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淳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利用信息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已經成為當下課堂教學的常態(tài)。小學美術學科是發(fā)展學生藝術素養(yǎng)、提升學生藝術感悟能力的重要平臺。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運用“互聯(lián)網+”模式,為美術課堂引入鮮活的源頭活水,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化理解美術新知,豐富學生的藝術感知能力,更能助推學生深度融入美術課堂,為優(yōu)化美術教學的實效創(chuàng)設良好的物質環(huán)境。
美術教學中,信息技術是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它既能讓美術課堂增添無盡的活力,豐富學生的視聽感受,更能促進學生的想象力,最大程度活躍學生的思維。在上課之前,教師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提前搜集和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和音頻等,豐富課堂內容,突破時空限制,讓學生能夠欣賞到生動、形象的畫面,強化學生的感性認知,調動學生對美術的探究興趣[1]。
美術學科,從其命名便可知曉,其一切教學只圍繞著“美”而進行。融入信息技術,借助一些超級鏈接功能,便可讓學生有“術”地感知美、欣賞美。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看戲》這一課時,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插入一些視頻,開啟真正意義上的直觀教學。古語有云,“百聞不如一見”,可見看遠比聽更重要。因此,教師可以將經典的京劇選段《貴妃醉酒》的視頻播放給學生,同時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這出戲的名稱是什么?它主要講的是哪位歷史人物的故事呢?戲文的意思你聽懂了嗎?”由于問題的引入,學生在后續(xù)觀看中更加專心,也更加有針對性。有的學生知道戲劇背后的故事,有的學生能夠欣賞戲曲的妝容、唱腔,無形中激發(fā)了學生對傳統(tǒng)戲曲的探究熱情。
接著,教師利用超級鏈接,為學生還原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出現(xiàn)的昆曲《春江花月夜》的場景,讓學生在精彩絕倫的場景中充分感悟。與此同時,教師還利用超級鏈接功能設計了概念熱字,隨意點擊“春江花月夜”任何一個字,都可以出現(xiàn)由畫面和聲音相結合的相關歷史背景、文學賞析、歷史故事等。這樣,一方面極大地增添了課堂的信息容量,讓課堂變得靈動多彩;另外還促進了美術和其他學科的融合,擴展了美術課堂的廣度,提高了學生對美術課堂的興趣。
“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的課堂突破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其實效更遠遠超越了傳統(tǒng)課堂,讓課堂變得收放自如,內容遴選既便捷高效,更豐富多彩。在美術教學中,融入“互聯(lián)網+”,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還能豐富單一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構建出集聲音、影像、文字等信息于一體的魅力課堂,讓學生在感受美術學科迷人魅力的基礎上,升華對美術的濃厚情感,從而從內心深處愛上美術課堂。
突破課堂教學難點是保證課堂有效性的前提與基礎。傳統(tǒng)的美術課堂,突破教學重難點手段陳舊單一,效果不盡人意。而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信息技術不但有超級鏈接功能,其本身也具有交互功能。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提前設計一些用于交互的圖片,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交叉使用,從而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與組合造型能力,這對于學生后續(xù)的美術學習具有良性的推動作用,既有助于課堂重難點的輕松突破,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2]。
美術創(chuàng)作是一門復雜的藝術,在此過程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針對自己的構思適時進行加工。而在“互聯(lián)網+”模式下,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這項原本復雜抽象的工作變得輕松而直觀。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分分合合》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借助電腦演示、互動賞析、刺激聯(lián)想等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翻轉、分割、拼合與旋轉的方法,提高學生對空間的感知力,對組合造型的審美能力,從而在不知不覺間發(fā)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接著,教師通過多媒體向學生進行演示“一個完整的圖形是怎樣經過平均分割然后重組得出新的造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向學生不斷地滲透“整體感知—分割—重組”這一造型設計理念。
與此同時,再借助交互式白板邀請多名學生畫出自己想分割的線條,讓學生互相分享分割的技巧。這樣一來,學生不但掌握了科學的設計方法,而且還能培養(yǎng)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有助于學生后期創(chuàng)作出獨具個性的作品。當然,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也自然會不斷得到升華。
技術交互是信息技術的基本功能。在美術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是教師不可回避的內容,也是促進美術課堂教學實效提升的必然選擇。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師應該自覺、主動地提高自我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發(fā)掘出更多信息技術功能,讓美術教學時時彰顯智慧的味道。這樣才能賦予美術課堂全新的活力,讓美術課堂真正成為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滋養(yǎng)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平臺。
傳統(tǒng)教學模式單一,教學過程相對枯燥,很難帶給學生新鮮感。而小學生由于天性使然,對新鮮感的訴求遠遠超過成年人。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信息技術在功能上更加全面,綜合性更強。所以,教師要積極利用信息技術的綜合功能,對學生進行網絡教學,讓學生在豐富的視頻、圖片、音頻、動畫的資源包圍下,在快樂自然的氛圍中展開美術學習。
在此過程中,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和理解能力也會在不經意間得到長足發(fā)展。此時,教師只需稍加點撥和引導,學生的學習就會由淺層次學習邁入高級階段,對新知的理解也會豁然開朗,對藝術的領悟也會水到渠成,既促進學生的藝術能力的發(fā)展,又有助于發(fā)散學生的思維[3]。
例如,引導學生學習《遷想妙得》這一課時,教師先利用信息技術將一些獨具創(chuàng)意的作品進行展示,同時將一些街頭巷尾的墻壁、地面等創(chuàng)意繪畫引入課堂,讓學生從這些作品中感受到美術和生活密切相關。此時,教師可以邀請學生上臺,一同在投影的輔助下進行繪畫創(chuàng)意,借助音頻將自己的設計想法進行添加。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過后,邀請學生進行互動交流,談談彼此的設計思路和創(chuàng)作的體會;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仿佛都成了小小的設計師。
在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設置一些獎項,如“最具創(chuàng)意獎”“最佳視覺效果獎”“最具靈氣獎”,選擇學生中最為突出的作品,為其頒獎。同時,在實物投影中展示這些優(yōu)秀作品,讓學生觀摩借鑒,極大地觸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靈感,活化課堂教學的形式,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擁有自由展示的時空,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在這樣開放而快樂的氛圍中,每個孩子都感受到想象帶給自己的快樂,體驗了創(chuàng)作的魅力。特別是展評環(huán)節(jié),更是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他們躍躍欲試,相互評價,讓課堂真正成為了放飛自我的舞臺。
美術教學不只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更是對學生多元化能力的培養(yǎng)。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核心。在向學生傳授美術基礎知識的同時,更應通過各種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從而讓美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收獲新知、愉悅情感、升華能力的所在,讓學生的思維在潛移默化中得到發(fā)展。
教師借助信息技術的綜合性功能引導學生,讓學生參與美術的感知與創(chuàng)作過程,將學生的聰明才智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這既給其他同學提供了借鑒,更讓展示者本人在這樣的活動中萌生強烈的自信心。
在多元智能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學也不能再沿襲傳統(tǒng)的道路,而應該開拓創(chuàng)新,讓學生能夠更加專注、更加深入地學習,這樣才能在極大地提升美術課堂教學實效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學生的多維素養(yǎng)。
借助“互聯(lián)網+”,讓美術學科煥發(fā)出強烈的生命力,美術教學也不是簡單地學會畫畫和欣賞美術作品,而是借助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創(chuàng)設靈動且不失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內容。用藝術家的思維影響學生,讓學生在美的賞析中發(fā)現(xiàn)自我、陶冶情操,從而真正讓美術課堂成為學生能力全面提升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