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日學術交流的見證
——對單演義與竹內實書信往來的考察

2022-11-17 11:21姜彩燕
關鍵詞:竹內魯迅研究演義

姜彩燕

(西北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9)

單演義(1909—1989)是西北大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學科的奠基人,西北地區(qū)魯迅研究的開拓者。1942年畢業(yè)于東北大學中文系,曾師從高亨、蔣秉南等攻讀古典文學,獲碩士學位。1944年起任教于西北大學。起初從事莊子研究,后改治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主要從事魯迅研究,著有《魯迅在西安》《魯迅與瞿秋白》《魯迅與郭沫若》《茅盾心目中的魯迅》等,尤以“魯迅在西安”的研究蜚聲學界,填補了魯迅生平史上的一段空白。竹內實(1923—2013)是日本現(xiàn)代中國研究的開創(chuàng)者與奠基人之一,被日本學術界譽為“現(xiàn)代中國研究第一人”。從1973年起,歷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立命館大學國際關系學系教授。曾于1975年4月發(fā)起成立“現(xiàn)代中國共同研究班”,1987年改為“現(xiàn)代中國研究會”。作為一位在中國出生并終生關注中國的日本學者,始終致力于日中兩國政府與民眾之間的相互理解與真正友好。他的論述豐碩且見解深刻,“在日中兩國學術論壇甚至普通民眾中影響頗廣”[1]1。他是日本毛澤東研究泰斗,1960年隨日本文學代表團訪問中國期間,還見過毛澤東。同時他也花費大量精力用于魯迅研究,著有《魯迅遠景》《魯迅周邊》等著作,較為系統(tǒng)地論述了魯迅的思想和作品,有許多獨到之見[2]。單演義和竹內實從1958年開始通信,保持聯(lián)絡至1965年(1)竹內實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之謎——〈與魯迅論戰(zhàn)的郭沫若·再論〉譯者序言》的前言部分說他和單演義通信始于1956年,后因發(fā)生“反右派”斗爭,便自動停止通信,到1979年才重新恢復。這可能是竹內實回憶有誤,因為現(xiàn)存的信件中有單演義和竹內實1958—1965年間的通信十余封。,因歷史原因中斷,1979年重又恢復通信,至1989年單演義去世,前后持續(xù)30多年。這些信件記載了中日兩位學者在學術方面的深刻交流和深厚友誼,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學術信息。早在1986年,單演義就意識到他們之間的來往書信在中日文學、文化的交流史上可能有一定的歷史意義(2)參見1986年8月4日、1987年3月18日單演義致竹內實信。。由于這種對中日文化交流意義的自覺體認,使他意識到保留信件的重要性,因此對竹內實的來信,除“文化大革命”以前的部分遺失外,大多都保存完好。更為難得的是,在單演義去世后,竹內實將單演義的去信全部郵寄回來,因而保存了一份較為完整的學術交流檔案。就目前所見,單演義寄竹內實信(包括明信片)共67封,竹內實寄單演義信(包括明信片及單演義去世后寄給其子單元莊的信)共26封。通讀二人往來的這90多封書信,對其中所包含的學術交流信息予以梳理和總結,這對了解西北大學的對外學術交流,乃至中日魯迅研究學術交流史,都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一、互贈書刊和研究資料

1958年4月,單演義第一次收到竹內實的來信, 隨即給他寫了回信(見圖1)。 隨后還收到他寄贈的一本日本刊物, 即1958年3月號《文學》, 上面登載了竹內實關于魯迅在西安的講稿《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的論文, 兩人由此建立了較為密切的通信聯(lián)系。 后來, 竹內實托訪華文學家代表團為單演義捎來魯迅紀念碑照相兩張, 其中一張懸掛在單演義的書齋內, 另一張陳列在西北大學的魯迅紀念室中。 1979年, 兩人恢復通信聯(lián)系后, 竹內實陸續(xù)寄贈了他的《魯迅周邊》《魯迅遠景》《中國文學最新事情》《茶館——中國的風土與世相》《毛澤東傳》, 以及他翻譯的《魯迅書簡》等, 還有日本出版的與魯迅相關的著作《魯迅案內》(竹內好、 增田涉、 松枝茂夫編)、 《魯迅》(竹內好著)、 《魯迅的回憶》(內山完造著)、 《魯迅與內山完造》(小泉讓著)、 《魯迅——他的文學與革命》(丸山升著)、 《魯迅在仙臺的記錄》《魯迅增田涉書信集》等。 除了寄贈學術論著, 竹內實還將自己寫的一些論文如《轉型期的精神——“墮落論”與“情欲論”》等寄給單演義。此外,還給單演義家人寄贈各類書籍。當?shù)弥獑窝萘x女兒單皓玲在學日語,竹內實寄了《日中辭典》;知道單演義之子單元莊學習經(jīng)濟學,竹內實給寄贈了Business Dairy 以及東方學研究所第16次科學大會討論中國社會和國家的相關書籍。

圖1 1958年4月20日單演義致竹內實信

單演義也先后給竹內實寄贈了他的《魯迅講學在西安》《魯迅在西安》《魯迅與郭沫若》《魯迅與瞿秋白》等著作,并時常將自己新寫的論文及時寄給竹內實,以便相互交流。他曾給竹內實寄贈了1956年西北大學??凹o念魯迅逝世二十周年專號”。1960年8月1日,他將自己所著《魯迅年表》打印一本,寄給竹內實,征求意見(見圖2)。單演義任陜西省現(xiàn)代文學學會會長時,將他參與編輯的《小說鑒賞文庫·現(xiàn)代卷》寄給竹內實。還將自己在《西北大學學報》發(fā)表的新作——《茅盾論〈女人未必多說謊〉述評》寄給竹內實,請他指正。1989年1月,單演義去世前的親筆信中,還擬托朋友之女劉鶴為竹內實捎去他參與編輯的《鄭伯奇文集》。他出版的《康有為在西安》,后來由單演義之子托人贈給竹內實。

單演義不僅將自己編輯的書籍和新撰寫的論文及時寄贈給竹內實,還經(jīng)常給他寄贈各種研究資料。1963年單演義將從紹興、杭州、上海等地帶回的《魯迅手稿》《紹興名勝》《美術作品小輯》等寄給竹內實(見圖3)。1979年,重新恢復通信之后,單演義給竹內實寄了《魯迅年譜》和西北大學魯迅研究室編的《魯迅研究年刊》,并時常給他寄贈《新文學史料》《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等最新的學術期刊,使竹內實得以了解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單演義和竹內實之間頻繁互贈書刊和研究資料,增進了雙方的學術了解,奠定了學術交流的基礎。

圖2 1960年8月1日單演義致竹內實信 圖3 1963年1月29日單演義致竹內實信

二、相互請教與答疑

在數(shù)十年的通信中,二人時常交流自己正在進行的學術工作,向對方請教在學術研究中所遇到的問題。竹內實和單演義最初的學術交流是關于魯迅在西安的講稿。竹內實認為魯迅在西安的講稿“差不多完全站在進化論的立場”。單演義1959年3月8日的回信中認為,如果僅從“在西安的講稿中看去,基本上正確的”,但結合其他的作品(小說、散文詩與雜文等)看去,“完全”二字還可斟酌。單演義認為魯迅在十月革命之后,思想中開始“擠”進去新的東西,對他的進化論思想產(chǎn)生影響,他引用魯迅《答國際文學社問》中的話,認為魯迅的思想立場并不全是進化論,“如果再從他的創(chuàng)作藝術上說,已開始產(chǎn)生了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的因素”(3)1959年3月8日單演義致竹內實信。(見圖4)。雖然他們的觀點現(xiàn)在看來有值得商榷之處,但這是他們在魯迅思想問題上的最初交流。

圖4 1959年3月8日單演義致竹內實信

1962年,竹內實寫信向單演義請教關于“山西民族革命大學”的性質問題,單演義經(jīng)過查找史料,為他作了解答。1985年,竹內實在編《中國近現(xiàn)代論爭年表》時,請教單演義幾個問題,主要是幾位中國學者如徐敬亞、蔡儀、賀敬之、周建人的文章在雜志刊登的具體信息,單演義都一一回答。1986年,竹內實在翻譯魯迅書簡時,請教單演義關于《魯迅全集》第13卷中一些詞句的理解,比如“非其倫比者居多”“你的六叔更其好”“知關錦念”等的意思。1987年,竹內實信中請教此前單演義提到的關于李何林與茅盾及四條漢子的矛盾問題,單演義都及時作了解答。由于竹內實經(jīng)常向單演義求教學術問題,因此有時在信的落款處稱自己是“學生”。不過,他們的學術交流并非單向的,而是雙向的交流與互鑒。單演義在給竹內實的第一封信中說:“這是您和我的友誼也是文字之交的開始,我將從您那里學習到很多很寶貴的有關魯迅研究的理論知識。”(4)1958年4月20日單演義致竹內實信。(見圖1)可見,在與竹內實的交往中,單演義也抱著向對方學習的心態(tài)。他曾在信中表示,竹內實寄贈的《魯迅案內》后面所附的《魯迅年譜》,對他當時正在編纂的《魯迅年表》有很大幫助。另外,1986年,為參加在北京舉行的“紀念魯迅逝世五十周年·魯迅與中外文化學術討論會”,單演義撰寫了《魯迅與中日文學的交流述略》一篇長文(見圖5)。該文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有三章,第一章為“魯迅以日文直譯日本文學作品輸入中國之目的”,第二章為“魯迅以日文直譯或重譯俄國——蘇聯(lián)等國文學作品輸入中國之目的”,第三章為“魯迅以日文將中國文學作品輸入日本”。第二部分有四節(jié),第一節(jié)為“魯迅直接受日本文學作品的影響”,第二節(jié)是“魯迅受日譯重譯文學作品的影響”,第三節(jié)是“魯迅對日本文學界的貢獻”,第四節(jié)是“日本文學界對魯迅的學習、研究與紀念”。由于文章太長,最后只提交了該文的最后一節(jié)《日本文學界對魯迅先生的學習、研究與紀念》,介紹了增田涉、竹內好、內山完造、丸山升、小田岳夫、林田慎之助、半澤正二郎、竹內實、山田敬三、北岡正子、尾崎秀樹、今村與志雄、鹿地亙、伊藤虎丸、內山嘉吉、奈良和夫、小泉讓、高田淳、山田野理夫、檜山久雄、橫松宗、佐佐木基一等人的研究成果。單演義當時已77歲高齡,又不懂日文,他之所以對日本的魯迅研究有如此多的了解,除了參考劉柏青、陳漱渝、薛綏之等人的研究成果,主要得益于竹內實在資料方面的幫助。這篇論文雖然沒有正式發(fā)表,但也可以視為國內最早介紹日本魯迅研究的論文之一。該文評價了竹內實的兩本書,認為《魯迅遠景》“較有系統(tǒng)地論述了魯迅的思想和作品,有不少獨到的見解,特別以無可辯駁的大量事實,洗刷了港臺潑在魯迅頭上的污水,保衛(wèi)了魯迅形象的光輝”。認為《魯迅周邊》“考證詳盡”,是不可多得之作(5)單演義:《魯迅與中日文學的交流述略》,見單演義家屬所藏打印稿。。該文最后一部分重點談及1985年由學習研究社出版的《魯迅全集》日譯本,尤其是竹內實在負責《南腔北調集》和《魯迅書信》(《兩地書》除外)的日譯和補注時和他商量的有關問題。單演義說竹內實為了和他商談其中的“譯注”問題,“專函不下七八封,最多的一信,提出商討的問題約二十余個,最少的也三、五個”?!翱傆嫶蠹s有四、五十題。”(6)單演義:《魯迅與中日文學的交流述略》,見單演義家屬所藏打印稿。單演義認為竹內實的補注譯文,除了體現(xiàn)出孫玉石對日譯全集所總結的“全”和“細”的特色之外,還有一個特色是“新”。竹內實發(fā)現(xiàn)魯迅所用的字詞“大有革新之意”,很多是“魯迅的創(chuàng)造”,如“刻安”“儷安”等。單演義同意竹內實的觀點,并通過查找資料,進一步闡釋了“刻安”的“革新”“創(chuàng)造”之意,同時也回答了竹內實關于“儷安”的問題。單演義發(fā)現(xiàn)陳望道給吳文祺、朱湘給戴望舒、章錫琛給汪馥泉、周予同給吳文祺的信中都有關于“儷安”“儷?!薄皟怼钡挠梅?不過魯迅給蕭軍蕭紅信中的這個“儷安”卻與他們不同,因此也含有“革新之意”。單演義在竹內實的基礎上又增補了一些新的發(fā)現(xiàn),如“皇”安、餓安、默安、嚷祉等。由此可見,他們二人在學術方面是互相啟發(fā),彼此促進的。

圖5 單演義《魯迅與中日文學的交流述略》打印稿

三、學術成果的相互譯介

單演義和竹內實在學術交流過程中,一直致力于把彼此的學術成果翻譯介紹給本國的學術界。1980年6月,日本雜志《亞細亞季刊》(『アジアクォ--タリ--』)第12卷第2、3合并號上刊發(fā)了「現(xiàn)代中國の文學と世相」(現(xiàn)代中國的文學與世態(tài))???其中在“文學史研究”一欄中刊發(fā)了兩篇單演義等人的論文。第一篇是單演義、魯歌的「魯迅と論戦した郭沫若」一文,由田中裕子翻譯;第二篇是單演義、魯歌、單元莊的「魯迅と論戦した郭沫若·再論」,由竹內實翻譯。這兩篇文章都是單演義考證“杜荃”是誰的論文。在單演義的兩篇文章之后,該專欄還發(fā)表了竹內實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の謎——訳出にあたって」一文, 對單演義的考證進行了回應和延伸。 竹內實說他之所以介紹單演義的研究成果, 是因為這個問題一定會使日本讀者感到濃厚興趣。 在日本出版選集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家, 當時只有魯迅和郭沫若這兩位。 郭沫若在戰(zhàn)后訪問過日本, 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而“他的魯迅觀及其變化, 當然是日本人想知道的”。[3]377竹內實還將該期雜志贈送給時任西北大學校長郭琦, 上面寫著: “在日本的刊物中最早刊登貴校學術成果是這本雜志。 在日本的刊物上(推進現(xiàn)代化以后, 日中國交開始以后)最早發(fā)表學術成果是貴校!”(7)見單演義家屬所藏刊物復印件。(見圖6)由此可見, 這是改革開放之后中國學者在日本學術雜志的首次亮相。

圖6 竹內實寄贈郭琦校長的《亞細亞季刊》

竹內實非??粗貑窝萘x等人對郭沫若“杜荃”筆名的考證。1980年,他在莫斯科東洋研究所講演的時候,也隆重介紹了單演義對“杜荃”筆名所下的結論。據(jù)竹內實信中所言,他的演講得到了蘇聯(lián)專家的好評,主要是因為單演義的研究“發(fā)揮了力量”(8)1980年竹內實致單演義信。。經(jīng)由竹內實推介,單演義等人的學術成果不僅走向了日本,也走向了蘇聯(lián),這對推動西北大學學術成果的國際化具有重要意義。

1981年10月, 日本雜志《亞細亞季刊》第13卷第4號上刊發(fā)了“魯迅誕辰百周年紀念”的??? 共收有7篇論文, 有6篇都是中國學者的論文, 包括唐弢、 單演義、 蔣祖怡、 薛綏之、 魯歌(與衛(wèi)華合作)、 李何林等。 而其中兩篇出自西北大學的魯迅研究學者, 即單演義和魯歌。 單演義的論文為「魯迅の「冷」と「甘」について」(《試論魯迅的“冷”和“甘”》), 由辻田正雄(后為日本佛教大學文學部教授)翻譯。 竹內實在信中認為單演義的論文“很有功夫, 令人深思”(9)1981年5月15日竹內實致單演義信。。

當單演義等人的研究成果走出國門時,單演義也積極將竹內實的研究成果介紹到國內來。1958年竹內實在日本雜志《文學》第三期上發(fā)表「魯迅「中國小説の歴史的変遷」について」一文(該文后收入竹內實的魯迅研究專著《魯迅周邊》一書中),單演義看后認為竹內實對于魯迅的講稿“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研究頗深,參考有關的資料頗多”,表示非常欽佩(10)1959年8月6日單演義致竹內實信。。而且此文是“日本研究魯迅先生在西安講演最早的僅有的一篇”,很珍貴,就請人譯成中文。因譯文不合理想,1981年又請西北大學日語教師李汝松再次譯成中文,收入單演義著《魯迅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7月)一書的附錄中[4]。陳平原在《長安的失落與重建——以魯迅的旅行及寫作為中心》中評價此文,認為竹內實在辨析第三講“唐代傳奇”時,創(chuàng)造性地引入魯迅的《說胡須》和《致山本初枝》,以及撰寫“楊貴妃”小說的設想,將其與《長恨歌》和《長恨歌傳》對照,由此得出了“頗具新意的結論”[5]。這說明經(jīng)單演義介紹,竹內實的文章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關注。

1986年,單演義著手編寫《茅盾心目中的魯迅》一書,據(jù)單演義信中稱此書“是茅盾之子韋韜同志親囑編寫的”(11)1986年3月23日單演義致竹內實信。。1987年,他邀請竹內實為該書寫篇前言,竹內實欣然應允(見圖7)。寫作過程中,單演義時常去信鼓勵:“盡情揮灑地暢論吧!如空中雨,蕭散自然,是會受到研究者熱烈歡迎的!”(12)1987年3月18日單演義致竹內實信。竹內實為此寫了《小小的前言》,首先對“單先生一貫辛勤的勞動表示很敬佩!”他贊揚這部書的書名,認為起得相當好,并說“其實書名就是內容,也是編者的觀點、立場和態(tài)度的自我表露。它已經(jīng)說明編者的見地如何高明?!比缓笏隙▎窝萘x這本書有助于外國讀者“深刻了解魯迅和茅盾這樣偉大的人”[3]369。最后,他表達了自己對于茅盾和魯迅關系的見解,認為二人關系雖然密切,但又在某些地方難以完全一致。他還仔細分析了二人之間既密切又保持著若干距離的原因。這篇前言寄來后,單演義和新成立的華岳文藝出版社總編輯王平凡一起稱贊:“寫得好!有分量,有遠見,言中國人之所難言?!?13)1987年6月21日單演義致竹內實信。該文經(jīng)單演義推薦發(fā)表在《魯迅研究動態(tài)》1987年第8期,成為海外學者研究魯迅與茅盾關系的重要文獻。

在此基礎上,竹內實又寫了一篇《茅盾對魯迅的評價與理解》。他肯定茅盾對魯迅的評論是很卓越的,“視野廣闊、持論公平”,對作品的反應“機敏而又準確”,且有預見未來的洞察力。他認為雖然茅盾系統(tǒng)閱讀魯迅的作品是在大革命失敗后,但他并非此時才開始正確理解魯迅,早在1923年發(fā)表的《讀〈吶喊〉》中,已經(jīng)顯示出了對于魯迅的作品,尤其是對阿Q的深刻理解。不過,竹內實對茅盾把阿Q當作一個思想性的典型有一些“異議”,并對茅盾把阿Q式的革命限定為辛亥革命或者1927年的革命也提出了自己的疑問,顯示出他對中國革命的深刻理解。單演義收到此文后立即請張中良翻譯成中文,推薦給《魯迅研究動態(tài)》,因積稿太多未能發(fā)表,后收入單演義編的《茅盾心目中的魯迅》以及《竹內實文集》第二卷中。此后,單演義還和王平凡合擬了一個題目,約請竹內實寫作《在兩個口號中的魯迅和茅盾》一文(見圖8)。單演義認為這個問題涉及李何林與茅盾及四條漢子的矛盾,里邊有很多很尖銳的問題,他本人不敢寫,別人也不愿意寫,而竹內實是外國著名學者,立場較為客觀、公正,經(jīng)他寫出之后一定能使爭論不休的問題迎刃而解。為了幫助竹內實寫好這篇文章,他還為竹內實開列了參考書目,其中包括《“兩個口號”論爭資料選編》 《李何林文論選》、夏衍《懶尋舊夢錄》、茅盾在《新文學史料》1979年第2期發(fā)表的《需要澄清一些事實》以及1983年第2期上的《“左聯(lián)”的解散和兩個口號的論爭》等文章。

圖7 1987年2月4日竹內實致單演義信 圖8 1987年10月20日單演義致竹內實信

1988年2月,當單演義收到竹內實寫的《兩個口號問題之我見》后,“喜出望外”(14)1988年2月25日單演義致竹內實信。,“讀后深感新穎,有遠見,是中外填空白的論文”(15)1988年4月2日單演義致竹內實信。。立即寄給《魯迅研究動態(tài)》,希望能夠發(fā)表??上У氖且虍敃r上級有通知,不再續(xù)發(fā)有關“兩個口號”的稿件。單演義表示非常失望,但他也認為,新觀點不先在刊物上發(fā)表,在編著中首次讀到,“特別感到新鮮,見地遠,學術價值大,受到中外讀者作家的熱烈歡迎,那是必然的”(16)1988年4月2日單演義致竹內實信。。他還表示要在編后記中大加紹介,因為“大文章終是大文章”。遺憾的是,此書1992年出版時,單演義已辭世,只能由其子單元莊代寫編后記,特別表達了對竹內實的感謝。這篇文章1990年12月發(fā)表于《立命館國際研究》第3卷3號,程麻校譯后,收入《竹內實文集》第2卷[3]344-364。

1988年,單演義還打算將竹內實寫的《向毛澤東申訴》推薦給當年編輯《中外文化》的王富仁,后來“因為牽涉問題較多較大”,“不是發(fā)表的時機”而作罷(17)1988年4月2日單演義致竹內實信。。同時,單演義還讓他的女兒單皓玲將竹內實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之謎》翻譯成中文,后發(fā)表于《立命館國際研究》6卷3號上;1989年還翻譯了竹內實的另一篇文章《中國文學的聲波》(未發(fā)表)。此外,在西北大學編輯的《魯迅研究年刊》上,一直想登竹內實的文章《魯迅與孔夫子》,因篇幅過長,拖了較長時間,直至1990年才刊登出來?!遏斞秆芯磕昕?991—1992年合刊上又登了竹內實的《論阿Q,兼論閏土》一文。

單演義和竹內實的合作,推動了西北大學的魯迅研究成果走出國門,也使日本的魯迅研究成果引進來,實現(xiàn)了學術成果的雙向互動。

四、擴大學術交流與合作

由單演義和竹內實的通信可以看出,他們的學術交流并非僅限于他們兩人之間,實際上有更大領域的拓展。首先是促進了雙方的校際交流與合作。繼1974年西安和京都締結為友好城市之后,經(jīng)由竹內實和單演義的牽線搭橋,1980年雙方所在的西北大學和京都大學建立了友好關系。此后,兩校學者代表團實現(xiàn)了互訪(見圖9),京都大學還邀請張豈之赴日講學[6]188,繼續(xù)深化交流與合作。1985年1月,西北大學中文系主任張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加強魯迅研究,振興中文系,通過單演義約請竹內實擔任西北大學名譽教授(見圖10)。竹內實應邀于1985年9月來西北大學作短期授課,講了《魯迅與日本》《魯迅和中國現(xiàn)代文學》等題目。單演義認為竹內實此次來西大講學,既是他們之間友誼的一件大事,也是中日友好的一件大事。1989年單演義去世之后,竹內實還在較長一段時間里與西北大學保持著學術聯(lián)系。

圖9 1982年4月28日竹內實致單演義信 圖10 1985年1月6日單演義致竹內實信

單演義與竹內實的合作還擴展到出版領域。單演義與陜西人民出版社的王平凡因出版魯迅研究叢書而成為長期合作的朋友。1987年,王平凡擔任新成立的華岳文藝出版社總編輯。他通過單演義委托竹內實在日本購買港臺暢銷小說。經(jīng)竹內實推薦,臺灣作家李昂的《殺夫·鹿城故事》1988年在華岳文藝出版社出版。據(jù)單演義信中說,李昂這本書當時征訂十余萬冊,出版社大賺幾萬元,在當時來說,經(jīng)濟效益十分可觀。單演義希望竹內實在日本搜集更多的港臺暢銷小說,并拜托竹內實找尋《斯大林屠殺計劃》一書,想通過出版暢銷書來貼補魯迅研究叢書出版經(jīng)費之不足。

此外,單演義還將竹內實《中國的思想》《中國文學最新事情》推薦給王平凡,希望他們閱讀并翻譯出版。在出版書籍方面,單演義提議可以日文中譯,中文日譯,同時出版。并且和王平凡商議編選《竹內實文選》,由華岳文藝出版社出中文版,然后再由竹內實在日本聯(lián)系出版日文版,加強中日學術交流。竹內實表示編選出版論文集他很高興接受。他還說如果出版他的有關魯迅研究文章的集子,也很好。另外還有評論中國動態(tài)的、毛澤東哲學思想的,中國的讀者可能都會有興趣(18)1988年3月18日竹內實致單演義信。。在此基礎上,單演義進一步提出,想和竹內實聯(lián)合出版《中日魯研叢刊》,由竹內實負責日本稿件,單演義聯(lián)合其他友人負責中國稿件,然后由《亞細亞季刊》每年抽出二輯(春、 秋各一輯)定期出版。 他認為這樣的刊物, 一定是會受到世界魯研者、 專家歡迎, 發(fā)刊量會很大, 而且貢獻也是空前的, 對中日友好與魯迅逝世五十周年紀念, 都將是非常有意義的。 竹內實回信表示此提議很好, 對中日友好關系也可以起到橋梁作用, 但他覺得自己和《亞細亞季刊》的力量還不夠, 他既要編, 還要翻譯, 再加上還要上課教書, 恐怕負擔不起。 雖然如此, 他覺得還是可以繼續(xù)在日本刊物上介紹中國的研究魯迅的文章, 所以單演義的提議也并非完全不能實現(xiàn)。

此外,單演義和竹內實也將彼此引薦給國內的其他學者,以擴大學術交流。1962年,單演義在上海見過沈鵬年,隨后將他介紹給竹內實。沈把他當時發(fā)表的論文《關于魯迅在辛亥時期幾個史實的辯證》轉贈給竹內實。上海出版局的丁景唐也是經(jīng)單演義介紹開始與竹內實通信。竹內實稱這兩位都是有成績的學者,所以很樂意和兩位通信,還給丁景唐寄了日本雜志(19)1963年3月10日竹內實致單演義信。(見圖11)。與此同時,竹內實也介紹日本的荒井健、村田裕子、青木繁、吉田富夫、辻田正雄、阿賴耶順宏、狹間直樹、南田茂、山口守、小野忍、小野田耕三郎、阿部幸夫、高昌鑲等與單演義認識,并開始通信。這些學者中,后來有不少都成為著名的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尤其是吉田富夫和狹間直樹這兩位,前者成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莫言和賈平凹的日譯者,后者則成為中國近代史的權威專家。每當有日本學者來西安時,單演義都熱情接待。1986年村田裕子來西安,單演義給她寫了一封介紹信去四川大學找華忱之教授,以便搜集20世紀40年代文藝刊物目錄。1987年吉田富夫等人來西安,單演義設家宴款待,并互贈書刊。西北大學舉行校慶五十周年國際唐代學術討論會,荒井健應邀參加。經(jīng)由單演義和竹內實的引薦,中日兩國的學術交流得到了進一步的深化。

圖11 1963年3月10日竹內實致單演義信

實際上,由他們而引發(fā)的國際交流并不限于中日兩國之間。1986年,竹內實還介紹著名的捷克漢學家茲特涅克·赫勒德利奇卡(Zdenek Hrdlicka,中文名何德理)和維娜·赫勒德利奇柯娃(Vena Hrdlickova,中文名何德佳)夫婦到西北大學交流,與單演義以及時任西北大學校長張豈之一起合影留念,并互贈書刊,拓展了西北大學的對外學術交流。

五、共通的學術興趣與研究方法

單演義比竹內實年長14歲,他們之間之所以能保持30多年的友誼,并能在學術領域有如此密切的合作,首先是基于共同的學術興趣。單演義自20世紀50年代起開始積累有關魯迅在西安的史料,到1957年正式出版《魯迅講學在西安》,一直致力于闡發(fā)魯迅西安講學的特色和意義。魯迅在西安的講稿《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1957年在《收獲》雜志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之后,引起了竹內實的興趣。可以說,對魯迅在西安的講稿的共同關注,為他們的通信往來提供了契機。另外,單演義除了在“魯迅在西安”這一課題上篳路藍縷,同時也關注魯迅與同時代人,他編著了《魯迅與郭沫若》《魯迅與瞿秋白》《茅盾心目中的魯迅》等著作,還有幾大卷未出版的《魯迅與黨及黨人》,涉及魯迅與一大批共產(chǎn)黨人的關系。而竹內實也對這個話題感興趣,他曾出版《魯迅周邊》一書,其中的《魯迅與柔石》不僅考證詳盡,而且旁及魯迅與黨的關系、魯迅與左聯(lián)內部一些同志的關系等,可見他們的確有著共同的學術興趣。他們的合作中最突出的就是魯迅與茅盾的關系研究。竹內實先后撰寫的《小小的前言》《茅盾對魯迅的理解與評價》《兩個口號問題之我見》三篇文章,都是在單演義的約請和鼓勵下誕生的。

其次,單演義與竹內實在學術研究方法上有相通之處。單演義早年研究莊子,后轉為魯迅研究,他“繼承并發(fā)揚了清代乾嘉學派的學術傳統(tǒng)”[7],主要精力用于資料搜集、校勘、注釋、考辨及編訂目錄提要等。在研究“魯迅在西安”這一課題時,單演義特別重視第一手史料的搜集。他不僅摘錄了魯迅日記、書信和雜文中與西安講學相關的內容,還查閱了西安當?shù)貓蠹埖膱蟮?閱讀了魯迅同行者的回憶文字,找到了魯迅西安講學時的合影照片和演講稿,還去北京、南京、紹興等地走訪,對與魯迅講學相關的人、事、物、地點都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和準確的解說,顯示出對原始文獻的高度重視。在單演義未出版的手稿中有《魯迅研究書目提要》《魯迅行年錄要》《魯迅年表》等,多屬于魯迅生平及研究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可見,他的治學方式始終保留著較多古典學術的特色。竹內實曾就讀于京都大學,師從倉石武四郎、吉川幸次郎等漢學家,深受“京都學派”學術傳統(tǒng)的影響。他從京都學派學者們的教誨中領悟到的一個治學方法就是:“認真如實地對待原始資料、第一手文獻,防止自以為是地解釋甚至隨意引申?!盵1]55他曾精辟地總結“京都學派”的特點:“根據(jù)文獻來說話,離不開文獻,便是‘京都學派’。”[1]55竹內實魯迅研究的主要方法就是“讓事實說話”,除了對魯迅文學進行詳細解讀以外,還通過大量的史實、材料進行詳盡的考察[8]。比如在撰寫《周樹人的官員生活——“五四”和魯迅的一個側面》時,為了充分說明魯迅作“京官”時的生活狀況,竹內實從魯迅日記中摘錄出他從1912年5月到1926年7月在教育部任職時的薪水狀況,并將他的薪水和夏目漱石作了比較。在《魯迅遠景》中,竹內實對魯迅故鄉(xiāng)紹興的地理環(huán)境、傳統(tǒng)文化和風土人情甚至交通狀況都進行了詳細的考察。由此可見,對原始文獻的重視,對實證方法的推崇,是單演義與竹內實在學術研究方面的共同追求。

竹內實很欣賞單演義對郭沫若筆名“杜荃”的考證。單演義、魯歌《與魯迅論戰(zhàn)的“杜荃”是不是郭沫若?》一文強調,我們搞社會科學研究要實事求是,老老實實做學問,來不得半點虛假,也不必“為賢者諱”,否則就會歪曲事實、掩蓋真相?!芭濉跑酢遣皇枪?有助于認識和尊重當年的歷史事實,有助于更進一步地認識和深入研究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中的一些問題?!盵9]竹內實在譯者序言中說,“無論是魯迅,還是郭沫若,都是中國文學界里‘神話’級的人物。準確地說,人們都是以欽佩的口吻說起他們的名字的?!盵3]377-378由于郭沫若在生前沒有明說“杜荃”就是自己,那么,要推論和確認這一事實,研究者便不得不采取慎重、周密的態(tài)度,必須防止跳過具體的事實去做出空泛的結論。在竹內實看來,單演義的論文便做到了這一點。這篇考證文章舉出“杜荃”是郭沫若的11條證據(jù)。文章1979年10月在《西北大學學報》增刊上發(fā)表后,收到了很多學界同行的來信,為他們提供了重要史料。根據(jù)這些線索,單演義和魯歌又撰寫了《再談“杜荃”是郭老的筆名》,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四個方面的補充。這兩篇論文和1980年陳早春發(fā)表的考證文章《杜荃是誰?》,王錦厚發(fā)表的《杜荃到底是誰?》一起,徹底將這一現(xiàn)代文學史之謎揭開,“杜荃”是郭沫若的筆名從此被學界公認。竹內實欣賞單演義這種不說空話、尊重事實的治學方法。他認為“文革”時期盛行偏重理論乃至“說大話”的風氣,要被這種“尊重事實的觀念”取而代之,這是中國今后關于文學和歷史研究的趨勢[3]378。

六、結 語

經(jīng)過30多年的魚雁往來,書刊互贈,單演義與竹內實已經(jīng)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除了交流學術,也常常相互寄贈賀年片、掛歷、風景照、家庭照片以及各種土特產(chǎn),可以見出兩人交往中濃濃的人情味。1983年,竹內實來西安,單演義在歡宴之后賦詩一首:好花又開,良辰又來/嘉賓飛臨,菲酌垂排/暢談合作計劃,大快胸懷/為了中日友好,同游文海/紙墨壽于金石,千秋萬代(20)1983年5月29日單演義致竹內實信。。1989年單演義去世之后,竹內實與吉田富夫、辻田正雄、荒井健、狹間直樹、村田裕子、阿賴耶順宏等多位日本學者聯(lián)名寫了悼念信,稱贊單演義“在貴國學術界獨樹一幟,辛勤從事研究、著作,培養(yǎng)人才,團結朋友,不求名利,生活樸實,不單是貴國,在我們國家里也有不少人尊敬、景仰先生的”(21)1989年4月18日由竹內實手寫,竹內實、竹內夏日和多位日本學者集體簽名的悼念信。(見圖12)。到1991年,竹內實還對單演義先生“和藹的人情味”念念不忘,對他在學術上的貢獻也非常尊重(22)1991年4月4日竹內實致單元莊信。。

1993年12月,立命館大學國際關系學會主辦的雜志《立命館國際研究》刊發(fā)了清水貞俊、竹內實兩位教授的退休紀念論文集,其中收錄了竹內實的兩篇文章。這兩篇文章都與單演義的研究有關,第一篇是《我看茅盾心目中的魯迅》,第二篇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之謎》,即1980年6月日本雜志《亞細亞季刊》刊發(fā)的竹內實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の謎——訳出にあたって」一文。在兩篇論文的“前言”部分,竹內實都回憶了自己與單演義的學術交往,這充分說明他對單演義的看重。

圖12 1989年4月18日竹內實與日本學者聯(lián)名寫的悼念信

在長達30多年的交往中,單演義把竹內實當作“知己”和“最敬愛的人”,竹內實則把單演義當作一位尊敬的先生。他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成為中日學術交流史上的一個重要例證,也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個佳話。

猜你喜歡
竹內魯迅研究演義
魯迅研究中的“大問題”與“小問題”
《魯迅研究文集》
三國演義
《魯迅研究年刊》的傳播與影響
《三國志演義》的“知遇”之感
逐鷹演義之戰(zhàn)三英
不是竹內實,是竹內好
魯迅研究的研究
阳城县| 手游| 贞丰县| 尉犁县| 东兴市| 环江| 克东县| 清新县| 巴马| 乌拉特前旗| 白沙| 莎车县| 晋州市| 绍兴县| 尚志市| 镇平县| 广饶县| 峡江县| 固阳县| 专栏| 凌云县| 平原县| 东明县| 高平市| 丰顺县| 禄劝| 阜宁县| 图片| 永修县| 钟祥市| 宁安市| 孟津县| 宁远县| 乌苏市| 哈巴河县| 巴东县| 建始县| 安乡县| 宁海县| 南和县| 镇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