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市新羅區(qū)西陂小洋小學 王煌輝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是小學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學科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活動性,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獲取更多知識,并鍛煉其思維能力、實踐操作能力,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并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綜合素養(yǎng)得到發(fā)展和提升。為此,教師應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及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已有生活經驗合理地創(chuàng)設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豐富的、貼近生活實際的實踐活動中更好地感知和理解及活動中蘊涵的知識,提升教學質量。
2017 年教育部頒發(fā)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也要求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應堅持教育和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以充分發(fā)揮立德樹人的教育價值。在小學階段開設綜合實踐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綜合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促使學生獲得全面、綜合的發(fā)展。具體而言,該學科的課程特點主要有三個方面:
1.實踐性。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而言,其最主要的特征即為實踐性,該課程的開展形式主要是以活動為主,旨在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形式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鍛煉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自主性。相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而言,實踐活動課程能更好地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有積極作用。
3.綜合性。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少,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尚未形成,極易受到各類外界因素的影響,在看待事物時會比較片面、流于淺表。而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則可以讓學生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全面的分析,可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效果。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點決定了其課程開展形式必然是多樣的,是不局限于某一種特性形式的,也只有多樣化的活動形式才能更好地滿足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通常來說,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形式主要包含以下四種:
1.考查探究型實踐活動??疾樘骄啃蛯嵺`活動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最常見的一種課程形式,其主要是圍繞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及興趣愛好所設置的探究學習活動,活動內容多源于學生熟悉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自然及社會環(huán)境。該課程形式更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獲取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自主分析、探究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理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學習主動性的提升均有積極作用。
2.社會服務型實踐活動。社會服務型實踐活動也是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較為常見的活動形式,活動多以學校、教師組織學生開展的志愿者活動、公益活動為主。該類活動形式的開展可以讓學生在實際參與中逐漸形成社會責任意識,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有積極幫助。
3.設計制作型實踐活動。該類實踐活動多注重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旨在引導學生利用相關實驗工具、材料來動手操作,并大膽地發(fā)揮想象力、拓展思維,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由此讓學生在參與設計制作的過程中鍛煉自身的動手動腦能力、合作意識能力,從而對學生科學探究精神的形成產生促進作用。
4.職業(yè)體驗型實踐活動。該類實踐活動多是通過指導學生對社會中各類工作角色進行模擬、體驗,讓學生在實際體驗中形成社會責任感、提升社會適應能力,同時增強學生對各行各業(yè)價值的認知,為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提供幫助。
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是一門獨立形態(tài)的課程,是小學教育體系的構成部分之一。相對于文化學科而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更傾向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社會生活出發(fā),合理選擇活動主題,并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對知識產生更直觀、更深入的感知,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科學精神得到培養(yǎng),對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具體來說,小學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對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有促進作用。21 世紀的主要競爭是人才的競爭,隨著社會及科技的快速發(fā)展,未來社會必然更具競爭性,但同時未來社會對人才合作意識、合作能力的要求也會更高。作為現代人必備的基本素質,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必須要從小開始,在潛移默化中為學生滲透合作的價值意義,將合作意識滲透學生的內心深處。新課改也明確要求,在小學教學中必須要加強對學生合作意識培養(yǎng)的重視,為其今后成長發(fā)展打下良好基礎。而綜合實踐活動所具備的活動性、實踐性、生活性特點則能為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并可為學生實際合作、共同參與活動提供平臺,讓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中認識合作的重要性,培養(yǎng)其合作意識。
2.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有促進作用。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也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因此,在實際教育教學中樹立全新的教育觀,加強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視,促使學生成為符合社會發(fā)展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十分必要。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在具體活動中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結合具體的實踐活動來思考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在此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鍛煉和提升。
3.對提升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有積極幫助。通常而言,除體育課程外,小學各學科的教學活動都是局限在教室中、課堂上,并以教師為主導進行知識講解灌輸,學生實踐參與的機會相對較少,這也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則能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與局限,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走出教室、參與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參與實踐中真正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使其積極主動地分析活動、完成活動,這對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及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均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朱熹曾說:“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無論是學習哪一門學科,興趣都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主要動力,對綜合實踐活動而言同樣如此。想要有效發(fā)揮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實踐活動,就必須要想辦法激發(fā)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興趣和熱情。為此,在組織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學習需求等,然后圍繞教學內容及學校、班級的實際情況,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組織實踐活動,以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發(fā)揮綜合實踐活動的價值。
例如,在開展“珍惜我們的眼睛”的教學活動時,以往教學模式都是由教師“苦口婆心”給學生講用眼衛(wèi)生的重要性、應該如何正確用眼等,但是這種灌輸的教學模式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甚至很多學生還會產生“這些知識我早都知道”的抵觸情緒,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為此,教師就可以根據小學生愛模仿、愛體驗的性格特點,積極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以具有創(chuàng)意性的“盲人體驗”方式來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完成活動目標。在組織實踐活動時應做好場地準備,可將教室或者操場作為活動場地,然后讓學生先戴上眼罩去完成相應的任務,如打掃教室或者操場衛(wèi)生、到指定的位置取物品、寫字等;然后再讓學生取掉眼罩去完成相同的任務,以這樣對比的方式來讓學生直觀地感受“盲人”的不便,認識到“眼睛”的重要性,從而引起學生對用眼衛(wèi)生的重視,再以此為依據為學生講解用眼衛(wèi)生的相關知識,達到高效教學的效果。這樣通過創(chuàng)意性的設計教學實踐活動,可以讓綜合實踐課程變得更加有趣味性、更有吸引力,從而讓學生在積極參與實踐活動中感知教學內容、掌握教學的重難點,達到寓教于樂、高效教學的效果。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最熟悉、接觸最多的場所。在開展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將學校作為活動開展的重要平臺,有效地對校園生活和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結合,從而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寬廣的活動空間。同時熟悉的場所能帶給學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放開自己、積極大膽地投入實踐活動中,對保證綜合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有積極作用。因此,作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在開展實踐活動時應善于把活動內容與校園生活相結合。
以小學四年級綜合實踐活動中“歡樂校運會”這一課程內容為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我為班級出把力”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在開展實踐活動時教師應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首先,收集學校歷屆校運會的資料,通過分組分工的方式共同完成活動目標,即在分析既往校運會資料的過程中了解校運會的流程;其次,由班委組織將全體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并明確各小組的責任分工,通過各小組的分工協(xié)作完成校運會初步的準備工作。包括班級本學期創(chuàng)新隊列的創(chuàng)意設計、各小組的口號設計等;再次,在創(chuàng)新隊列設計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查閱資料,了解隊列設計的基本要求、并搜集不同形式隊列設計方法等,以提升隊列設計的合理性、完善性及創(chuàng)新性。最后,教師則應組織學生準備活動總結反思,比如可以在反思中對比不同小組的口號設計情況、隊列設計情況等,如XX 組的口號最響亮,XX 組的隊列設計最有創(chuàng)意,XX 組的設計最美等。以這樣的方式來組織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很好改善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有效實現綜合實踐活動和學生校園生活的融合,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參與實踐活動中對校運會知識、隊列知識等產生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提升教學質量。并且通過組織學生進行隊列、口號創(chuàng)意設計,還可以鍛煉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此外,通過小組分工合作的方式來參與實踐活動,還可以讓學生切實地感受小組合作的重要性,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鍛煉學生的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發(fā)展。
家庭也是小學生生活與學習的主要場所,家庭環(huán)境可直接影響小學生行為習慣、認知思維發(fā)展,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有極為重要的價值和作用。所以,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學中,教師不能將教學活動局限課堂上或者校園中,而是應該將視野拓寬到學生的家庭生活中,通過構建合適的綜合實踐活動實現家校聯合,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以小學四年級綜合實踐活動中“關注一次性用品”這一課程內容為例,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并將“加深學生對于生活中一次性用品的了解,促使學生形成綠色生活理念”作為活動的主要目標。在明確活動主題及活動目標后,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布置活動內容,如讓學生統(tǒng)計自己家中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情況,可以涉及塑料袋、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紙杯、一次性食物打包盒等;同時統(tǒng)計各類一次性物品的使用頻率、在總項目中占比情況等,活動時間為期一周,在完成統(tǒng)計后,可以通過表格或圖形的方式進行結果展示。以這樣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關于“一次性物品”知識的了解就不再是單純的理論知識灌輸,而是鮮活的、具有生活氣息的具體實踐,相對理論講解而言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在參與調查的過程中,還可以切實感受到自己及家人在日常生活中對一次性物品的使用情況。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大致匯總學生的調查結果,以直觀的數據顯示增加學生對日常生活中一次性用品使用情況的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方式為學生展示一次性物品所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對大自然造成的危害,通過視頻、圖片方式帶給學生感官上的刺激,從而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明白一次性物品雖然方便,但卻是建立在危害環(huán)境的基礎上的,從而促使學生在無形中形成環(huán)境保護意識。
在學生了解了一次性物品的危害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一次性物品再利用”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形成學生變廢為寶的意識?;顒訒r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收集日常生活中的一次性物品,然后發(fā)揮創(chuàng)意進行再設計、再利用,并在課堂上展示學生設計結果、制作結果。如有的學生利用廢棄的塑料袋和快遞紙盒創(chuàng)作了“時裝秀”,有的學生用廢棄的塑料瓶制作了筆筒、盆栽瓶子,還有同學用廢棄的盒子制作收納盒等。通過“一次性物品再利用”活動的開展,使學生的思維活躍度得到很大的提升,讓學生在進行“變廢為寶”設計中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意識、鍛煉其創(chuàng)新能力,盡可能減少一次性物品對環(huán)境的影響,促使學生樹立綠色生活理念,強化活動的實踐價值。
總而言之,新時期必須要加強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重視,并通過優(yōu)化綜合實踐活動形式的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積極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鍛煉和提升其綜合能力,從而為學生發(fā)展成為符合社會發(fā)展需求的綜合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礎。