼承的遺產份額則十分有限,這對配偶繼承權的保護力度顯然不夠,權利和義務顯然不對等。另一方面,在被繼承人的財產中有一部分是父母的,如果被繼承人的父母去世,那么他們的財產就會被繼承人的繼承人所繼承,這樣,被繼承人的財產就會被分配給旁系血親,這不符合大多數人內心希望將遺產留給自己子孫的愿望。再者繼承得來的遺產,有可能讓已成年的子女放棄努力奮斗的積極性,逃避社會壓力,甚至會依靠繼承而來的大額遺產揮霍無度,成為“啃老族”“襁褓青年”,這必將帶來更多的社會問題,不利于社會發(fā)展和進步。
反之,如果提高配偶法定繼承的份額,例如美國《繼承法》規(guī)定配偶的應繼承份額不少于全部遺產的二分之一。一是配偶在家庭生活中承擔著至少一半的職責,是家庭財富的共同創(chuàng)造者,其對財富的絕對擁有應當是無可厚非的,這符合權利義務相一致的原則,更有利于夫妻攜手共創(chuàng)更多的家庭財富,減少共同奮斗而來的夫妻共有財產外散的后顧之憂;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忠孝文化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配偶依然需要承擔著贍養(yǎng)被繼承人父母的重任,享有更高的遺產份額,可以更好地照顧老人的生活起居,支付老人看病吃藥等各種開銷;三是配偶依然要承擔起撫養(yǎng)未成年子女的責任,享有更高的遺產份額,可以更好地應對未成年子女生活、教育等方方面面的開銷;四是對于配偶本身,生活依然要繼續(xù),多分的遺產,可以更好照顧自己,保障自身的生活質量,而對于被繼承人而言,最希望的是與自己共處一生的伴侶能夠繼承更多的遺產以保障配偶生活的穩(wěn)定性。
兒媳與公婆、女婿與岳父母為姻親,沒有血緣關系,許多國家法律規(guī)定姻親之間無法定的權利義務關系。我國原《繼承法》規(guī)定了盡主要贍養(yǎng)義務的喪偶兒媳和喪偶女婿作為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這類法定繼承人主要基于扶養(yǎng)關系,是我國原《繼承法》的一項創(chuàng)造性規(guī)定,有利于弘揚優(yōu)良家風,鼓勵喪偶兒媳和喪偶女婿贍養(yǎng)老年人,確保老年人在失去子女以后能夠繼續(xù)得到照顧,使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yǎng)。但有學者也提出了質疑,認為此規(guī)定有一定不合理的地方。一是這種規(guī)定將原本應該由道德調節(jié)的內容納入法律調整范疇,二是多數國家的繼承法都未將姻親納入法定繼承人范圍,三是可能會出現不公平。如果被繼承人有多個子女,而每個子女都有子女時,喪偶兒媳或者喪偶女婿由于盡了主要贍養(yǎng)義務參與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同時,喪偶兒媳或者喪偶女婿的子女又可以通過代位繼承的方式作為第一順序獲得遺產的繼承權,這意味著喪偶兒媳或者喪偶女婿及其子女在被繼承人那里繼承了兩份遺產,而被繼承人的其他兒媳或者女婿在沒有喪偶的情況下,雖然也盡了贍養(yǎng)義務,但只能繼承一份遺產。這種情況下兩支親屬所承擔的義務基本相同,但繼承份額卻完全不同,顯然不符合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遺產分配出現不公平現象。所以如果喪偶兒媳對公公婆婆,喪偶女婿對岳父岳母盡了贍養(yǎng)義務,可以直接適用《民法典·繼承編》第一千一百三十一條,可以分給適當遺產,但不宜將他們納入法定繼承人的范圍[3]。
法定繼承制度是各國繼承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而法定繼承的范圍和順序又是法定繼承的核心內容。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日益完善和社會財富的日益積累,人們擁有的個人物質財富不斷增加,而人們婚育觀念的改變,促使家庭人口結構產生新的變化,從而對遺產繼承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對遺產繼承糾紛產生新的沖擊。希望通過對我國繼承法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激勵人們積極創(chuàng)造積累財富的同時又能尊重人們的繼承傳統(tǒng)和繼承愿望,發(fā)揮遺產的最大效能,從而促進家庭的和諧穩(wěn)定和全社會的文明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