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華東 安徽省寧國市河瀝溪初級中學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人教版語文教材的編制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將閱讀、寫作等教學內容予以單元化編制,使語文要素更加清晰,這既有助于教師開展有目的、有計劃、有方向的教學,也為培養(yǎng)、改善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供了保障。而于2021 年推出的“雙減”政策主要涵蓋了兩大核心主旨:一是減輕學生作業(yè)負擔、課外學習壓力;二是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性?!半p減”政策的推出,既為學生作業(yè)減負提供了顯性政策支撐,更為教師開展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提高教學效能提供了隱性政策要求以及教學創(chuàng)新目標。但仍有個別初中語文教師因缺乏對“雙減”政策的深度解讀,導致其在落實“雙減”政策時僅僅將重點放在了作業(yè)減負方面,進而導致一些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內化效果不理想,對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
對此,深度學習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其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結構的理解與掌握程度,同時也有助于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使之能夠在深度學習中逐步形成深度分析與思考的習慣,最終達到理解知識體系的目的。同時,深度學習過程中學生還可以在積極的狀態(tài)下,自主、全身心地投入某一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或學習主題,并完成相應的學習目的。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落實“雙減”政策時,既要明確減輕學生作業(yè)負擔這一核心要旨,更要將深度學習理念融入教學創(chuàng)新,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效能,進而才能在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質量、實現(xiàn)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的同時,為作業(yè)減負提供保障。
基于此,本文就“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如何利用深度學習理論來提高教學效能的策略進行闡述。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即“雙減”政策。該政策推出的目的就是減輕和緩解學生校內課業(yè)負擔及校外各種培訓負擔,為實現(xiàn)學校教育的均衡性、公平性及落實素質教育提供了政策的保障。同時,“雙減”政策還提出了“三提”目標,即課堂教學質量、課業(yè)設計質量、課后服務質量的共同提升。對一線教師而言,“雙減”政策背景下既要及時更新自身教育教學理念,避免應試化、短視化教育教學行為,還要通過落實課業(yè)“減負”、課堂教學的“增效”及課后服務的“效能”,在滿足學生學科多元化學習需求基礎上促進其學科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最終為落實素質教育目標提供保障。
因此,一線初中語文教師既要深度學習、解讀“雙減”政策的真正內涵,還要明確自身教學創(chuàng)新方向與具體目標,在實現(xiàn)“三提”要求、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的同時,全面促進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為真正落實“雙減”政策、素質教育奠定良好基礎。
深度學習理念基于學習本質的層級理論而提出。深度學習可以促進學習者對新事物、新思想進行批判性學習,使之能夠將新知識與舊知識加以有機融合,并完成新知識的遷移與構建活動,為提高學習者解決問題的能力奠定基礎。深度學習理念更加強調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建構能力,促使學生在新知識建構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更多的問題,以此來提高其解決問題能力、實踐應用能力。深度學習理念下,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圍繞某一具體問題或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或任務)開展探究學習,以此來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深度理解。
深度學習理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新知識自主探索的樂趣,還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習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系統(tǒng)性,為促進學生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形成及個性化發(fā)展奠定基礎。另外,深度學習理念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還可以使語文教材真正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媒介,使課堂教學成為其掌握學習方法、厘清知識結構、改善學生思維方式的載體,幫助他們進一步明確學習目標及學習價值,為培養(yǎng)終身學習思想發(fā)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明確語文要素,科學設計教學目標 語文要素是語文知識實踐運用的基本要素。從人教版語文教材的編排來看,其將語文要素均落實于各單元及單元內的選文之中,教師可以基于相應的教學活動來高效落實語文要素,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完成相應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首先,明確語文要素之間的關聯(lián)。教師要明確教材中語文要素的基本內容及不同語文要素間的關聯(lián),幫助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活動來提高對語文要素的理解及應用能力。其次,科學設計教學目標。教師在基于“雙減”背景及深度學習理念進行教學設計時,要進一步明確不同學年的教材、教材內語文要素分布內容及各單元語文要素之間的關系,且要結合語文要素的有機融合,進而整體上、宏觀上將各個語文要素合理、科學地納入教學設計,并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讓各個語文要素真正切入教學內容,最終為語文要素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高質、高效的展開提供保障。例如,在《濟南的冬天》閱讀教學前,教師結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對本文中的語文要素進行深入分析,并將相應的語文要素融入教學設計,確定了如下具體設計教學目標:一是本課生字的識、讀、記內容;二是在自主閱讀《濟南的冬天》的同時,完成對本文內涵優(yōu)美詞句的理解,初步解讀本文的內涵;三是通過精讀培養(yǎng)學生對寫景散文的鑒賞能力;四是基于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掌握寫景的技巧。與此同時,教師在把握《濟南的冬天》語文要素切入點后,還有利用既往的散文教學幫助學生完成相關語文要素之間的關聯(lián),以此來有效提升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知識獲取能力,在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也為實現(xiàn)作業(yè)“減負”目標奠定基礎。
細化課時目標,科學開展教學活動 深度學習理念下,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還須對本文的語文要素予以分解與細化,以提高語文要素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另外,教師將相應的語文要素落實到每一個課時后,還可以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掌握更多的語文要素,并在完成相關語文要素之間的關系及知識的轉化與構建工作,這對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效能,促進學生知識的高效內化、減少作業(yè)量均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例如,《濟南的冬天》屬寫景散文,文本的畫面雋美,也是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情感的一篇美文。因此,教師可以將其設計為兩課時。這樣的教學課時設計,一方面可以有效將不同的語文要素融入各課時,以此促進學生對語文要素的理解與內化;另一方面還可以有效實現(xiàn)語文要素的分層化、個性化教學。首先,第一課的設計與教學,教師可將語文要素集中落實在作者介紹、創(chuàng)作背景、生字生詞及自主閱讀理解方法,促使學生能夠通過初步的閱讀學習活動掌握相應的字詞、寫景的方法及作者布局謀篇方法。在具體教學時,教師應運用不同的教學導入方法、引導法、激趣法等指導學生自主完成相應語文要素的自主學習,如指導學生邊讀課文邊進行字詞的記憶與理解,以掌握個性化閱讀技巧,在課堂閱讀學習中完成字詞的理解與內化,為減輕作業(yè)壓力提供保障。在自主閱讀活動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如何利用關鍵詞等方法進行略讀,如何利用文題、小標題以及文本支架等進行精讀,且要對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加以標注,以供自己的深度研學或向教師提出困惑。在抓住語文要素開展自主閱讀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有效提高學習能力。其次,在第二課時,教師則可以基于文本的布局謀篇來進行文本的精讀活動。一方面,教師要從精讀活動中深入理解濟南冬天的特點——“溫晴”、各種景物的特點與描寫手法,如陽光朗照下的山景(溫靜)、薄雪覆蓋下的山景(秀氣)、城外的遠山(淡雅)以及水色的描寫(綠、清、亮)。另一方面,當學生了解到濟南冬天的特點之后,再鼓勵學生對作者寫景手法進行學習與分析,以提高學生對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理解及運用能力。另外,教師落實語文要素教學課題目標后,還要結合分解之后的教學內容、落實語文要素的過程中,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度學習,如對某一精美的段落進行精研、某一修辭手法進行深度的學習與理解等。以此,促使學生通過課堂閱讀學習活動,逐步豐富自身的語文知識體系、知識技能及學習情感,這對全面促進學生課堂知識的內化與建構極具促進作用,在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同時,也能夠減輕其作業(yè)負擔。
搭建深度研討平臺,促進語文素養(yǎng)形成 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絕非是依靠教師單純的課堂施教就能夠實現(xiàn)的,而是需要師生共同努力來完成的。一方面,教師要基于深度學習理念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解惑的平臺,幫助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即時完成語文知識內容的內化、遷移與建構;另一方面,教師要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與技巧,并引導其不斷地通過知識的自主建構來形成自己的語文知識體系;最后,教師還要結合學情、語文要素、學習存在的問題等,為學生搭建一個深度研讀、交流、討論的平臺,促使學生能夠通過深度研讀活動將課堂中的知識內容與既有知識、技能等加以深度融合,進而形成屬于學生自己的學習技能與知識體系,為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甚至是個性化發(fā)展提供保障。例如,教師在完成《濟南的冬天》教學后,在第二課時中要為學生預留一定的時間,為學生提供一個該文本學習的成果、方法、心得或是不解之處等深度研討的平臺。第一,可以引導學生就自身在《濟南的冬天》一文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其他同學進行研究、探究與學習,以此來強化學生對該文本真正內涵或感的理解。第二,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就自己對《濟南的冬天》閱讀學習心得、寫景散文創(chuàng)作方法或思路等進行廣泛的、深度的討論、交流與分享等,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方法、學習情感、知識體系、應用技能等,在彼此的交流、分享活動中得到提升,也為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提供保障。第三,教師在學生完成相應的深度研討活動之后,還要就學生在《濟南的冬天》的學習情感、存在的問題或是學生尚未解決的困惑等進行總結性教學或解釋,幫助學生能夠再一次較系統(tǒng)地就《濟南的冬天》一文中的主要語文要素進行回顧性學習,以此幫助學生將語文要素、閱讀方法等進行鞏固與內化,這對促進學生對本文的知識點、語文要素的再次內化與建構極具促進作用。第四,深度學習視域下,教師還要在教學實踐、學生研討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使之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實現(xiàn)深層次的學習,能夠在完成基礎知識的理解與記憶的基礎上將新知識進行整合,通過質疑詰問、求異思辨等活動來實現(xiàn)高階思維活動,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供保障。如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濟南的冬天》的研討活動時應鼓勵學生不局限于課堂閱讀學習時的字詞理解,而是要利用各種工具對該文本進行精雕細琢,使之能夠在個性化文本解讀的基礎上更深刻地了解文本的深層意蘊??梢酝ㄟ^組織學生就《春》《濟南的冬天》進行對比性研討與學習,使學生運用類比、比較、研討等學習方法,讓學生感悟不同文章之間的差異,進而提高學生對文章寫作手法、風景描寫技巧等的理解,促使學生能夠通過高階思維來提高自身對語文知識的高效理解,以實現(xiàn)精細化、立體化的學習,在幫助學生擺脫模式化、應試化學習困境的同時,也促進其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第五,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深度研討活動之余,自主擬定一個寫景散文的主題,利用課作時間進行個性化創(chuàng)作(也可以作為該課的作業(yè))。教師在設計該寫作活動時,則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寫景散文的創(chuàng)作框架,如基于“形散而神不散”及寫景散文創(chuàng)作常用的手法,擬人、比喻、借景抒情、想象等。同時,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將《春》《濟南的冬天》兩文的語文要素、寫作技巧等融入自己的寫作,以此來強化學生的散文寫作技能。教師在為學生搭建良好的、開放的研討平臺之后,還可以借助此類寫作活動(或作業(yè))的設計來進一步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同時,在不給學生造成較大的學習壓力與作業(yè)壓力的同時也切實落實“雙減”政策。
“雙減”政策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必須要結合教材、學情等積極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語文要素是語文知識實踐運用的基本要素,因此,教師在教學創(chuàng)新時要科學甄選教材中的各個語文要素,并通過科學設計教學內容合理將語文要素滲透于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或是課時之中,使學生能夠基于語文要素來開展深度學習活動,進而才能切實改善其知識結構性、學習高效性,使學生能夠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即時完成知識的內化與構建,進而為減輕學生作業(yè)負擔、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