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桃英
盡管新課改已經(jīng)推行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很多教師還是沒有從傳統(tǒng)應試教育體制的束縛中徹底擺脫,在英語教學中還是沿用“灌輸式”教學方法。盡管小組活動學習模式已被普遍采用,但主要是采取前后桌就近組成小組的形式,學生之間有非常大的差異,學生只能被動學習,無法滿足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而如何才能將群組學習的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將學生主體學習意識喚醒,這是需要探究的一個重點問題。長期的教學實踐證實,在小學英語課堂上運用學習群教育模式,能夠取得明顯教學成效。在過去的教學模式中,主要是采用全班集體式教育方案,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互動和溝通,無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而采用學習群教學模式,在群合作的學習基礎之上設置教育任務,學生之間通過交流互動,能對別人優(yōu)秀的學習方法充分吸收和借鑒,也能使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得到很好的解決[1]。另外,在各個學習群間展開學習競賽,還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為此,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積極探索并有效運用群組學習模式,不斷探索提高群組學習效率的方式。
實施學習群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組內(nèi)異質與組間同質。該特征是保障群組學習活動順利開展的必要條件。實施學習群模式,是以群為核心開展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其成員是四到六人。組內(nèi)異質是為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在成員選擇上,應考慮每一個人的個性特點和學習能力,讓他們在學習群組內(nèi)充分發(fā)揮個人的作用,為他們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組間同質是更多采用比賽或競技的形式開展群組學習活動,同時也要遵循公平競爭的原則,營造合理的競爭環(huán)境,充分調(diào)動每一個學習群組的積極性。
該特點能使小學生在英語學習中,既扮演合作學習的身份,又處于獨立學習的狀態(tài)。在各自承擔分配任務的時候,群組成員處于獨立思考的狀態(tài),為了團隊的榮譽,他們會努力完成和解決自己承擔的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他們又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和相關性,通過彼此協(xié)作,構建一個學習共同體。為了共同的目標,同一群組的成員會主動幫助他人完成任務,彼此之間形成積極的互相依賴的關系[2]。
由于有多個個體參與群組學習,而每一個學習個體又相對獨立,其素質具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開展小學英語群組學習活動時,教師要立足于學生不同的特性特長和基礎知識,合理分配角色和劃分任務??梢晕删哂休^強領導能力的學生擔任學習群組的組長,由具有良好表達能力的學生擔任群組的發(fā)言人,由此將每名學生的優(yōu)勢最大化地發(fā)揮出來。教師還可采取輪流制和舉手投票的方式分配角色,每一名學生都有機會擔任小組長,這樣能更好地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和擔當意識。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需要統(tǒng)一指導,在統(tǒng)一方向的指導下,讓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勝任并很好地完成自身肩負的學習任務[3]。
教師在英語課堂上學習群的劃分中,可將全班學生按照不同的學習基礎進行整體性劃分,再根據(jù)不同的學習成績劃分不同的學習群。為此,需要教師充分了解班級學生的情況,在開始時依據(jù)考試成績劃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再根據(jù)英語學習狀況進行分層調(diào)整,使每個學生都能與學習進度群相匹配。這樣既利于學生在群內(nèi)更好地學習,也便于教師教學更具針對性和差異化[4]。
教師可立足于課堂學習內(nèi)容,根據(jù)班級每個學生學習專長和興趣情況進行分層。英語科目涵蓋諸多內(nèi)容,有寫作能力、語法練習、課文閱讀和詞匯記憶等等,可謂是包羅萬象。若是學生在某個環(huán)節(jié)存在偏弱的學習能力,則分層時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偏向進行劃分。在每個單元中,學生都有不同的學習進度,而英語學習又有相對獨立的單元主題。例如,《The king’s new clothes》講的是關于一個童話故事的內(nèi)容,而《Protect the earth》則講的是關于環(huán)境保護的內(nèi)容。有的學生對于故事性的題材,往往有濃厚的興趣,而有的學生則喜歡學習環(huán)境保護內(nèi)容。因此,教師應根據(jù)教學效率和教學進度,盡量科學、合理分層。
大量實踐證明,學習環(huán)境會對學生學習狀態(tài)和學習效果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為了順利開展群組學習,教師所營造的學習環(huán)境應該是和諧的、相互包容和彼此尊重的。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小組中的學習顧慮消除,使學生在參與英語小組學習活動中,始終能保持樂觀和積極的態(tài)度[5]。
以《My family》一課的教學為例。該課學習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掌握有關家庭成員的詞匯,能對自己的家庭及家庭成員學會用英語介紹。在上課前,教師可對課堂簡單布置,將一些家庭的小配飾掛在墻上,并在黑板上畫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孩子”的圖畫,對學生的座位方式重新進行安排。若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合作學習群組是5人一組的,那么教師就可以將班級內(nèi)的區(qū)域進行劃分,每一個區(qū)域代表一個“家庭”,給每一個家庭發(fā)一個代表牌,然后再讓學生對“家庭”自主選擇。通過營造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很快便能吸引學生進入到《My family》主題學習之中,并且能使他們興致勃勃地參與相關的學習活動。這樣既增進了學習群組各個成員之間的情感互動,也為順利開展群組學習活動夯實了基礎。
小學生的感性思維決定了其學習中投入的精力多少。學生只有對英語學習的小組學習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才能產(chǎn)生強大的驅動力,也才能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任務,并對英語知識扎實地記憶,進而通過反復訓練,促進英語學習效果的進一步提升。小學英語在編排教材方面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將很多趣味性教學因素納入其中。教師在組織群組教學活動中,可通過開展游戲化教學,增加趣味性因素,將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diào)動起來,以密切群組成員的配合,提升學習效率[6]。
例如,在《Colours》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以下游戲活動。在課堂上展示事先準備好的五顏六色的不同衣物卡片,指定一組成員迅速找出自己手中對應顏色的卡片。例如,red、gray、blue、yellow 等。另一組學生則快速地找出寫著對應物品名稱的卡片,如shoes、trousers、scarf、hat 等。兩組對決分出勝負,失敗的被淘汰,而勝利的則可進入下一輪的比賽。通過開展這樣趣味性的群組學習活動,能使學生踴躍參與比賽。學生在活躍思維的同時,還能深刻記憶英語單詞,由此提高了學習效率。
在英語詞匯的教育實踐中,以學習群教學模式開展詞匯教學,具體是指教師通過合理劃分群組,指導學生交流學習英語詞匯。為此,教師要重視指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在講述詞匯前,需要對每個學習群組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講解完詞匯后,教師還要隨機抽取小組講解自己詞匯任務的完成情況。
例如,在教學小學英語三年級Unit2《In the library》時,教師可事先將本單元的詞匯分為五個組,讓學生提前預習。而每個學習群都要完成自己分配的詞匯任務,主要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首先,小組內(nèi)部的一個學生需要主動閱讀單詞兩遍,在出現(xiàn)發(fā)音不準確的情況下,由其他同學指正。在讀準單詞后,學生開始拼寫,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能夠全部記住詞匯的學生勝出。接下來就是教師的提問環(huán)節(jié),由教師對學生詞匯掌握情況進行抽查,并加分獎勵正確的群組。通過這種比賽和激勵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詞匯的積極性。
聽力能力是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必須具備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聽力語感的一個最佳時期就是小學階段。小學生有著比較薄弱的聽力基礎,所以,在英語課堂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對學生聽力能力的培養(yǎng),可借助于學習群的教學模式。在傳統(tǒng)小學英語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僅僅是向學生播放錄音教材,幫助學生獨自掌握聽力內(nèi)容。而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增加一些學生練習聽力的難度。因此,教師應通過將學生分群的方式,對相應的聽力任務進行合理設置,這樣學生會利用學習群的學習方法來完成任務,使英語課堂上聽力疑難知識點輕松解決。
在播放聽力教材前,教師應將學習群練習聽力能力的方法明確告知,即小組成員通過密切合作,充分發(fā)揮各自潛在的優(yōu)勢,盡力做到能準確掌握聽力教材中所出現(xiàn)的每個英語詞匯、語音語調(diào)。各群組應認真聆聽播放的聽力教材,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記錄關鍵詞匯,更好地記憶和理解。在多次試聽后,進行交流環(huán)節(jié),然后再交換角色,對聽力教材分配角色朗誦。通過以上多種方式,使每個群組成員能實現(xiàn)無障礙聽讀,能對聽力教材內(nèi)容準確掌握,這樣才能在學生之間的相互探討中順利完成聽力教學。
閱讀是英語學習的一項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可以借助于學習群教學模式開展,利用各個群組之間的閱讀競賽或者群成員之間的閱讀補賽,來有效進行英語閱讀。如果閱讀文章具有較大的難度,為了提高英語閱讀速率,規(guī)避個人閱讀時的乏味,同群組成員之間可以開展閱讀比拼賽,比賽勝出的成員是閱讀速度快,并且能對文章含義正確掌握的。同時,還可在各群組之間展開競賽[7]。
例如,在各單元《storytime》板塊教學內(nèi)容完成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學習群競賽的方式,認真閱讀本單元課文,然后再科學指導每個組開展閱讀。在閱讀初始,學習群成員必須擬定出相應的競賽規(guī)則,在短時間內(nèi)能將課文含義準確掌握的群組,可向其他群組分享閱讀技巧,這樣能在輕松愉悅的競賽過程中,順利完成閱讀教學。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是關鍵因素,對于開展后續(xù)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良性循環(huán)發(fā)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開展小學英語群組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建立多元化的群組學習評價體系,優(yōu)化群組學習評價機制,以更好地開展群組學習活動。教學評價不僅要注重學生的學習結果,同時還要關注學習過程,將教學評價的激勵性充分發(fā)揮出來,還要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xiàn)作為評價的依據(jù)。
例如,在開展競賽類的群組學習活動時,教師應設計一些競賽規(guī)則,為順利開展學習活動提供保障。其次,教師應將評價重心放在群組合作共同完成的情況,而不是依據(jù)群組內(nèi)個人的成績好壞。通過群組之間的相互評價、群組內(nèi)的相互評價等等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模式,將傳統(tǒng)的教師評價方式打破,這樣學生才能從群組學習中獲得成就感,為下一次的群組合作學習夯實基礎。
核心素養(yǎng)教學環(huán)境下,在小學英語課堂上運用學習群教學模式,合理分層,科學設置教學情境,并將學習群模式全面滲透于閱讀、聽力和詞匯教學中,通過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能在實現(xiàn)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